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歲月推移企業幾易其手,其中一任老板娘嗜賭,家業幾乎敗盡,幸得老板清理桂香村花壇時意外發現十枚金戒指,才使得柳暗花明,一直維持下去,但由于日寇侵華和國內戰亂,政治混亂,經濟蕭條,桂香村已奄奄一息,當時在市政府供職的雷紹禹瞅準商機以八百大洋將其盤下。
烘烤類的牛舌餅、果醬合、徽州麻餅、鮮玫瑰酥皮、狀元并以其精湛的工藝,因其甜咸椒麻的口味贏得了幾代人的青睞,是部優產品,又如鮮玫瑰酥皮,其原料采自妙峰山食用花卉基地,無公害培植的鮮玫瑰花。解放后,特別是1954年實現了公私合營,由于桂香村食品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以后,產品需求量激增,于是桂香村號一面擴大經營規模,以免改革生產技術并逐步使自產產品系列化,其中桂香村糕點制作以南味為主,集烘烤、蒸煮、油炸等工藝大全,充分體現出高超的技藝。
其他像蒸煮類的寧波湯圓、嘉興粽子、百年年糕、南豆、油炸類的薩其瑪、蜜供、排叉等應節產品往往爭相購買隊者若長龍。再如熟食及小食品類產品也同樣為眾多顧客特別是南方籍顧客所喜愛。桂香村產品集京式、廣式、蘇式、滇式之大成,其中三潭映月、麻蕓素月等優質產品每年問津者絡繹不絕。近年來,桂香村還成功挖掘了咖喱餃、炒榲桲等傳統產品。
桂香村1916年由江浙遷京,其自產自銷的南味食品均具濃郁的江南特色,在北京人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桂香村自1916年在西單北大街白廟胡同口掛牌營業,江蘇常州人朱有清不僅把制作南味食品的精湛技藝帶來,而且以其靈活的經營頭腦大量采購江浙閩粵桂的土特產品如火腿臘肉、茹茵筍干、燕窩海參、桂花南糖,南味食品。舊載“凡場面上往來之物,都奔桂香村……”,當時繁榮景象可見一般。另外在店堂的裝潢上也是別具一格,力圖體現江南特色,售貨員的工裝為統一白色長衫,透著精神、利落。一時間,桂香村一度名聲大噪。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