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團委,工會,初等教育學院。通知公告。
教育網站,江蘇高校。高校大學。
2008年5月,中共中央第三代領導核心、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為我校欣然揮毫題詞“成才報國”。
學校創辦百余年來,秉持“堅苦自立、忠實不欺” 的校訓,弦歌不輟且代有發展,文化積淀豐贍,教學成果斐然,優秀人才輩出;先后培養了5萬 多名畢業生,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享有“紅色師范”、“教師搖籃”的美譽。曾經薈萃了王國維、陳師曾、朱東潤、李俊民、江樹峰等一代名師,涌現出以 劉瑞龍(劉延東國務委員父親)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與革命志士,以顧秀蓮副委員長為代表的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以化學家袁翰青院士、數學家嚴志達院士為代表的諸多知名專家學者,以兒童教育家李吉林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 家、教育專家和教學能手。據不完全統計,該校有80位校友成長為特級教師,占南通籍特級教師近一半,在已評出的100位“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中有 8位是南通高師的校友,在15位江蘇新生代蘇派小學教學名師中有6位是南通高師的校友。
學校現有南通、海門、三里墩、新城四個校區,新校區一期工程建成后校園占地面積411.75畝,校舍建筑面積14.95萬平米。設有學前教育系、人文系、數理系、外語系、音樂系、美術系、體育系、信息技術系和基礎教學部9個教學機構,開設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體育教育等8個師范專業,以及商務英語、商務日語、旅游英語、計算機應用、裝潢藝術設計、電腦藝術設計等6個非師范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總數4006人,其中,師范專業學生3472人,非師范專業學生534人,省、市免費師范定向生1056人。為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和社會服務能力,學校從2014年起在學前教育專業、小學教育專業領域與南通大學合作舉辦“3+2”專本分段培養項目。另外,學校作為國家、省、市三級教師培訓基地,及南通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掛靠單位,承擔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校長職后培訓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常年承擔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約10000人次。
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96人,專任教師301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職稱教師116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2.52%;具有碩士學位者91人(含在讀),占專任教師的30.23%。多年來,建設了一支數量充裕、充滿活力,以各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為主體的人才梯隊;在各個學科和專業領域,培養了市級以上(含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23人,校級以上教學名師7人,省“333”、市“226”人才培養對象20人,在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標志性成果的專家型教師10多名;形成了語文、歷史、教育學等3個省高師學科建設基地,培育了多個優秀教學團隊。
發展規劃高等教育大眾化
師范院校綜合化
小學師資本科化
夯實專科基礎、前瞻本科培養
從百年師范名校向新型師范院校實現華麗轉身
到2020年,力爭建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現代化、高水平、開放型教師教育基地、教育科研基地和實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確立為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部門機構黨委辦公室
校長辦公室
紀檢監察室
人事處
教務處
學工處
科研處
招生就業處
培訓處
后勤處
財務處
工 會
團 委
三里墩管理辦公室
學前教育系
人文系
數理系
外語系
信息技術系
音樂系
美術系
體育系
基礎教育部
繼續教育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圖書館
南通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辦公室
學報編輯部
學前教育研究所
初等教育研究所
南通教育文化研究所
艱苦自立 忠實不欺
(源自我國近代杰出的愛國主義者,著名實業家、教育家,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創校人張謇1903年4月27日《總理開校演說詞》)
校歌校歌(1903年)
F調 4/4 張謇詞
沈心工曲
狼之山 青迢迢,江淮之水 朝宗遙。
風云開張師范校,興我國民此其兆,
民智兮國牢,民智兮國牢,民智兮國牢,
校有譽兮千齡始朝。
三業精神智民興國、立己達人的崇業精神。
沉毅勇為、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
中西貫通、知行并進的敬業精神。
文化特質艱苦奮斗、辦學不輟的實踐品質
崇尚進步、一意進取的開放傳統
追求真理、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懷
首重道德、行為世范的人格精神
強學力行、博見精思的教育理念
辦學特色塑人格
強技能
重實踐
展個性
師范精神首重道德,立己達人的教育情懷;
強學力行,博見精思的教學理念;
學術先導,扎根實踐的研究品質;
精細高效,著眼發展的管理策略;
內功至上,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系中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于1902年創建的全國*所師范學校,也是中國*所創辦五年制師范教育的高等專科學校,以培養、培訓基礎教育和幼兒園師資及其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主要任務,是同類學校中**骨干教師培訓基地。設有文科、理科、英語、學前、音樂、美術、體育等7個師范類專業和商務英語、商務日語、旅游英語、裝潢藝術設計、計算機應用技術、電腦藝術設計等6個高職類專業。百年輝煌的辦學歷史,厚實豐贍的文化積淀,使本校畢業生不僅具備良好的人文品質和超拔的職業素養,而且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
南通師范學校
光緒二十八年( 1902 年)正月,張謇向清兩江總督劉坤一提議在南通地方創
辦公立師范學堂,但他的提議卻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撓、反對,于是他召集范當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紳討論,毅然決定自辦師范學校。三月,張謇以通州(今南通)城東南千佛寺廢址為基礎,把自己辦大生紗廠應得的酬勞拿出來作為建校資金,建筑校舍。五月,劉坤一正式批復學校“準予立案”。學校初名“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張謇親任總理(民國后稱校長)。
通州民立師范學校是我國*所獨立設置的師范學校,與南洋公學附設師范院、京師大學堂附設師范齋一同被公認為中國師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頭,因而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 年 4 月 27 日 ),學校正式開學。當天,張謇在校內揭示《總理開校演說詞》,后來他把其中“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八字作為校訓,要求師范生學會為“經師”、為“人師”。
建校時,學校占地 41 畝,校舍 500 余間。設有師范四年制本科、兩年制簡易科和一年制講習科,培養不同層次的師資人才,以適應地方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為造就各種地方建設人才,學校曾
先后附設測繪科、農科、土木工科、蠶科,為南通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打下基礎。學校先后聘請 8 名日籍教師和以國學大師王國維、繪畫大師陳師曾、教育家江謙為代表的一流師資到校任教。為輔助各科教學,配合學生學習知識, 1905 年學校建成附屬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歷史和理化課教學之用, 1906 年學校建成附屬小學,供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
1912 年民國創立,因學校“開全國之先河”,“規模宏大,成績昭著”,江蘇省公署改其為“江蘇省代用師范學校”(即代用為省立師范)。 1921 年,改稱“江蘇省*代用師范學校”。期間,由于辦學經費由江蘇省補助,辦學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校學生由幾十人發展到四、五百人。 1922 年,為研究和試驗鄉村教育,學校在南通縣近海創設附屬墾牧鄉高等小學(第二附屬小學)。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學制”,師范部改設高中師范科及初中。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江、浙地區試行“大學區制”,取消“代用”,并規定師范不得單設。學校遂恢復私立,改稱“私立張謇中學”,招收初中及高中師范科學生,同時組織校董會,決策學校辦學, 1929 年又改稱“私立通州師范學校”。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 1938 年 3 月,日寇登陸南通,學校被毀。為保持民族氣節,維系教育命脈,廣大師生遷往位于東南沿海的第二附屬小學堅持敵后辦學,至 1946 年遷回南通城,這一時期習稱“僑校”。 1945 年抗戰勝利后,在 張季直 先生手創教養事業復興委員會和大生紗廠支持之下,學校在慘遭日寇踐踏、破壞的舊校址重新興建校舍,完成了復校重建工作。
1949 年 2 月,南通城解放,從此學校獲得了新生,辦學規模和層次都獲得質的飛躍。 1952 年學校改為公立,并作為江蘇省重點配備的學校之一,專向發展師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學(即今南通市啟秀中學),校名改稱“蘇北南通師范學校”。 1953 年,江蘇建省,遂改稱“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 1958 年,與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合并。為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學校先后增設簡師、初師、幼師和音樂、體育專業。
1966 年后文革十年期間,學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壞,領導、教師橫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為“南通市師范學校”,一度只辦初、高中及工農兵學員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校進入了辦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學校秉承“勇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教師教育模式,成為我國中等師范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 1984 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南通師范學校在全國最早創設培養專科程度小學教師的五年制師范教育,并且在學制改革、學科建設、課程建構等方面,于中等師范教育領域之中,創造了諸多全國“*”,其改革成果為我國中等師范學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為豐富師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學校的改革實踐與經驗受到有關方面的熱情關注和高度評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曾多次報道學校的改革成果, 1986 年學校的教育錄像作為我國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 屆國際教育大會上交流放映。 1988 年 6 月受到國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 年至今一直是“江蘇省文明單位”,此外還曾榮獲“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先進集體”和“江蘇省科技特色學校”等光榮稱號。 1995 年春李嵐清副總理來校視察,在觀看了五年制師范生職業能力匯報后,十分高興地發表即席講話,稱贊學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師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優秀教師。
南通女子師范學校
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年)十二月,本著“女子教育不可無師,與國民教育尤須有母”的認識,由張詧私人捐資購買南通城東柳家巷陳氏老宅,張謇及地方鄉紳集資捐助,共同創辦起通州公立女子學校。學校由張詧任總理,張謇任協理,并聘請近代著名女詩人范姚蘊素擔任校長。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開學。十一月,學校改為“通州公立女子師范學校”,設有師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兩等附屬小學。
通州公立女子學校和師范學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女子學校之一,而至 1907 年清王朝頒布《奏定女學堂章程》之前,公開創辦女學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學校和師范學校的創辦可謂是開風氣之先。
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年)二月,因學校學生人數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張詧又籌款購買南通城北珠媚園舊址建筑新校舍,宣統二年( 1910 年)二月遷入。
民國成立后, 1912 年 5 月,改通州為南通縣, 11 月,縣議會決定將學校改歸縣立, 除原有經常費外,其他開支有南通縣公署在教育經費中劃撥,遂改稱“南通縣立女子師范學校”。 1913 年 8 月,張謇出資在校內附設女工傳習所,聘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任主任,培養出一批刺繡人才,發揚了中國刺繡藝術。 1914 年 10 月, 張楊 夫人捐資 在校內建成附屬幼稚園。 1920 年 5 月,因附屬小學辦學規模擴大,張謇、張詧出資在南通城南段家壩購地建筑校舍, 1921 年 2 月師范部遷入,珠媚園校舍歸附屬小學使用。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學制”,師范部改設高中師范科和初中。 1924 年 7 月,經南通縣教育局同意,將北土山小學劃為附屬小學分校,供師范畢業生從事鄉村教育實習。 1926 年 4 月,為紀念創校二十周年,學校畢業校友捐資在段家壩校址旁創辦紀念小學一所,贈送母校。學校仿美國鄉村小學樣式,重點研究小學單級教學,以使參與實習的師范生畢業后能適應鄉村教學需要。
1938 年日寇占領南通城后,學校堅持敵后辦學,輾轉大江南北,先后遷金沙、上海、如東豐利和四安縣辦學。 1943 年 5 月,因日寇清鄉大掃蕩,學校疏散停辦。同時, 1942 年 5 月以后,日偽占領下的南通在珠媚園校址續辦南通縣立女子師范學校,以解決失學在家的學生就學問題。抗戰勝利后,由南通縣政府接收,恢復南通女子師范學校辦學。
1949 年南通解放后,學校改稱“蘇北南通女子師范學校”, 1953 年改稱“江蘇省南通女子師范學校”。 1952 年 9 月,為適應小學、幼兒園師資需要,增設師范速成班和幼兒師范科,同時初中部與南通崇英中學合并組建南通市*初級中學(即南通市*中學)。 1958 年 5 月,與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合并,原附屬小學,改為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清朝末年,康梁變法,廢科舉、興洋務、辦學校。為推廣“癸卯學制”,適應教育變革,地方政府和開明鄉紳開始著手創辦師范教育,培養師資。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海門直隸廳同知(縣長)梁孝熊在縣治茅鎮東首的文廟(即孔廟)內廳舉辦“縣立師范傳習所”,學制 8個月~ 1 年。同年,海門鄉紳顧中一在縣署東文昌宮創辦“民立師范學校”,聘請地方新知人士沈書生擔任校長。這兩所師資培訓機構的創辦成為海門進行師資培養的先聲。
1912 年民國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國會議員茅祖權等在孔廟續辦“師范講習所”,次年,收歸縣立,改為“海門縣甲乙種師范講習所”,學制 1 ~ 2 年。 1917 年學校改名為“海門縣單級師范學校”,培養適應鄉村教育的復式教學師資,一年后學校停辦, 1920 年又復辦。至 1922 年,學校改為“海門縣立師范學校”,學制三年, 1930 年再改為“海門縣鄉村師范學校”。 1934 年起再度停辦。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從“縣立師范傳習所”到“鄉村師范”,學校多次停辦,實際辦學時間不足 28 年,但仍然為祟明、海門、啟東等地培養了 600 多名師資。許多畢業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參加了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
1949 年海門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舊學校,廢除了舊教育制度。為適應飛速發展的文教事業形勢, 1951 年 8 月,海門縣人民政府決定,并由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報請蘇北行政公署批準,正式創辦新的師范學校,取名為“蘇北海門初級師范學校”,承擔啟、海、通、如、祟(祟明) 5 縣小學師資的培養任務。初師階段,學校為 5 縣培養了 1100 多名師資。 1956 年 5 月,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將學校由初級師范學校升格為中等師范學校, 8 月,學校改名為“海門縣師范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 3 年。 1960 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單位。 1962 年,國家經濟面臨困難,學校奉命停辦。
1972 年,南通地區革命委員會為解決南通地方農村學校師資存在的問題,決定報請省革命委員會教育局批準復辦海門師范學校,學校隸屬南通地區。 1979 年 5 月,學校正式定名為“江蘇省海門師范學校”,為省屬全日制中等師范學校。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 3 年。除普師專業外, 1976 年 9 月起,學校增辦音樂、體育、美術 3 個專業。 1996 年 9 月起,學校試辦五年制大專班, 1999 年起,全面啟動五年制大專學歷教育。 2000 年,學校創辦了以海門師范早期領導人、*中共海門支部創立者張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屬中學——南通市冠今中學。 2003 年,學校設立非師范五年制高職專業, 9 月,首批招收辦公自動化、商務英語、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
合并時期2005 年5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由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和
江蘇省海門師范學校合并組建南通高等師范學校,同時增掛江蘇教育學院南通分院的牌子。
2008年5月,中共中央第三代領導核心、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為我校欣然揮毫題詞“成才報國”。
黨委書記:黃建輝
校長、黨委副書記:丁兆雄
副校長、黨委委員:陳情、潘健、孫國春、都樾
副處級職員、黨委委員:石俊元
信息來源:學校官網2014年9月信息
南通教育文化研究所
有藏書37.56萬冊,可供遠程訪問的各類文獻資料數據庫25個。
五年制師范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其他有關機構的教學、研究人才。主要學習學前教育方面的 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幼兒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在托幼機構進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培養目標為:1.掌握學前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同 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幼兒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掌握觀察幼兒、分析幼兒的基本能力以及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編制具 體教育方案和實施方案的初步能力;4.熟悉國家和地方幼兒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5.了解學前教育理論的發展動態;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 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課程設置:開設政治、文選、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體育等10門基礎課程(高中);開設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學、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現代漢語、中國文化概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等8門通識教育課程(大學);開設書法技能、語言實踐、寫作、信息技術基礎、現代教育技術、樂理與視唱練耳、琴法、舞蹈、美術等9門技能課程;開設教育科研方法、幼兒發展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幼兒文學、幼兒園管理、課程與游戲、幼兒園環境設計與玩具制作,包括開設幼兒語言教育、幼兒數學與科學教育、幼兒健康教育、幼兒藝術教育、幼兒社會教育等5門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在內的14門專業課程;開設通識素養類選修、教師專業類選修、藝術與體育類選修、職業規劃、指導類選修等4門選修課程;開設軍訓與國防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實踐、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5門實踐活動課程。
小學教育專業(文科方向)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小學語文、社會等文科課程教師, 培養目標為:1.熱愛祖國,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良好的道德和正確的教育思想;2.掌握小學教育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特別要在 文科方向,即語文、政治、歷史等方面具有較為扎實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3.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能 勝任小學語文教學,并能兼教小學其他一兩門課程,有熟練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能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驗并能撰寫教育教學論文;4.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和外語應用能力;5.有從事社區管理、文秘、宣傳等其他工作的能力;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審美能力,熱愛勞動,身體健康。
課程設置:政治、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原理、文選、現代漢語、寫作、語言實踐、大學數學、大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基礎、品德發展等19門同時教育課:開設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技藝訓練、書法技能、形體禮儀、現代教育技術、班隊管理技術、教育科研方法、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與研究等11門教師教育專業課;開設閱讀指導、古代漢語、形式邏輯、中國古代史、兒童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江蘇地方文化、人口資源與環境、社會學、現代科技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文獻學等17門專業方向必選課;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類、教學理論與技能類、藝術與體育類、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類等4門公共任選課;開設軍訓與國防教育、勞動技術、教育見習、實習、研究性學習(畢業設計)、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5門實踐活動課程。
小學教育專業(數 學與科學方向)辦學歷史長,底蘊深厚,經驗豐富,師資強大,學科教學水平高,教學質量過硬,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 發展,掌握數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小學教育專業技能,具備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能夠勝任初等教育數學、科學教學的師資。著重抓以下幾個方面的落實:扎實的專 業技能,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畢業生除可以從事初等教育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外,也可從事教育科研、文秘、社區管理等方 面的工作,就業的面比較寬。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課程設置: 五年制師范教育(數學與科學方向)開設包括政治、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中國通史等在內的16門通識教育課;開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小學數學教學與研 究、小學科學教學與研究在內的11門教育專業課;開設空間解析幾何、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概率與統計、初等數論、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設計、普通物理、生命 科學導論、人口資源與環境等課程在內的13門學科專業課。另還開設各類選修課程。
中文與社會方向開設包括政治、語文、現代漢語、中國通史以及信息技術在內的16門通識教育課;開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口語、教育科研方法、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與研究等在內的11門教育專業課;開設古代漢語、形式邏輯、寫作、兒童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以及文學概論等課程在內的14學科專業課。另還開設各類選修課程,以及各類實踐活動課程。
文秘專業開設政治、外語、職業指導、音樂、體育、美術等公共必修課,開設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班隊管理、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法等教育專業課程;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古代漢語、中國文化、應用寫作等學科專業課;另外根據文秘專業的特點,在專科段還開設了秘書學概論、文秘實務、檔案管理、商務法學、辦公自動化管理及應用等文秘專業課程。
英語專業開設包括政治、語文、數學、歷史、信息技術、中國通史等在內的16門通識教育課;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班隊管理、教育科研方法、電化教學以及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在內的9門教育專業課;開設綜合英語、閱讀、語音、英語視聽、翻譯、英美概況以及英語寫作等12門學科專業課;另還開設各類選修課程,以及各類實踐活動課程。
美術專業開設政治、文選與寫作、數學、微機基礎、歷史以及地理等11門通識教育課;開設教師口語、心理學、教育學、美術教學概論等教育專業課;開設素描、色彩、平面設計、立體設計、水彩畫、中國畫、速寫、版畫、油畫、裝飾畫、書法、中外美術鑒賞、藝術概論等15門美術專業課程。另還開設各類選修課程,以及各類實踐活動課程.
本 專 業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以及計算機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系統等基本知識;接受教師基本素質的培養和基本能力的訓練;掌握信息技術教育、 應 用方面的基本能力。畢業生適宜于到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學、校園網絡建設與管理、各類教育媒體管理、設計與開發等工作。
信息技術專業開設政治、文選與寫作、數學、英語、歷史以及地理等14門通識教育課;開設教師口語、心理學、教育學、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小學數學教育與研究教學概論、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專業課;開設計算機導論、工具軟件、計算機應用基礎、微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英語、多媒體素材采編、網絡原理、VB程序設計、Flash動畫設計、java程序設計、asp動態網頁設計、photoshop圖像設計等18門信息技術學科專業課程;另還開設各類選修課程,以及各類實踐活動課程。
五年制高職
國際商務專業開設政治、語文、數學、自然綜合、藝術欣賞、歷史以及地理等14門通識教育課;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報關基礎、物流管理基礎、基礎會計學、商務英語、國際商法常識、市場營銷基礎學、社會心理學、進出口單證實務、電子商務基礎、國際金融、涉外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等20門國際商務專業課程;另外還參加各類資格考試以及各類實習實踐活動。
商務英語開設政治、語文、數學、自然綜合、社會綜合、藝術欣賞、以及職業指導等14門通識教育課;開設商務英語、英語泛讀、英語聽說、商務應用文寫作、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報關基礎、物流管理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市場營銷基礎、社會心理學、進出口單證實務、電子商務基礎、國際金融、涉外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等20門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另還參加各類資格考試以及各類實習實踐活動。
五 年制高職教育計算機應用專業面向 IT行業,培養具有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實際工作能 力,能夠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維護以及 技術服務與銷售等工作,熟悉計算機多媒體制作與應用技術,能夠進行平面設計、網頁制作、多媒體軟件設計,熟悉相關的網 絡配置和維護過程,能夠在企事業單位 相關部門從事計算機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軟件應用等的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課程設置:本專業開設政治、 文選與寫作、數學、英語、物理、計算機 應用基礎等通識課程;開設計算機導論、計算機英語、VB程序設計、、VFP數據庫程序設計、photoshop圖 像處理、Flash動畫制作、AUTHORWARE、3Ds Max、AUTOCAD輔助設計、DREAMWEAVER網頁制作、JAVE 、 SQR SERVER等專業課程。
五年制高職教育電腦藝術專業開設文選、寫作、高等數學、初級英語、歷史、物理、化學、體育、音樂等通識教育課。
專業課程:素描(設計素描)、色彩(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圖形設計、字體與標志設計、包裝設計、藝術概論、設計概論、攝影(含外出寫生)、透視、展示設計(含外出寫生)、corelDRAW、photoshop 圖像設計、Autodesk CAD、Autodesk 3Ds Max、Flash、Dreamweaver、Maya、Adobe After Effects、影視片頭制作、網頁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設計、動畫技法、動畫場景設計、動畫造型設計等電腦藝術專業課程。另外還參加各類資格考試以及各類實習實踐活動。
書籍:《中文Flash 8動畫設計案列教程》、《Autodesk 3ds Max 2010標準培訓教材 |》、《Maya動畫制作案例教程》、《Adobe After Effects 7.0標準培訓教材》、《動畫技法》、《動畫原畫制作》、《動畫場景設計》、《動畫造型設計》、《Collins 歐美動漫技法經典教程 卡通動畫》、《高等院校動漫素材 漫畫創作》、《超級漫畫素描技法 基礎篇》、《藝用人體結構運動學教程》。
常用軟件: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Indesign、Flash、Fireworks、AutoCAD、dreamweaver、3DMAX。UG、 Pro/Engineer。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