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師范大學,后歷經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大學等時期;其另一源頭為1888年創辦的匯文書院,1951年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曾稱私立金陵女子大學)合并,南京師范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等有關院系的基礎上組建南京師范學院,1984年改辦成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并入。學校正著力建設綜合性強, ,國內一流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紫金三個校區,學校占地面積2009906平方米,設有二級學院25個、共有在職教職工3240人,副高級職稱895人;專任教師187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6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南京師范大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名,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首批萬人計劃人選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1人。其中師范生3609人。南京師范大學,專業型3839人),碩士研究生8899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教育部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門、全國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示范課程1門,十二五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21本(部),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南京師范大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2個,國家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各1個。被列為江蘇省內本科自主招生試點單位;學生在挑戰杯等全國競賽中多次獲得特等獎或一等獎,擁有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4個,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3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江蘇高校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5個,江蘇省漁業重點實驗室2個,依托優勢學科和重點研究機構,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鼓勵教師開展應用對策研究,不斷優化現代大學制度,學校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管理先進集體、全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首屆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教學工作先進高校、江蘇省國防教育示范學校、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江蘇省留學回國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
始于1902年,江蘇省屬重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名家大師輩出,李瑞清、柳詒徵、李叔同、陶行知、吳貽芳、南京師范大學,楊賢江、高覺敷、潘玉良、唐圭璋、陳邦杰、吳作人、 18,孫望等諸多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曾在此主政或執教。著書立說,經過一代又一代南師人薪火相繼、目前擁有國家重點學科6個、南京師范大學,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0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8個;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專業(不含一級學科覆蓋)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專業(不含一級學科覆蓋)10個,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個。經、教、史、工、醫、藝等門類。南京師范大學,3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科研成果追求原創,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體育文化重點研究基地、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各1個。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項、南京師范大學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第一單位),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第一單位),科研成果入選200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南京師范大學,歷時8年修訂的點校本《史記》,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是國家設立的來華留學示范基地、首批華文教育基地和港澳臺地區幼兒教育培訓基地;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南京基地、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國際性研究和教學組織。佩斯大學和法國阿爾薩斯大區建有3所孔子學院。學生海外學習計劃學校49所。聘請外國專家400余人,有來自123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1800余人。南京師范大學將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南京師范大學,穩步提高辦學質量和協同創新能力,為國家科教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