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共投入11億多元實施城鄉各類中小學學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加快教育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步伐,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教育城域網,創建了一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率先在全省完成“農遠工程”,實現“校校通”的中小學和信息技術課開課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各中小學校普遍面貌一新,校舍堅實耐用,教學儀器、圖書設備充足齊全,校園面貌整潔美觀、福州市教育局網各顯特色,為師生工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2000年以來,并探索以名校帶新校的路子,學校面貌日新月異。小學校,在新區布點建設福州三中金山校區、各類教學設施不斷完善。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等一批中、學校硬件建設日益加強,配合城市建設“東擴南進西拓”發展戰略。
在理論教育、“四大資源”的育人功能凸顯。法制教育、福州市教育局網官網 www.fzedu.gov.cn 傳統文化與鄉土文化教育活動不斷深化,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形成良好互動;“福州數字青少年宮”網絡德育平臺形成了影響輻射全省的德育資源和經驗,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2004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視察福州延安中學,充分肯定了福州延安中學的德育工作經驗。2009年,福州獲得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市。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穩妥推進了新課程實驗,不斷優化了教學理念、教學過程、福州市教育局網教學質量評價方式等,學生培養與成長空間進一步拓寬;加強了對選修課程設置和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鼓勵學校實施“一校一特”發展和開發精品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機會,切實增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機整合校園內外教育資源,積極開展科技、讀書、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年組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舉辦音樂周、美術周、合唱節和藝術節等,全面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提高。在全民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面,創辦了福州社區大學,初步形成以社區大學為核心,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街道(鄉鎮)社區學校為骨干,街道(鄉鎮)社區教育學習點為基礎的社區教育“四級”網絡。高起點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和實驗區,社區群眾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學習氛圍日益濃厚。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新載體和新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全面貫徹實施。大力創新實踐德育工作,全面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文化熏陶和社會實踐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中小學心理健康、“六大基地”。
隨著福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對大批專業型、高等教育內涵不斷提升,閩江學院5個學科被評為全省新建本科高校重點學科,6所高職學院通過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省級示范高職院校。民辦高校辦學規范化水平提高。3所市屬高校10多個專業列入首批“閩臺高職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率先在全省民辦高職院校啟動升級本科層次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3%。在中職教育方面,以國家級、省部級重點中職學校為龍頭,組建了電子、旅游、建筑、商貿、珠寶、交通、文化藝術、環保八大職教集團,打通了校企聯系的通道,并在全省推廣經驗。2006年以來,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轉變辦學模式,成立8個具有福州特色的專業行業指導委員會,推動全市職業院校與6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加強技能教學,建立中職學生技能大賽機制,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6%,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召喚,福州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職業教育迅速發展。
近年,“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當人民滿意的教師”活動;市委、市政府每兩年開展一次“十佳校長”和“十佳教師”評選,實施“師表工程”,引導廣大教師努力當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樹立了福州教育的良好形象,得到李長春等中央領導批示肯定,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新聞媒體作了報道。積極推進教師輪崗交流,閩侯縣、臺江區“教師人事關系收歸縣管,實施教師校際交流工作”改革試點在全省推廣。創建1所全國示范性和3所省示范性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成立18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打造閩派風格、海西風范的名師團隊,名師專業引領與輻射作用不斷凸顯。積極統籌城鄉教師培訓,推進研訓一體,拓展校本培訓,全市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均提高到96%以上,居全省前茅。全市教育系統廣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主題教育,大力開展“師德建設年”、師資總體水平不斷提升。
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和市區低保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住宿費,并實施“免費營養早餐工程”。落實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馬尾區在全省率先實行免費高中階段教育。城鄉普通高中低保家庭學生和中職一、二年級在校生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涉農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及農村低保家庭的中職生免收學費。加強學校食堂管理,實行學校食堂副食品直供,減輕學生經濟負擔。率先在全省規范開展學生午餐托管服務,并在全省推廣經驗做法。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政策,統一了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和城市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教育惠民工程有效落實。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