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網站年度報表。招聘求職,法規文件,領導之窗,行政區劃。
鉛山縣人民政府。
鉛山縣經濟發展總體思路是:
“兩點三塊,五業并舉”。兩點,就是把河口鎮與永平鎮作為全縣重點城鎮來抓,兩鎮分別結合梨溫高速公路建設和上分線改造,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新城鎮。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城鎮,從而使之成為上饒市的工業和商貿重鎮,對全縣經濟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再創河口和永平的輝煌。三塊,一是抓好信江流域平原區的食品工業板塊;二是抓好中部丘陵區的高效農業板塊;三是抓好南部山區的生態經濟板塊。五業,就是大力發展鰻業、竹業、礦業、食品工業和旅游業這五個主導產業。根據這一總體思路,我們調整了工作重點,強化了工作措施,狠抓強工興縣、農業結構調整、城鎮建設、旅游業、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等各項工作,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格局。聘請上海同濟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規劃。委托南昌大學旅游學院編制完成了《鉛山縣2001-2020年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為今后構筑一個頗具特色的旅游發展框架奠定了基礎,成為江西省*通過省級評定的縣級旅游業總體規劃。制訂《鉛山縣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在縣城南部劃出118.5公頃土地建設河口工業園區,前期30公頃的開發已經展開。
實施“開放攻堅”主戰略,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按照“擴大開放、承接轉移、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工作思路,致力于不斷改善經濟發展軟硬環境,面向江浙滬閩粵,大力招商引資,并出臺《鉛山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引進了一批外來投資者到鉛山落戶。
鉛山縣總面積為2177平方公里,人口41萬,轄20個鄉鎮?h城所在地河口鎮,市政建設規劃合理,設施完備,環境優雅,為江西省一等衛生城,現有人口4.5萬人。城區現有面積4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
轄7個鎮、10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河口鎮、永平鎮、石塘鎮、鵝湖鎮、湖坊鎮、武夷山鎮、汪二鎮、陳坊鄉、虹橋鄉、新灘鄉、葛仙山鄉、稼軒鄉、英將鄉、紫溪鄉、太源畬族鄉、天柱山鄉、篁碧畬族鄉。共有15個居委會、161個村委會?h人民政府駐河口鎮。
劉輝——北宋學者;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客居并終老于鉛山;
費宏——明朝內閣首輔;
蔣士銓——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
陳楨——*動物學家、遺傳學家;
華夏——《美術》雜志社社長;
陳紅——著名女演員。
鉛山,風光美麗,資源充足,物產豐富。山區,林海茫茫,古木蒼天,是一座綠色的寶庫;沃野,清山綠水,良田萬頃,盛產稻、茶葉、柑橘、獼猴桃、甘蔗、西瓜等,使鉛山享有茶鄉、竹藝之鄉、魚米之鄉美譽;地下,蘊藏著金、銀、銅、鉛、鋅、煤、石灰石等礦藏。
鉛山縣土地327萬畝,其中水稻土52.7萬畝,紅壤土223萬畝,耕地34萬畝。全縣共有水田30萬畝,旱地3萬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年產糧食3億斤,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經濟作物有:油茶、蔬菜、茶葉、大豆、柑桔、芝麻、蠶桑、白蓮、甘蔗、荸薺、西瓜、板栗等,生豬飼養量達38萬頭。
鉛山縣山林面積250萬畝,其中用材林82萬畝,毛竹林4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0%,縣內毛竹頗豐,共有5000余萬根,是江西省重點木竹縣之一,主要分布在境南、境中偏南地區。境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河流眾多,干流信江自東向西,橫跨縣境北部,支流有鉛山河、陳坊河、石塘河,年地表徑流總量17.24億立方米,人平擁有水資源8788立方米,高于全國人均水量200%,高于全省50%,河流水能蘊藏量14億千瓦,可開發電量6.7億千瓦時,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可開發電能53萬千瓦時。
鉛山縣是全國第二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電力蘊藏量達24.29萬千瓦。現有裝機容量萬千瓦,年發電量5100萬度。架10千伏輸電線1084公里,35千伏輸電線1200公里,35千伏變電所4個,發電容量3.86萬千伏安。所有電站自行聯網,并與華中大電網聯網運行。
鉛山縣現已探明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金、銀、鋁、鎢、硫、煤、石灰石、黃崗巖、大理石、紅柱石、硅灰石、膨潤土、焦寶石、瓷土等,銅的儲量達115萬噸,品位高達0.6%,為國家重點產銅地之一。此外,煤儲量達5000萬噸,鉛、鋅礦儲量550萬噸,金50噸,銀200噸,石灰石8000萬噸,花崗巖2億立方米、硅灰石150萬噸、大理石100萬立方米、紅柱石80萬噸、鐵70萬噸、耐火粘土100萬噸。
境內植物極其豐富,珍貴稀有樹種有:南方鐵杉、銀杏、鵝掌鍬、香果樹、連香樹、銀鵲樹、樟木樽,優良樹種有:柳杉、紅豆杉、烏桕、光皮樺、木荷、木蓮、黃山松果;果木有:桃、梨、杏、棗、柿、桔、板栗、楊梅、石榴、枇杷、山楂、榧子、李子、核桃、白果、柚子以及藤本漿果植物葡萄、獼猴桃等;花卉有:玉蘭花、水蘭、木蘭、含笑、臘梅、山茶花、玉蘭香、木貫花等;藥材有:梔子、積殼、南山楂、陳皮、蘇子、如真子等千余種。
武夷山麓,東徑117°26′--118°00′,北緯27048′--28024′,東近浙江,西接贛中,南鄰福建,北望安徽,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南北*跨度66公里,東西*寬度54公里。武夷山脈綿亙于南緣,主峰黃崗山海拔2157.7米,屹立于贛閩邊界上,北境*處海拔僅40米。全境分為:南部中低山區,層巒疊嶂,森林茂密;中部低山丘陵區,梯田層層,油茶遍布;北部低山崗地河谷平原區,地勢平緩,阡陌縱橫,形成了“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基本地貌特征。
鉛山屬中亞熱帶溫濕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8.7℃-17.9℃,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6℃-5.6℃,較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18.7℃-29.4℃,平均年日照為1952小時,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科教文衛
鉛山縣普通高中招生2364人,在校生5779人,畢業生1495人。鉛山縣初中招生6480人,在校生19693人,畢業生6985人。普通小學招生7538人,在校生42474人,畢業生8235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1613人。
2011年度鉛山縣共列入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項,其中省級重點新產品計劃1項。列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2011年專利申請量8件,受權9件。
文化事業
2011年年末鉛山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6.4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用戶48440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8580戶。
保險醫療
2011年年末鉛山縣共有衛生機構51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鉛山縣衛生技術人員1000人,鉛山縣實有床位892張,其中鄉鎮衛生院20個,床位256張,衛生技術人員284人。
2011年年末鉛山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40456人,比上2011年年末增加10469人。其中參保職工29988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0468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81062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5835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522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7%,基金累計支出總額為7158萬元,累積受益287273人次。2011年年末城市居民*生活保障人數8344人。2011年,國家將農村扶貧標準提高到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按照新標準農村居民14578人得到政府*生活保障。
橫南鐵路
縱貫境內,311高速公路橫穿縣境北部,閩贛、浙贛二條主干公路縱橫相交,國防公路上分線縱穿境內。320國道掛線河橫公路已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拓寬改造?h內公路四通八達。河口鎮距毗鄰的武夷山機場98公里,距省城南昌市250公里,鷹潭龍虎山95公里,三清山80公里。光纜通訊線路和微波通訊線路橫穿縣境,通訊設施完備,程控電話通達國際、國內和全縣各地,已實現了鄉鄉通電話,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縣。實現了電話程控化、傳輸數字化。郵電業務種類齊全,可辦理國內、國際各種郵政業務。
鉛山縣地處武夷山脈北麓,總面積2178平方公里,人口42萬,現轄17個鄉鎮,161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鉛山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晚唐詩人王駕曾以“鵝湖山下稻粱肥”、“家家扶得醉人歸”的詩句,生動描繪了農耕經濟時代鉛山的富足與和諧。宋代哲學家朱熹與陸九淵兄弟的“鵝湖之會”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著名詞人辛棄疾晚年寓居鉛山,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史綱要》載:明清之際,鉛山就與上海的松江、江浙的蘇杭、安徽的蕪湖、江西的景德鎮并稱“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為*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文物保護單位鵝湖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史紙制作工藝、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鵝湖山*森林公園這四塊閃亮的“國”字號招牌,是鉛山實施大開實現大發展的精美名片。鉛山地表資源優越,全縣森林覆蓋率71.3%,山林面積250萬畝,活立木404萬立方米,毛竹面積49萬畝,活立竹5000余萬根。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已開發和正在開發裝機容量16.5萬千瓦,是國家第二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鉛山地下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銅、鉛、鋅、煤、石灰石、花崗巖等30余種,全國第二大銅礦永平銅礦坐落境內?h內自然、生態、歷史、人文之“八千景觀”(千古一辯鵝湖書院、千峰之首黃崗山、千載寺觀葛仙山、千年古鎮河口鎮、千首詞圣辛棄疾、千古名臣費宏、千篇華章蔣士銓、千年紙都石塘鎮),為鉛山發揮后工業時代優勢,做大做強旅游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撐。2006年,預計實現GDP28.2億元,財政總收入2.38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4億元,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5.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13元。鉛山縣將認真貫徹省、市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四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和快速發展地區的發展戰略,堅持實施主攻工業、擴大開放、發展城鎮、服務“三農”、和諧創業“五大戰略”,全力建設創新、生態、文化、平安、魅力“五個鉛山”,全力打造贛閩交界區域新型工業化花園城市。
鉛山山川秀美,名勝薈萃,在這塊21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h城河口,那沿河明清古街,保留了昔日的風貌,江邊碼頭石碑,刻下了當年繁華的景象;書院、瓢泉、亭臺、樓榭,印鑒了辛棄疾、朱熹、陸九淵、蔣仕銓等歷史名人的倜儻身影;古橋、古剎、古碑、古城墻,無不記載著歷史的足跡。鉛山旅游景點眾多,至今仍保持完好的景觀有十余處。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作為*保護區,黃崗山坐落在縣境南緣,海拔2157.8米,素有“華東屋脊”,“珍稀植物王國、奇禽異獸天堂”之稱,著名經濟學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許滌新登黃崗山詩云:“百仞勁松茂底澗,綠草如茵美山巔,黃崗山高有幾尺,腳下群峰飄云煙”;九獅山位于河口鎮信江北岸,九山并立,雄峙江邊(*者115.3)。其山色如生鐵,壯如覆釜,為北門戶,被稱作龍門,其中一山壁立信江大王潭邊,上鐫“龍門*關”五字,字大1.2米見方,筆力雄健渾厚,系明萬歷間河口文人費元祿所書;神仙洞,距縣城4公里,洞深1.5公里,面積3萬平方米,屬喀斯特溶洞,經地下水長期沖蝕,洞內形成石筍、石鐘乳、石柱、石球等,似雄鷹挺立,虎豹怒蹲,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高貫巖頂,形如擎天大柱,小的石柱如石筍,紋理密細,色澤晶瑩,酷似瓊花玉樹,景色奇特,氣象萬千,故名神仙洞。
境內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鵝湖書院位于河口鎮東偏南10公里鵝湖山北麓,是南宋理學家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相與講學之所,是南宋以來,歷代統治階級培養士子之所包括頭門、石排坊、泮池、左右碑亭、會元堂、御書樓、月池、文昌閣、關帝廟、東西兩廊讀書房共96間,有明清二代石碑14塊,碑文記錄了書院坎坷的歷史,195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圣地葛仙山為東漢名道人葛玄道成升天處,主峰海拔1096.3米,山峰奇秀峻峭,林木蓊郁,云霧繚繞,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巖、仙人足跡、飛升臺、洗眼仙泉等古跡,明趙椿《飛升臺記》稱它,與九華山、黃山和仙都雁蕩、巫峽諸山同為天下所珍重。山上祠廟,殿宇嵯峨,終年香火鼎盛,游人如織,贛、閩、浙、皖四省來此朝拜的香客近年已達百萬眾;縣城河口鎮內的明清古街沿信江伸延,長達5公里,街道寬6米,路面用長青石塊鋪砌而成,布滿車轍。街道兩邊尚存舊店鋪450多家,至今還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小橋流水,木樓深巷,古色古香;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故居--瓢泉及其墓葬,清代著名戲劇家蔣仕銓墓等均是觀光、憑吊的好去處。
鉛山本土人才輩出,素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稱譽。其中佼佼者有北宋狀元劉輝、南宋名相陳康伯、明代首輔費宏、清代著名文學家蔣仕銓、近代動物學家陳楨等。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