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院概況,畫院美術館。廣東畫院。
廣東畫院_首頁-廣東畫院。
在廣東畫院成立50周年之際,畫院向全社會亮出“廣東畫院6大家”。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告訴記者:“這6位大家,雖然都已去世,但卻是在藝術史上能夠真正立足的大家,他們是廣東畫院的精神旗幟和標桿!
黃新波
新中國廣東美術奠基人之一,以刀為筆,推腐除朽,為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主將,在中國版畫藝術史上寫下了璀璨的篇章。
黃新波(1916-1980),廣東臺山人。1933年赴上海,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等左翼文化組織,同時在魯迅先生的直接指導下開始木刻創作活動。1935年赴日本,次年回國,為上海木刻作者協會發起人之一。1938年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至1945年在桂林、昆明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主持人之一。1945年秋回到上海,發起組織人間畫會、人間書屋。解放后,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美協廣東分會主席兼黨組書記、廣東畫院院長等職。
他是建國后*代有卓越藝術成就和國際影響的版畫家。一生創作版畫600多幅,出版畫冊11冊。此外,還創作了30多幅油畫和漫畫等作品。其革命活動和版畫作品在中國現代版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其油畫作品則以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獨特風格在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
關山月
嶺南畫派的主將之一,崇尚畫道革新,筆墨當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深入生活,弘揚“主流意識”,以昂揚向上、深沉雄健的藝術風格,為祖國江山造像。
關山月(1912—2000),廣東陽江人。1933年畢業于廣州市立師范學校,后任小學教員。1935年進高劍父辦的春睡畫院學習。1939年在澳門舉辦首次“抗戰畫展”。1940年先后在桂林、貴陽、成都、重慶舉辦“抗戰畫展”。建國后,1959年與傅抱石合作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江山如此多嬌》。1994年為國務院紫光閣創作《輕舟已過萬重山》。1997年6月關山月美術館在深圳揭幕,將各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捐獻給深圳市人民政府。生前曾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廣東畫院院長、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顧問,廣東畫院名譽院長、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等。先后出版《關山月》、《關山月近作選》、《關山月八十回顧展》等10余種畫集,并有論著《關山月論畫》行世。
胡一川
中國新興版畫的先驅,革命文藝傳薪者,新中國美術教育奠基人之一。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并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團體“一八藝社”。作為發起人之一,在上海參加了左翼美術家聯盟。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最早成員,創作有《閘北風景》、《失業工人》、《到前線去》等木刻作品。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赴延安任魯藝美術系教員和魯藝木刻工作團團長,創作水印套色木刻《軍民合作》等作品。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創作《牛犋變工隊》等套色木刻作品。1949年與徐悲鴻先生共同創建中央美術學院,并擔任黨組書記、教授。1953年授命創建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任校長。
生前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人大常委、美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常委,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顧問、終身教授,廣東畫院顧問、“20世紀中國油畫展”顧問等。
賴少其
詩人氣質,戰士情懷,納故吐新,天人合一,鑄就了“筆墨頑如鐵、重石擲有聲”的木石精神,成為20世紀別具一格的“賴家書畫”。
賴少其(1915—2000),生于廣東普寧。193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茖W校,是廣州“現代版畫研究會”等抗日學生救亡團體及學生運動的主要成員。193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從事新興版畫運動,被魯迅先生所贊譽。
1949年7月,參加*屆全國文代會,同年作為代表出席*屆全國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
早年繼承和發揚了“徽派版畫”和“新安版畫”藝術遺產精華,成為“中國版畫新徽派”的主要創始人,是“新黃山畫派”的執旗人和代表。70歲回廣州定居,實行“丙寅變法”,把傳統水墨與西方印象色感相揉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80歲后的“衰年變法”,以豐富的色彩溶于淵深的空間,抽象畫面中更具有刻骨銘心的激情感受,展現了志士暮年更高的藝術升華。他還積極倡導、支持籌建“廣州藝術博物院”及“賴少其藝術館”,并先后將其275幅書畫精品
無償捐獻給廣州市人民政府。
黎雄才
嶺南畫派的主將之一,尊師重教,德藝雙馨,傳承嶺南畫派“折衷中外,融會古今”的藝術宗旨,言傳身教,矢志不移,獨樹一幟,形成了“黎家山水”的藝術風格。
黎雄才(1910—2001),廣東高要人。17歲入春睡畫院隨高劍父學畫,1931年肄業于廣州烈風美術學校。1932年東渡日本,進東京美術學校攻讀日本畫科,1935年畢業回國。曾任教于廣州市立美術學校、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廣州市藝術?茖W校、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中南美術專科學校。生前為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廣東畫院藝術顧問。擅長山水畫,尤以擅畫松樹而著稱于世。早期作品《瀟湘夜雨圖》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獎,其后作品有《深林》、《武漢防汛圖》(長卷)等,與趙少昂、關山月、楊善深合作畫展于1987年先后在廣州、北京舉行,并
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特別獎。出版有《黎雄才山水畫譜》、《黎雄才畫選》、《黎雄才畫集》等。
王肇民
走了一條獨立不倚、不受時尚左右,能人之所不能,為人之所不為的創造者的道路,成就其藝術風格為偉大的風格。
王肇民(1908—2003),安徽蕭縣人。1929年入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因參加左聯領導的“一八藝社”被開除學籍。1932年轉學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1933年畢業。建國后,歷任南京市委會文工團團員、中南文藝學院教員、中南美術專科學校講師、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畫院藝術顧問、廣東省美協顧問、廣東省水彩畫會顧問等職。擅長水彩畫。代表作有《楊桃》、《杜鵑花》等。已出版《王肇民水彩畫選輯》、《畫語拾零》、《王肇民詩詞選集———紅葉》、《王肇民素描選集》、《王肇民水彩畫》、《王肇民詩草》等,1997年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和臺灣錦肅文化公司聯合出版《中國巨匠美術周刊131王肇民專號》。
廣東畫院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扶持下,業已成為廣東美術界的重要標桿,并已成為國內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畫院之一。自成立以來創作成果豐碩,在全國歷屆大型展覽中作品獲獎30余人次,其中獲銀獎10次、銅獎8次、優秀作品獎、創作獎、榮譽獎20余次,在全省大型美展中也多次獲金獎、銀獎和銅獎,所有在職畫家均有作品被國家和省、市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50年來,畫院涌現出一大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老一輩藝術家,如黃新波、關山月、方人定、余本、涂夫、陳洞庭、徐東白、蔡迪支、王恤珠、王玉玨、湯集祥、尚濤、陳衍寧、伍啟中等藝術大師和著名畫家。現有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和知名度的現職優秀老、中、青畫家,如林墉、湯小銘、許欽松、林永康、李勁堃、方向、宣新明、李東偉、關偉、黃唯理、周正良、黃國武、崔躍、陳映欣、孫洪敏、顏蘇平、劉穗艷等,活躍在省內及全國畫壇。
近年來,成立了“廣東青年畫院”,利用廣東畫院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聚集的資源優勢,通過有計劃、有目標、有選擇的培養和扶持,從中發掘優秀青年藝術家,作為畫院引進人才的種子庫,這是畫院保持興旺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廣納人才的重要途徑。至今已招收兩屆。 同時,廣東畫院與省內、省外及海外有影響、有藝術個性和發展潛質的中青年畫家建立了簽約關系,至今已完成三屆,現有24名畫家在聘為廣東畫院簽約畫家。通過以上途徑,廣東畫院逐步形成了以院本部專業畫家、青年畫院畫家和簽約畫家三支隊伍組成的龐大創作隊伍。
2009年11月,廣東畫院將迎來建院50周年的大喜日子,同時,廣東畫院新址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籌劃之中,相信隨著硬件建設的完善,乘著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的春風,廣東畫院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為廣東的文化建設和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展覽將展出廣東畫院藝術顧問、歷任專業畫家、現任專業畫家、特聘畫家、簽約畫家、*、二屆青年畫院畫家歷年來的代表作品。
廣東畫院新址位于白云新城的市民廣場,與廣州博物館、廣州市演藝中心、廣州畫院、廣州市城市建設展覽館相鄰,東側與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白云山相望,南側有規劃中的白云公園。廣東畫院新址是廣東省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之一。新的廣東畫院將建設成為功能齊全,集園林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于一體的現代化標志性建筑。
廣東畫院的職能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貫徹執行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和政策,制定專業美術創作和理論研究計劃,并組織實施;發掘和培養有顯著成績、有獨特風格和發展潛力的新一代名家,為社會提供高質量、高品位的藝術精品,為國家積累藝術財富,為大眾提供精神食糧,陶冶情操,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首任院長(1962——1977)黃新波
二任院長(1977——1990)關山月
三任院長(1992——2003)王五玨
四任院長(2003——2007)劉斯奮
五任院長(2007——至今)許欽松
廣東畫院 位于人民北路,綜合性專業美術創作、研究機構。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廣州國畫院籌備委員會,是建國后國內最早成立的4間畫院之一,1964年改現名。“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978年復辦。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有畫家工作室、展覽廳、學術講座廳及陳列室。經常舉辦美術方面的學術講座、學術交流、美術展覽,編輯出版了《廣東畫院集刊》、《關山月畫集》等數十本畫集。每年舉辦一次院展,并先后在國內外舉辦了個人畫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文化交流活動,不少作品為國內各類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自建院以來,廣東畫院先后聘請十八位著名畫家、著名美術理論家為藝術顧問,他們是:余本、黎雄才、蔡迪支、賴少其、王肇民、黃篤維、胡一川、王立、遲軻、陳少豐、崔德祺、劉斯奮、林近、林墉、湯集祥、湯小銘、王玉玨、饒宗頤。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