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遼寧高校。教育網站。
大連大學,師生服務中心。招生就業。
級別 | 名稱 | 負責人 | 時間 |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先進設計與智能計算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8.10 |
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 | 智能信息處理與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 | 張強 | 2012.11 |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5.3 |
生物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 高大彬 | 2006.10 | |
通信網絡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 潘成勝 | 2008.12 | |
復雜結構系統災害預測防治重點實驗室 | 麻鳳海 | 2009.11 | |
骨關節病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 | 趙德偉 | 2010.8 | |
糖脂代謝研究重點實驗室 | 劉慶平 | 2012.7 | |
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信息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4.3 |
生物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 高大彬 | 2004.3 | |
復雜結構系統災害預測與防治重點實驗室 | 趙德深 | 2007.8 | |
生物物理學重點實驗室 | 周士勝 | 2007.8 | |
通信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 | 潘成勝 | 2009.5 | |
特種加工與功能材料制備重點實驗室 | 吳蒙華 | 2010.8 | |
遼寧省工程實驗室 | 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實驗室 | 魏小鵬 | 2010.12 |
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 | 光學式三維數據獲取及處理工程研究中心 | 張強 | 2012.11 |
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海洋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遲乃玉 | 2009.6 |
巖土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趙德深 | 2010.8 | |
制冷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王珍 | 2011.8 | |
化工環保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徐繼潤 | 2011.8 | |
遼寧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巖土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趙德深 | 2004.12 |
遼寧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 葛志毅 | 2005.4 |
大連大學,位于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1978年10月成立大連工學院旅大分校,后為大連工學院分院,1983年11月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獨立辦學更名為大連大學)、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后為大連師范專科學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衛生學校(后為大連市衛生學校)。1987年10月,大連大學、大連師范專科學校、大連市衛生學校三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設工學院、師范學院、醫學專科學校。時任大連市副市長趙亞平出任新的大連大學校長、黨組書記。現任大連大學黨委書記王志強,校長潘成勝。
學校利用多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專業建設,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國際、國內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高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舒曼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CCTV模特電視大賽、全國青年學生室內設計大賽等各種科技、文體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示范中心、*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等一批*基地;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培養基地5個,省級精品課程17門,省微電子通信與IT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獲得*、遼寧省教學成果獎34項,啟動校級教改課題425項,建有253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大連大學已經進入了上層次、上水平、建特色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和尊重高等學校辦學規律,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文化建設和隊伍建設為基礎,以管理創新和辦學資源多元化為保障,以加快內涵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立足大連,面向遼寧,服務全國,努力培養“會做人、會學習、能做事”的應用型人才,不斷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港運中心的雙重歷史性機遇,依托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發展戰略,結合大連市Intel微電子基地、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基地、區域金融與物流中心、較佳旅游中心建設的實際需求,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到“十一五”末期,將學校建成有一定優勢和鮮明特色、在遼寧地區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學校辦成綜合優勢明顯、學科特色鮮明,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數據截止:2013年4月底)高滿堂:1955年冬至生于大連,下過鄉、讀過大學、當過老師、寫過小說,現為大連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國家一級編劇。創作電影四部;電視劇五百部(集),中短篇電視劇《午夜有軌電車》、《相依年年》、《遠山遠水》獲得第五屆亞洲電視節金獎、第三十九屆亞廣聯ABU娛樂類金獎、“飛天獎”一等獎。長篇電視劇《小樓風景》、《抉擇》、《突圍》獲得“飛天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個人獲得全國“電視百佳”、遼寧省優秀專家稱號。傳說中他還有一個背后的助手。 高滿堂作品還有《家有九鳳》、《闖關東》、《大工匠》、《常回家看看》、《天大地大》、《錯愛》。
素素:女,1955年4月2日出生。現為*作家協會會員,*散文學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散文學會理事,大連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連日報高級編輯。已出版的散文有《北方女孩》、《女人書簡》、《素素心羽》、《相知天涯近》、《與你私語》、《獨語東北》、《女人心緒》、《佛眼》和《歐洲細節》等9部。其創作的散文《北方女孩》于1989年獲“全國青年散文大獎賽”銀獎,《佛眼》于1994年獲“全國散文大賽”一等獎。1996年,獲“第四屆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獎”。2002年,其散文集《獨語東北》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遼寧文學獎“遼河散文獎”。《獨語東北》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
截至2005年,共有社團82個,分布全校14個院系。其中:文體類社團45個,例如:鴻繹劇社、陽光劇社等文藝社團都多次在校內舉行了專場活動,健美操協會、武術協會等體育社團曾組織過周五健美操廣場、晨曦太極等健康活動。這些社團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開展了積極、健康的活動,使同學在活動中體會到了樂趣。
公益類社團16個,分布全校各個院系,如碧宇環保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踐行志愿精神和環保精神,他們用實際行動愛護我們的校園,用愛心感動身邊的每一個人,立足本校,服務社會。科技類社團4個,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科建設和大學生創新立項活動當中,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的相結合,組織科技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各類活動和大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研類社團9個,這些社團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使不同專業之間的同學能夠進行知識互補,如英語協會,數學協會等,使各個專業的同學都更多的了解到了課外知識。
實踐類社團8個,組織各種社會實踐和調研活動,發揮專業優勢,與學科內老師及時交流,分析現實問題,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并將其運用到自己所學的專業中來。同時學校擁有大學生工作室90余所,豐富校園文化,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實踐能力。
大連大學已經進入了上層次、上水平、建特色的新的發展階段。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和尊重高等學校辦學規律,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文化建設和隊伍建設為基礎,以管理創新和辦學資源多元化為保障,以加快內涵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立足大連,面向遼寧,服務全國,努力培養“會做人、會學習、能做事”的應用型人才,不斷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學校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港運中心的雙重歷史性機遇,依托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發展戰略,結合大連市Intel微電子基地、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基地、區域金融與物流中心、較佳旅游中心建設的實際需求,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到“十一五”末期,將學校建成有一定優勢和鮮明特色、在遼寧地區有較大影響的教學型綜合性大學;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學校辦成綜合優勢明顯、學科特色鮮明、辦學實力和水平居地方高校先進行列的綜合性大學。
師資力量截止2013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4500余人,專任教師10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1人(含2所附屬醫院),其占專任教師比例數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在校工作的*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正高職人員393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等30余人。學校被市政府確定為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
*科學院院士(1人):宋振騏(雙聘教授)學科建設
截止2013年4月,學校建有4個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3個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高水平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8個學科獲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學科計劃”和“特色突出計劃。20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多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
遼寧省高校重點學科(4個):專門史、有機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外科學
遼寧省高校重點培育學科(3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企業管理
遼寧省高水平重點學科(3個):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外科學(骨外)
遼寧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5個):專門史、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企業管理
大連大學注重吸引國外智力,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筑波大學、中央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金澤大學,美國特洛伊州立大學,韓國中南大學院、群山大學、昌原大學校、鮮文大學等2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外國專家與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學校也組團或派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及學術交流。
學校利用多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專業建設,優化與整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國際、國內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英語、合唱比賽等各種科技、文體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
大連大學始建于1949年4月;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大連醫科大學,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獨立為*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987年10月在原大連理工大學分校的基礎上,合并了大連醫學、師范等學校,組建了新的大連大學。
大連市委、市政府對大連大學高度重視,時任大連市副市長的趙亞平教授出任新大連大學的首任校長、黨委書記。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法、經濟、教育、文、史、理、工、醫、管理10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