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長城 – 北京黃花城水長城旅游區。
景點介紹,在線預訂。特色美食,景區概況,休閑娛樂。
2012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北京將逐步開放黃花城長城、河防口段長城等尚未開放的長城段,并增加現有長城景區的開放面積,給現有開放段長城"減壓"。
地址:北京懷柔(微博)區九渡河鎮西水峪
黃花城長城全長12.4公里,有空心敵臺40處,實心敵臺9處,墻臺5處,隘口8處。該段長城山高墻陡,雄偉壯觀,修建工藝精良,以石條筑成的城墻堅固無比,有“金湯長城”之稱。
這里的“三絕景”更是引人入勝,嘆為觀止。
“一絕”建于明永樂年間(1404)的長城雄偉險峻氣勢磅礴,盤旋于山脊之上,環繞在灝明湖畔,景色秀美壯觀。此處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成為護衛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
“二絕”湖水將三段長城自然斷開,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奇特景觀。也是京郊獨特的可近距離觸摸的“山間碧玉,水中長城”,而像黃花城三段長城入水的景觀在國內確是*。有詩云:城抱碧波漣,水沒古城垣;城水相呼應,壯美自悠然。
“三絕”明代板栗園,古樹盤根錯節,形態各異。那巨龍戲珠之軀和撐掩蒼天之冠,令人嘬舌贊不絕口。
明代守城將士三分守邊,七分墾種,他們辛勤勞動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積的古栗園,雖飽經風霜,但仍根深葉茂。可謂京郊*人文奇觀。過木橋、涉小溪、跨怪石、沿古道,上行可達黑龍潭。途中,龍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連潭等自然景觀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可謂“東連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古城敵臺入云端,一泓碧水抱石垣;古栗根深枝葉茂,水城山色一洞天。
黃花城長城位于懷柔縣城關鎮西北29公里,距北京60公里的黃花城,是北京界內少有的山水相連的長城,因仲夏時節這里的屋宇村舍會被淹沒進漫天的黃花之中而得名。
金湯長城的清靈俊秀、堅固實用。該區長城總長10800米,包括從望泉溝城樓至十八蹬的明長城主線和連接二道關、鷂子峪城堡的千插線,構成六關、六堡、十七臺、三十三座敵樓組成的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建筑體系,其中“十八蹬”本區長城的奇險精華。
黃花嶺長城雖不及八達嶺長城雄偉,卻保存完整、堅固實用,聞名于世界。黃花嶺長城尚屬未開發景區,隨處可見斷崖、單邊墻和松松垮垮的殘磚,周圍村落古樸,適合探險和訪古。黃花城長城許多地段還保留著不同時代維修的差異性遺跡,因而更增加了它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明內長城關隘,位于黃花城鄉西水峪村中,東南距縣城29公里,距鄉駐地3公里,東距石湖峪1公里,西距石城峪口2.5公里,為懷柔縣境內最西關口。據《四鎮三關志》載:“西水峪口,永樂年建,通永寧南山謊炮兒并韓家川,通眾騎,極沖”。《長城關堡錄》載:“西水峪口,在佛石口東,又東為撞道口,西至居庸關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緊要,正城一道,水門一空,堡城一座,城鋪一間,過門一空,攔馬墻一道”。關口東0.2公里北坡根有堡,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6.4米,南向開一門。堡已毀,基址尚存,現已發展成一個行政村。關口處已于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庫時拆除,水庫壩基建于此,水庫因故停建,但兩側山梁上長城保存完好,氣勢雄偉。
石湖峪口明內長城隘口,位于黃花城鄉石湖峪村北1公里,東南距縣城28公里,東距撞道口1公里,西0.6公里是長城一重與二重相接處桃洼峪。該口建在海拔402米的山脊處,據《西關志》載:“正門一道,水門一空,城鋪一間”。另據《四鎮邊務總要》記:“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險,不通騎”。
撞道口明內長城隘口,位于黃花城鄉撞道口村北山梁上,東南距縣城28公里,距鄉駐地2公里,東距頭道關、西距石湖峪均1公里。北距二道關村5公里。該隘口因建于山脊鞍部,關前道路彎曲,外臨高阜,不到關門,見不到關口,故名。據《西關志》載:“撞道口,正門一道,堡城一座,過門一空”。關門寬3米,高5米,長6.6米。據《日下舊聞考》記:“建于永樂二年(1404年),內洼外阜,受敵極沖”。萬歷五年(1577年)對該段長城加寬,加高,同時對關門也進行了修葺,并在關門南北兩面鑲嵌了石匾額。南面刻有“撞道口”三個大字“和欽差守備黃花鎮地方以都督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劉勛,萬歷五年季春吉日鼎建”,等落款,北面匾額刻“鎮虜關”三個大字和紀年。現在關門保存完好,仍為進出口的人行通道。
鷂子峪口明內長城二道關隘口,位于黃花城鄉二道關村民委員會轄鷂子峪村西頭,東南距縣城29公里,距鄉駐地3公里,東距二道關村1公里,南距撞道口1.5公里,西距二道邊與內長城銜接處,桃洼樓1公里。古時該溝曾住有猛禽鷂子,故名。隘口建于海拔324米鷂子峪溝中,兩邊皆山。據《四鎮三關志》和《西關志》載:“鷂子峪口,正關一道,城樓一間,水道二空,擋墻二道,敵臺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寬漫,通眾騎,極沖”。隘口西南海拔429.8米處有峰火臺一座,尚存。隘口已毀。
隘口東側北坡海拔330米處有堡,北高南低,磚石結構,呈梯形,南墻長102米,北墻長91米,東西墻各長78米,南向開一門,漢白玉石門額上書“鷂子峪堡”四個大字,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城堡保存完好,1984年北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以堡名為村名,已發展為行政村。
二道關明內長城隘口。位于黃花城鄉二道關村內,東南距縣城28公里,南距鄉駐地3公里,西距鷂子峪1公里,北距杏樹臺5公里。由于黃花鎮(城)南拱京師,西護陵寢,位置險要,故設三道關防守,本關口在頭道關(亦稱黃花鎮本鎮口)北,故稱二道關,繼其北3.5公里處設三道關。據《長城關堡錄》載:“二道關,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北通四海冶,來騎由三道關往西南,道路寬漫,通眾騎”。關口東西兩側皆為高山,河西岸有鎮河臺一座。現關口因修公路已廢,基址尚存。
隘口南有城堡一座,長寬均為42米。南向開一門。現堡已廢,尚有遺跡,堡內外均為民宅,現以堡名為村名,已發展為行政村
明內長城隘口,位于黃花城村東北1公里處,東北距縣城25.5公里,南距鄉駐地2公里北距東口樓2公里,亦稱小城峪。隘口建在海拔357.2米山凹處。據《四鎮三關志》載:“永樂年建,通步,緩”。隘口南0.1公里有堡,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南向開一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有人居住,現無人居住。城堡已坍塌,留有遺跡。
黃花城長城從明代開始修建,建于明永樂二年至萬歷二十年(1404-1592)。傳說朝廷派一位叫蔡凱的大將軍主持修造,但經歷多年才修好,朝廷幾多不滿,朝中奸佞趁機以“工期過長,投資太大”告了蔡將軍一狀,結果蔡將軍竟被斬首。后來,皇帝意識到這里有蹊蹺之處,派人到鎮中調查,見蔡將軍修筑的長城極險峻、堅固,用米湯固定的磚石竟敲擊不出一絲裂紋。于是終于明白這城墻決非偷工減料之作,后來重新為蔡將軍樹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極顯著的巖石之上,刻上顏魯公體“金湯”二字,每字有2米見方。所以黃花城又稱“金湯”長城。
歷史經歷據《日下舊聞考》所記載:“黃花鎮為京師北門,東則山海,西則居庸,其北鄰四海冶,極為緊要之區”明史有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駕幸此地的記載。
“金湯”是“金城湯池”的略稱,形容堅不可摧的城池。可見,這里的長城之牢靠在歷史上早已著名。元朝,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成為京都的軍事重鎮,稱“本鎮關”。當年日寇侵入華北,想盡辦法,較后用炸藥才炸毀一段長城。于是,一側城墻從此落入湖中,形成今天的“二龍戲珠”之勢,湖也由此得名“金湯湖”。解放后,修建了水閘,幾十米的落差在夏季形成了小瀑布。
戰略地位明長城防御工程技術和防御指揮體系遠遠超過歷史任何一個朝代。此段長城位置險要,元代即設千戶所,在明代屬昌鎮黃花路(現昌平)管轄。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將陵寢設于昌平天壽山之陽,黃花鎮在天壽山之北,此處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成為護衛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明代一直派重兵把守。曾派“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有兵12600人管轄著東自慕田峪,西至棗園寨180多里的長城及大小隘口十七處。
為增加防御力量,明代在懷柔境內修建了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由獨石口經延慶縣,向東沿懷柔經慕田峪,與密云長城相接。而內長城是由慕田峪向西經黃花城西水峪至旺泉峪山頂與延慶的長城相連。黃花城長城就屬于內長城,且是懷柔境內長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薊鎮居庸關的最東端。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