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qū)。
高校大學,教育網站,遼寧高校。
黨委書記:張德祥
校長:申長雨
黨委副書記:孔憲京
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姜德學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邵龍?zhí)?br />副校長:薛光
副校長:郭東明
副校長:鄒積巖
副校長:盧中昌
副校長:李志義
副校長:寧桂玲
大連大學時期:
李一氓,教育家,大連大學*任校長
呂振羽,歷史學家,大連大學第二任校長兼黨委書記
段玉明,原大連大學黨委書記
屈伯川,教育家,化學家,大連大學工學院*任院長兼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
沈其震,大連大學醫(yī)學院院長(后調任中央衛(wèi)生研究院院長)
屈伯川,大連工學院*任院長
吳健,大連工學院*任黨委書記
白長和,大連工學院第二任黨委書記
崔健,大連工學院第三任黨委書記
周明,大連工學院第四任黨委書記
錢令希,教育家,力學家,中科院院士,大連工學院第二任院長
雷天岳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第五任黨委書記
錢冬生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第六任黨委書記
金同稷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第三任校長,第七任黨委書記
林安西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第四任校長,現(xiàn)任黨委書記
程耿東院士大連理工大學第五任校長,工程力學專家,*科學院院士
歐進萍院士大連理工大學現(xiàn)任校長,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學專家,*工程院院士
1995年起由教育部與遼寧省、大連市共同建設。1997年起全面開始“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
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
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干部學校。
2004年實施“985工程”二期建設 。
2006年中央依托大連理工大學成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
2012年正式啟動領軍型大學建設工程。
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建設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qū),該校區(qū)依照“統(tǒng)籌規(guī)劃、錯位發(fā)展、堅持標準、創(chuàng)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與主校區(qū)同標準、同檔次、同水平辦學。
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傳統(tǒng)與優(yōu)勢,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多方探索,堅持并發(fā)展行之有效的復合型、外向型、創(chuàng)新型等多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制定并實施了融課內與課外、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基本實驗與科研訓練為一體的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實現(xiàn)全校公共基礎課按理、工、經、管、文、法學科打通,技術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按學科大類打通,體現(xiàn)了基礎堅厚化、專業(yè)寬廣化、專業(yè)方向柔性化、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
在“十五”“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的同時,學校重點建設了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實驗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基地等十多個教學基地、實驗中心和實驗室,已初步建設成有特色的示范性的教學實驗基地。“十五”“211工程”建設的重點項目和公共服務體系面向本科生開放;接納一部分優(yōu)秀學生參加課題研究,使學生了解科研前沿;學校制訂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研究訓練計劃”,開展科研助手活動,引導學生“科研助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氣氛日趨濃厚,畢業(yè)生受到用人單位歡迎,一批優(yōu)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學校投入專項經費重點建設高等數(shù)學、工程數(shù)學、基礎力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機械基礎等34門對教學質量有重大影響的核心課程;在教學內容更新的基礎上,學校還在改進教學方法和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十五”“211工程”建設中,招收外國留學生工作也有較大的突破,5年來共招收各類外國留學生495人。與此同時,研究生培養(yǎng)的種類增加,培養(yǎng)模式多樣化。啟動了碩士生“以課題為牽引、以團隊為基礎”的培養(yǎng)模式,提倡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啟發(fā)式、研討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實行彈性學制;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工作能力。設立了博士點點長和研究生培養(yǎng)督導組,負責二級學科博士點建設和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建立了導師基金,實行導師全面負責制;建立博士論文基金和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勵基金,這些措施促進了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5年來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4篇,遼寧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31篇。
學校科研工作具有較強實力,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連理工大學——七賢嶺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1個*技術中心(國家振動與強度測試中心),3個國家培訓中心(*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微電子技術應用開發(fā)培訓中心、大連ITU互聯(lián)網培訓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實驗室、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工程、海洋能源利用與節(jié)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內燃機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工業(yè)設備先進控制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生物基化學品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精細化工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電子政務工程研究中心、先進船舶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進船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3個校級重點實驗室,近百個獨立的研究中心、研究所。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教學、科技獎勵1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4項。
科研機構截止2014年5月,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連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技術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振動與強度測試中心),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2個公共技術創(chuàng)新平臺,7個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2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5個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4個國家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0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
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海岸和近海工程 | 精細化工 | 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 |
*工程研究中心 | ||
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開發(fā)(聯(lián)合地方) | 電子政務模擬仿真(聯(lián)合地方) | 船舶制造 |
*工程實驗室 | ||
工業(yè)裝備節(jié)能控制技術(聯(lián)合地方)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三束材料改性 | 精密與特種加工 | 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工程 |
海洋能源利用與節(jié)能 | ||
教育部(B類)重點實驗室 | ||
精密/特種加工及微制造技術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模塑制品 | 制造管理技術 | 動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術 |
工業(yè)裝備監(jiān)測與控制 | ||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 ||
微納米技術及系統(tǒng) | 內燃機 | 工業(yè)設備先進控制系統(tǒng) |
生物基化學品 | 制造管理信息化 | 工程防災減災 |
太陽能光伏系統(tǒng) | 先進光電子技術 | 先進連接技術 |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 | 數(shù)字媒體處理與傳輸 | 海水淡化 |
集成電路技術 | 能源材料化工 | 化工資源清潔利用 |
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控制與整車技術 | 土木基礎設施安全監(jiān)測與控制 | |
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 | ||
車輛先進設計制造工程技術 | 電子政務 | 制造執(zhí)行系統(tǒng) |
橋梁與隧道安全技術工程實驗室 | 先進高分子材料工程實驗室 | 精細化工 |
先進船舶 | 高性能樹脂 | 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 |
車輛先進設計制造 | 起重機械 | 工業(yè)裝備分布式控制 |
先進連接制造 | 物聯(lián)網與協(xié)同感知 | 硼鎂資源化工與新材料 |
遼寧省教育廳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 | ||
微系統(tǒng)與微制造 | 原材料特種制備技術 | 工業(yè)污染防治與生態(tài)工程 |
水科學和水利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光電信息工程與技術 |
先進裝備制造技術 | 生物工程省級高校 | 石油化工技術與裝備 |
遼寧省省級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教育廳) | ||
先進船舶 | 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 | 工業(yè)生態(tài)與環(huán)境 |
大連市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 | ||
大連市先進船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大連市先進焊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大連市工業(yè)裝備節(jié)能控制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制造管理信息化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熱能綜合利用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電子政務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工業(yè)無線傳感器網絡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結構安全監(jiān)測與控制裝備 | 大連市固體廢物資源再生工程實驗室 |
大連市功能化學品合成及應用工程實驗室 |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
遼寧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研究基地 |
館藏資源
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約有299.2余萬冊。形成以理工科為主,兼顧社科、管理等學科文獻的多類型、多語種、多載體的館藏體系。
學術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創(chuàng)刊于1950年,是由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類學術性雙月刊。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綜合性科學技術”核心期刊。曾榮獲首屆*期刊獎提名獎、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優(yōu)秀期刊一等獎、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會精品期刊和優(yōu)秀期刊、遼寧省新聞出版局一級期刊等。被多家國內外檢索工具收錄為源刊,并和國外幾十家大學圖書館進行刊物交換。
《計算力學學報》,原名《計算結構力學及其應用》,是國家科技部批準、教育部主管、大連理工大學和*力學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專業(yè)學術性期刊,1984年2月創(chuàng)刊,1997年更名為《計算力學學報》。作為*計算力學領域的代表刊物,主要刊登計算力學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設有多種欄目:學術論文、綜合評述、工程應用、研究簡報、程序設計和程序紹、短文、專題講座、學術動態(tài)、問題討論等。
是*"力學類"核心期刊、*高等學校優(yōu)秀自然科學學報及教育部優(yōu)秀科技期刊;是《*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和《*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論文摘要被《*力學文摘》、《*數(shù)學文摘》、《*物理文摘》收錄,《*學術期刊(光盤版)》首批入編期刊,由《*期刊網》和《*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被俄羅斯《文摘雜志》全刊收錄,是德國《數(shù)學文摘》收錄期刊,美國《應用力學評論》、荷蘭《文摘與引文數(shù)據(jù)庫》(Scopus)、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2002—2012)的核心期刊,美國《數(shù)學評論》、《劍橋科學文摘》的來源期刊。
此外學校還有數(shù)學研究及應用(英文版)、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熱科學與技術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等學術期刊。
學校依山傍海,辦學條件優(yōu)良。已形成一校、兩地(大連市、盤錦市)、三區(qū)(大連凌水主校區(qū)、開發(fā)區(qū)校區(qū)、盤錦校區(qū))的辦學格局。截至2014年5月,學校總占地面積43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4.8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299.2萬余冊,中外文電子期刊5.8萬余種。學校現(xiàn)有運動場館面積21.5萬平方米。同時,學校擁有國內一流的校園網絡體系。(截至2014年5月)
校園無線網絡成為亞洲高校中*運用雙頻接入900兆的校園無線網絡,是當前商用無線網絡的較高速率標準。
園丁篇:
呂振羽:*歷史學家。
王大珩:*科協(xié)副主席,*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
錢令希:工程力學家。
張大煜:*化學家。*科學院院士。
畢德顯:原*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電子學家和教育家。
彭少逸:化學家。
楊槱:船舶設計專家。
吳式樞:理論物理學家。
郭可信:材料科學家、晶體學家。
邱大洪:海岸和近海工程專家。
王希季:*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鐘萬勰: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專家
齊康: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
王立鼎:*科學院院士,精密機械和微納機械專家。
何友聲:流體力學與船舶流體力學專家。
林皋:土木工程專家。
趙國藩:土建結構工程專家
胡永康:*工程院院士
顧元憲:力學專家
桃李篇:
王之江: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
胡宏紋:有機化學家,*科學院院士、
尉健行: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彭士祿:核動力專家,*工程院首批院士。
殷國茂:全國首批優(yōu)秀企業(yè)家*工程院院士、
俞鴻儒:氣體動力學家*科學院院士、
保錚:電子學家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科學院院士。
陳佳洱: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
王越: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校長、
高德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yè)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戚元靖:曾任冶金工業(yè)部部長,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徐性初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科學院院士。、
毛炳權:高分子化工專家*工程院院士、
葉連松:曾任河北省省長、黨組書記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
周光耀:無機化工專家*工程院院士、
程耿東:工程力學專家曾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科學院院士。
聞世震: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丁德文: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家、寒區(qū)資源-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專家*工程院院士、
倪潤峰:前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獲得第三屆日經亞洲大獎經濟界獎,是亞洲獲此獎的*人。
截止2014年5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7個學部(共下設29個院系),7個獨立建制的學院、教學部,3個專門學院和1所獨立學院;盤錦校區(qū)設有基礎教學部和6個學院;設有77個本科專業(yè)。
校區(qū) | 學部(院) | 下設院(系) | |
---|---|---|---|
大連凌水主校區(qū) | 研究生部(院) | ||
化工與環(huán)境生命學部 | 化工學院(石油化工學院) | 化工機械學院 | |
化學學院 | 制藥科學與技術學院 | ||
環(huán)境學院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
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 | |||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 | 電氣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 |
半導體技術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 ||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
生物醫(yī)學工程系 | |||
建設工程學部 | 水利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學院 | |
交通運輸學院 |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
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 | 工程力學系 | 船舶工程學院 | |
汽車工程學院 | 航空航天學院 | ||
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 | 機械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
管理與經濟學部 |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 工商管理學院 | |
經濟學院 | MBA/EMBA中心 | ||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 人文學院 | 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MPA教育中心 | ||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 藝術教育中心 | ||
建筑與藝術學院 | 建筑系 | 城市規(guī)劃系 | |
藝術系 | 工業(yè)設計系 |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物理系 | 光電工程系 | |
外國語學院 | |||
數(shù)學科學學院 | |||
體育教學部 | |||
國際教育學院 | |||
國防教育學院 | |||
創(chuàng)新實驗學院 | |||
成人與繼續(xù)教育學院 | |||
遠程教育學院 | |||
開發(fā)區(qū)校區(qū) | 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 | 嵌入式系統(tǒng)工程系 | 服務科學與工程系 |
數(shù)字媒體技術系 | 軟件工程系 | ||
網絡工程系 | |||
盤錦校區(qū) | 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 | ||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 |||
食品與環(huán)境學院 | |||
生命與醫(yī)藥學院 | |||
文法學院 | |||
商學院 |
截止2014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3711人,其中專任教師2140人,包括*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11人、雙聘院士2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0人,“千人計劃”入選者1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1人、講座教授1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1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8人,“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2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5人,博士生導師578人,教授等正高職人員653人,副教授等副高職人員1150人。
兩院院士(11人):邱大洪、鐘萬勰、程耿東、王立鼎、林皋、趙國藩、王眾托、歐進萍、申長雨、郭東明、蹇錫高
雙聘院士(20人):齊康、王之江、曾毅、殷國茂、沈聞孫、高金吉、鄒競、胡永康、何德全、王浩、劉玠、陳清泉、岑可法、楊鳳田、林宗虎、顧國彪、趙曉哲、高文、王景全、王超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0人):吳微、王友年、張洪武、董闖、李宏男、周晶、彭孝軍、林焰、全燮、胡祥培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唐春安、孫立成、滕斌、李宏男、王友年、沈永明、董闖、張洪武、全燮、張淑芬、彭孝軍、賈振元、邱介山、雷明凱、程春田、劉黎明、胡祥培、呂小兵、郭旭、賀高紅、陳景文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1人):崔占峰、姜辛、宋春山、陳震、侯召民、陳超美、陳國華、宋鋼兵、Yury Gogotsi、周蔭強、仝立勇
*突出貢獻專家(16人):王眾托、鐘萬勰、洪承禮、林鈞岫、邱大洪、林 皋、程耿東、楊大智、馬騰才、宋玉普、蹇錫高、胡家升、王永學、李宏男、歐進萍、李洪興
校特聘教授(海外兼職):王曉鋼、崔占峰、初文昌、季紹波、劉瑞明、崔天宏、宋鋼兵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3人):董闖、唐春安、歐進萍、胡平、郭東明、全燮、張洪武、胡祥培、賈振元、呂小兵、劉黎明、董國海、邱介山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唐春安、董闖、歐進萍、王永學、王偉、滕斌、李宏男、沈永明、徐永平、張洪武、胡平、申長雨、郭東明、全燮、張淑芬、呂小兵、唐 莉、彭孝軍、邱介山、雷明凱、胡祥培、郭旭、程春田、段春迎、劉黎明、朱慶華、賀高紅、陸安慧、李克秋、陳景文、孫希明
全國高等學校百名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高占先、孟長功、李志義、梁延德
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8人):王永學、孔憲京、王延章、周集體、欒茂田、林焰、李廷舉、彭孝軍、殷福亮、王友年、寧桂玲、全燮、郭東明、張淑芬、唐春安、雷逢春、胡平、李洪興
截止2014年5月,學校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涵蓋1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有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1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還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建筑學碩士、工程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tǒng)計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工程管理碩士10個類別專業(yè)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
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力學、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計算數(shù)學、等離子體物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結構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環(huán)境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動力機械及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
截止2014年5月,學校有*特色專業(yè)23個,*精品課程19門,*教學團隊7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建設單位7個,*教育、教學基地4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12個;是國家首批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試點學校之一,首批教育部“*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試點學校之一。
*特色專業(yè)(建設點)(23個)批次 | 專業(yè)名 | |||
*批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tǒng) | 水利水電工程 | 軟件工程(設2個專業(yè)方向) | |
第二批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電子信息工程 | 建筑學 | 土木工程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應用物理學 | |||
第三排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
第四批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環(huán)境工程 | 工程力學 |
第六批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 生物工程 |
第七批 | 功能材料 | 能源化學工程 |
國內合作
2010年11月25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8所高校在上海同濟大學宣布簽署《*人才培養(yǎng)合作框架協(xié)議》,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實行聯(lián)考。 重慶大學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聯(lián)盟基本形成。
國際交流
截止2014年5月,學校與2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88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和白俄羅斯國立大學聯(lián)合建立兩所孔子學院;聘請330位海外知名學者和人士作為學校的名譽、客座教授。因公出國(境)學術交流每年近1600人次。
學校專門設立了“大連理工大學國際化基金”,簡稱“校國際化基金”,用以資助海外學者聘請、教師國外進修、參加重要學術會議、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及合作辦學。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本基金專門設立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項目。
該校繼續(xù)教育學院開展留學直通車“3+1+1”本碩連讀項目,引進了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國內培養(yǎng)急需的高素質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實現(xiàn)“學分互認。課程銜接,中外合作”的運作模式。學生可選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完成本科、碩士學位。
國家留學基金委公布了2013年優(yōu)秀本科生國際交流資助項目,該校申報的“大連理工大學與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本科生交流項目”等18個項目(共46人)全部獲批,獲批項目率達到100%,位居各高校前列。
合作學校
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達姆施塔特工業(yè)大學,斯圖加特大學;
英國:杜倫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16張)
瑞典:皇家工學院、丹麥技術大學;
比利時:根特大學;
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學;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
日本: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工業(yè)大學,橫濱國立大學,廣島大學;
韓國:仁荷大學,成均館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韓國延世大學。
求實,創(chuàng)新,進取,團結
求實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探尋真理,追求真知;創(chuàng)新是勇于開拓,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在傳承中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進取是要努力上進,力圖有所作為;團結是要求有合作和團隊的意識,不以小我為中心。
作詞:劉 健、王續(xù)琨
作曲:鄭述誠
你屹立在凌水河畔,你昂首在黃海之濱,
啊~大連理工大學桃李芬芳,笑浴萬里春風。
你在朝霞中誕生,你與共和國同齡,
啊~大連理工大學歲月崢嶸,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走過光輝歷程。
團結進取,求實創(chuàng)新,是你光榮的傳統(tǒng),
造就英才,科教興國,是你神圣的使命。
啊~大工,科學的殿堂,在拼搏中發(fā)展,
啊~大工,人才的搖籃,與新時代同行,與新時代同行。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