橋林街道、總人口71萬人。目前,由原浦口區和江浦縣合并而成。湯泉街道、全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星甸街道和永寧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浦口區政府網盤城街道由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托管;另有2個場,即湯泉農場和老山林場;3個省級開發區,即浦口經濟開發區、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和珍珠泉旅游度假區。總面積913.75平方公里,頂山街道、即江浦街道、浦口區于2002年5月。
文化脈絡
涌現了眾多出類拔萃的古今名人。人杰地靈的浦口孕育了底蘊深厚的地方文化,在2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有著2300多年的文明史,浦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時代”,佛教文化有禪宗始祖達摩“一葦渡江”碑、禪宗祖庭定山寺、浦口區政府網官網 www.pukou.gov.cn 惠濟寺,生態休閑文化有老山、湯泉、琥珀泉、珍珠泉“一山三泉”,民國文化有浦口火車站、龍虎巷、浦鎮車輛廠,書法文化有以一代草圣林散之為首的“金陵四老”、中書協中國書法論壇永久會址,民俗文化有手獅舞、寶葫蘆、南門腔等等,到了近代,則有見證了南京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浦口黨小組成立的“二七紀念館”,浦口區政府網鑄就了傳統與現代并存、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浦口文化之魂。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多樣而又獨特的地方文化。
一門張氏流芳百世,浦口古來即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到宋代張祁、張即之、張同之,影響深遠,尤以宋代愛國詞人張孝祥為最,其《六州歌頭》詞至今仍然令人蕩氣回腸。明代成化年間,浦邑名人莊昶、石淮和南海學子陳獻章、婁懷玉等人歡聚浦口白馬寺,留下為人稱道的白馬寺草書集碑。清康熙年間進士、詩文作家劉巖,被康熙譽為中華一寶。到了現當代,浦口文化名人中涌現了著名的一代“草圣”林散之,在求雨山上修建了“金陵四老”林散之、蕭嫻、高二適、胡小石的紀念館。另外,擁有“金陵第一蘭”美譽的唐文舉、當代花鳥大家吳國亭也均是浦口文化名人中的優秀代表。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文化(書法)藝術之鄉。文化名人眾多。從唐代張籍。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