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 - 厚德博學 和而不同。
廣西,學生,民族,教職工。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創辦于1952 年3月,原為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分院,1953 年改稱廣西省民族學院,1958 年更名為廣西民族學院,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廣西民族大學。是國家民委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一五”重點建設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58 年在南寧人民公園,毛澤東主席接見學校各族師生代表;1990 年1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溫家寶等領導人的陪同下到學校視察,對學校的辦學成績和校園環境給予充分肯定和贊揚;2001年3月,胡錦濤同志出訪東南亞三國時,親切接見了學校在越南、老撾講學、留學的師生代表;朱德、陳毅、阿沛 · 阿旺晉美、賽福鼎、李鐵映、尉健行、司馬義 · 艾買提、李兆
學校1993年獲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黨組“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
高校”稱號,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先后2次榮獲國務院和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稱號,多次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3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良好”等級。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還將學校確定為全國10個“*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之一,教育部將學校確定為“海外漢語教師來華培訓資助項目執行學校”。學校下設管理機構包括委辦公室、黨委統戰部、紀檢監察、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校長辦公室、綜合檔案室 、人事處、教務處、研究生工作處、發展規劃處、科研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工會、財務處、保衛處、設備實驗管理處、基建管理處、后勤管理處、離退休管理處等。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近9萬名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不少
畢業生已成為頗有成就的教授、專家、學者、作家、詩人、黨政軍領導干部。廣西每個市、縣(區)都有廣西民族學院畢業生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更多的畢業生能長期堅持在民族地區和基層工作,他們以較強的能力、較高的素質,突出的貢獻,為母校爭得了榮譽。2003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5.29% ,2004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2.42% (其中,有176人被中直單位錄用)。截止2005 年8月31日 ,2005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3.78%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后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成就進行了報導。學校教學質量較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2001年、2005 年自治區級教學成
果評獎中,學校共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學生參加全國、全區各類競賽,取得了較好成績。在1999 — 2005年的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學校共有2人獲特等獎,9人獲一等獎,26人獲二等獎,51人獲三等獎;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越南語口語大賽中,學校共有2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1人獲得三等獎;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學校獲得聲樂專業組二等獎1項,舞蹈普通組二等獎1項; 在2005 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校獲得哲學社會科類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經濟組三等獎1項。在2005年全國高校珍珠球比賽中,學校男、女珍珠球隊分別獲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賽冠軍和女子珍珠球比賽亞軍;在2005年天津國際大學生龍舟賽中,學校龍舟隊奪得男子組500米第四名;在2005年港城中越龍舟邀請賽中,學校龍舟隊獲得男子1000米直道競速比賽冠軍。學生在校期間發表了大量作品,公開出版了一批文學作品集、調查報告集。蔣耀平:男,漢族,1952年9月生,江蘇武進人,1974年7月加入*共產黨,1976年廣西民族學院外語系畢業,現任商務部副部長。
藍天立:男,壯族,1962年10月生,廣西宜州人,1985年6月加入*共產黨,1980年2月參加工作,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第十屆委員,自治區副主席、自治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兼),憑祥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工委主任、書記(兼),1983—1987在廣西民族學院物理系物理專業學習。
羅黎明:現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民族文化宮黨委書記。1976—1979在廣西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專業學習。
榮仕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75—1978在廣西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專業學習。
學校辦學定位:自治區重點建設的普通高校。立足廣西,面向民族地區,以普通本科教育
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國際教育、繼續教育,穩步發展民族預科教育,力爭把學校辦成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民族大學。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利用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
發展民族學、東南亞語言學特色學科,推進學科滲透,著力于開拓性、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形成了突出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學校畢業生大多數成為民族地區"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人才,成為當地各條戰線的骨干。其中,東南亞語言學科成為廣西承辦*--東盟博覽會的四個支撐條件之一。辦學目標為實現學校發展的新跨越,學校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創優為基礎,以不斷創新為動力,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國際性”,強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構建并逐步完善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國際教育、獨立學院互動共進、協調發展的辦學新格局,力爭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民族大學。學校先后與蘇州大學、中山大學、*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關系;與美國、英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64所學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交流和合作協議;與多個國家互派留學生。截至2007年上半年先后招收了來自24個國家的3312名留學生,累計派出留學生2215名。2006年4月,由我校與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合辦的孔子學院獲得國家漢辦批準。多層次的開放辦學,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優化了辦學模式與特色。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