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訊,國恩寺是禪宗六祖惠能生寂之地,位于廣東省西部的云浮市新興縣集成鎮(zhèn)境內(nèi)。在線視頻,金剛經(jīng)。
又是六祖弘法、始建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國恩寺是禪宗六祖惠能生寂之地,并稱六祖三大祖庭。畢生弘法道場曲江曹溪南華寺鼎足而立,國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它與六祖祝發(fā)道場廣州光孝寺,示寂以及輯錄六祖“法寶壇經(jīng)”的圣地而名揚海內(nèi)外。位于廣東省西部的云浮市新興縣集成鎮(zhèn)境內(nèi)。
在中國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大雄寶殿兩邊供奉的羅漢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個,而六祖惠能故居國恩寺的大雄寶殿兩邊卻供奉著二十羅漢。國恩寺大殿為什么要多供奉兩個羅漢呢。說起來這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相傳于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故居國恩寺圓寂。
為使祖師所創(chuàng)的禪宗正旨流傳于世,以神會、法海為首的眾弟子便在國恩寺成立“錄經(jīng)堂”,把六祖一生所弘揚的正法眼藏整理輯錄成書。因很多邪魔外道皆懼怕六祖禪宗正旨流傳于世,故在輯錄經(jīng)書其間,眾魔多次前來破壞,皆因有神會、法海等一批有道行的高僧舍身護法,所以這些邪魔外道每次前來茲事均以失敗而告終。就在《六祖法寶壇經(jīng)》將要輯錄成書之際,眾魔趁夜深人靜大部份護法弟子都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便放火燒“錄經(jīng)堂”;妄想把《六祖壇經(jīng)》全部毀滅。眼看火焰將要燒到經(jīng)書之際,神會奮不顧身地縱人火海并用身體遮住經(jīng)書。隨后法海等弟子把火撲滅了,經(jīng)書被神會用身體保住了,而神會的身體和臉部卻被燒傷了。通過正與邪的一番較量,最終正法戰(zhàn)勝了邪魔,使六祖惠能所弘揚的禪宗正旨流傳于世。眾弟子為了表達對兩位高僧的崇敬,均稱其為護法羅漢。并把他們的法相供奉在國恩寺大雄寶殿兩旁和其他羅漢一起永為供養(yǎng)。所以國恩寺大殿兩旁比其它寺院的大殿兩旁多供奉兩位羅漢。后來佛弟子們還稱神會為禪宗第七代祖師!
佛寶舍利2006年12月28日,國恩寺報恩塔地宮遺址發(fā)現(xiàn)舍利和珍貴文物。 其中包括隋唐時期的鎏金素面圈足銅圓盒、鎏金提梁水罐、鎏金銅棺、水晶球、"五銖"和"開元通寶"銅錢等。舍利供奉在舍利殿,讓廣大信眾瞻仰。
父母墳相傳在唐武德年間,有一風水大師尋龍追穴來到新州,因長途跋涉,衣衫不整;形似乞丐;所到之處無人理睬。后來到龍山惠能母子居住的地方,惠能母子看見他實在是可憐,便熱情地招待他。晚上惠能還把自己的床鋪讓給這位老人睡,而自己則睡于地下。這位大師因連日勞累,一就枕便呼呼入睡,可是由于床凳高低不平,當他一側(cè)身床板就搖動,如是輾轉(zhuǎn)難于人眠;惠能聽知;心里不安,于是便潛人大師床底以硬物墊床凳;使床不搖動,這樣大師才能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大師起來,看見惠能還睡在床底下。大師看出惠能將來一定是個有所作為之人,于是便對惠能母子說明身份,并將所尋得的龍穴告訴惠能母子;讓其安葬父親。說:“我所尋得的是萬佛朝宗穴,不同的向法出不同的人才。不知你要的是九代狀元;還是萬代香煙呢?”惠能母親說“他父親就是因為當官才貶到新州的,我們安分守紀;不求九代狀元;但求萬代香煙;世世平安吧。”于是大師便按其母子之意把惠能父親的骨骸安葬于龍穴內(nèi)。后來惠能出家學佛得道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受世人敬仰,真可謂是萬代香煙。惠能母親去世后,六祖惠能大師又將其骨骸合葬于此穴內(nèi)。故后人稱此墓為六祖父母墓,并立碑紀念。文革時墓頂和碑文均遭到破壞,僅保留墓基和碑文圖案。按其原有墓基重新修復,以供香客參拜。
六祖手植千年古荔 在寺的東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帶領門徒回故居時親手種植的。雖歷經(jīng)興衰,甚至在文革期間遭人用火燒過,但至今仍茁壯成長,巍然挺拔,枝繁葉茂,高十數(shù)丈,盛夏結(jié)果,優(yōu)于它荔。日本、韓國等佛教信徒來寺尋宗訪祖時,均視此樹為圣物,予以參拜,且稱此樹為“圣樹”,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節(jié),海內(nèi)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信眾們常來此品嘗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葉也當成了驅(qū)邪去病的靈藥,認為喝了荔葉泡的茶能使人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
唐宋時期,國恩寺在佛教界被視為“嶺南*圣域”,“中國禪文化的發(fā)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來寺朝拜參學者絡繹不絕,寺院殿堂頗具規(guī)模,有僧田1800畝。宋紹興年間寺宇重修,明永樂年間再次修葺。爾后,國恩寺漸衰,僧田多被豪強侵占,寺產(chǎn)被變賣。
至使這座被尊為“中國禪宗發(fā)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鄧應平發(fā)起,官民集資重修寺宇。此后國恩寺不斷擴建。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歐真義建龍粵庵(觀音殿),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縣陶若曾建浴身亭;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縣吳士熙、紳士趙良洗建山門牌坊,并鑿寺前鏡池;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白現(xiàn)法師、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剛樓和左右禪房。
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經(jīng)堂。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縣名人潘稷建珠亭。
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擴建;舉人麥安創(chuàng)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門石橋等。至此,國恩寺便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建筑群,殿堂鱗次櫛比,氣勢巍峨莊嚴,成為廣東省境內(nèi)屈指可數(shù)的大叢林及全國僅存的兩大祖師故居之一。
國恩寺雖歷經(jīng)滄桑興廢,至解放前仍保存著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跡文物。但在文革期間,寺內(nèi)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跡均受到嚴重破壞,僧眾被遣散。只有鼎光、自覺等幾位法師堅持在寺內(nèi)生活。他們常與到寺廟搞破壞者講佛法、論道理,使搞破壞者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使整個建筑物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
改革開放后,一九八三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開放,在方丈鼎光法師的帶領下,加上當?shù)卣鞴懿块T和廣大信眾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經(jīng)過十幾年的修葺,寺貌煥然一新。
開放后的國恩寺,在僧眾的自主管理下,來寺尋根謁祖、觀光旅游的人與日俱增,國內(nèi)外的佛教團體; 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接踵而至,絡繹不絕。每年到寺游客達數(shù)十萬之眾。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內(nèi)外香客、游人來寺謁祖、觀光。
祖 籍:廣東省云浮羅定人。
★ 1982年就讀于中國佛學院,1984在北京廣濟寺授具足戒。
★ 1986年畢業(yè)后回到新興國恩寺,擔任寺管會副主任,知客師,當家?guī)煹嚷殹?/p>
★ 1997年任國恩寺當家?guī)煟ㄖ鞒炙碌娜婀ぷ鳎?/p>
★ 2004年榮任國恩寺方丈。
★ 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
★ 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
★ 廣東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
★ 云浮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
★ 云浮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
★ 六祖思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國恩寺寺由半山亭、山門牌坊、金剛殿、大雄空殿、六祖殿、方丈室、兩旁回廊有諸天佛殿、禪房、觀音堂、六祖紀念堂、五百羅漢堂、報恩塔等建筑物組成,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寺側(cè)有六祖父母墳、龍山碑林、卓錫泉、浴身池、六祖手植千年荔枝樹,以及五祖親傳的袈裟衣缽,武則天手書的敕賜“國恩寺"題匾等文物古跡。國恩寺還將籌建藏經(jīng)樓、鐘鼓樓、經(jīng)堂、普同塔、焚香亭、僧舍、貴賓樓、重塑佛像金身,還將把保存的文物古跡展示出來讓游人觀賞。
寺前山門大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及配殿、方丈室、客堂、禪堂、報恩塔、六祖紀念堂、圓通寶殿等主體建筑已經(jīng)修復和重建。同時還重修了六祖父母墳、浴身池、卓錫泉,理護了六祖親手種植的荔枝樹,新建了以弘揚六祖禪文化為主的龍山碑林等。縱觀國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渾然一體。
國恩寺背枕龍山,故又名“龍山寺”。一塊“敕賜國恩寺”金光閃閃的大牌高懸在寺門之上。國恩寺的山門西向。寺正門廣場前,一條10米長的巨龍橫亙騰躍,氣勢逼人,一對巨龍奪寶的立體雕飾,則雄踞于近百米長的寺前高墻之上,氣勢恢宏。經(jīng)歷朝修建,院宇精嚴,布局壯觀,建筑面積廣達9200多平方米。
國恩寺主體為斗坎式三層次橫列長方形巨石砌成的平臺構(gòu)筑 ,依著山勢,次第增高。內(nèi)分三進,即金剛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兩廊還有達摩、地藏王、目蓮、文殊、普賢等諸夭佛殿和禪房,寺側(cè)有觀音堂、報恩培等建筑物。
六祖殿供奉惠能金身袈裟坐像,與韶關南華寺、廣州六榕寺的六祖像造型相同,乃由其弟子塑像家方辯所造,故形態(tài)逼真,如肉身菩薩。殿內(nèi)原存有惠能的衣缽用具及武則天、唐中宗賜給他的金鋇、宮燈等物。此外,各殿尚有佛像40馀尊,形態(tài)各異,撞藝精湛。
國恩寺名聞中外,與海內(nèi)外有久遠香緣。國內(nèi)外常有參拜團來此頂禮,又以日本佛教訪華團為最。1982年2月,“日本六祖足跡參拜訪中團”謁國恩寺,就舉行過隆重的參拜儀式,并賦詩留念。1990年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來國恩寺朝拜、游覽的就有10多萬人。198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把國恩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