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景點。旅游資訊,旅游景點,生活服務。
服務項目,最新消息,導覽,學術,參觀指南。
傳世品有明、清名人書畫30O0余件。如祝允明《草書侍札》手卷,唐寅《長松泉石圖》立軸、弘仁《長松羽士圖》立軸、高其佩《指墨花果》手卷等較為珍貴。民族文物有服飾、頭飾、民間工藝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近現代文物有清代農民起義的布告、武器和寨門石刻;辛亥革命時期的"1911年貴州大漢軍政府布告";紅軍長征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 、 《出路在哪里》等書刊以及武器、標語、布告、文件、印章;抗日戰爭時期三都水族農民抗擊日軍的戰利品、日機轟炸貴陽的照片,貴陽受害居民的血衣,以及貴州地下黨的秘密文件、民先隊的宣傳品、革命烈士的詩文、書信、遺囑、遺物等。
代表性藏品有漢墓出土的元始三年《朱繪雷鳳紋漆耳杯》 、元始四年《朱繪夔紋海潮紋漆盤》 ,明唐寅《長松泉石圖》立軸,清陸遠《江村煙雨圖》卷;苗族銀餓《掐絲游龍銀耳杯》、苗族青緞鑲花邊飾銀鈴銀墜女夾衣等。《可愛的貴州》為其基本陳列,出版有《貴州省墓志選輯》 、 《貴州古建筑》 、 《夜郎故地上的探索》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史稿》 、 《貴州省博物館館刊》等。歷任正副館長吳業君、田兵、陳恒安、王瑞千、劉樹信、羅會仁、陳云、梁太鶴、董有剛。
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在貴陽市北京路47號。1953年籌建,1958年開館。占地總面積1.93萬平方米。 該館館藏文物、標本 6萬余件。貴州省博物館是數民族文物是該館重點藏品之一,除刺繡、蠟染、挑花、織錦、銀飾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記事符木、苗族刻繪動物圖案酒角、苗族青緞鑲花邊飾銀鈴銀墜女夾衣,彝族土司八掛龍袍、彝文《六祖紀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銅鼓”。
出土文物中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桐梓猿人”的門齒、前臼齒,“興義人”的下頜骨、股骨,“穿洞人” 的頭骨、 上下頜骨及絕滅種哺乳動物化石和各種典型石器、典型骨器等,以及學術界多視為夜郎青銅文化代表作的戰國無胡戈及戈范、銅柄鐵劍及劍莖內模、鼓形銅釜、銅鼎等器。
據貴州省博物館潘成羲副館長介紹,屋頂有點漏水,但他更擔心的是室內展示的一些出土文物由于溫度得不到調節,有些文物開始生銹腐蝕。潘成羲說,目前省博物館經營慘淡,一年全部收入不到30萬,根本就無法維持正常的運轉,更不要談改進設施加強管理了。業內人士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與文化氛圍有關,其次是沒有走出體制的約束。
成羲副館長介紹,在沒有外來臨時性展覽時,博物館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黃金周期間的5月1日至6日,前來參觀的有400—500人。潘成羲說,省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和科普教育基地,一直在努力把展館辦成學生的第二課堂,滿足學生和市民的文化需求,但人氣一直都不旺。地州的如黃平的飛云巖博物館、畢節的婚俗博物館,前來參觀展覽的游人也是少之又少。一些游客在展廳入口處觀望一陣后,看到要買門票便走開了。省博物館全額門票是每人10元,學生半價,小孩、老人、軍人等都可以免費參觀。但就是這樣低的門票,參觀者還是不多。省博物館尚且如此,地州的更不用說,像黃平的飛云巖博物館、畢節的婚俗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就靠臨時的展覽掙點錢,根本就沒有文物收藏可言,聽說略好一點的是黔東南、黔南民族博物館,但這些是民委撥款,其他的都是文化廳直管。
陳列面積約1200平方米,陳列內容以館藏文物為主,展示貴州重要歷史文物和民族文物。采用文物、圖片、模型、復原場景和影像資料相結合的手法,運用現代展示手段,塑造一個具有時代感的現代陳列展示空間。
通過對貴州較有優勢的史前文物和標本,有重要影響的重大考古成果,有一定知名度的夜郎等不同歷史時代的文物,以及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貴州少數民族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為觀眾備上一份科學文化審美大餐。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北京路168號
交通線路:1、2、12、14、15、20、30、33、51路公交車
開放時間:9:00~17:00
閉 館 日:星期一 ,節假日不休
郵編:550004
1、史前文物標本
貴州龍化石、海龍化石、魚龍化石、海百合化石等。
古化石介紹
從貴州清鎮市站街出土的大量貘化石,經省博專家鑒定確認,其中一件為貴州省發現最完整的華南巨貘頭骨化石,填補了貴州省貘頭骨化石的空白,意義重大;同批出土的尸骨較為完整的鹿化石,也極具展覽和收藏價值。
貴州省境內曾有大量貘生活,但省博僅館藏一小塊貘化石的頜骨殘片。專家稱,這一貘化石的出土,對研究貴州古生物資源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為與外界貘化石進行的對比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專家稱,貘曾在距今10多萬年至1萬年前的地球上廣泛生活,趨向溫暖潮濕的環境。在我國,其主要生存區域為華南地區,最北端在秦嶺南。貘是食草動物,體型比現在的馬大,比犀牛稍小。目前,除了東南亞尚存其“近親”——馬來貘外,其他貘的物種已從地球消失?脊艑<曳治,貘化石的發掘,側面證明了清鎮以前就水草肥沃、氣候溫濕。
2、歷史文物
銅車馬、立虎辮耳大銅釜、石寨山銅鼓、楊餐墓銅鼓、銅柄鐵劍、鎏金銅鍪、一字格劍、明代金冠、彩釉陶俑儀隊。
3、民族文物
施洞苗族女盛裝、西江苗族女盛裝、木祖鼓、施洞獨木龍舟、鼓藏幡、儺面具、地戲面具、刺繡、蠟染、銀飾、竹木生活用具。
該館編輯出版有《紅軍長征在貴州》大型圖冊及《貴州省墓志選集》、《貴州省博物館藏品志》等書,并辦有《貴州省博物館館刊》。
廣開門路拓展市場
潘成羲認為,一個地方的經濟越發達,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就越高。北京、上海、長沙、南京等城市文博事業的發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貴州民族學院歷史系鄭教授認為,一個城市的靈魂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那個城市沉積下來的文化。到過一個地方,真正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是最值得人們去了解的。在當今這種通俗文化充斥城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有時間和精力去追逐時尚,卻對文博場所不感興趣,造成博物館門前“人跡罕至”。要改變這種局面,政府要加大對文博事業的扶持,通過門票收入來發展文博場所不是辦法。鄭教授認為,博物館也應該主動適應市民的消費變化,用一些現代的手段來吸引市民的關注,讓文博展時尚起來。
貴州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胡老師認為,中國的經濟成長目前處于起飛階段,但在經濟和文化兩方面沒有很好地結合,懂得文化享受的人受到經濟的制約,而廣大市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不夠,有文化荒漠化的傾向。
胡認為,要做好博物館事業,除政府支持,博物館也要解決自身體制上的問題。能不能把博物館辦成一個為市民提供文化休閑的場所,將它作為一個市場來開拓?如果能把它當作一個服務行業來做,為市民提供一個有文化背景的休閑場所,品位高雅的市民可以在這里喝喝茶,品品咖啡,在這樣檔次高、環境清幽的場所交友、會客,進行溝通,一定是一種很好的享受。而博物館也可以定期請一些專家教授開展講座,向市民普及有關文物鑒賞的知識,并為市民中的民間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開展藏品鑒定等服務及開發文物旅游產品,把現代經營的手段作為凝聚人氣的途徑,為博物館的發展不斷提供后勁。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