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陜西高校。教育網站。
領導致辭,學校章程,校長信箱,在校生,舊版網站。
學院 | 專業號 | 專業名稱 | 學科門類 |
農學院 | 090101 | 農學 | 農學 |
090106W | 植物科學與技術 | 農學 | |
090107W | 種子科學與工程 | 農學 | |
植保學院 | 090103 | 植物保護 | 農學 |
081102 | 制藥工程 | 工學 | |
園藝學院 | 090102 | 園藝 | 農學 |
090109W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農學 | |
動物醫學院 | 090601 | 動物醫學 | 農學 |
動物科學學院 | 090201 | 草業科學 | 農學 |
090501 | 動物科學 | 農學 | |
090701 | 水產養殖 | 農學 | |
林學院 | 090301 | 林學 | 農學 |
090302 | 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 | 管理學 | |
090401 | 園林 | 農學 | |
082002 | 木材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
082003 | 林產化工 | 工學 | |
050408 | 藝術設計 | 文學 | |
資源環境學院 | 070702 |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 理學 |
071403W | 資源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 理學 | |
090402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農學 | |
071401 | 環境科學 | 理學 | |
070703 | 地理信息系統 | 理學 | |
水建學院 | 080802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工學 |
081904 | 農業水利工程 | 工學 | |
080501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工學 | |
081903 | 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 | 工學 | |
080801 | 水利水電工程 | 工學 | |
080703 | 土木工程 | 工學 | |
080601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
080702 | 城市規劃 | 工學 | |
機電學院 | 080603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學 |
080307W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 | |
080301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
081901 |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
081902 |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 工學 | |
081403 | 包裝工程 | 工學 | |
080303 | 工業設計 | 工學 | |
信息工程學院 | 080605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110102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管理學 | |
080611W | 軟件工程 | 工學 | |
食品工程學院 | 08140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081407W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工學 | |
葡萄酒學院 | 081409W |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2002批) | 工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070402 | 生物技術 | 理學 |
081801 | 生物工程 | 工學 | |
070401 | 生物科學 | 理學 | |
理學院 | 070302 | 應用化學 | 理學 |
070102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學 | |
經濟管理學院 | 020102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110203 | 會計學 | 管理學 | |
020104 | 金融學 | 經濟學 | |
110304 | 土地資源管理 | 管理學 | |
020101 | 經濟學 | 經濟學 | |
110401 | 農林經濟管理 | 管理學 | |
110201 | 工商管理 | 管理學 | |
110209W | 電子商務 | 管理學 | |
110206 | 旅游管理 | 管理學 | |
110202 | 市場營銷 | 管理學 | |
020116 | 保險 | 經濟學 | |
人文學院 | 030101 | 法學 | 法學 |
030301 | 社會學 | 法學 | |
110302 | 公共事業管理 | 管理學 | |
030401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法學 | |
外語系 | 050201 | 英語 | 文學 |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59個,分布在16個學院(系),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等7大學科門類。其中本碩連讀專業5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專業2個,省級名牌專業9個。現有本科生17000多名。學校建校70年來,先后培養輸送各類人才10萬余名,畢業生遍布海內外,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及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研究生教育學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41年,至今已有近64年的歷史。1978年學校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學校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國家首批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第二批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培養單位,2003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試辦研究生院。學校現有*重點學科4個和部省級重點學科24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博士點7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和碩士點105個,研究生學位授權學科覆蓋了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醫學、歷史學、哲學和文學等11個學科門類。此外,還有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風景園林碩士4個專業學位和高等學校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規格、多層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學校在讀學歷研究生4086人,其中博士生982人。
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由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承擔。在職業教育中有高職專科、職教師資本科、職教研究生3個學歷教育層次;在成人教育中有脫產、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專科、本科教育;繼續教育有全國農業管理干部培訓、林業管理干部培訓、企業家培訓、國外農業政府官員培訓、陜西省農業領導干部培訓、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及骨干教師培訓、中高級農林技術人員培訓等非學歷教育。
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個(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高職花卉),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高職園林、花卉),開設職教研究生專業3個(農經管理、動物營養、果樹);成人教育類專業53個(本科14個,專科39個);職業教育類專業33個(本科7個,專科26個)。
留學生教育學校目前已與美、英、日、德、加、澳、法等4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1999年以來,先后接待來校訪問的國外學者和國際友人1800多人(次),共派出800多人(次)出國留學、短期培訓、合作研究和考察交流,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1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外國學生來校學習、實習,完成論文;另外多次舉辦暑期交流學習班。2002年,學校經省教育廳批準,取得了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的資格,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合校以來先后有來自美國、德國、奧地利及日本的學生50余名來校學習。
DNA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因小麥種植業而聞名于世,兩條螺旋向上并排的遺傳物質DNA鏈,構成聞名于世的小麥,體現了學校(業和養殖業)農業的特點,表達由教學和科研院所合并組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傳承農業文明的重任,肩負解決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糧食問題的歷史使命。
圖案構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樹木,代表林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學校教書育人的辦學思想。
上下翻動的水波,是多向調節水資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寫照。
一顆金裝包裹的綠色種子是在校學生的形象。金色年華的學生,明天就是綠色世界的主人。
校徽由大圓環、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內圓環種子構形及內部兩排上升的螺旋圖案構成。
校訓誠:誠實不欺,講求信譽,做人處事誠實。也就是要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的事業,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以誠為本,為人為學,誠心正義,誠信待人,修齊治平。樸:純樸、樸實、樸素。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知識分子對故土、對現實的一種積極情懷,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
勇:勇敢、無畏、敢為天下先和不怕失敗、不畏強暴、不迷信權威的精神。也有“勇氣”、“創新”、“攀登”、“進取”之意,暗含強健體魄涵義。
毅:毅力、堅韌、堅毅,意為具有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與意志,做到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不為暫時的失敗所屈服,是成就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誠樸勇毅”四字校訓,以“誠”字起首并以之為核心,又結合學校“農”的特色,同時有追求科學、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健康向上的精神。
校 長 | 于右任 | 1934-1935 |
校,長 | 辛樹幟 | 1936,7,1938 |
院,長 | 辛樹幟 | 1938,1939 |
院,長 | 周伯敏 | 1939,1944 |
院,長 | 鄒樹林 | 1944,1945 |
院,長 | 田培林 | 1945,9,1945,12 |
院,長 | 章文才 | 1945,1947 |
院,長 | 唐得源 | 1947.3 |
院,長 | 王,綱 | 1949.5 |
院,長 | 邵敬勛 | 1949.6 |
院,長 | 李賦都 | 1949.8 |
院,長 | 辛樹幟 | 1950.4 |
革委會主任 | 吳景洲 | 1967.7 |
革委會主任 | 崔,健 | 1970.10 |
革委會主任 | 張益增 | 1972.2 |
革委會主任 | 劉敬修 | 1975.3 |
院,長 | 康,迪 | 1979.3 |
院,長 | 萬建中 | 1982.1 |
院,長 | 張,岳 | 1985.6 |
校,長 | 張,岳 | 1985.10 |
校,長 | 荊家海 | 1991.11 |
校,長 | 張寶文 | 1996.1 |
校,長 | 李,靖 | 1999,1,1999,1 |
校,長校,長校,長 | 陳宗興,(兼)孫武學,孫其信 | 1999,9,2003,82003,8,2011,12011,1-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院,長 | 彭爾寧 | 1980,11,1982,12 |
院,長 | 劉于鶴 | 1983,12,1986,7 |
副院長主持工作院,長 | 王性炎 | 1986,7,1987,31987,3,1991,12 |
副院長主持工作院,長 | 李廣毅 | 1991,12,1993,121993,12 |
院,長 | 陳存根 | 1997,11,1999,9 |
實驗室名稱 | 主管部門 | 依托單位 |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技部 | 水保所 |
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技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旱區農業水土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水建學院 |
植保資源與病蟲害治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植保學院 |
西部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林學院 |
農業部旱區農業節水重點開放實驗室 | 農業部 | 水建學院 |
農業部家畜生殖內分泌及胚胎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 | 農業部 | 動物醫學院 |
農業部作物病蟲綜合治理與系統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 農業部 | 植保學院 |
農業部西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 | 園藝學院 |
國家林業局黃土高原林木培育重點實驗室 | 林業局 | 林學院 |
陜西省植物源農藥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植保學院 |
陜西省作物雜種優勢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農學院 |
陜西省經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林學院 |
陜西省林業綜合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林學院 |
陜西省植物遺傳育種工程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農學院 |
陜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陜西省 | 植保學院 |
陜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科技部 | 植保學院 |
中 心 名 稱 | 來源 | 依托單位 |
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水保所 |
國家楊凌農業生物技術育種中心 | 科技部 | 農學院 |
陜西省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農學院 |
國家小麥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 | 農業部 | 農學院 |
西部資源與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水保所 |
農業有害生物無公害控制技術創新中心 | 農業部 | 植保學院 |
陜西省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動物醫學院 |
陜西省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植保學院 |
陜西省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食品學院 |
陜西省葡萄與葡萄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葡萄酒學院 |
陜西省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動物醫學院 |
陜西省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園藝學院 |
陜西省中藥指紋圖譜與天然產物庫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生命學院 |
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楊凌)分中心 | 農業部 | 食品學院 |
陜西省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園藝學院 |
陜西省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機電學院 |
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水利部 | 水保所 |
小麥育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農學院 |
農業部國家肉牛改良中心 | 農業部 | 動科學院 |
國家林業局西北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 | 國家林業局 | 林學院 |
陜西省現代節水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陜西省 | 水保所 |
基地名稱 | 所在地 | 依托單位 |
長武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臺站 | 陜西長武 | 水保所 |
國家安塞水土保持綜合實驗臺 | 陜西安塞 | 水保所 |
秦嶺火地塘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 陜西寧陜 | 林學院 |
國家黃土肥力與肥力效益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 陜西楊凌 | 資環學院 |
干旱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 |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動物遺傳育種與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
農業與環境信息研究中心 | 農作物生物技術育種研究中心 | 植保資源與病蟲害治理研究中心 |
節水與水資源研究中心 | 西北林業研究中心 | 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
*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 | 西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 蘋果研究中心 |
茶葉研究所 | 蠶桑絲綢研究所 | 農村金融研究所 |
數學模型與數據分析研究中心 | 中藥材規范化研究中心 | 微生物研究中心 |
農業法與環境法研究中心 | 草食動物研究中心 | 農業科技翻譯研究所 |
西北農業大學前身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創建于1934年。
1932年秋,“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成立,于右任等人為籌備委員,同年十二月,該委員會改名為“建設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于右任、張繼、戴季陶3人被共推為常務委員,朱家驊、楊虎城、邵力子、辛樹幟等十五人為籌備委員,學校籌備工作開始。
1933年3月,籌備委員會共推于右任先生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
1934年4月20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7層教學大樓奠基,這標志著*西北地區*所高等農業學府成立。
1936年7月,籌委會結束工作,辛樹幟被任命為校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門
1938 年7 月, 奉教育部令, 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解放后更名為西北農學院。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將軍率部解放武功,學校又回歸人民的懷抱。
1985年經原農牧漁業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西北農業大學。
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林學院
前身是原西北農學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從西北農學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學院。由林業部與陜西省雙重領導,以林業部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科學院1954年決定籌建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所址選定為陜西武功。1955年定名為*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為*科學院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更名為*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科學院確定為首批啟動的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
1940年西北農學院與中央水工實驗所(后稱中央水利實驗處)合辦武功水工實驗室, 1952年擴建為西北水工實驗所。之后,先后更名為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省農業科學院
前身是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籌建成立。1954年隸屬農業部,1958年改由*農科院、陜西省農林廳雙重領導,更名為*農業科學院陜西分院。1973年劃歸陜西省農牧廳領導,更名為陜西省農林科學院,1983年定名為陜西省農業科學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省林業研究所
前身系陜西省林業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屬*農業科學院陜西分院的一個專業研究所。1980年從陜西省農林科學院分出,成立陜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歸省林業廳領導。1998年更名為陜西省林業科學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省*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科學院1965年組建的綜合性植物學專業研究機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陜西省管理。1982更名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實行陜西省與*科學院雙重領導體制,更名為"陜西省.*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999年9月11日,由共處陜西楊凌的原西北農業大學、 西北林學院、 *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省*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個教學、科研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3年8月教育部批準學校試辦研究生院。
2004年6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學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長孫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長。
李振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先后當選為*共產黨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屆全 國政協常務委員,2006年獲得國家較高科學技術獎。
周堯昆蟲分類學家、教授,圣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
山侖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岐字興周,博士生導師,*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銹病專家。
于天仁山東省郫城縣人,著名土壤學家。*土壤電化學研究的創始人,*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科學院院士。
趙洪璋小麥育種學家,*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朱顯謨,*科學院院士(地學部),我國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專家,國際土壤學會會員。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著名的獸醫學家、微生物學家和獸醫學教育家,*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侯光炯(1905~1996)上海市金山縣人,土壤學家,*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曾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涂治(1901~1976) 字策三,湖北黃陂縣人,*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農業科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教育家。
林容(1903-1981) 字君范,江蘇省丹陽縣人,*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植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植物學學科的先驅者之一,*菌物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原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
王光遠 *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24年3月生,河南溫縣人,194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水利系,1952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 院名譽院長,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國際刊物《工程優化》編委,國際結構安全 與可 靠性協會委員,曾任*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 組成員。
李佩成 院士,1935年元月生于陜西省乾縣。195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系并 留校任教。曾留學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先后在原西北農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原陜西工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西安地質學院、西安工 程學院任教,并任西北農業大學副校長、干旱半干旱農業研究培訓中心主任等職,現任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主任,兼任水利部地下水專家組專家、陜西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計劃委員會專家組專家、陜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全國生態學會理事等。
虞宏正,1956年加入*共產黨,并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科學文化委員會委員。1958年任*科學院陜西分院副院長。1959年當選陜西省科協*屆委員會委員。
魏江春,院士,1931年11月11日生于陜西咸陽,1955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植物保護系,1962年畢業于蘇聯科學院研究生院,并先后獲蘇聯科學副博士(Ph.D.),1955年獲俄羅斯生物科學博士學位。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