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樂山市委樂山市人民政府。
公積金查詢,區縣動態,圖解,公共資源交易。交通出行。
樂山大佛 |
郭沫若舊居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市沙灣區沙灣鎮正街。郭沫若1892年誕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舊居坐西向東。背負綏山,面向大渡河。面積2149平方米,建筑面積1108平方米,為三進三天井附后花園的穿斗木結構建筑群。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咸豐時又增建了后院部分,現有大小房間36間。臨街兩間是“鳴興達號商鋪”,原經營煙、酒、米、鹽等。二進左廂房是郭沫若誕生室,二天井右廂房是郭沫若在樂山和成都讀書時回家度假的住房兼書房。三進右廂房是郭沫若父母晚年的臥室,左廂房是郭沫若與張瓊華結婚時的新房,在郭沫若出走后一直是張瓊華的居室。后院為花園,面對綏山的一間房是“綏山山館”,為郭家家塾。郭沫若從4歲起即在此發蒙讀書,直至13歲到樂山就讀為止。山館內有其啟蒙老師沈煥章臥室。花園則是郭沫若在家時游玩的地方。現舊居已建成“郭沫若舊居博物館”,主要房間已開辟為展室,按原貌進行陳列。同時另在后院外新建了一座陳列館,展出郭沫若生平等內容。
烏尤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烏尤山(離堆)上。始建于唐至德、乾元年間,宋代以來歷遭破壞,清同治后重建廟宇,乃成今日規模。寺依山取勢,布局極其巧妙。山門內建天王殿,相對建彌陀殿。主體建筑稱正覺禪林,門后建彌勒殿,正殿為大雄殿,為單檐硬山頂,面闊3間18.5米,進深5間14.7米,通高11米。供奉釋迦牟尼和左右脅侍菩薩文殊、普賢,三尊像均用香樟木精雕細鏤而成。后龕供奉阿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為生鐵鑄造。后殿為如來殿(藏經樓),同治時重建,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20.8米,進深4間12.8米,通高12米。前檐撐枋雕刻極其精美,其中兩枋分別刻的是凌云山圖和烏尤山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殿中造像有五如來、十八羅漢和木雕二十四天神。大殿外現有五百羅漢堂、爾雅臺、曠怡亭、普同塔、化成亭、萬松亭等建筑。其中爾雅臺為紀念郭舍人注《爾雅》的古跡,始建于宋,現建筑為1912年重建,正壁書“漢犍為郭舍人注爾雅處”。曠怡亭始建于明代,為吊腳樓建筑,在樓上憑欄遠眺,水光山色,一覽無余,令人心曠神怡。
靈寶塔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凌云山靈寶峰頂。始建于唐,北宋重修。塔為13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向西,平面正方形,邊長7.7米,通高29.3米。內部作樓閣式塔室共5層,有95級石磴沿壁內折而上可達塔頂,每層均有圭角形小窗。塔有四門,其中假門三座,僅有一門可入。塔門及一至三層塔室皆有仿木結構,斗拱作人字拱和鴛鴦交手拱,華麗精致。基座為磚砌,高2米,邊長11米;四周砌壺門,每邊5個。座底為1981年加固時用條石砌成,高1.4米,邊長16米。靈寶塔在明代曾進行過維修,現塔基尚保留有當時的銘文磚。1989年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外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密檐式塔和樓閣式塔相結合的構造特征。從山川形勢看,塔高出眾峰,有作為三江航標的功用。
樂山文廟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老霄頂東麓。占地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建筑坐西朝東,依山形逐漸升高,充分顯示了殿閣重重、氣勢恢宏的特色。始建于唐武德年間(618~626),最初的地點是在樂山城南與大佛相對的育賢壩上。經宋、元、明三次搬遷,直到天順八年(1464)才定于老霄頂下。現存文廟為康熙時張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欞星門、圣域、更衣房、執事房、名宦祠、鄉賢祠、樂器房、禮器房、東西廡殿、尊經閣、崇文閣、大成殿、崇圣祠等15座建筑,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其中大成殿用材碩大,柱材優良,為四川所罕見。面闊5間25米,進深3間19米,高18米。歇山式屋頂,鰲角飛翹,莊嚴古雅。內外28根柱子,直徑均在90厘米以上,*金柱直徑達1米,材料均是珍貴的金絲楠木。駝峰、斗拱裝飾華麗,柱礎用雅石做成,透雕精細的云龍紋等,多彩多姿。崇圣祠為硬山式頂。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1米,通高9米。
龍泓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城東任家壩龍泓山。一名龍巖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中重建,至清咸豐年間再次重建。寺后依龍泓山,前望岷江,坐東北向西南,由前后兩殿及左右廂房組成兩進四合院,木結構建筑。前殿面闊5間21.1米,進深4間15.2米,穿斗木結構懸山頂,門作重樓式,殿中左右另設兩個小天井。后殿為穿斗木結構懸山頂,面闊5間18.8米,進深3間12.7米,高6.8米,殿中柱梁用材較大,覆盆式柱礎上另置木質,尚存明代遺風。龍泓山自宋以來即成為嘉州名勝之一,現寺后崖壁尚存東漢崖墓和少量唐代佛教摩崖造像。
離堆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城東1.5公里處岷江東岸,麻浩崖墓對面。又名烏尤山,系一座天然形成的長圓形小山。山體長約630米,寬約310米,面積0.16平方公里。山西側臨岷江崖壁陡峭,北隔麻浩河與凌云山相望,東為石棠溪,南為烏尤壩。山頂海拔434米,較岷江常年水位高80米。離堆之名,一般認為是因李冰鑿開連在一起的凌云山與烏尤山,使烏尤山離凌云山獨立而名。在先秦,離堆又寫作"犁鬼"、"雷垣"等。因此,離堆一詞乃古蜀語的音譯,是蜀人對烏尤山的稱呼。至于烏尤山之名,或說本名為烏龍,龍字形近于尤,訛傳日久,遂寫為“尤”;或說是該山本名烏牛,以其形如一條烏牛臥江,后黃庭堅認為不雅,而改名烏尤。也有人認為山名“烏尤”為梵語之音譯,漢譯為面然,現烏尤寺內還保存有一尊面然銅像,深目高鼻。史載戰國時秦蜀守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所說離堆即烏尤山。戰國時,烏尤山正當大渡河主河道,洪水時暴水激崖,危害舟船,故李冰鑿崖以減輕水患。南宋寧宗時,知府游仲鴻開大渡河新渠,以殺三江怒濤。嘉定年間,提刑張方重開此渠,平佛灘,使大渡河主流改走麻姑浩,減少了三江水患。無論大渡河如何改道,烏尤山一直都在大江之中。岑參形容說:“屹然迥絕,崖壁蒼峭,周廣七里,長波四周。”宋人張方有詩稱贊其景道:"竹橋沙水烏尤渡,絕壁孤崖意氣嬌。故與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見金焦。清代詩人張問陶則有詩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繞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明人彭汝實有“中流砥柱”四字,仍存臨江峭壁之上。山南麓立有清趙熙"離堆"石碑。
峨眉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與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位于樂山城西33公里處峨眉山市境內,地處四川盆地西南緣。包括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清音閣、黑龍江棧道、洪椿坪、九十九道拐、仙峰寺(九老洞)、洗象池、金頂(臥云庵)等10處主要風景點。方圓約60公里,“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故名。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游覽地即大峨。山麓至峰頂石徑盤旋,約50公里,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珍貴動物有小熊貓、峨眉靈猴等。山上寺廟眾多,始建于晉,至明清時達近百座,后多破敗。1949年后國家兩次大規模修葺。
金頂祥光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頂祥光”則是峨眉山精華所在,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四大奇觀組成。
日出: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頂,居高望遠,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壯闊。黎明前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空曠的紫藍色天幕上,一剎那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顏色由桔紅變成金紅;然后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懸在天邊。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
云海:晴空萬里時,白云從千山萬壑中冉冉升起,蒼茫的云海猶如雪白的絨毯,緩緩地鋪展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涯無邊。山風乍起時,云海四處飄移,群峰眾嶺變成云海中的座座小島;云海聚攏過來時,千山萬壑隱藏得無影無蹤。云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十分雄偉。云海忽而疾馳、翻滾,忽而飄逸、舒展,似天馬行空,似大海揚波,似雪球滾地。最壯觀的是,偶爾云海中激起無數蘑菇狀的云柱,騰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來,瞬息化做淡淡的縷縷游云。此種蘑菇云卻極難見到。南宋范成大把云海稱“兜羅綿世界”(兜羅:梵語,樹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羅綿),佛家叫作“銀色世界”。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銀色世界”作為峨眉山的代稱,如同五臺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華山叫“幽冥世界”。
佛光:天氣晴朗時登上峨眉,當下方彌漫著霧氣時,若有人背對著太陽,站在巍峨的金頂上,讓陽光從身后射來,前下方的霧幕上,會出現一個彩虹般光環,中間浮現著他的身影,并且影隨人動、形影不離,這就是所謂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時觀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既心感身受,又虛無縹緲,非海市蜃樓,乃人間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這種“佛光”又稱“峨眉寶光”。佛光是光的一種自然現象,因陽光照射云霧表面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現70余次,在下午2--4點鐘出現較多。凌云山位于樂山城東岷江東岸,處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與樂山古城隔水相望。最早稱青衣山,唐代建凌云寺,又名凌云山。宋代因山有九峰又稱九頂山。《輿地紀勝》錄九峰名為集鳳、棲鸞、靈寶、就日、丹霞、祝融、擁翠、望云、兌悅。凌云山為紅砂巖山體,海拔442米,相對水面高度87米,經河流切割,生物造化,形成了丹巖翠壁的綺麗景色。三江匯流于下,三峨遙峙于西,山水云天,宛如畫卷。凌云山景物從北往南,沿江分布。從最北端的靈寶峰下“凌云山”山門起,沿石階至山腰有“龍湫”、“虎穴”,取意岑參“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句。峰頂有新建“沫若堂”和郭沫若銅像,峰巔有靈寶塔。靈寶峰南緊接集鳳峰,石階旁高崖上有明嘉定州知州郭衛宸所題"蘇東坡載酒時游處"石刻。其旁紫云臺上有“載酒亭”,沿途“飛天龕”、“兜率宮”、“雨花臺”,時代或唐或宋或明。峰南為凌云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元初毀于戰火。元至正年間千峰和尚重建,明末又毀于戰火。清康熙六年重修,后又增修。現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三重。大雄殿為抬梁歇山頂,面闊5間22米,進深5間21米,通高11米。殿中供三身佛為清代大型脫紗彩塑。背為彩塑觀音、文殊、普賢、大勢至、地藏五大菩薩。凌云寺處集鳳、擁翠、棲鸞三峰之間,風光獨勝。寺南棲鸞峰頂曾有"清音亭",原為蘇東坡書額,邵博為之作《清音亭記》,盛贊嘉州凌云山水。亭后為東坡樓,本為魏忠賢生祠,后改祀蘇東坡。樓為清代重建,重檐歇山頂,內塑蘇東坡坐像。楹柱有何紹基書聯:"江上此臺高,向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蜀中游跡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載酒我重來"。樓前有洗墨池,傳為蘇東坡讀書時洗筆硯處。棲鸞峰下即為樂山大佛,從大佛腳下往南,沿江新建有凌云棧道,上下曲折,或隱或顯。途中亭閣小駐,置身古木蒼藤、修竹茂草之間,近觀綠野沙洲,遠眺三峨青衣,山、水、草、木、云、嵐、霞、霧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凌云山水圖。
平羌三峽位于樂山城北11公里處悅來鄉、牟子鎮境內岷江河段上。唐以前稱熊耳峽,宋代稱湖氵襄峽,明以后始稱平羌三峽,現又名“岷江小三峽”或“嘉州小三峽”。全長12公里,北為犁頭峽,中為背峨峽,南為平羌峽。犁頭峽丹崖翠壁,奇險雄峻,盛產“江團”。西岸觀音巖有"芙蓉關江,嘉陽風水大幅摩崖對聯。背峨峽碧峰聳峙,綺麗多姿,西岸大佛山頂有未完工的唐代“平羌大佛”。平羌峽山巒與河壩交錯,水面平滑如鏡,清幽迷離,如入畫境。西岸有傳為李白垂釣處的“釣魚臺”。峽口處為板橋溪古鎮,南3公里為錦江山,山頂有宋代“太白亭”遺址。原有黃庭堅所刻李白《峨眉山月歌》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山下臨江為荔枝灣,盛產著名的嘉州荔枝。
三龜九頂城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城東1公里處三龜山、東巖山和九頂山(即凌云山)上,由三龜城和九頂城組成。建于南宋末年,為四川南宋抗元山城之一。三龜城現有城墻兩段,北段筑于龜山山脊上,由東向西,直達岷江河岸,全長約400米。東段筑于龜山西南側,經東巖東側沿山嘴到篦子街,殘長約300米。城西臨岷江,以崖為墻。城內北部有圓形炮臺一座,現名炮臺山。周砌紅砂條石,有磴道可上臺頂。九頂城現存城墻三段:北段從靈寶塔北經望云峰北側到望云峰西側,全長約350米;東段始于就日峰北側,經峰東側到峰南,全長約300米;南段始于擁翠峰東側,經峰南、丹霞峰,到祝融峰西南上,全長約850米。城內現存炮臺三座,祝融峰西南一座保存較好,圓形,紅砂石筑成,與登山道相連。九頂城西臨岷江,未筑城墻。三龜九頂城與嘉定城隔江相望。在宋元戰爭中形成犄角之勢,控制岷江水路,起到了軍事要隘的作用。
麻浩崖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凌云山南麻浩,前臨麻浩河,西距岷江100米。重點保護范圍東至虎頭灣,西至大地灣,北至山脊分水嶺,南至麻浩河西岸,共有崖墓330多座。崖墓沿山開鑿,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分為三區。1974年四川省文管會、1988年樂山市文物管理部門先后進行了兩次清理,出土了陶俑等隨葬品。*區1號崖墓為四川崖墓的典型,是一座橫前室并列三后室的大型墓。墓全長29米,墓門寬12米,高2.9米,共有13室。墓門和前室刻仿漢代木結構建筑的斗拱、瓦當等浮雕,是研究中國漢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墓內外畫像石刻多達27幅,有樂伎、秘戲跪羊、董永事父、六博、垂釣、挽輦等畫像。其中“荊軻刺秦王”、“挽馬”圖等生動活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漢畫中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畫像石精品。"坐佛"身作通肩天衣,右手作“施無畏印”,宛若一尊古印度犍陀羅佛教造像。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沿南方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最有力的物證。前室后壁并行開鑿3個后室,每個后室布局均相同,埋葬一對夫妻,象征一個小家庭。2號墓為大型的雙室制墓,墓門和前室均雕刻有仿木結構建筑的斗拱、瓦當以及神獸畫像石等。右后室有兩扇石門扉,是樂山崖墓群中僅存的門扉,全用青砂石鑿成,至今尚可轉動。第二區40號墓為雙室制墓,前室四角浮雕轉角斗拱,墓壁浮雕四幅畫像石,內容為“荊軻刺秦王”、“董永事父”、“六博”等。第三區崖墓較為密集,上下分布達9層之多。22號墓有“秘戲”、“琵琶樂伎”等畫像,為樂山崖墓中罕見的作品。99號墓是一座大型的四后室的雙室制墓,墓中有“陽嘉三年”、“鄧景達冢”、“武陽趙國羊”、“王景冢”、“王鳳冢”等題刻。墓內外刻有“門吏”、“龍虎戲璧”、“神符”等畫像石。100號墓也是座大型三后室的雙室制墓,墓內有“延熹九年成”題刻,有“鳥吃蛇”等畫像。麻浩崖墓歷年出土隨葬品有陶器、銅鏡、五銖錢幣等。
肖壩崖墓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城西3公里處青衣鄉大田村大沖。墓群南距大渡河約1公里,總數556座,分為6個小區。黃沙灣10號墓是一座雙室制墓,墓門浮雕瑞鳥、神獸等5幅畫像石,墓內有“延熹九年”題記。16號墓是一座大型雙室制墓,有“永和一年三月一日陳買德物故作此冢”題記。和尚沖39號墓是座大型雙室制墓。浮雕有"跪羊"畫像和文字題刻一則,內容為:"延熹二年三月十日,佐孟機為子男石作此冢"。91號墓被村民稱為“臺子洞”,墓為大型雙后室的雙室制墓,前室附左右閣室。墓室全長34.8米,前室橫寬15.6米,進深5.2米,高2.7米。墓門側刻雙闕倚立,墓內壁有“范子□”大字題刻。杉樹灣14號墓是座大型雙室制墓,前室刻有“神符”畫像和一則文字題記,內容為“陽二年三月廿七日”。21號墓是一座小型單室制墓,有文字題刻一則:"元初元年十二月十四日"。癩子灣20號墓是一座大型雙室制墓,后室多達7個,是樂山崖墓群中結構最復雜的崖墓,共計墓室有25個之多。黃沙灣外1號墓全長達30米,有“顏威山墓”四字題刻。29號墓為單室制墓,墓內棺室右側有文字題刻:“永平元年九月十二日甲子葬”,是樂山崖墓群中最早的年代題記。肖壩崖墓歷年出土隨葬品有農夫俑、諧俑、胡人俑、石馬、石狗、石雞、陶馬、陶雞、陶龜、陶樹座、陶燈、石房、畫像石棺等。
白崖山崖墓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市市中區通江鎮白崖山。東漢至晉代墓葬。白崖山又名蘊真洞,為樂山古代名勝。墓群分布在南起龍坡灣、北至黑橋寬約800米的山坡上,共有崖墓142座。14號墓為大型雙室制墓,墓門左右各浮雕"門吏",高冠長袍,像高2.2米。11號、20號、24號墓均為大型雙室制墓,宋代逸民程公望在此注《易經》,后開辟為風景名勝地,分別名為“朝霞”、“清風”、“白云”洞,合稱“白巖三洞”。現三墓內尚存宋、元、清題刻42則,除一則為墨書題記外,均為摩崖題刻。11號墓(朝霞洞)內有6則,第四則為"熙寧二年"題,第六則為"熙寧四年"題,作長方形碑制,楷書,記當地官吏“同游白崖三洞,晚步羌洞院觀”。20號墓(白云洞)內有7則題刻,墓門有“白云洞”、“清風洞”大字題刻。前室右壁一長方形碑刻,大字書"程公洞"三字,跋文記:“程公望寓白崖院注易,蘇文公嘗攜二子過之,永嘉陳公謙題曰程公洞于清風朝霞之間……嘉定十五年六月廿五日。”另一則為《題白崖三洞詩》。24號墓(清風洞)內有29則,題刻最多。除宋代題刻外,還有元代“延丙辰”年題刻及清代題刻兩則。元元年李晰翁《白崖詩》為篆書,有很高的藝術價值。45號和46號墓均為大型雙室制墓,仿木結構建筑惟妙惟肖。49號墓墓門有雙闕雕刻。55號墓是一座大型的五后室的雙室制墓,規模宏大,墓室全長41.8米,墓門高6米,前室橫寬25米,進深11.7米,高3.2米。前室面積300平方米。前室內僅設一崖柱,室頂跨度極大。左后室門楣浮雕神首、瑞鳥圖。歷年出土隨葬品有陶俑、陶畜禽、陶樓房、陶樹座等。柿子灣崖墓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城東1公里處岷江東岸柿子灣。共有崖墓120余座。分為南小灣和北小灣兩個小區。1937年楊枝高最早對該墓群進行了調查,調查后著有專文《四川崖墓考略》。南小灣1號墓為三后室的大型雙制墓,墓室全長34.4米,寬16米,墓門高7米。該墓畫像石刻數量多達32幅,畫像分布從墓門到墓內,除了在大多數崖也可見到的祥瑞、騎行等內容外,有多達六種的忠孝故事圖,如“老萊子娛親”、“董永事父”、“荊軻刺秦王”、“孝孫元覺”、“伯榆悲親”等。坐佛形象與古印度犍陀羅佛像接近,高肉髻,手作施無畏印,身作厚重通肩天衣,結跏趺坐。27號墓是一座中型雙室制墓,墓門左側雕刻一單闕,為單檐廡殿頂,右側浮雕一跪羊,門楣浮雕樂舞百戲圖。北小灣26號墓為大型雙室制墓,墓門內刻雙闕屹立,前室內浮雕花卉、方士、門吏、門卒等,有在“吳升墓”、“吳遂墓”和“延熹一年造,三年七月成”等題刻。30號墓是一座雙室制墓,前室浮雕束竹柱,上為一斗三升斗拱,柱身刻出數行縱棱紋,扎以橫索紋,造型精美。另有鼠嚙瓜、嘉魚等畫。35號墓有“王中冢”、“王誠興墓”之類的墓主題名。52號墓是一座雙室制墓,墓門設雙闕,前室刻有神虎、神首與狗、蹲熊、舞女、拿頂伎、應龍、蛇逐鼠、靈蟾、門犬等。其中神虎為平面淺浮雕,在樂山崖墓群中十分罕見。53號墓墓門雕刻復雜,門楣多達四層,最上一層浮雕跪羊,第二層浮雕變形鴛鴦交手拱,第三層浮雕左右對出的丁頭拱,第四層浮雕神首、雜技、犬圖。老霄頂建筑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山古城西北老霄頂。老霄頂原名高標山,后又名高望山、萬景山。山頂有建于北周的萬壽觀,初名弘明觀。隋代于殿中塑飛天神王像。唐代名開元觀,仍供飛天神王像。《道教靈驗記》贊其形勢說:“下眺城邑,俯視江山,二水瀠洄,眾峰環抱,頗有郡中之勝。”宋代名神霄玉清宮,明代易名萬壽觀。現存萬壽觀等明、清建筑。萬壽觀大殿為明代所建,坐北朝南,為重檐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木構,面闊3間13米,進深3間12米,通高9米,須彌座石質臺基高2.1米。斗拱雕刻華麗精致。大殿前為萬景樓,實為萬壽觀前殿,為清代重建。重樓歇山式頂穿斗木構,面闊3間10米,進深3間9.6米,通高8.2米。萬壽觀西當凌云、烏尤、三江之匯,氣象萬千。萬壽觀右登山石門上還有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的靈官樓,原供奉有鐵靈官像。羅城古鎮為羅城的建筑布局極為獨特,全鎮坐落于山頂,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修筑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眾苦于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當地人居然也認定改造建筑是解決缺水難題的好辦法,于是紛紛捐資修建,其結果就是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
這座船形古鎮全長2000多米,寬約650米。主街道為南北走向,兩端較窄,中間寬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濤中的甲板;街中戲樓高聳,如高揚的風帆。而街尾的靈官廟又如同航船的船艙。街道兩側各有一排長約200米,寬約6米的蔭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稱“船廳街”。羅城的建筑布局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重視,1983年,澳大利亞有關方面就在墨爾本依羅城的風格建成一座“中國旅游衛星城”。至于修成船形之后,羅城是否就解決了缺水的困難,就只有請游客自己去觀察了。
樂山市交通便利,境內有成(都)昆(明)鐵路,籌建中的成貴高速鐵路和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樂山高速公路僅100分鐘路程,并且樂山-自貢,樂山-宜賓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公路主干道直達重慶、宜賓、西昌等重要城市;內河航運可直達宜賓、重慶,樂山大件碼頭可裝卸大型貨物和集裝箱,并正在籌建樂山軍民用機場。在十二五提出實施“千億交通工程”,其中包括:“兩航(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和樂山機場)、五鐵(成綿樂城際鐵路、成貴鐵路、成昆鐵路復線、樂雅鐵路、樂自瀘鐵路)、十高速(樂宜、樂雅、樂峨、樂自、樂漢、成樂西、繞城、成樂復線、仁沐、金會)、一樞紐(樂山港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功能完備的綜合交通次樞紐城市。
樂山市中心區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僅150公里,全程為高等級公路。市區內設有民航售票處,可購買到成都發往全國各地的飛機票。
成昆鐵路橫貫市屬夾江、峨眉山、沙灣、峨邊、金口河等5個縣、市、區,乘火車到樂山、峨眉山旅游可在成昆線上的峨眉山站下車,該站距峨眉山風景區大門(報國寺)10公里,距樂山市中心31公里。
成都到樂山的高速公路里程僅162公里,新南門、石羊場都有班車,票價44元;石羊場的車況較好。新南門出發的班車停在肖壩車站;石羊場出發的班車停在中心車站,也就是新城區,走出車站可以乘坐9路,12路公交車直接進城。樂山市與峨眉山市相距31公里,有快速通道相通,每10分鐘就有一班車。除成都和峨眉山外,樂山還有發往重慶、內江、自貢、宜賓和雅安高速公路客運專線。從市中心區到附近區縣均有高等級公路相通。旅游專線:樂山客運中心站-峨眉山市 肖壩車站-峨眉山報國寺 樂山客運中心站-沙灣 肖壩車站-樂山大佛-烏尤寺 樂山港(4路)-佛光湖。
樂山現代有軌電車項目建設包括規劃中的1號線:城區環線、2號線:樂山高鐵站——樂山機場、3號線:樂山大佛景區——峨眉山景區,三條線路總里程約76公里。一期工程包含1號線、2號線,預計工期為4年,二期工程3號線預計工期4年。
樂山港每天都有旅游船至樂山大佛。樂山港還有通達重慶、上海的客輪。此外成都港選址于距樂山城區10公里的樂山市五通橋區冠英鎮,距成都120公里,設計貨物運輸年吞吐量5000萬噸、集裝箱300萬標箱。2019年建成后,1000噸級船舶可以常年從上海、重慶等地直航成都港,而3000噸級船舶可在洪水期通行,長江航道將向上延伸162公里,樂山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長江*港”。全市通航總里程612.97公里,其中等級航道410.25公里。樂山大件碼頭建成于1998年,設計吊裝能力為單件550噸,2013年實際吊裝貨物173批次、3.48萬噸。
樂山歷史悠久,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動。公元前2000年左右,樂山出現銅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鱉靈為首領的開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開墾荒地。戰國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從陜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公元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人民鑿斷凌云山崖,開出引水渠道。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
漢朝將南安隸屬于犍為郡。西漢文帝時,南安人鄧通鑄造錢幣,有“鄧氏錢布天下”的說法。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犍為鐵山冶鐵制造武器、工具等,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
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南安設置治官縣,重點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冶鐵業實行管理。這一時期,原來居住在廣西、貴州、云南一帶的十多萬僚人進入四川,樂山犍為鐵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僚人。居住生活延續了二百多年。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種茶業已十分發達。岑參賦詩描述嘉州城外“田半種茶”。唐朝中期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
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設置馬湖路;明朝改為嘉定州設置沐川司;清朝設置馬邊廳、峨邊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置樂山專區。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通橋區合并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于樂山地區。1985年改樂山地區為樂山市,屬省轄市。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眉山等6縣劃出。
樂山境內飲食風味與四川其它地方雷同,以其麻辣味聞名于海外,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之美譽,并享有“烹飪天國”之譽,濃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種類繁多,味道變化無窮,香飄海內外。樂山是旅游勝地,有山水靈秀,亦有小吃難忘。數得上來的樂山小吃有西壩豆腐、蹺腳牛肉、牛華麻辣燙、甜皮鴨、缽缽雞、牛華豆腐腦、樂山燒烤、黃燜雞、排骨面、臘肉粽子、砂鍋、涼粉、香油米花糖。
樂山豪華餐廳不多,但不少小食店環境衛生方面還可以,手藝也還不錯。樂山好吃的小吃也有非常多,比如:
1、麻辣燙,既是樂山小吃所說的串串,品種繁多,一般是葷素一角一串。如果看見有的簽子上涂有顏色的油漆就是5角或一塊的。推薦到張公橋吃,那里有很多家,如煙哥,熊家婆,味道保證巴適。2、豆腐腦,樂山小吃以牛華的最出名。牛華在樂山到五通的公路上,15公里,在城南車站坐車。樂山城里的推薦三家:興發街口,公園和府街。一般是一塊2左右一碗。
牛華豆腐腦處處可見,路邊攤點或挑擔沿街叫賣,細嫩爽滑之豆腐腦與粉條,燉牛肉之厚重,炒豆、咸菜之家常味道,再佐以小籠粉蒸肥腸、牛肉,是家常百姓的美味。
3、串串,樂山小吃所說的缽缽雞,推薦到東大街的為薄餅,素菜一角一串,葷的5角,喜歡吃什么就叫他多拿。再來一盤很是好吃的薄餅,2元10個。還可以叫西米露,果汁,薄冰,燒烤蒸肉夾餅,為樂山特產,將蒸的稀爛的牛肉和肥腸夾在白餅子中,讓你吃了以后就忘不了。不過口味偏大,北方人可能吃不慣。樂山的玉林菜市也有很多賣的。1元5一個燒烤,菜式很多。本地人吃都是最少10串的要,不可不嘗。豬養牛肉和素菜2角一串,其他的如排骨,雞翅等5角或1元,主要都是吃葷菜。樂山小吃推薦樂山港的樂山*烤,舊大橋和張公橋的徐燒烤,體育館的凱凱燒烤,不過都要晚上才營業。
4、‘西壩’豆腐 ,為四川3大豆腐之一,原來全是由處女點出來作的豆腐,男人不可進廚房,可以作出200多個菜式。推薦到樂山港,有很多家。“‘西壩’豆腐 ”是吃在樂山的頭條招牌菜,樂山港幾家西霸豆腐店都做得不錯,滿滿一桌品種繁多、色澤芬芳誘人的豆腐宴令人得以體味豆腐的多種形式組合,咸黃豆腐、燈籠豆腐等也確實值得嘗試。如燈籠豆腐,系豆腐小方塊,里包餡,炸至金黃后澆汁,外脆里嫩餡鮮,集多種食物的口感于一體。而近期熱炒的“豆腐西施”選美活動更是將這一吃食品牌推波助瀾。但私人認為西壩豆腐雖好,卻更多是形式高于內容的東西,吃得多的終究還是游客。
5、翹腳牛肉,要吃正宗原產地的到蘇稽,可坐9路終點站石油療養院后坐2元的三輪車。樂山城里也有很多。小碗的三元一碗,大盆的10元。黃燜系列,有雞,兔,排骨,牛娃等。一只雞70-80,免費加素菜,可以供8到10個人吃。也可以吃半只。在油榨街口及慧元街。
6、缽缽雞的形式是雞肉、雞翅或海白菜、鴨腸、土豆、耦等各類素菜,切片串簽,泡入盛有辣子、香油等各類調味料的盆缽,一毛錢一串,由于調味別致,吃時有辣油的微辣、芝麻的香、湯料的回甜、入口的絲絲涼意,缽缽雞在樂山處處有賣,做得到好的卻還是牛耳橋及奧蘭多購物中心外的幾家,閑坐于街邊小攤的陽傘下,一缽缽缽雞,一碗冰粉、涼蝦,幾張犍為薄餅,價廉物美、不矣快哉。
9、樂山燒烤有口皆杯,在成都肖家河見樂山“劉記燒烤”,每晚座無虛席。樂山舊大橋的徐燒烤一度鼎盛,后將總店開至成都。霄夜中,與燒烤同食的還有兔頭,爆炒田螺、龍蝦、脆腸等。鹵兔頭有五香與麻辣兩味,講究爛熟、香、味透。紅利來賓館后新開張“飲食一條街”有家店的兔頭不錯。張公橋“迪迪”旁新開“通霄樂”炒店,推出鴨頭新品,嘗后,覺無出其右者,爆炒肥腸、排骨外辣內嫩,亦是佳品,燈火闌珊時分,小店滿座,自有小店的輝煌。
10、喜吃樂山涼粉,涼粉系由豆粉炮制而成,乳白晶瑩剔透,澆以姜、蒜、蔥、醬油等各類調料,清涼滑爽,味覺中*吃的涼粉調料系由生椒切碎加以泡菜,酸甜咸各有其味,惜乎系“紅高梁”海鮮酒樓作法,街頭小店中此等做法少見。
【日機轟炸樂山(八一九慘案)】抗戰期間,大批工廠、學校、機關內遷樂山,樂山成為抗戰大后方的一部分,地位大大提高。1939年8月19日至1941年8月23日,日本飛機先后三次轟炸樂山城和蘇稽場。其中1939年8月19日轟炸樂山城造成損失較為慘重。日軍出動36架飛機,投炸彈數十枚、燃燒彈100多枚,樂山全城大火,城市被毀1/2,死亡4000余人。此次轟炸給樂山人民造成莫大的災難,給樂山社會發展帶來了難以醫治的創傷。
【"犍樂鹽場"的興起】明代開始,樂山所屬井研、犍為開鑿"卓筒井"技術不斷提高,鹽業發展。至清代乾隆年間,興起了"犍樂鹽場",與"富榮鹽場"等合稱四川四大鹽場。所產鹽稱"犍鹽",遠銷云南、貴州、湖北一帶。其中嘉定府犍為縣五通橋之永通廠不下萬井,居全川之冠。五通橋因鹽業而興,成為四川一大名鎮。
【海通造大佛】唐開元初,海通和尚欲借佛力以平水患,在三江交匯處凌云山臨江懸崖上開鑿大佛。中經章仇兼瓊的續建,至貞元十九年(803)由韋皋主持完工,并建大像閣覆蓋全身。建造大佛前后歷經90年之久,所成大佛通高62米,為世界*大佛。
【李冰鑿離堆治水患】戰國晚期(前3世紀),秦蜀郡守李冰鑿岷江大渡河相匯處的離堆(烏尤山),平整岷江河中險灘"鹽溉"灘,疏通了岷江航道,便利了水上運輸。為秦從巴蜀出兵滅楚、統一全國創造了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
【修筑樂西公路】1939年,從重慶通往印度的主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原來和川滇之間的公路均要繞道貴州,而修筑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西祥公路(西昌至云南祥云)可以作為四川通往*國際公路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也適應了川康邊區開發的需要。1939年冬全線開工,1941年底正式通車。1940年在樂山成立了樂西公路工程處,公路全長525公里。
著名人物郭沫若: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
海通和尚:樂山大佛締造者
陸游:南宋詩人
岑參:唐代詩人
丁佑君:烈士
胡坤升:中國杰出的數學家
毛文書:中國杰出的醫學家
堯茂書:西南交大電教室攝影員
衣瑞龍:飛行員
何亞東:網絡寫手,視頻制作人,音樂制作人
陳小藝:演員
雷慶瑤:榮獲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吳子牛:影視導演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資源25種,尤其是非金屬礦產種類多,開發潛力大。其中,探明巖鹽資源總量105億噸,年開采量230萬噸,是全國鹵(井)鹽的主產地之一;馬邊磷礦儲量居全國八大磷礦第4位,探明資源量8.03億噸;探明煤資源量2.3億噸,另外經普查犍為、井研一帶新探獲煤炭資源量約3.2億噸。
市境江河眾多,擁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和眾多中小河流,屬豐水地區,年平均產水量113.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741.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85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366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800萬千瓦,經濟可開發量約750萬千瓦。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電站總裝機418.06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348.26萬千瓦,尚有在建水電裝機205.6萬千瓦。
2015年樂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01.2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于上年2.1個百分點,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樂山是四川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全市圍繞“一都四基地”(中國綠茶之都、全國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基地、全國現代生態畜牧經濟產業基地、成渝蔬菜供應基地、全省優質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已建成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24個,初步形成林竹、茶葉、畜牧、蔬菜、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全市茶業綜合發展水平居全省*,榮膺中國綠茶之都稱號。以岷江東岸為重點,以樂井路為中軸線,覆蓋土主鎮、白馬鎮、青平鎮、童家鎮、全福鎮、劍峰鄉、石龍鄉的都市農業示范帶。主要糧油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和油菜等;蔬菜有西壩生姜、峨眉大蒜和峨邊花(白)蕓豆;經濟作物主要有以獲得國際金獎的“竹葉青”為主的名茶、全國有名的黃蓮、杜仲等中藥材、食用菌、竹筍等;水果以熱帶、亞熱帶大部分落葉果樹均有栽培。全市有永豐紙業、井研食品、哈哥兔業、仙芝竹尖等6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9個全國農民專合社示范社。全市合作社總數達1759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16.8%,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面65%。
樂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按照“一區四園”總體構架,著力打造都市農業科技園、畜牧科技園、茶葉科技園、林竹科技園區,被科技部評為“優良”園區。全市發展無公害基地縣9個、基地認證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90%以上。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57個、綠色食品62個、有機食品59個。擁有永豐、哈哥、巨星、竹葉青、天福竹露香等5個*商標,竹葉青、仙芝竹尖等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9個四川省著名商標。“犍為茉莉花茶”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達到14個。
樂山位于成渝經濟區成綿樂發展帶南部,是四川的清潔能源、新材料和建材生產基地。樂山工業長期居四川工業*方陣。樂山重點建設和規劃12個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健全、配套完善、產業相對集中的工業集中發展區。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樂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樂山高新區成為繼成都、綿陽、自貢高新區之后,四川省第4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努力把樂山建設成為四川新型工業化的示范窗口、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中心和工業經濟重要增長極。
樂山是四川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發展基礎較好,形成了“3+3”六大產業集群,包括以電子信息(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為主的新興產業,以鹽磷化工、冶金建材、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
實施工業“2244”園區培育工程,12個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70億元,園區工業集中度70%。樂山高新區是全省4個*高新區之一,夾江經濟開發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樂山(沙灣)不銹鋼產業園區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五通橋鹽磷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園區成為全省第二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樂山(沙灣)不銹鋼產業園、五通橋鹽磷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園、樂山高新區、峨眉山市工業集中區4個園區列為省“51025”重點園區。深入實施“2359”大企業培育計劃,擁有市重點企業46家,德勝、其亞、西南不銹鋼(隨母公司金廣集團)、福華、巨星、藍雁等企業躋身2013年四川省大企業大集團100強,德勝、其亞、西南不銹鋼、福華4家產能規模超百億元。
樂山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經濟總量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2位,峨眉市是全國首批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縣(市)之一。全市入統的A級以上景區18處,其中峨眉山、樂山大佛2處為國家5A級景區,峨眉山大佛禪院、夾江天福觀光茶園、東方佛都、烏木文化博覽苑、峨邊黑竹溝、郭沫若故居等4A級景區6處。峨眉山—樂山大佛是全國四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之一,峨眉山是全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普賢菩薩道場,樂山大佛是世界*古代石刻彌勒坐佛。有34家星級酒店、46家旅行社,其中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酒店6家。2015年,全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920.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99.2億元,分別增長16.9%、29.4%。
全市現有金融機構115家,其中銀行業機構29家,僅次于成都,先后引進浦發、興業、恒豐、招商、浙商、平安等6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后成都銀行、重慶銀行等區域銀行也相繼開業,2015年,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27.6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238.3億元。
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單位達474家,凈增153家。2015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52.01億元,同比增長13.3%。按經營范圍劃分:城鎮零售額296.7億元,增長14.5%,鄉村零售額92.8億元,增長14.6%;按消費形態劃分:商品零售320.3億元,增長24.8%,餐飲收入69.3億元,增長6.5%。
樂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介于東經102°15′—104°15′、北緯28°28′—29°56′之間,北連眉山市,東鄰自貢市,南接宜賓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樂山市幅員面積12827k㎡,占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
樂山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的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藥材等作物的主產區,也是寶貴的旅游資源。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于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占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樂山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過渡地帶,總體趨勢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大。*處為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處是犍為縣新民鎮馬廠壩岷江出口,海拔307米,相對高差3981米,平均海拔500米,樂山城區海拔360米。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壩三種類型,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8530k㎡,占全市幅員面積的66.5%,主要分布于市境峨眉山、峨邊、金口河、馬邊、沐川一線的西南部,是涼山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丘陵面積2694k㎡,占樂山市幅員面積的21%,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沐川一線的東北部,是受緩慢上升長期剝蝕而形成的紅色丘陵區。河谷平原面積1603k㎡,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兩岸分布。
2013年,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175個,其中三甲醫院2所(樂山市人民醫院、武警四川總隊醫院);二甲醫院1所(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全市有病床16826張,每千人口擁有病床10.84張;衛生技術人員16956人,執業(助理)醫師7209人,注冊護士(師)6574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4.64人、注冊護士4.23人。
2010年,投資20億元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嘉州分院開工建設,位于樂山市中區蘇稽鎮青衣江畔嘉州國際健康城,面積約150畝,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將成為輻射樂山及川南片區的三級特等醫院。
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個。文化館12個、圖書館11個、博物館9個。廣播電視臺8座、調頻轉播發射臺60座、電視轉播發射臺47座,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8.92%和99.35%。有城市電影院10家、鄉鎮電影放映廳33個、固定電影放映點41個、演出團體5家、演出場所3家。
樂山市重大博覽會及節日慶典 | ||
---|---|---|
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峨眉) | 中國西部不銹鋼產品交易博覽會(沙灣) | 中國西部瓷都陶瓷交易博覽會(夾江) |
峨眉山冰雪溫泉節(峨眉山) | 樂山大佛旅游文化節(市中區) | 古犍之旅文化旅游節(犍為) |
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峨眉山) | 峨邊“甘嫫阿妞”節(彝族) | 五通橋龍舟會(五通橋) |
峨眉山茶文化博覽交易會(峨眉) |
人居環境良好的城市
20世紀90年代以來,樂山大力改造舊城,積極開發新區,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認真實施綠化、美化,取得顯著成效。市區舊貌換新顏:近十多年改造舊城,共拆除舊房23萬平方米,先后改造了陜西街、婺嫣街、育才街、縣街、東大街、順城街、銅河扁等100多條道路,建成長3.6公里和7公里的濱河路、濱江路,使之成為展現樂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風景輪廓線。新區建設了嘉州大道、南安路、雙竹路、柏楊西路等干道16條,建成了功能配套、設施一流的樂山體育中心和游樂園,及樂山廣場、沫若廣場,建成了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長江大市場。2002年底,樂山市中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40平方公里,人口28萬人,比10年前擴大近2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為16平方米,比10年前人均住房面積增加7平方米,居民住宅更加寬敞舒適。
綠化美化有特色:實施“環城拓綠、沿江建綠、拆房補綠、開墻透綠”等措施,以市區小游園、小綠地和單位、住宅為點,道路為線,廣場、景區為片,進行點、線、片相結合的綠化。先后建成了海棠公園、游樂園、嘉州小游園、東坡園、友愛園、川信花園等公園,特別是建成了西南*占地11.8萬平方米的樂山廣場和體現樂山歷史文化特色的沫若廣場。近年又建成嘉州旅游廣場、陽光廣場、文化宮綠色廣場等,在綠化區栽種了喬木、灌木、花卉,鋪植了草坪,引進了假檳榔、魚尾葵、高山榕等熱帶植物,處處綴滿了綠意和鮮花,為市民提供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休閑娛樂公共綠地。
樂山市悠久的歷史文化,秀美的山川和良好的人居環境,構成了優良了投資環境,為擴大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近些年來,每年引進外資的數量及“三資”企業的總數都名列全省前茅。目前已有樂山菲尼克斯半導體公司、吉象木業公司等“三資”企業230多家,引進外資共6億美元,是省內除成都外引資最多的市。年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接待中外游客500多萬人次,回籠貨幣20多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教育2013年,全市有幼兒園555所、在園幼兒8.59萬人,小學431所、在校學生16.7萬人,初中190所、在校學生8.47萬人,普通高中26所、在校學生5.2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5所、在校學生3.57萬人,高校8所、在校學生5.38萬人。2000年基本掃除文盲,2004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7.3%。
高等教育
學校 | 主管部門 | 國家支持計劃 | 辦學層次 |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 | 教育部 | 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卓越計劃 | 本-碩 |
樂山師范學院 | 四川省教育廳 | 專-本 | |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四川省教育廳 | 專-本 | |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 四川省教育廳 | 專 |
樂山一中 | 樂山二中 | 樂山四中 | 樂山五中 | 樂山七中 | 實驗中學 | 樂山外國語中學 | 草堂高中 |
沐川中學 | 新橋中學 | 五通橋中學 | 嘉農一中 | 沫若中學 | 十二中學 | 峨眉二中 | 峨眉一中 |
犍為一中 | 羅城中學 | 牛華中學 | 井研中學 | 馬踏中學 | 夾江中學 | 峨邊中學 | 馬邊中學 |
大渡河高中 | 十三中學 | 清溪中學 | 甘江中學 | 楊灣中學 | 更生學校 | 延風中學 |
樂山市轄4個市轄區(五通橋區、市中區、沙灣區、金口河區(含樂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和2個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峨眉山市),共有7個街道辦事處,211個鄉(鎮)、2034個村、257個社區。
行政區 | 人口 | 面積 | 下轄區域 |
---|---|---|---|
五通橋區 | 32萬人 | 474平方公里 | 竹根、牛華、金粟、金山、橋溝、石麟、冠英、楊柳、輝山、蔡金、西壩、新云 |
市中區 | 56萬 | 825平方公里 | 張公橋街、泊水街、上河街、肖壩街、通江街、柏楊街、大佛街,蘇稽鎮、安谷鎮、土主鎮、水口鎮、牟子鎮、茅橋鎮、青平鎮、白馬鎮、棉竹鎮、車子鎮、臨江鎮、九峰鎮、羅漢鎮、全福鎮、童家鎮、楊灣鄉、悅來鄉、劍峰鄉、凌云鄉、平興鄉、普仁鄉、石龍鄉、九龍鄉、迎陽鄉、關廟鄉 |
沙灣區 | 20萬 | 610.89平方公里 | 沙灣鎮、嘉農鎮、太平鎮、踏水鎮、福祿鎮、牛石鎮、龔嘴鎮、葫蘆鎮、碧山鄉、譚壩鄉、軫溪鄉、銅茨鄉、范店鄉 |
金口河區 | 5.39萬 | 598平方公里 | 永和鎮、金河鎮、吉星鄉、永勝鄉、和平彝族鄉、共安彝族鄉 |
峨眉山市 | 42萬 | 1151.4平方公里 | 綏山、九里、羅目、龍池、樂都、峨山、大為、符溪、雙福、高橋、桂花橋、勝利、龍門、川主、沙溪、新平、普興、黃灣 |
犍為縣 | 58萬 | 1375.4平方公里 | 玉津、清溪、羅城、芭溝、石溪、新民、孝姑、龍孔、定文、敖家、金石井、泉水)、18個鄉(雙溪、九井、同興、榨鼓、鐵爐、大興、南陽、紀家、新盛、壽保、舞雩、下渡、玉屏、岷東、塘壩、馬廟、公平、伏龍 |
井研縣 | 42萬 | 841平方公里 | 研城鎮、馬踏鎮、竹園鎮、研經鎮、周坡鎮、千佛鎮、王村鎮、三江鎮、東林鎮、磨池鎮等10個鎮,集益鄉、純復鄉、三教鄉、高灘鄉、寶五鄉、四合鄉、黃缽鄉、勝泉鄉、門坎鄉、石牛鄉、高鳳鄉、金峰鄉、分全鄉、鎮陽鄉、天云鄉、烏拋鄉、大佛鄉 |
夾江縣 | 35萬 | 749平方公里 | 漹城鎮、木城鎮、甘江鎮、黃土鎮、界牌鎮、中興鎮、三洞鎮、吳場鎮、華頭鎮、甘霖鎮、新場鎮、馬村鄉、土門鄉、迎江鄉、歇馬鄉、麻柳鄉、南安鄉、青州鄉、梧鳳鄉、龍沱鄉、順河鄉、永青鄉 |
沐川縣 | 25.6萬 | 1408平方公里 | 沐溪鎮、永福鎮、大楠鎮、箭板鎮、舟壩鎮、黃丹鎮、利店鎮、建和鄉、幸福鄉、新凡鄉、富和鄉、炭庫鄉、底堡鄉、楊村鄉、高筍鄉、茨竹鄉、海云鄉、武圣鄉、鳳村鄉 |
峨邊彝族自治縣 | 14萬 | 2395平方公里 | 沙坪鎮、大堡鎮、毛坪鎮、五渡鎮、新林鎮、黑竹溝鎮、紅花鄉、宜坪鄉、楊村鄉、白楊鄉、覺莫鄉、萬坪鄉、楊河鄉、共和鄉、新場鄉、平等鄉、哈曲鄉、金巖鄉、勒烏鄉 |
馬邊彝族自治縣 | 17萬 | 2383平方公里 | 勞動、建設、石梁、荍壩、民主、老河壩、下溪、蘇壩、煙烽、袁家溪、沙腔、三河口、雪口山、鎮江廟、大竹堡、梅子壩、高卓營、永紅 |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全市人口:3324139人
2013年,全市戶籍人口356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9%;年末常住人口325.56萬人。
2011年,樂山市共有41個民族成份,漢、彝、回、苗是世居民族,有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共12.8萬人。該市民族地區有峨邊、馬邊兩個彝族自治縣和享受民族縣待遇的市轄金口河區,共38萬人,其中有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1.84萬人。
樂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古稱嘉州。轄市中區、沙灣區、五通橋區、金口河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縣、馬邊縣等11個區、市、縣(自治縣)。幅員1.28萬平方公里。市境西部和西南側為盆周山地,占全市面積的56.5%,其余丘陵和淺丘占37.2%,河谷地帶的平原和緩丘壩地占6.3%。2002年末總人口346.9萬人,城市化率23.81%。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79.8億元,其中*產業占22%,第二產業占44.7%,第三產業占33.3%。市政府駐地在樂山市中區,市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8萬人。
樂山市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所在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聯合國城市管理項目中國*合作城市和四川省獨具特色的園林城市。早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樂山就是蜀王開明的故治,至今已有2800年以上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樂山曾擁有燦爛的文化。公元前250年(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沫水之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也流傳下了豐富的“水文化”。位于凌云山西面岷江的崖壁上,身高71米的世界上*石刻彌勒坐佛——樂山大佛,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大佛附近有凌云寺(又名大佛寺)、烏尤寺,有高38米13層的唐代方形磚塔——凌云塔,還有規模龐大的漢崖墓,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市區岷江東岸有烏尤山、凌云山、東巖山,山勢嶙峋,林木蓊郁,連綿依托,構成了臥在水面的宏大“巨型睡佛”,為世間所罕見。聞名海內外的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全山面積115平方公里,*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此外樂山市境內還有平羌三峽、夾江千佛巖、“小西湖”五通橋和建于明代的形如船體的羅城古鎮、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峨邊黑竹溝、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等名勝古跡和旅游圣地。 樂山市更是人文薈萃之地,是近代文學家郭沫若的故鄉,歷史上的蘇軾、蘇洵、蘇轍等著名文人曾在這里游學,陳子昂、李白、杜甫、岑參、范成大、黃庭堅、楊升庵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此留下蹤跡。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