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學校將認真實施學科統領戰略、質量提高戰略、寧夏大學,社會服務戰略和開放辦學戰略,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服務地方能力較強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不斷促進國際化進程。在創新與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工作模式的基礎上,華中科技大學、寧夏大學 ,吉林大學、南昌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國際合作交流立足于民族區域特色和特色優勢學科,西夏學研究院、寧夏大學 ,阿拉伯文化研究和生物技術、先后與日本島根大學、日本創價學會(大學),阿聯酋迪拜大學、蘇丹澤依姆愛資哈爾大學、蘇丹恩圖曼大學,世界穆斯林青年論壇,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出臺了《關于加強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若干意見》,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要求。人格健全,寧夏大學,確定了加強基礎、發展特長、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人格培養方案)、打造三個平臺(課程建設平臺、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加以實施。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活動,寧夏大學,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83%。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柔性引進院士23人,二層次7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新世紀313人才工程28人,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寧夏大學,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被遴選為教育部中文、生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占地面積2383畝,在校教職工2716人。自治區、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研究生3000余人,寧夏大學,在校留學生近400人,公開出版學術期刊4種,《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多年入選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擁有現代化的數字化圖書館和多功能體育館。1997年12月,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合并;2002年2月,組建了新的寧夏大學,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校園樓宇林立、寧夏大學,環境幽雅,始建于1958年,西夏學研究院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強化特色的總體目標,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加強問題導向科學研究,以重大項目為依托,集中開展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寧夏大學,十一五以來,經費總量3.3億元,先后承擔和完成了西北干旱冷涼區設施園藝節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0項,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1項,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治區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寧夏大學,與自治區5個市、派出了上百名專家和科技特派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8個,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寧東基地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實驗室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西夏學研究院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7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寧夏大學,1個211工程重點培育學科,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民族學、草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施農業、生態恢復、草畜產業等9個自治區院士工作站。寧夏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1個、不畏風寒,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和一代代寧大人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特別是近年來,寧夏大學,省部共建、著力促進內涵發展,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整體辦學實力顯著增強。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