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計劃”、“*計劃”入選高校,中管副部級建制,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點共建。“*-西班牙大學聯盟”主要成員,簡稱“哈工大HIT”,“九校聯盟C9”、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重點大學,坐落于*北方冰城哈爾濱市,“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首批“211工程”、國家首批“111計劃”。
新聞網,校園地圖,電子郵箱,hit。
2004年科研經費總額超過9億元,2005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10.7億元,2006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1.13億元,2007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3.32億,連續三年科研經費總額在全國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其中2006-2007科研經費位居全國第二。學校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哈工大有7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創新團隊經過長期刻苦攻關完成的“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獲得代表我國發明創造較高水平的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向團隊帶頭人譚久彬教授頒發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證書。目前,學校正在充分發揮學科群的綜合優勢,努力工作,爭取在若干領域中取得一批國際有影響、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2007年哈工大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618項,科研總經費達13.32億元,僅次于清華位居第二。其中,國防科研經費6.9億,民品科研經費5.42億,基礎科研經費1億元。共獲各種科技成果獎項64項,其*家科學技術獎6項,省部級獎34項,其他獎24項。科技論文數量持續增長,EI全國排名保持全國高校第四、SCI第十二、ISTP上升到第二,SCI論文總數首次突破1000篇,國際論文總數(指SCI、EI、ISTP論文總和)4756篇。占地近100公頃的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于1992年成立,十年來相繼完成工業基地、科技市場等項目的建設,發展勢頭良好,貢獻突出,得到國家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全力支持。
截止2014年3威海校區共有800余名教職工,含教授92人、副教授249人,威海校區教師隊伍博士化率達到55.9%。同時,威海校區有一支雙基地教授和兼職教授隊伍,其由院士、長江學者和知名專家、海外學者組成的,定期來學校講學等學術交流。
(截止2012年11月),威海校區新增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教學名師1人、省級和哈工大教學名師4人、哈工大教學帶頭人11人、“雙基地”教授38人,其中院士13人;有6名教師獲山東省和威海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3人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8人被評為哈工大優秀青年教師,3個科研團隊被評為哈工大優秀科研團隊。
兩院院士
王國棟(專職院士):王國棟*工程院院士,是軋制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
劉永坦:教授、*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新體制雷達、制導和信號處理技術方面的研究,*著名電子工程領域專家、威海雷達站創始人。
謝禮立: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威海)土木工程災害與防御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李圭白:教授、*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專家、全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
蔡鶴皋: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機器人及聲反射測試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著名機械電子工程領域專家,哈工大(威海)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
沈世釗:教授、*工程院院士,*建筑學會副理事長,致力于大跨空間結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著名結構工程領域專家,哈工大(威海)空間結構研究中心名譽所長。
杜善義: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致力于復合材料力學、固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著名力學和復合材料領域的專家,哈工大(威海)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名譽所長。
張乃通: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
秦裕琨: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燃燒學、濃淡煤粉燃燒技術方面研究,*著名熱能與動力工程領域專家,哈工大(威海)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方濱興: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方面的研究,*著名信息網絡與安全領域專家,在哈工大(威海)建有國家計算機信息內容安全重點實驗室。
博士生導師
截止2014年1月,共有62位博士生導師(含20余名雙基地導師):任秀蓮、崔勝民、楊建國、吳少華、李振中、趙桂范、譚建宇、毛興鵬、韓衛占、喬曉林、金銘、周志權、馬家辰、馮乃章、傘冶、曲延濱、田兆碩、徐曉飛、王亞東、戰德臣、佟曉筠、李寧、閆培生、張治洲、馮吉才、溫廣武、宋巖、李哲、程遠志、鐘詩勝、劉文劍、邊文鳳、王大政、崔明根、丁效華、王克、魏俊杰、曲士良、陳相君、付石友、張文叢、于長軍、李宇杰、黃博、王國棟(兼職導師)、徐洵、曲世友、宋立眾、徐龍軍、王幼青、王強、劉文軍、王友善、姚玉峰、趙宜楠、王新生、王佰玲、錢宏亮、高昌錄、趙燕、王全富、韓東平。
2014年3月新晉升6位博士生導師:劉功亮,李惠靜,王大方,張兆心,張鵬,韓衛占(兼職導師)。
省級教學名師
韓哲、孫振綺、劉銳、馬秀娟、鄭宏珍等。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以本科辦學為主,已形成了研究生與本科生,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教育體系,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車與先進制造、信息、管理等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基礎學科構成的學科體系,實現了與校本部學科的交叉互補設置。
學校現設有10個院(系),2個教學部,涵蓋37個本科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院系設置一覽表 | ||||
院系名稱 | 學制/年 | 專業大類 | 專業名稱 | 備注 |
船舶工程學院 | 四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理科招生 |
四年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理科招生 | |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 四 | 環境工程 | 環境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理科招生 | |
四 | 生物科學類 | 生物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生物技術 | 理科招生 | ||
四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理科招生 | |
汽車工程學院 | 四 | 車輛工程 | 車輛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交通運輸 | 交通運輸 | 理科招生 | |
四 | 交通工程 | 交通工程 | 理科招生 | |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四 | 自動化 | 自動化 | 理科招生 |
四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理科招生 | |
四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理科招生 | |
四 |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電子信息工程 | 電子信息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理科招生 | |
四 |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 理科招生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暨軟件學院 | 四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理科招生 |
四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 | 理科招生 | |
四 | 軟件工程 | 軟件工程 | 理科招生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四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焊接技術與工程 | 焊接技術與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電子封裝技術 | 電子封裝技術 | 理科招生 | |
理學土木 | 四 | 數學類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理科招生 |
四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科招生 | ||
四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 理科招生 | |
經濟管理學院 | 四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理科招生 |
四 | 會計學 | 會計學 | 理科招生 | |
四 | 財務管理 | 財務管理 | 理科招生 | |
四 | 市場營銷 | 市場營銷 | 理科招生 | |
四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文理兼招 | |
四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理科招生 | |
語言文學學院 | 四 | 英語 | 英語 | 理科招生 |
四 | 朝鮮語 | 朝鮮語 | 文科招生 | |
四 | 漢語言文學 | 漢語言文學 | 文科招生 | |
體育教學部 | ||||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
學校位于哈爾濱市中心,占地343公頃,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完善。具有現代化的圖書館、裝備一流的教學大樓、可進行國際比賽的室內體育館、國際標準的體育場、國內一流的學生食堂和設施齊全的學生活動中心等現代化設施,這些都為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學校圖書館擁有三座館舍建筑,總面積達49442平方米,其中,哈爾濱校區41600平方米;閱覽座位5882個,其中哈爾濱校區4200個;圖書總藏量達238.54萬冊。學校擁有電子資源數據庫40種,其中電子圖書66萬種,電子期刊18470種,國內外會議論文34萬篇,德溫特專利文獻4千萬件,國內外學位論文15萬篇。
學校體育場館總面積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爾濱校區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運動場面積為3.38平方米。哈爾濱校區現擁有體育館2座,標準塑膠跑道田徑場2個,三合土田徑場1個,籃球場28個,排球場14個,足球場標準場地2個,小足球場3個,網球場11個,乒乓球臺60個,羽毛球場33塊,健美操房3個,器械健美房3個,拳擊房1個,武術房2個,單雙杠場地3個,冬季冰上教學冰場2塊。
學科建設威海校區與本部共享148個碩士點和82個博士點,同時威海校區單獨設置碩士研究生二級學科20個,其中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為“985”重點建設的一級學科。
威海校區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覆蓋7個二級學科),單獨設置的碩士研究生二級學科19個。(截止2012年11月)材料加工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車輛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材料學等5個學科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焊接技術與工程、信息安全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兩個一級學科被確定為“985工程”重點建設一級學科。
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在辦學規模和科研實力均走在前列,有1個山東省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5個博士授權點(與本部共享)“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其中“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按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招生),6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2008年至2012年,威海校區新增省級精品課程5門、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項教學成果榮獲省級和哈工大教學成果一等獎,5個教改項目分別被山東省和黑龍江省列為新世紀教改立項項目;先后投入3150萬元用于本科實驗室建設,實驗室數量增加到143個。2008年以來威海校區共有畢業生13000余名;大學英語四級一次通過率逐年上升,2012年接近90%;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4%,學生讀研率穩定在40%左右。學生在各類大賽中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00余項,其*際獎勵43項,*獎勵100余項,13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先后涌現出1個全國先進班集體、1個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16個省級優秀班級。
原航天工業部部長張鈞;
原哈工大校長楊士勤;
原哈工大校長李昌;
*兩院院士、政協副主席宋健;
哈工大威海校區書記金光。
強文義、王爾德、喬曉林、李紹濱、馮吉才(現任)
現任領導姓名 | 職務 |
周玉 | 哈工大校長【11】 |
姜波 | 校區黨委書記【12】 |
馮吉才 | 校區校長、黨委副書記 |
王建文 | 校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鐘詩勝 | 校區副校長 |
溫廣武 | 校區副校長 |
曲世友 | 校區副校長 |
趙國亮 | 校區副校長 |
哈工大建校至今,共為國家培養人才10萬余人。畢業生以其扎實的理論基礎、突出的工程實踐能力、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和樂于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
在86年的歷史長河中,哈工大曾以“工程師的搖籃”而著稱,又以“理工科大學師資的搖籃”而享譽全國。許多畢業生成為科學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家。如*臺灣原行政院院長孫運璇先生和朝鮮政務院原總理、國家副主席李鐘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畢業生。黨和國家領導人葉選平、鄒家華、宋健、周鐵農、李長春、王兆國,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副總干事錢積慧以及一批省部級干部、共和國將軍、*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業家都是哈工大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的畢業生。
改革開放以來,哈工大迎來了第二個黃金時代,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一批批優秀學子走出哈工大。李靜海、歐進萍、方濱興成為*最年青一代的院士;盧展工、李春城等是國家新一代的省市級領導;耿昭杰、竺延風、張思民、石山麟、鄧偉、宋殿權、張劍等是全國著名的企業家。
哈工大在培養大批通用人才的同時,又是*航天人才的培養基地。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為航天領域輸送了8000余名畢業生,其中有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副總指揮胡世祥,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總指揮欒恩杰,原總裝備部副部長李元正,*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馬興瑞、許達哲,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神舟六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南。在神舟七號團隊中有三位重要人物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們是,“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副總指揮馬興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神舟七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從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68位兩院院士,100余位高等學校的黨委書記和校長(據不完全統計)。而更多的則是活躍在祖國各條戰線的哈工大人,正如航天員楊利偉來校演講時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圍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畢業生。”同樣,在國家的信息、能源、建筑、材料、環保等各個領域的重要崗位上,無不活躍著一代又一代的哈工大校友。他們秉承著哈工大賦予的求真務實、勇于迎接挑戰的優良品質和一絲不茍、追求真理的優良學風。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而辛勤耕耘,也為自己的母校贏得了崇高的榮譽。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創建,與帝俄在*建設中東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后,改稱“中長鐵路”)有直接關系,建校的宗旨是為中東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學校按俄國的教育模式辦學。直至1953年,日本用物資換取了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的產權,學校的教學活動開始向日本教育模式過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長鐵路局領導,屬中蘇兩國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于1920年,當時校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創建階段(1920.5-1928.2)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即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是1920年5月開始籌建的,10月17日舉行開學典禮。當時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首屆三個班共招收103名學生,實行學分制,學制四年,一律用俄語教學。
1922年4月2日,學校改名中俄工業大學校,學校由四年改為五年,原設兩個科分別改為鐵路建筑系和機電工程系。畢業生經考試委員會答辯合格,授予工程師稱號。
中蘇共管階段(1928.2-1935.3)
1928年2月4日,學校隸屬關系發生變化,改由*東省特區領導,校名改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東省特區行政長官張寰湘將軍擔任校理事會主席,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任校長,為學校歷史上*位*校長。1928年10月20日,將法政學院和商學院并入,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張學良將軍任校理事會主席。
1931年春,開始招收研究生。
偽滿洲國時期(1935.3-1945.8)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到1935年學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語授課,指定招收中、日籍學生。1936年1月1日 ,學校改名為國立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1937年1月以后,學校完全轉入按日本方式辦學階段。日本人鈴木正雄任校長,直至1945年8月離任。
1938年1月1日起,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長鐵路管理時期(1945.9-1949.3)
從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辦學,用俄語或日語授課,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征。
從1920年起到俄文班較后一批學生1938年末畢業,按俄式辦學的哈工大共培養畢業生1267人,其中*學生382人,蘇聯及波蘭學生885人,這些畢業生分布在*大陸、臺灣、香港以及蘇聯、澳大利亞、波蘭、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們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學制教育,獲得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其畢業文憑得到蘇聯的歐洲國家的承認。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家。
*黃金時代(1949-1966)
新*成立后,哈爾濱工業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懷抱并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的新階段。1951年,哈工大被國家確定為*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成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為國內各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師搖籃”而飲譽全國。
1958年,根據鄧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哈工大對專業設置進行了重大調整,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軍地轉變,形成門類齊全,學科互相配套的專業體系,成為為國防科技及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多科性大學。
工大新生
1949年,哈工大開始從全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中長鐵路已決定將哈工大交給*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應著重招收國內各大學理工學院的講師、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學俄文,兩年畢業即分配到各大學任教”。這是哈工大回到新*懷抱并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階段的重要標志。后來,學校決定6月7日為哈工大建校紀念日。
學蘇樣板
1951年,劉少奇同志在教育部黨組《關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改進計劃的報告》上批示,“辦好這樣一個大學,很有必要”,“改進計劃”確定了哈工大的辦學方針和任務是:“仿效蘇聯工業大學的辦法,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從此,哈工大成為*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學校先后舉行了5次教學方法及科學技術報告會,并受高教部委托舉行兩次全國機電專業會議,每次都有數十所兄弟院校參加,哈工大成為全國高校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窗口。
由民轉軍
1958年9月,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來校視察,根據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哈工大專業設置進行了重大調整,調出一些民用專業,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軍地轉變,形成門類齊全,學科互相配套的專業體系,成為為國防科技及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多科性大學。
1960年學校在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中與哈爾濱市107個工廠協作,完成460多個機械化自動化項目,體現了教育科技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針。哈爾濱市委書記任仲夷贊揚說:“廠校協作紅旗飄,滿城都說工大好”。
國家支持
為了辦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強,富有經驗的領導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擔任領導工作;一批學術造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調到哈工大,成為辦學中堅力量;67位蘇聯專家和3位捷克專家先后被聘請到哈工大,幫助學校建設國家急需的專業、培養教師和學生;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從蘇聯運回,使哈工大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一躍居于全國最前列……在國家的重點支持下,哈工大經過改造和擴建,獲得了很大發展。
從此,哈工大在中央有關部委的領導下,一直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
進入首批重點
1954年3月,高教部召開哈工大問題座談會,會議形成《關于哈工大幾項問題的決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長楊秀峰同志說:“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為采用蘇聯先進教學制度的新型大學,這一點應該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幟作用的,全國高校也承認。”1954年10月高教部*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哈工大成為京外*一所重點大學。
為適應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學校專業設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發展到7個系23個專業,基本上建設成為學習蘇聯教學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業大學。
形成優良傳統
李昌校長在第三次黨代會上指出:教師要過三關,即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五十年代學校培養的“八百壯士”都經歷了這樣嚴格選擇和砥礪磨練的過程。
在辦學、治學、求學實踐中,哈工大的優良傳統“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現已形成體現在教學、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2年,哈工大學制改為5年,加強對學生的工程訓練,使學生具備獨立承擔工程技術任務的能力,畢業生授予“工程師學位證書”,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師的搖籃”而飲譽全國。
*黃金時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馮仲云、李昌、陳康白、高鐵等同志的領導下,哈工大在改造擴建的基礎上,進入了大建設、大發展、大提高階段,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學子,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哈工大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最多時達8000余人,教師隊伍迅速增長,1957年已發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歲,他們承擔了全部教學、科研任務,被譽為哈工大的“八百壯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各專業與一些工廠、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協作關系,為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以及科研為國民經濟服務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再鑄輝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哈工大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1977年,恢復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標志著哈工大研究生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創辦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探索出一條“一校辦區,一區補校,校區結合,一校兩制”新的辦學模式。1996年成為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院校之一。1999年5月,被全總授予“五一勞動獎狀”。1999年11月又成為國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目標重點建設的9所高校之一。
創建一流大學,關鍵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師和學者。哈工大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拘一格地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哈工大*代、第二代“八百壯士”為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立下了豐功偉績,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和學者。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市場經濟的嚴重沖擊,哈工大領導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強化政策導向,狠抓措施落實,使新一代的“八百壯士”脫穎而出,已成為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排頭兵。
開創未來1999年11月14日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龍江省政府在這一天共同簽署了重點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協議,從此,學校的發展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程。
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九所大學行列,對我校及時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艱巨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在新的世紀,我們將從科學建設入手,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并通過學校各項工作的深化改革,使學校的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整體辦學實力有顯著提高,成為我國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高新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和國防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繼而用30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把我校建成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結合,開放式研究性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體制與機制創新為動力,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為國家發展建設輸送精英人才,為科技創新貢獻高水平成果,為社會進步提供優質服務。
根據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和該校現狀,建設目標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善學科布局,強化學科優勢,使3~5個學科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左右的時間,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整體實力,使8~10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學校初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到本世紀中葉,使學校的體制、機制完善,辦學設施優良,學術大師云集,文化氛圍濃厚,杰出人才輩出,社會貢獻卓著,一批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總體上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
辦學定位
發展目標:世界一流大學
學校類型:研究型大學
辦學層次:以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為主體,適度發展成人和繼續教育
學科專業: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結合
服務面向: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具有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具有寬厚的基礎理論與先進合理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與創業精神、發明創造與工程實踐能力,愛國敬業、上進務實、身心健康的有競爭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稱“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縮寫,寓意哈工大國際化、開放式的辦學理念;
數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時間,彰顯哈工大積淀深厚的悠久歷史;
美麗的建筑:造型獨特、氣勢恢宏、中心對稱、細部收斂的俄式風格的學校主樓圖案,寓意哈工大嚴謹、求實的作風和追求*信念;
環繞的齒輪:環形而放射形狀,象征知識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斷向社會輸送知識和優秀人才。
校徽似東升旭日,表現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務社會,追求*開放式大學。
哈工大校歌《哈工大之歌》由該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長、現全國政協常委劉忠德作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錫津作曲。
哈工大精神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
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
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
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2013 |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301-400 |
2015 |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339 |
2015 |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481-490 |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