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服務’、‘互動交流’、‘魅力廣州’、‘營商環境’五大頻道,以豐富的內容、人性化的服務和強大的功能為用戶提供服務。在線服務和公眾參與三大政府網站功能定位,利用政府的設備、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它以政府部門網站為依托,網絡和信息等資源整合建設而成。以服務為宗旨,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網址:.是由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主辦,圍繞信息公開、以需求為導向,設置了‘政務公開’。
語言,政務公開。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13年,廣州位列中國城市競爭力市級排名第五位,僅次于香港、深圳、上海、臺北。【56】 2013年,廣州在中國除臺灣城市外的287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中排名第四。 2013年,廣州可持續發展排名居中國城市第五。
科研2013年末,廣州縣及縣級以上國有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152個。全年受理專利申請39751件,增長18.9%;其中發明專利12156件,增長23.8%,占申請量的30.6%。專利授權26156件,增長18.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055件,增長0.5%。
2013年末,廣州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8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工程技術中心11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245家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3家。*、省級大學科技園7個。累計有1546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2013年末,廣州有廣播電臺2座,電視臺3座。
廣州報業
廣州日報 羊城晚報 南方都市報 新快報 信息時報 南方日報
城市媒體
本土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南方電視臺
本土主要報業: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信息時報、南方日報等
市內可接收境外電視臺: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明珠臺(TVB)、亞洲電視本港臺、國際臺(ATV),華娛衛視、星空衛視、鳳凰衛視、澳亞衛視和MTV全球音樂電視臺。
場館2013年末,廣州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事業單位)4 個,文化館14個,文化站165 個,公共圖書館15間。檔案館30 個,博物館、紀念館31 個,舉辦陳列、展覽290個。
通信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中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中國互聯網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基本實現了光纖鋪設到小區及部分商廈,并建立了寬帶數據、交互式視頻等業務平臺。廣州市話程控化、市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均居中國省會城市之首。
衛生廣州是中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58】 2013年末,廣州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2639個,其中醫院222個,婦幼保健機構15 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8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8 個,衛生監督機構15個。
體育2013年,廣州舉辦國際、國內單項比賽127次,廣州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14人次,亞洲冠軍11人次,全國冠軍51人次。
廣州已發現50多個礦種,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
2013年,廣州水資源總量82.20億立方米。
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約10%。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糧食作物以優質秈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主要產荔枝、龍眼、香蕉、菠蘿、木瓜、楊桃等。廣州的花卉和盆景遠近馳名,以陰生觀葉植物、高檔盆花、鮮切花、嶺南盆景為主。陰生觀葉植物占全國市場一半以上,紅掌、蝴蝶蘭、一品紅等盆景已成為全國性的生產基地,盆景遠銷歐美等海外市場。
2009年,廣州市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130.41億元,其中市本級財政投入34.6億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8.08%。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困難地區傾斜,設立農村教育發展專項資金2000萬元,用于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培訓農村教師。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市農村義務教育免雜費補助標準,達到城鎮免費義務教育補助標準。
2009年,廣州市基礎教育階段在校生150多萬人,幼兒園在園兒童31萬多人,市屬中職在校生10萬多,市屬高校本專科、研究生在校生共約10萬,各類民辦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在校學生110萬,在校生人數超過300萬。幼兒園1493所,其中民辦幼兒園1100所,3周歲及以上兒童毛入園率111.18%;小學1022所,民辦小學158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中學471所,民辦中學157所,市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62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18所。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99.7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0.76%;2010年普通高考有52%的考生達到本科線,上線率為93.51%。市屬普通高等院校10所,與市屬高校合作的民辦獨立學院2所,2009年高考升學人數49970人,每萬人有大學生888.35人。
著名大學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商學院
廣州醫學院
廣州大學
廣州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教育學院
廣東金融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警官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歷屆市長
曾養甫:1936年8月任市長。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
陳 策:1945年9月抗戰勝利,1946年1月定廣州為省轄市,陳策任市長。
歐陽駒:1946年6月任廣州市長職,1947年7月改院轄市,直屬行政院。
李揚敬:1949年10月6日接任市長職,10月14日廣州解放。
葉劍英: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成立廣州市人民政府,葉劍英任市長。
何 偉:1952年12月任市長。1953年3月12日廣州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5年1月1日正式實施廣州市改為廣東省轄市。1955年1月1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改為廣州市人民委員會。
朱 光:1956年11月任市長。
曾 生:1960年11月任市長。
梁靈光:1981年9月任市長。1981年9月廣州市革委會改為廣州市人民政府。
葉選平:1983年7月任市長。
朱森林:1985年8月任市長。
楊資元:1988年6月任市長。
黎子流:1990年6月7日任代理市長,后任市長。
林樹森:1996年8月至2003年2月任市長。
張廣寧 :2003年2月任代市長,3月至今任市長。
廣州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點100多處,其中以羊城新八景白云山、珠江、越秀山、東站廣場、陳家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蓮花山以及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南越王博物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花卉博覽園、華南植物園、從化溫泉、番禺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寶墨園、廣東美術館、魯迅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旅游區、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上下九路商業步行街、北京路商業步行街等景點最負盛名。
特色餐飲
粵菜乃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而廣州是粵菜的發源地,“食在廣州”實在是名不虛傳。廣州的飲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創新融合,正如這個城市包容性很強一樣,有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飲食的多元化也是必然的,除了各地的餐館在廣州落戶,粵菜本身也不斷在變,集百家之長,不斷的推陳出新。很多新派的粵菜館也深得廣州人的歡迎。
購物
在廣州一出街就是店連店、鋪連鋪,且成行成市,由此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商業街。一德路是著名的海鮮干貨一條街;高第街則是服裝批發商販云集之地;上下九、十甫路步行街及北京路步行街是熱鬧的平民購物街;華林寺玉器一條街專賣玉器、酸枝、紅木家具;文德路文化街有古玩、舊書、花鳥魚蟲;買電器到海印電器城;買布料到海印布匹市場……到“一條街”購物,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古老奇特的騎樓間,既可以盡情貨比三家,又能夠融入廣州的市井文化,切實體會到購物的樂趣。廣州并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的批發市場的天下、小攤小店的世界。廣州作為現代化的都市不乏豪華的大型商場。新城區的天河廣場是當地人最驕傲的購物中心,集購物、休息、娛樂、飲食于一體,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附近的中信廣場,也是高檔購物的*。當然,到 不要忘記一些廣州的特產,涼茶、湯料、廣繡、廣彩、廣雕……都會讓你憶起在廣州度過的日子。(注:在廣州的燈光夜市主要有珠光燈光夜市、沙園燈光夜市、沙河燈光夜市、芳村小巷燈光夜市)。菠蘿 番石榴 柑橙 橄欖 廣州木雕 廣州牙雕 廣州玉雕 紅木家具 荔枝 龍眼 王老吉涼茶 香蕉 楊桃 增城欖雕 中秋月餅 大蕉 芒果 木瓜 廣彩 廣繡 人造花
特色活動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游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美食節等。此外還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菊花展,元旦舉行的花車巡游,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游文藝匯演等,為廣州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當地旅游注意事項
廣州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三家、討價還價,你想要的東西肯定不止一家有,要買到價廉物美的東西才能體會在廣州購物的樂趣。而且徜徉在各個購物街,一邊購買自己喜愛的商品,一邊體驗廣州的人文風情,據說廣州的文化一定要在逛街中體驗喲。 廣州人的禮貌用語極富地方特色,外地人初來窄到聽到這些話,常會一頭霧水。廣州話中使用頻率*可能就是“唔該”,意指“謝謝”,有時也作“勞駕”、“麻煩您”使用。在廣州,請人幫忙或者讓條路之前,都要先道聲“唔該”。“打擾曬”是到某人處請求他幫忙代辦某種事情時所用的口語,它包括了感謝和抱歉二層意思.“請俾下面”意為“請您給點面子”。“你俾面” 即“是您給面子”。以上均為在交際場合中常用的客氣詞語,您不妨學會幾個,到時一定能派上用場。
廣州的飲食文化聞名全國。所謂“食在廣州”。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粵菜粵菜以廣州菜作為代表,廣州菜是在匯集廣東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飲茶“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飲咗茶未啊?”(喝茶了嗎?)。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一盅兩件,優哉游哉;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由此可見,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于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老字號的茶樓有:陶陶居、陸羽居、怕香居、南園、北園、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來居、西華居、美珍居等。
特色小吃蘿卜牛腩:蘿卜牛腩是廣州有名的傳統小吃,以白蘿卜、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制而成。在一些繁華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蘿卜牛腩的清香飄滿街。在街上,你會常見到端著碗吃著蘿卜牛腩逛街的人,特別是少男少女們。
云吞面: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在上下九路、西華路、人民路一帶都很多這種云吞面的小吃店。由于此品湯味濃郁,云吞皮薄餡多,蛋面有彈牙之感,因而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腸粉:廣州的一種特色小吃,是廣州人愛吃的小食,也是廣州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因形似豬腸,廣州人也稱之為豬腸粉。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及第粥:伍湛記為民國時期著名小食店,坐落在荔灣文昌巷,它的粥類以及第粥最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魚等,粥色白鮮明,米水交融,味鮮香厚。
雙皮奶:南信雙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燉好后牛奶雙層凝固,色潔白,呈膏狀,半固體,光潔平滑,奶皮不離碗邊,風味甜香軟滑,營養豐富,具潤肺養顏之效。
龜苓膏:廣州人怕上火,因此較愛吃龜苓膏。廣州人自制的龜苓膏呈棕褐色,為膠狀,容器是什么形狀它便是什么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后顯得晶瑩,入口甜,回味苦。據說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餐飲名店廣州酒家 泮溪酒家 蓮香樓 南園酒家 新荔枝灣酒樓 陶陶居酒家 唐苑酒家 鹿鳴酒家 北園酒家
第16屆亞運會將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國廣州進行,廣州是中國第二個取得亞運會主辦權的城市。2010年廣州亞運會設三個協辦城市,是東莞、佛山和汕尾,三個城市分別產生15枚銅牌、14枚銀牌和14枚金牌。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將會在廣州海心沙島進行。
福布斯*商業城市2010年10月12日,福布斯“2010中國大陸*商業城市榜”在杭州揭曉,廣州市位列榜首。《福布斯》的報告指出,廣州今年之所以能夠擊敗去年排名*上海成為中國*商業城市,主要原因是廣州在旅客和貨物運輸方面比上海更有競爭優勢。
2012年中國大陸旅游業最發達城市
任囂·趙佗 ·陳霸先 ·冼夫人 ·屈大均 ·關天培 ·林則徐 ·洪秀全 ·鄧世昌 ·康有為·孫中山 ·梁啟超 ·廖仲愷 ·朱執信 ·容庚 ·葉挺 ·葉劍英 ·冼星海 ·朱光琛 ·向秀麗
中國文明城市
中國衛生城市
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際可持續交通獎
金融生態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2010年)
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2010年)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12年)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
海運
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年貨物吞吐量達1.67億噸。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集裝箱碼頭。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陸路運輸
鐵路有京廣復線、京九鐵路、廣茂線、廣梅汕線、廣深線、廣九準高速鐵路,還有建設中的廣珠澳鐵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公路運輸已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105、106、107、324、205國道為骨架,以三道環線為系帶,連接各條國道,貫通廣東省內97%以上的縣、市、鎮,并接鄰近省市的公路網絡。市交通設施和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網: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新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華南南路一期工程、廣園東路以及四條內環路放射線。廣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481萬人次。
空運
廣州白云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前列。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是國內規模*、功能*、現代化程度**樞紐機場。規劃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
地鐵
廣州地鐵(GuangZhou Metro)是廣州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負責營運管理。廣州地鐵線網票價按里程分段計價。起步4公里以內2元;4至12公里范圍內每遞增4公里加1元;12至24公里范圍內每遞增6公里加1元;24公里以后,每遞增8公里加1元。 廣州地鐵車廂內報站提示:依次分別使用普通話、粵語和英語。
APM
珠江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已開通赤崗塔至林和西。
廣州公交
廣州交通集團是華南地區*道路運輸企業之一,擁有資產近41億元,生產經營場地70多萬平方米,從業人員3萬多人,具有客運一級經營資質和貨運二級經營資質,經營管理14家客運站場, 200多條營運班線,擁有4000多臺客貨車輛,以及控股20萬噸沿海運輸船隊。廣州公交車有市區巴士(含夜線)、BRT、城際巴士、專線、大學城專線(廣字頭、大學城字頭)、華南樓巴、旅游線、高峰專線、科學城專線、商務線、地鐵接駁線等路線;其中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三個郊區有自己的公交系統,另蘿崗K01、K02為免費巴士。
(1)市區巴士
廣州市公交車不設售票員,不設找贖,自備零錢,上車投幣。市內一般每乘為1元(非空調車)、2元(空調車),夜班車(采用夜字頭)為非空調車1.5元,空調車3元,車上語音系統以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報站。另有科學城交通線、商務線、蘿崗公交專線。
公交公司:廣州一汽巴士、廣州二汽巴士、廣州三汽巴士、廣州新穗巴士、廣州馬會巴士、南沙巴士、番禺巴士等
(2)BRT
廣州BRT(快速公交BRT),采用B字頭,收費均為2元、換乘免費,以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報站。
(3)城際巴士
廣佛巴士(廣州到佛山):廣佛1線、廣佛2線、廣佛3線、廣佛4線、廣佛5線、廣佛6線等
莞穗巴士(廣州到東莞):麻涌1路、麻涌4路、麻涌2路、莞穗1路、莞穗2路、莞穗27路等
(4) 專線
廣從線:廣從1線 、廣從2線、 廣從3線 、廣從4線、 廣從5線 、廣從6線 、廣從7線 、廣從8線 、廣從9線 、廣從10線 、 廣從11線,分段收費。
廣增專線(廣增線),分段收費。
(5)機場快線、空港快線
詳見詞條:廣州白云國際機場
電車
無軌電車,市內居民多稱(電車),于1960年通車運營,路線為越秀公園至中山三路大東門,不久延長至農林下路,即現時的東山
電車總站。廣州無軌電車發展至今,仍為廣東省內*一座有無軌電車系統的城市。目前現存線路共14條。
1912年,市內計劃以廣衛路省長公署為中心建設有軌電車,后來改裝無軌電車運行于廣九站至太平路間,1927年,勉強鋪了廣九站至一德西路的一段路軌,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廣州被日本占領,工程終止,直到1960年6月開工,9月30日*線7000米完成通車,廣州才進入電車時代。
渡輪
大沙頭碼頭、太平通津、太古倉、大阪倉碼頭、中大碼頭等。
水上巴士
廣州市首條水上巴士線于2007年開始運營,該線串起芳村碼頭,西堤碼頭、天字碼頭、中大碼頭四大碼頭
公共自行車
2010年6月22日開通了廣州公共自行車服務。
“一主”即中心主城區,“三副”指在中心主城區南、東、北各發展一個副城區,即南沙、蘿崗-新塘、花都副城區。“兩心”是指天河新城中心、廣州新城中心;四城主要是指奧體新城、大學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
中心主城區廣州中心城區大組團包括越秀區、荔灣區、天河區、黃埔區、海珠區、白云區、蘿崗區。 西關和東山是廣州的發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商業中心,城市東翼大組團包括黃埔區及白云區的一部分;城市北翼大組團包括流溪河西北側的雅瑤鎮、神山鎮、江高鎮、蚌湖鎮、人和鎮和東南側的新市鎮、石井鎮、同和鎮、龍歸鎮、太和鎮、廣花平原地帶。現重點向東南轉移。
廣州CBD廣州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珠江新城,位于廣州新中軸線上,北起黃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廣州大道為界,東抵華南快速干線;包括獵德、冼村等的城中村,周邊的七大標志建筑包括廣州圖書館新館、廣東省博物館新館 、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廣州歌劇院、電視觀光塔、雙子塔(西塔和東塔)。是集中體現廣州國際都市形象的窗口。
南沙新區南沙新區擴容至803k㎡ ,依據該規劃,南沙新城初定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空間布局將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組團鋪開。南沙依托廣州進行開發建設,遠期可與廣州現有市中心形成雙中心,南沙現有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
天河新城:城市形象標志區主要指以珠江新城為核心的新城市中軸線周邊地區。未來天河新城市中心將以強大的商務、商業、文化、體育、會展、酒店等功能發揮廣州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成為體現21世紀廣州城市發展與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地區。
廣州新城推進蓮花山水道西側的商務辦公中心的建設,同時啟動海鷗島上的生態旅游和高級商務會議中心等開發建設。
奧體新城奧體板塊與“天河北、科學城、開發區”構筑領跑新天河“財智金三角”。
大學城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
白云新城白云新城,主城區北部商業文化服務中心。
五羊石像鎮海樓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筑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珠江)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廣州博物院民國十八年(1929年)成立時以該樓為院址,今稱廣州博物館。
中山紀念堂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標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游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里簽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紅軍長征6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等等。
廣州中信廣場
廣州中信廣場位于中國廣州天河區新城中心,共包括1幢80層摩天大樓中信大廈、2幢38層附樓、4層作為商場的裙樓以及地下2層的停車場,近鄰廣州火車東站。其摩天大樓為廣州市*大樓,落成于1996年,是廣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目前是很多全球500強公司在廣州的辦公地點。其低層為商業中心,包括廣州友誼商店等高檔消費商場。
海心塔(廣州新電視塔)
海心塔建設用地面積17.546萬平方米,其中建設用地面積13.33萬平方米,道路面積4.216萬平方米,總高度610米,其中塔體450米,天線桅桿160米,建成后有望成為世界*高塔。其總建筑面積114054平方米,塔體建筑面積44275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積69779平方米。新電視塔選址于廣州市新城市中軸線與珠江景觀軸交會處,北臨珠江,與21世紀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及海心沙市民廣場隔江相望。將來與珠江新城中的“雙子塔”、中信廣場……構成廣州中軸線(CBD),與珠江新城南端的廣州市歌劇院、廣東省博物館構成小三角,地位顯赫。作為目前世界*高的海心塔,將會在全球*塔頂平臺——454米處設置跳樓機、摩天輪。市民坐上跳樓機、摩天輪后在500多米的高度(具體高度未定)感受刺激,同時可俯瞰廣州全景。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迄今已有逾50年歷史,是中國目前歷史最久、層次*、規模*、商品種類較全、國別地區最廣、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信譽*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稱為“中國*展”,是改革開放前中國惟一的對外貿易窗口。從2008年開始,廣交會不再使用曾在華南首屈一指的流花展館,全部移師到目前亞洲*會展中心——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辦。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該場位于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廣東奧林匹克中心南部,占地30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80012人,是廣東省政府為承辦中國九運會而投資16.7億元人民幣興建的現代化體育場館。在國內首創緞帶式屋頂設計。21個色彩各異的看臺區像一片片花瓣,合起來一看,廣州市市花――木棉花,赫然入目,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曰“五環晨曦”。體育場的設計由美國NEB與華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是廣州市標志性建筑之一。
由于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蕉門、洪奇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和武廣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廣州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0-22℃,*溫度0℃左右,*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臺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游的*季節。
自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州與世界14個國際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目前,廣州市已經成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城市。
常住人口
2015年,廣州常住人口達到1667萬,其中戶籍人口832萬,非戶籍常住人口超過837萬。 截至2014年7月,廣州有少數民族人口63萬人,55個少數民族成分齊全。 廣州有3所民族小學、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
華僑
廣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華僑人數居中國大城市之首。2013年,廣州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近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共193.8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
外籍人士
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外籍人士眾多,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為11.8萬人,其中亞洲人口為5.7萬人,歐美人口3.6萬人,非洲人口1.6萬人。【43】
廣州市統計局《2011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 12303.12億元,同比增長11.0%。2011年廣州經濟總量位居中國大陸城市第三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福布斯中文榜網站2012年5月29日發布“2012年*季度中國各城市GDP”,廣州為2856.25億元,次于上海、北京排名第三,中國社科院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1-2012》顯示,廣州在內地次于滬京深排名第四,全球109。
2014年,廣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706.87億元,增長8.6%。其中,*產業增加值237.24億元,增長4.1 %;第二產業增加值5606.8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0862.81億元,增長9.2%。*、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42︰33.56︰65.0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6%、29.0%和70.4%。2014年,廣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41.5億元,增長8.7%。2014年,廣州人均GDP為129310.14元。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20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5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1993年9月,蒙特利爾舉行世界大都市協會大會上吸收為正式會員城市,1996年推選為董事會員城市,是我國最早加入該協會并成為董事會成員的城市。2000年承辦了世界大都市協會董事年會和國際研討會,2007定位為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大都市,2020成為國際大都市。
農業
廣州農業以“高質、高產、高效”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為主體。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廣州農業正向現代化都市型農業轉變。
工業
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制造中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全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制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
外貿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貿易的口岸,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享譽全球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時間最久、檔次*、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展”的稱號。新建成的廣交會場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展”提升到*博覽會的層次。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亞洲*大的會展中心。其總用地面積70萬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積約43.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9.5萬平方米,是一座能夠滿足國際級商品交易會、大型貿易展覽、大型國際會議等需要的多功能、綜合性、高標準的際會議展覽中心。
商業
廣州號稱“千年商埠”,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的商業中心之一,商業網點多、行業齊全、輻射面廣、信息靈、流通渠道通順。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絡。 北京路商業街區、江南大道商業街區、人民路商業街區、第十甫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商業區、長堤商業區、東山口商業區、天河商業區、珠江新城等為市內較大商圈。
旅游業
廣州的旅游業具有集旅游、飲食、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格局。眾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使游客流連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粵菜及中外各色風味飲食,為廣州帶來“食在廣州”的美稱。擁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和眾多不同檔次的賓館、旅店。 “廣州一日游”已成為廣州旅游的特色品牌。
金融保險業
廣州是全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場活躍,是華南地區融資能力最強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外資銀行第二批放開準入的城市。金融機構發展迅速、門類齊全;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金融業務規模日益擴大,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資金容量不斷擴大,種類增多。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分行和辦事處超過3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立的分公司和辦事處超過10家。
房地產業
廣州房地產業(包括住宅、商廈和寫字樓等)的綜合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而穩定地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市場化程度較高;多年來市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持續高強度投入,各種居住生活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使廣州房地產業發展結構更趨合理。
電信業
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我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國互聯網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之一。目前基本實現了光纖鋪設到小區及部分商廈,并建立了寬帶數據、交互式視頻等業務平臺。廣州市話程控化、市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經濟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十一五”時期,廣州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5年翻了一番多,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廣州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率、涉外稅收等主要指標在全國*開發區中名列*。專利申請量預計達到2210件,全區聚集了380多家研究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國家基因藥物工程研究中心、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開發中心、達安基因公司*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等7家*研發機構,迪森熱能等14家省級研發機構,廣州市微生物研究所等32家市級科研機構。
科技成果
為鼓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科技興市,市科技局主辦了廣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平臺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員和融資機構參與共建共享。
航空圣地
中國*座飛機廠在廣州創建,*架真正在中國本土生產出來并試飛成功的飛機是在廣州制造成功的,中國*國際機場在廣州。中國革命空軍之父楊仙逸按照孫中山的指示,在廣州大沙頭創建了中國*座飛機廠。
中國*架真正在中國本土生產出來并試飛成功的飛機樂士文1號于1923年7月在廣州大沙頭紅屋制造成功。
民國25年7月(1936年),西南航空公司在廣州石牌跑馬場機場開辟了廣州至河內國際航線,石牌跑馬場機場成為中國*國際機場。
一座 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廣州二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揚粵”“南海”。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宋代廣州就有八大“衛星城”,清朝設十三行,沒有十三行,就沒有廣州“千年商都”的美稱。中山四路一帶先后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象崗南越王趙眜(趙佗之孫,第二代南越王)墓和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藥洲、荔枝灣、流花橋、越秀公園內的紹武君臣冢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古代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揚粵”“南海”,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后, 秦始皇征服嶺南后,設三郡,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次建都城,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并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后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晉代 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后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巖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并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42年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通廣州為港口。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占領廣州處英軍。武昌起義后,廣州的新軍也準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并于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并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市”。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1931年,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復。民國時期時期是八個特別市之一(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南京、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后,又改稱直轄市。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后,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現在的華南師范大學內。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后撤銷特別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 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劃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計劃單列市只剩6個。后來分別將花縣、從化縣、番禺縣、增城縣、龍門縣、新豐縣、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1988年1月7日,把龍門縣劃歸惠州市管轄,新豐縣劃歸韶關市管。1992年5月,番禺縣、花縣、增城縣、從化縣撤縣改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2000年6月,番禺市和花都市撤市改區,2005年4月,撤銷東山區、芳村區,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圣寺、陳家祠、圣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筑、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廣州全境可通用粵語。廣州本地居民以講廣州話(粵語廣府片)為主,因為廣州是廣府民系的核心地帶,廣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廣府民系占廣州本地人口近八成。*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于2013年11月在廣州舉辦。清末起,由外國人拍攝的照片、制作的地圖及文獻,均以粵語拼音標注地名和人名,至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定為正是地方標準,初期拼音方案不完善,規則明顯,至后期逐漸完善,方案再傳至香港,成為香港政府粵語拼音。新中國建立后粵拼被取締,但在港澳及海外獲保留。
廣州北部郊區縣也有客家話,主要分布于增城區(占本地人口近40%)、花都區、從化區,白云區、天河區、越秀區、番禺區亦有客家古村落分布;此外亦有部分居民講潮州話。廣州居民基本能講普通話,越秀區登峰街道的小北路、礦泉街道、荔灣區的沙面以及白云區的三元里街道一帶外國人聚集,英語也比較流行。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奏曲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常規器樂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木魚和鈴。
戲曲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于廣東、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后,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后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著名編劇唐滌生等。
繪畫嶺南畫派是指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這一畫派是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并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宗教廣州宗教歷史源遠流長。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最為特別的是在廣州舊中軸線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間重點寺觀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與廣州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人文景觀,增添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
傳說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無饑荒。仙人離去后,五只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歷史文化三城合一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城,*次把城區擴大到周長十里,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到了唐代,廣州已經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地位顯赫的商港,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筑東城,五年后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后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筑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后因擴展公路廣州城墻 拆除。
廣州十八城門廣州城門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宋代的“宋三城”分布著16個城門。明代舊城北面是大北門和小北門,南面城門從東至西,共有四個門:定海門、文明門、正南門和歸德門 ,此外,隨著珠江北岸繼續南移,再建有8座城門:永安、小南、永清、五仙、靖海、油欄、竹欄、太平,后因擴展公路被拆除。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關于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無饑荒。仙人離去后,五只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傳說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中山四路一帶先后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西關與東山西山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洼,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 爺,西關小 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 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相輔相成。
廣州歷史上機場燕塘機場、廣州天河機場、大沙頭機場、南石頭機場、二沙頭機場、河南沙頭機場、石牌跑馬場機場、黃村機場、岑村機場、白云機場
歷史上的火車站大沙頭站:廣九火車站;舊廣州南站,原名黃沙站
古跡1、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 1414年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建筑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于廣州的重要見證。南海神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后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現存建筑多為清代結構。
2、陳家祠
陳家祠為廣東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建于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設計。整座建筑坐向南, 占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為64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組成。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 號稱"百粵冠祠"。
3、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以南越王墓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遺址博物館,是中國政府依據《威尼斯憲章》采取的保護文物,利用文物的一個成功范例。它以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典雅氣派的建筑而聞名于世。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廣州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
解放初期,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逢源、黃沙、西禪、長壽、沙面、陳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東堤、漢民、前鑒、大東、東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0年調整行政區劃設置,把28個區合并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長壽、河南、惠福、永漢、太平、越秀、大東、荔灣)、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把郊區7個調整為4個(白云、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把原來8個城區合并為5個(東區、中區、西區、北區、河南區),仍保留珠江區。
1953年5月,西村區撤銷并入白云區。同年6月,黃埔區成立。
1956年6月,黃埔、白云、新滘3個區合并為廣州市郊區。
1958年12月,撤銷珠江區,同年撤銷廣州市郊區;原屬郊區的人和、太和、竹料、鐘落潭等4個公社與花縣合并設立廣北縣,劃歸廣州市;原廣州市郊區的三元里、鶴洞、江村、石井、沙河、新滘、黃埔、蘿崗8個公社設立廣州市近郊區。
1959年3月,撤銷廣北縣,把花縣劃回佛山地區;恢復廣州市郊區,原從廣州市郊區劃出的4個公社劃回廣州市郊區;同時,撤銷廣州市近郊區。
1960年4月,從佛山地區劃出花縣、從化縣歸屬廣州市。同年8月,撤銷中區、郊區,設立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4個城區和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3個郊區。
1961年,原屬韶關地區的佛岡縣劃歸廣州市(1963年又劃歸韶關地區管轄)。1962年5月,把3個郊區合并為1個郊區。
1973年,重新從郊區劃出部分區域再設黃埔區。
1975年,把原屬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1983年,把韶關地區的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1月,從廣州市郊區劃出部分區域,設置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把廣州市郊區改稱為白云區。1988年,廣州市行政區劃作出較大調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把龍門縣劃歸惠州市管轄,新豐縣劃歸韶關市管轄,清遠縣和佛岡縣劃歸清遠市管轄。
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由廣州市代管。
1993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由廣州市代管。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由廣州市代管。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由廣州市代管。
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分別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縣級),設立番禺區和花都區。
2005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廣州市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撤銷東山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撤銷芳村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調整后的行政區劃,廣州市轄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蘿崗區10個區和從化市、增城市2個縣級市。
2012年9月,番禺區的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劃歸南沙區管轄。調整后的行政區劃,廣州市轄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蘿崗區10個區和從化市、增城市2個縣級市。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