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導航,寧夏導航。
寧夏科技館,場館設施,常設展廳。
新館:寧夏科技館新館位于銀川市人民廣場西側。
舊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鳳凰北街172號。
科技館內部布展由寧夏科學技術協會、寧夏科技館負責,上海復旦上科多媒體有限公司和北京嘉中遠見造型藝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承擔布展工程。教育功能是科技館的主要功能,常設展覽是最能代表科技館特色的教育形式,它力求為觀眾營造再現科技實踐的學習情境,強調以互動、體驗的形式引導觀眾進入科學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之中。圍繞“自然·科技·人”的主題,在三個樓層設置序廳、宇宙探秘、地球家園、走近海洋、生命奧秘、科技之光、智慧之門、科技運動場、軍事天地、兒童科技樂園和室外展區,共設展品和展項230個,礦物、動物、古生物標本1500多件,由30多家展品生產單位承擔制作任務。
科技館設置穹幕影院(兼作數字天象廳),內徑15米可容納105人,使用目前國際上*美國ES公司數字化穹幕影院設備,其計算機數據庫存有全世界各地每天的星空數據。隨機還帶有科普影片。在一樓南側設有4D影院,可容納40人,觀眾佩戴特制眼鏡觀看三維立體電影,三自由度的特效座椅能實現升降、前仰后翻、左右傾斜以及噴水、噴氣、低音震動、撓腿等效果,增加了身臨其境的奇妙感覺。
科技館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以互聯網和虛擬技術為依托,與中國科協開發的中國數字科技館聯網,并引進其它省(區)、公司開發的數字科技館資源,補充有關寧夏的科普教育資源和影視作品,使寧夏科技館的教育和服務能夠超越建筑物本身的局限。
科技館工程于2005年11月27日奠基,2008年9月9日建成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寧夏及毗鄰地區公眾科普教育中心、資源共享的中小學教育第二課堂,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寧夏中發揮重要作用。
科技館下設科室
辦公室
展覽教育部
青少年教育部
宣傳外聯部
影視會議部
數字聲像部
技術保障部
后勤管理部
“索芙婭”是高仿真表演機器人,完全是根據她的身量、相貌翻模制作的,說話的聲音也是她錄的,因此,她會向觀眾介紹:這是我的機器人妹妹“索芙婭”。“索芙婭”身體外露部分為硅膠材質,與真人非常相似。“索芙婭”可以與觀眾進行簡單對話,還可實現眼球轉動、眼皮眨動、搖頭、點頭、上身前傾等一系列動作。目前,這個機器人的制造工藝和科技含量都處于*水平。 科技之光展區,觀眾還能在機器人劇場看到蛇型機器人、機器人樂手、機器魚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4枚火箭模型、5枚人造衛星模型醒目地擺設在展區內,這些都是根據實物嚴格以比例制作。除此之外,還有神舟7號飛船模型。它是按1:2 的比例制作,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參觀者可以了解到飛船的外觀及內部結構,以及多媒體電腦介紹的載人飛船的知識。互動展品可以試駕。坐在神舟7號飛船航天駕駛模擬器的返回艙里,可以感受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時的情形。月球車模型是按1:1比例制作的,游客可以通過操作駕駛體驗在月球表面行駛的場景。走進“星空屋”,只要按相應的星座鈕,即可看到出現相關星座的“夜空”。
在地球家園展區設有大量的大型仿真景觀、動物標本等。沙湖濕地、丹霞地貌是寧夏獨特的地形、地貌,在這里被制作成濃縮的仿真景觀。賀蘭山冬季雪景景觀。
昆蟲長廊被設計成六角形的柱狀體,這是根據昆蟲復眼的形狀設計的。在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蝴蝶———天堂鳥鳳蝶,最漂亮的蝴蝶———歡樂女神浮爾摩蝶,還可以看到極其珍貴的蝴蝶———金斑喙鳳蝶,這是寧夏科技館原有的館藏品,如今終于有一個良好的展出環境了。
坐在烏龜背上稱體重,讓蝴蝶為你量身高,再來和瓢蟲比比腕力吧,瓢蟲的手其實就是一個測力傳感器,可*檢測出觀眾的腕力大小。虛擬射門,傳感器光柵網能感應真實足球飛過的瞬間,通過光電、A/D轉換、計算機判定來球的軌跡和速度,并由此控制虛擬場景中守門員做出相應合理的撲球動作。展品外觀造型參照真實的傘翼機結構,通過計算機和三維圖象實時處理技術,觀眾通過主動式立體眼鏡在顯示器上可以鳥瞰寧夏西夏王陵的立體影像。此外,還有高山速滑、3D飛碟射擊、宇航員訓練儀等項目。
寧夏科技館內還設有化石展區。在這里有豐富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動物化展品。
張牙舞爪的恐龍化石、珍貴的板齒象化石,這是在寧夏同心發現的世界*具完整的板齒象化石。此外,還有同心上猿化石。化石的發掘一直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展區內還設有一個化石發掘的模擬現場,觀眾可以親自體驗發掘化石的樂趣。
主展館設有一個內徑為15米、可容納115人的穹幕影院,并可兼作數字天象廳。穹幕影院使用目前國際上*美國ES公司生產的穹幕數字化影院設備,其計算機數據庫存有全世界各地每天的星空數據,隨機還帶有5部科普影片。觀眾參觀時可以仰躺在座椅上,觀看由6臺投影機同步放映的穹幕電影。展館一層南側設有4D影院,可容納36人,觀眾佩戴特制眼鏡觀看三維立體電影,三自由度的特效座椅能實現升降,前后、左右傾斜及噴水、噴氣、低音震動、撓腿等效果。
寧夏科技館1988年10月成立并對外開放,主要功能有展覽教育,培訓教育。教育特點是寓教于樂,注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鼓勵觀眾親自參與,不僅傳播知識,更重視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培養。 主要設施有常設展覽廳、學術報告廳、培訓教室、聲像制作室,科技電影院。
寧夏科技館是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經濟發展建立起來的一所集科普展覽教育、科技培訓、科技影視制作與放映、青少年科技活動等社會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基地。自建館以來,始終堅持社會公益性原則,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的,面向社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1999年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7年5月被寧夏自治區科技廳、黨委宣傳部、自治區科協評為自治區優秀科普基地。
寧夏科技館始終把科普展覽教育作為基本核心的工作抓緊抓好,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的職能。2001年到2007年,常設展覽每年平均向社會開放250天,年均免費接待觀眾6萬人次,六年累計舉辦專題科普展覽30個,共接待觀眾近35萬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尤其是2002年、2004年、2006年和銀川市教育局共同舉辦的“智能機器人”生物多樣與可持續發展----恐龍科普知識“仿真恐龍”、“青春期教育”等科普展覽,在銀川地區產生了很大的轟動。及時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題和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結合每年科技周的主題,不失時機地舉辦了“預防艾滋病”、“衛生與健康”、“創新型國家”、“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科普展覽,有效地宣傳普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以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普知識,受到社會公眾的好評。
根據中國科協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協關于“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寧夏科技館作為此項活動的試點單位,和寧夏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及反邪教協會緊密合作,在教育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認真整合科普資源,緊密結合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積極開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在銀川市、鹽池縣、中衛市各中小學校開展活動十五場次,參加活動的中小學生近2萬人次。因此項活動緊密結合中小學生科學課程標準,既能豐富他們課外科技活動及社會實踐的內容,又能激發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非常受中小學師生的歡迎。
2001年到2007年,積極開展科普展覽巡展活動,共組織了“反對邪教、崇尚文明”、“ 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青少年預防艾滋病”、“衛生與健康”、“青春期教育”、“海洋與人類”、“人之由來”、“節能與環保知識”等近20套科普展覽,深入銀川市各社區、大中小學校、工廠、部隊及全區市、縣農村進行巡回展出,六年累計巡展達500天,觀眾近30萬人次。由于科普展覽選題能夠反應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內容與人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收到明顯的社會效益。
一是開展全區性科學教師培訓工作。為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提高我區教師的科學素質,并以此推動青少年科普工作,在中國科協、自治區科協和自治區教育廳的支持下,開展了各種教師科學實踐的培訓工作。舉辦了全區高中科學教師研究性學習培訓班、機器人競賽教師培訓班等。邀請全國有造詣專家、教授擔任培訓,解決了自治區在新課改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了教師教育觀念、科研方法和輔導能力。寧夏電視臺、寧夏教育臺、寧夏日報及銀川晚報均進行宣傳報道。
二是在原有培訓的基礎和內容上引進新的培訓理念,拓展新的培訓內容開展了計算機、英語、美術、書法等青少年科普培訓工作,為了適應新形勢加大借助社會辦學力度,用聯合開展培訓的方法,拓展開展了平面設計、3D動畫制作等培訓班,同時努力爭取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普培訓項目,引進先進的培訓理念,開展了以計算機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的英特爾求知計劃培訓班。取到60萬元建立寧夏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項目。這些項目的建立與實施,極大地提升了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環境和品質。
三是有組織地開展了青少年科技夏令營和科學體驗調查活動。利用科協、科技館的人才和網絡優勢,加強與周邊科協、科技館的聯系與合作,拓寬青少年科普基地活動內容。組織本省學生與外省學生開展集愛國主義、科學精神、環境保護、民族團結內容為一體的科普夏令營活動。活動不僅充實了學生們的假期生活,同時還采取老師輔導,以英特爾主題活動為形式、以PPT展現心得為手段、以提高青少年對科學的認識和能力為目的的方法進行。夏令營活動深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好評。還與教育廳合作開展青少年科學調查與體驗活動,讓同學們圍繞身邊的問題,通過共同參與、相互合作、親手記錄、科學統計、在線提交等方式,使同學們掌握相關科學知識,培養了科學精神和態度,鍛煉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
除利用展覽和培訓的形式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外,根據時代發展變化,開展了利用電視、網絡、電子大屏幕和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