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理工,蘭州理工大學,校史沿革,付文濤。甘肅工業大學。
教育網站,甘肅高校。高校大學。
學校十分重視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學研產合作。學校與深圳華育昌教育投資公司合作,創辦了股份制獨立學院——技術工程學院,目前辦學規模已達4000人;與浙江省溫州市合作創辦了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研究院。目前,學校與蘭州市、中山市、溫州市等16個省內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14家企業建立了校企聯合工程技術中心,與省內外83家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董事會。學校現有科技型企業20家,校級科學技術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學校科技產業收入總額、利潤總額在全國203所工科類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為學校服務經濟建設、特別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育人為本、質量建校”的方針,以“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構建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按照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2003年實施了全面學分制培養制度;大力加強教學管理,建立了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重視質量監控,建立了以教學督導、領導聽課、學生評教為主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
融合;加快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設立了甘肅省高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先進制造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工業管理與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等3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開設了7個工科人才培養基地班,設立了蘭州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教學研究,“十五”期間共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2項,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5門,開設雙語教學課程13門;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建立了數學建模競賽基地、電子設計競賽基地、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基地、英語競賽基地、機械設計競賽基地、機器人競賽基地等6個大學生科技競賽基地,“十五”期間學生獲得各類*、省級獎勵200余項。學校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普遍好評,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達到95.4%,位居甘肅高校首位。男,漢族,1939年12月生,甘肅省甘谷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主席團主席,山西省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彭致圭
1963年于甘肅工業大學機械系機制專業畢業后分配在山西榆次經緯紡織機械廠工作,歷任廠工人大學教師、技術科副科長、工具科長(縣處級)、生產副廠長、廠長,1985年任山西省經委副主任,1988年任山西省機電廳廳長,1992年任晉中行署專員兼地委副書記,1992年至1994年任山西省經委主任,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省工業副省長,1998年至2002年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3年至今任現職。
1965年在經緯廠時研制出12000孔噴絲頭,填補了國內空白;1976年設計并制造成功“羅拉座自動線”一條,國內首創,1978年獲輕工部科技成果獎;1978年設計并制造成功大型“龍筋自動線”一條,國內首創,1981年獲紡織部科技成果獎;1981年主持設計并制造成功“棉紡羅拉軋絲機”一臺,國內首創,1986年獲紡織部科技成果二等獎;任廠長期間,在企業內部率先進行了管理體制及組織機構方面的改革,使企業活力大大增強,主導產品FA502細紗機1985年獲國家銀質獎;1986年任省經委副主任時撰寫的"質量與分配"論文, 1987年獲省軟科學一等獎;1988年至1991年任省機電廳廳長期間,組織編制了“山西省機電行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工業副省長期間,主抓了山西省煤炭、焦炭的產、運、銷整頓,成效顯著,山西省煤焦專項基金五年增收198億元。1996年主持制定了“進一步搞好國有企業的若干意見”,得到了朱熔基總理和國家經貿委的重視和肯定,國家經貿委將其轉發各省、市、自治區;1963年至今先后在一級刊物上發表企業管理和宏觀經濟方面的論文50多篇。主要論著《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探析》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經濟發展環境縱橫談》2002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園區經濟――構建新型工業經濟平臺》200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被山西大學、甘肅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
男、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6月生,河北保定人,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助理,政府黨組成員。1975年入甘肅工業大學學習,化機專業,1978年畢業,分配至寧夏化工勘察設計院工作,1984年調寧夏計劃委員會,分別在工業處、能源處、外經處工作,1986年任副處長,1990年任處長,1994年1月任寧夏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1994年9月至1995年月在中央黨校脫產學習、至1997年1月中央黨校在職學習,研究生學歷。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任銀川市委常委、副書記,1998年6月任代市長,1999年1月任市長,2003年1月任現職。 郝林海 在銀川市工作期間,通過調查銀川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研究銀川作為首府城市的地位和銀川對毗鄰地區的輻射作用,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了把銀川建成初步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跨世紀奮斗目標。結合銀川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現狀,貫徹中央工業企業改革思路,合力完成了工業企業的改革。結合銀川經濟發展態勢,完成了一、二、三產業的三、二、一排序的合理布局,使之協調發展,財政貢獻率占全自治區的50%—60%。在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提出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環境上,通過培育市場環境、完善城市功能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要調整角色,找準位置,解決好越位和錯位的問題。在城市建設上,堅持城市建設要突出個性,要結合回族風情、西夏古都、塞上江南的特色,把銀川建設成園林城市、生態環保城市。社會事業進步,雙擁工作連續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榮獲了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和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政府的工作和形象得到市民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評價。
田振際男,漢族,甘肅會寧人,生于1964年11月,博士,教授,現任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應用數學系主任。1989年7月蘭州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92年7月蘭州大學數學系碩士畢業,1997年6月蘭州大學數學系博士畢業。現在西安交通大學數學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科研工作。任甘肅省數學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為半群代數理論、矩陣理論。近年來,先后以獨立作者或*作者在《Semigroup Forum》、《Southeast Asian Bull . Math . 》、《Advances in Algebra》、《Advances in Mathematics》、《系統科學與數學》、《數學研究與評論》、《東北數學》、《蘭州大學學報》等國內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
SCI雜志論文3篇,其他均為國際流行雜志或國內核心期刊;編寫出版研究生教材《矩陣理論及其應用》一部。在л- 逆半群以及л- 逆半群的子半群格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處領先地位,并與著名半群學家Peter Jones博士展開合作。曾參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 田振際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現獨立主持“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蘭州理工大學博士基金”資助項目和“蘭州理工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基金資助項目各一項,同時主持蘭州理工大學校教學改革項目一項,并參加校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兩項。教學工作方面,主講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矩陣理論》、《現代數學概論》、《高等數值分析》和工科各專業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復變函數》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高等數學》等課程。
擔任《數學進展》、《蘭州鐵道學院學報》、《甘肅工業大學學報》等雜志審稿人。1999年被選拔為鐵道部“青年學術骨干拔尖人才”;2002年9月獲得甘肅省優秀教師“園丁獎”;2002年獲得蘭州理工大學“三育人獎”,2003年獲得蘭州理工大學“教學優秀獎”。作為教練指導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隊員,曾先后獲得一項國家二等獎、一項省級特等獎、一項省級一等獎和兩項省級二等獎。
國際合作中心 | ||
甘肅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術轉化中心 | ||
*科技創新平臺【14】 | ||
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有色金屬合金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蘭州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蘭州理工大學高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中心 | |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 *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
材料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 |
電氣與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有色金屬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數字制造技術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機械工業特殊環境機器人重點實驗室 | 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有色冶金新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大學科技園 | ||
蘭州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蘭州理工大學溫州科技園 | |
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 ||
甘肅省工業過程先進控制重點實驗室 | 甘肅省土木工程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 |
中藏藥篩選評價及深加工重點實驗室 | 機械工業有色冶金綜合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 |
甘肅省鑄造CAE工程實驗室(永靖昌盛鑄鋼有限公司) | 甘肅省有色金屬合金及加工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生物質能與太陽能互補供能系統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 | |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 ||
鎳鈷金屬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 西北低碳城鎮支撐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省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風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CAD/CAM技術咨詢服務中心 甘肅省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機械工業重載柔性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械工業泵及特殊閥門工程研究中心甘肅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業技術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甘肅省液壓氣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甘肅省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陽泉機械集團蘭州理工大學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工業設計中心 | 甘肅省有色金屬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甘肅省機電新產品中試基地 甘肅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術轉化中心 甘肅省工業經濟發展研究院 機械工業有色冶金綜合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石油化工過程及裝備行業技術中心 甘肅省工程運輸機械質量監督檢驗站 體育文化研究基地蘭州市物聯網工程研究中心鎳鈷金屬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甘肅省工程運輸機械質量監督檢驗站甘肅省CAD/CAM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甘肅省經濟管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甘肅省電氣與控制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 |
甘肅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
甘肅省數控機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甘肅省太陽能集熱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
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 | 泛西北地區大學科技園聯盟 | |
高校省級人文基地 | ||
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文化研究基地 | |
甘肅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 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基地 |
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 ||
有色冶金成套裝備及信息集成技術 | 西北惡劣環境條件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研究 |
校內科研機構 | ||
蘭州理工大學青島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金川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溫州研究生分院 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蘭州新區產業發展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蘭石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白銀新材料研究院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培訓學院——甘肅省分院 焊接研究所 裂紋技術研究所 石油礦場機械研究所 機器人研究所 中技電氣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分析測試研究中心 特種閥門與密封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控制技術研究所 太陽能與氣體水合物研究中心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防震減災研究所 橋梁工程研究所 | 結構工程研究所 空間結構研究所 藝術設計研究所 工業設計研究所 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 四維技術研究所 特種裝備及自動化研究所 機電研究所 電子信息研究所 智能裝置研究所 新能源發電技術研究所 電氣傳動自動控制研究所 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所 計算機理論研究所 智能技術應用研究所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工程檢測與加固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巖土工程研究所 |
校企合作科研機構 |
蘭州理工大學—金川公司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蘭州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長風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聯創信息工程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首鋼岷山機械廠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焦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浙江隆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渦旋壓縮機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甘肅電子集團中興電子儀器有限公司機電產品工程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蘭州水泵總廠泵技術工程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青海重型機床廠工程技術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工業泵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山東博山科研工作站蘭州理工大學—溫嶺泵業科技服務中心蘭州理工大學—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北汽股份公司汽車輕量化聯合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金塔縣太陽島新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甘肅紅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蒸汽系統節能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河南開封高壓閥門有限公司閥門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蘭州高壓閥門公司閥門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山西省陽泉機械集團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石重工—蘭州理工大學液壓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雪頓生物乳業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甘肅隴藥提取分離工程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湖北泰和石化設備有限公司聯合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肅瑞風電成套設備工程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蘇州華焊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甘肅省永靖鑄鋼廠鑄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表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納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蘭州星火機床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天水鍛壓機床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天水星火機床廠工程技術中心 |
甘肅省有色金屬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是在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基礎上由甘肅省科技廳批準建立并對外開放,并于2003年1月3日經國家科技部審核批準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是甘肅省有色金屬材料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的一家科研機構,也是甘肅省屬高校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4月培育基地通過國家科技部建設期驗收。目前實驗室具有實驗面積50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4300萬元。
實驗室定位于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突出材料深加工特色,為西部開發與工業強省戰略服務。實驗室立足甘肅省豐富的有色金屬材料資源的研究與開發,以有色金屬新材料科學應用基礎研究和開發為主旨、建成甘肅省鎳、鈷、鋁、銅、鎂等有色金屬新材料開發與深加工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產學研基地為戰略目標,進行材料制備科學、材料設計與性能和材料的先進加工技術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凝練形成4個特色研究方向:材料計算機設計與斷裂行為研究、材料加工過程智能控制與裝備、高性能有色金屬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先進材料成形工藝與方法。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有色金屬材料界著名專家學者15人組成,其中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學專家薛群基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原甘肅工業大學校長、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陳劍虹教授任實驗室名譽主任,蘭州理工大學副校長夏天東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71人,其中研究部部長9位,62位學術骨干。正高職26人,副高職16人。固定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30人,碩士學位33人,博士后經歷3人。45歲以下61人。甘肅省有色金屬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涵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有色金屬冶金與新材料(二級學科)兩個甘肅省重點學科,擁有甘肅省有色金屬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學博士點及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冶金物理化學與有色金屬冶金碩士點,接受該領域的博士后及訪問學者。
甘肅省有色金屬重點實驗室是甘肅省有色金屬材料應用項目研究和攻關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實驗室近五年以來,承擔完成國家或地方重大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和開發項目60余項,目前承擔重要科研項目共80余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863”課題3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2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為國家和甘肅國民經濟和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近五年以來,先后發表學術論文共 730余篇,被SCI、EI收錄88篇;出版著作13部。其中在材料斷裂行為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斷裂物理模型和斷裂判據,被國際上廣泛引用,陳劍虹教授應美國哈佛大學邀請講學。
“十五”后三年校科技產業堅持“調整、改革、鞏固、提高”的指導方針,力爭資產總額達到2億,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年利潤達到1000萬元。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同時,加大社會服務職能,充分發揮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試基地作用,廣泛與企業合作,努力服務于全社會。
重要成果
甘肅工大舞臺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舞臺機械設備的開發、研制、設計、制造、安裝、調試)
蘭州理工大學合金材料總廠(鐵、鎳、鈷基系列合金粉末、焊接系列特種材料)
甘肅工大數控技術開發中心(機床、工程機械、工業過程計算機數字控制系統、數字顯示系統及配套器件、機電產品等)
甘肅工業大學建筑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兼營建筑材料、裝飾)
甘肅工大弘文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賓館服務、餐飲住宿、信息咨詢)
甘肅工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技術防范設計、計算機網絡、控制工程:計算機軟件、電子產品的開發、生產)
甘肅工大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數控機床、計算機網絡、控制工程、電子產品開發研制)
蘭州華隴理工科技有限公司(電子產品的開發、生產;計算機網絡設備、系統集成工程;電力系統自動化等)
甘肅工大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控制、五金交電、金屬材料、通用機械、機電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
焦作市森格高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研制高新技術產品(如單晶銅線材、新型復合材料)以及深加工技術)
蘭州華世泵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徑向柱塞泵的生產、技術開發、新材料的研制開發、液壓系統設備的維修改造、機電產品及計算機控制系統等的研制開發)
蘭州西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狀記憶合金等高新材料的研制與開發)
甘肅工大石化裝備工程有限公司(石油化工設備的制造、設計;環保工程設備的制造開發;計算機圖紙文檔管理軟件、城市建設信息管理軟件開發;企業工程圖紙CAD數據化專業輸入;圖文數據處理及管理服務)
甘肅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科技投資、咨詢服務等)
甘肅工大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科技投資、咨詢服務、農林種植、電器機械及器材的生產、批發零售等)
蘭州三磊電子公司(工業無損檢測高新技術和設備、產品、醫療設備、計算機測量、控制技術和設備、圖象處理應用系統)
華育昌國際教科開發有限公司(科工貿一體高科技開發)
華博機械教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及開發)
校本部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蘭工坪路287號
郵編:730050
西校區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彭家坪路36號
郵編:730050
胡文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液體物理學家,國家微重力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胡文瑞院士 胡文瑞院士原籍湖北武昌,生于上海。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早期從事磁流體力學研究。70年代轉入日地物理研究,對太陽活動區
磁場,太陽耀斑的波動模型,日冕瞬變的活塞驅動理論,日球磁場的三維結構,太陽風加速機制,磁層亞暴的磁流體力學波動模型,地球極區極風的慢MHD激波結構等經典問題提出了新概念。在天體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論共轉奇異性以及非線性不穩定性引起的困難,提出星系螺旋結構的星系激波理論,利用攝動展開求出了射電雙源射流的精細結構。胡文瑞院士對星系螺旋結構,射電星系射流精細結構,宇宙磁場三維位形,太陽風加速,太陽耀斑,磁層亞爆等理論研究都有建樹。 近年來胡文瑞院士積極開拓及倡導微重力科學的研究和發展,為中國微重力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微重力科學研究的奠基人。他倡導和主持建立了中國*微重力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該實驗室以其廣泛的學科內涵、先進的實驗設備及其所取得的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國際有關專家學者的贊譽。 在微重力科學研究方面,胡文瑞院士對熱毛細對流和晶體生長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研究。曾經提出浮力在微重力條件下仍可引起振蕩對流的機理,給出振蕩的分群特征,首次成功地對浮區液橋自由面的振蕩進行了實驗研究, 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論上研究了熱毛細對流、濃度毛細對流和相變對流之間的耦合,指出殘余重力對浮區晶體生長的影響相對地不敏感。近期,又開拓了微重力復雜流體運動研究。在他指導下,利用實踐五號衛星成功進行了中國首次空間兩層流體實驗,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完成了“和平號空間站”和IL-16失重飛機中的兩相流空間實驗,首次發現了在低液相流速條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區等新結果,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院士承擔一系列空間科學研究項目的學科組織和領導工作,為發展中國空間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中國宇宙磁流體力學和微重力流體物理的研究,是中國空間科學的學科帶頭人之一。胡文瑞院士組織和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有總裝備部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總裝備部國家921項目“微重力流體力學分系統”、俄羅斯宇航局合作項目、中法高技術合作計劃項目、中日合作研究項目。
胡文瑞院士在《中國科學》、Solar Physics、J.Crystal Growth、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ck Waves、Space Forum等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著有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微重力流體力學》。胡文瑞院士多次組織和主持國際學術會議,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是國際微重力學術界知名學者。 2004年1月,國務院頒發獎勵證書,胡文瑞院士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應用系統)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也是中國科學院表彰的“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
陳學定,男,漢族,1939年7月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焊接專業,同年分配到甘肅工業大學任教。曾任焊接教研
室副主任,焊接研究所副所長,甘肅工業大學高新技術實業總公司總工程師,甘肅工業大學合金材料總廠總工程師等職。1986-1987年在日本大阪大學焊接研究所研修,1990-1991年,被大阪大學聘為外國人研究員。
研究開發了水霧化、氣霧化制粉技術,耐水輪機汽蝕與泥沙磨損用自熔性合金粉末, 陳學定 低真空等離子噴涂TiO2涂層結構與光電流特性,快中子增殖堆中焊接接頭耐鈉蝕機理,鎳基、鋁基非晶和微晶帶狀釬料制備及其釬焊性等20多項課題。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了“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腐蝕與防護”等10多門課程。目前正帶領著有色金屬材料非平衡制備學術梯隊,研發Al基、Mg基、Co基、Fe基等新型合金體系的非晶材料、納米晶材料、磁性材料,并正在進行國家863《鎳鈷有色金屬粉體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所研究的大口徑薄壁管的高頻焊接科研成果獲甘肅省、寧夏自治區首屆科技大會獎。在日本進行的低真空等離子噴涂TiO2 涂層結構與光電流特性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獲日本岡田財團焊接振興會獎。“七五”承擔的耐水輪機汽蝕與泥沙磨損用合金粉末解決了涂層韌性問題,該項成果獲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另有4項成果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有3項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創建了蘭州理工大學合金粉末廠、熱噴涂廠和西北特種材料實業有限公司等3個企業。高壓霧化法制取鎳粉、銅粉技術在金川公司已投入生產,其細粉出粉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表面涂層技術》專著1部,參編了焊接專業全國統編教材《電渣焊及特種焊》中的電渣焊部分。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機械工業部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陳秉二,男,教授,漢族,1928年2月生,山東省龍口市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任職于甘肅工業大學。1949年6月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1955年大學本科畢業;1957年底水力機械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61年秋隨水機專業遷至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哈工大分校);1965年又隨專業遷往甘肅工業大學。曾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動力工程 陳秉二學會水輪機專委會副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水電設備專委會顧問委員;國際水力機械研究協調中心理事;全國水機磨蝕試驗研究中心高級顧問; 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40余年,曾講授過《水輪機原理及水力設計》、《水力機械測試技術》、《水輪機安裝及試運行》及《大型水輪機制造工藝》等四門課程。編寫過《水輪機原理及水力設計》及《水力機械測試技術》等高校統編教材。
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刊物上發表論文18篇。在甘工大任職期間,曾任水力機械實驗室建設的負責人,負責水輪機、水泵及水力學實驗裝置的設計方案、圖紙總審核工作,以及實驗系統的安裝、調試工作,保證了本專業學生的教學試驗按期進行,為以后的科研試驗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1967年至1993年期間,與福建水輪泵研究所合作,完成了Z120型水輪泵的研制工作,及水輪泵相似理論課題研究,分別獲得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1978年至1985年參加了水電部水機磨蝕協作組工作,于1980年建立了國內*完善的水機磨蝕試驗室。有數屆水機、焊接及鑄造專業研究生在此完成了課題的試驗研究工作,并承接了校外六個單位的委托試驗任務。曾獲得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級三等獎2項。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