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中學經歷了建國初期對舊中國教育的改革(1949-1956)、也有過坎坷的經歷。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有過輝煌的業(yè)績,社會主義教育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1957-1965)。
辦學歷史悠久。這里,龍泉中學的前身是清代荊門直隸州知州舒成龍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捐資創(chuàng)建的龍泉書院,文化底蘊厚重,當年的歷史遺跡洗心堂及建于1905年的文明樓尚存。
校名數次更易,學堂改為學校。辛亥革命后,校址三度遷徙(恩施來鳳,城北仙居,沙市),在內憂外患中曾兩度停辦(1926-1929)、(1941-1943),荊門龍泉中學網站可謂歷盡滄桑,但文脈相承,薪火相傳,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先后畢業(yè)五千多名學生,其中,許多成了棟梁之材,如杰出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陳雨蒼,我軍高級將領陳士榘、鄧家泰、楊震東、徐聲振等。至新中國成立時。
在時代的風雨中兼程,荊門龍泉中學官網 www.lqschool.net 百年龍泉,在歷史的嬗變中新生。
批判了兩個“凡是”的觀點,中共中央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1978年12月,進一步肅清了文革流毒,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英明國策,給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給創(chuàng)傷累累的教育帶來了明媚的春天。 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lián)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