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政府的設備、招商引資、圍繞重慶概況、網絡和信息等資源整合建設而成。全渝通辦、重慶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網址:.是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問政咨詢的網站功能定位。政務公開。
重慶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重慶市人民政府,招商引資,重慶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重慶市人民政府。
至2012年底,大足區公路里程達2366.197公里。其中,省、縣、鄉、村公路分別為156.382、264.339、259.198、1675.478公里,農村公路達到1636公里。
高速公路:渝昆高速公路為
國家高速公路G85銀昆高速公路的一段,在大足區境內有5.3公里;
渝蓉高速公路在大足區境內有43.8公里,設有大足東互通、大足西互通、三驅互通及大足服務區。
另有省道108渝隆路、省道205潼瀘路、省道309合內路、省道310銅榮路等高等級公路通過大足區境內。
鐵路至2013年底,大足區境內已通車鐵路為成渝鐵路設有大足站,在建鐵路有成渝高鐵也將在此設大足南站。
航空大足緊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通過渝蓉高速公路可直達機場。
至2014年底,大足區轄轄6個街道、21個鎮,棠香街道、
龍崗街道、龍灘子街道、雙路街道、通橋街道、智鳳街道、龍水鎮、郵亭鎮、寶頂鎮、萬古鎮、珠溪鎮、中敖鎮、三驅鎮、石馬鎮、雍溪鎮、玉龍鎮、寶興鎮、拾萬鎮、鐵山鎮、回龍鎮、國梁鎮、金山鎮、高升鎮、季家鎮、龍石鎮、高坪鎮、古龍鎮。
大足美景(4張)
大足區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足石刻,*森林公園-玉龍山森林公園、*水利風景名勝區-龍水湖景區、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饒國梁故居國梁白鷺自然保護區、白欏桫園、龍水湖溫泉等一大批人文景觀。是全國首批甲級旅游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游線的起點,先后榮獲中國人居范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示范景區、首批AAAAA景區,重慶市*旅游景區等殊榮。
大足石刻代表著公元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較后一座豐碑和巔峰之作,其蘊含的"神的居所、人的廟堂"的深邃人文主義和民本思想比歐洲文藝復興早整整400年,曾在歷史上尖銳對抗的中國傳統三大主流思想儒、釋、道在這里和諧會融,也給當今教義紛爭的世界以深深的啟迪。
大足區所轄行政區域內2010年底的戶籍人口數為1017273人。
大足縣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民風剽悍,先后涌現出一大批歷史著名人物。如大足石刻之父趙智鳳、神采飛揚地揮筆留下"海棠香國"宋朝太師張顏、南宋著《六經圖》中之《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的楊甲、元順帝至元3年(公元1337年)起義,稱"南朝趙王"的韓法師、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起義,建國號"大唐",號"大寶"的蔡伯貫、清代光緒年間,三打教堂,兩次起義反洋教的余棟臣、清代宣統3年(公元1911年)組織保路同志軍進縣城,宣告大足獨立,并攻克富順,被推為富順都督的張桂山、反清革命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饒國梁、八路軍辦事處115師留守處任民運科長劉瞻、抗日英雄,新四軍五師四十一團營長劉樹全、抗日英雄龍子玲,劉誠模,吳天縱,楊明顯、周恩來警衛排長鄭英才、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唐赤英(紅三軍代政委)、"實業救國"的女愛國人士饒國模、著《文心雕龍校注》的著名國學大師楊明照、胸外科專家,重慶市醫學會常務理事,少將軍銜的蔣耀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方濱生、重慶市群眾藝術館美術干部王以時、原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央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于北辰、中共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重慶市教委主任彭智勇、重慶市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藍慶華、北京大學基建工程部部長莫元彬、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情報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西南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的負責人,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專業委員,重慶市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理事鄧小昭教授等。
據青年遠征軍陸軍第201師第602團團史記載,參加遠征軍的大足青年共107名抗日戰爭期間,大足赴前線作戰將士共計27137名,若以1939年3月全縣總人口391153計算,占6.94%。據史料記載,為國陣亡765人。 在捐獻方面,僅以抗日戰爭艱苦的1940年計,大足縣就征購糧食11.9萬余市石,解交軍糧谷5979.90市石,提前4個月完成任務,為全省*;還捐款22.5萬元,認購飛機一架(實值20萬元),完成派債任務70萬余銀元。 在工役方面,1937年培修成渝公路,大足出民工5萬余人次,夜以繼日,奮戰50天計250萬個工日,提前完成任務;兩次修建白市驛飛機場,大足出工281048個工日,中共云路支部書記趙慶提擔任中隊長,也提前完成任務;1942年,修建登云機場。
在實業方面,龍水20年代手工所造夾板槍若干,亦運往前線補充軍需。抗戰期間,大足實業界奮力興辦實業,所產生鐵三分之二運重慶兵工廠制造槍炮。龍水本一號周子雨協助重慶夏公茂商號陳樵生兄弟,在玉龍開辦十字鎬分廠,數年生產十字鎬20萬余把,支援抗日前線。龍水鐵器業創制"國貨牌小刀""金忠牌洋刀"等名牌產品,抵制日貨。商界同仇敵愾,不銷售日貨。
龍水五金
龍水五金起源可溯至晚唐,隨著鑿石造像運動得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龍水五金一度與北京王麻子、杭州張小泉刀剪齊名。
寶頂冬尖
寶頂冬尖始創于清光緒六年,以重慶所產冬菜為原料,經獨特的傳統工藝加工,陳年壇貯而成。
笛女酒
大足笛女酒采用傳統工藝,以糯高粱、玉米、大米、小麥等為原料,加入泉水配制而成。
大足竹編
大足竹編花色繁多,工藝精湛,常見竹編制品有青席、黃席、斗席、竹籃、竹桌、竹床、竹簾、筆筒、蒸籠、鍋蓋等類別,每一類別還分多種規格和花色。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有造像5萬余尊,銘文10余萬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著公元九至十三世紀長達400年歷史里人類石窟藝術的*水平,是世界石窟藝術歷史上較后的豐碑,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水湖
龍水湖位于大足區南部的巴岳山麓,水域面積5600多畝,常年蓄水1500多萬方。2004年7月列入第四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玉龍山
玉龍山位于大足區玉龍鎮,有桫欏樹群、云臺寺、三清古洞等景觀,2004年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
饒國梁紀念館
饒國梁紀念館始建于1929年,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為中西合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展覽由基本陳列、書法作品陳列、實物場景展示及多媒體展示4大部分組成。
2013年,重慶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大足區常住人口為74.43萬人。
民族大足人以漢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約有1200人。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等40個民族。
2014年底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7.05平方公里(不含龍水、雙橋地區)。城區綠化復蓋面積6.6平方公里,城區綠化復蓋率達到44.9%,園林綠地面積6.11平方公里,公共綠地面積0.4平方公里,公園面積0.13平方公里。
教育2014年全區共有學校487所,其中普通中學30所,小學176所。全區普通中小學校共招生36587人,在校學生149956人,畢業生25369人。
大足區主要學校有:重慶電信職業學院、大足中學、雙橋中學、龍崗中學、大足區實驗小學等。
文化至2014年末,全區擁有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22.5萬冊。有線電視用戶達126059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74385戶。
衛生2014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9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958張,衛生技術人員282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36人,注冊護師、護士1132人。
大足區主要醫療機構有:大足區人民醫院、雙橋經開區人民醫院、大足區第二人民醫院、大足區中醫院、大足區婦幼保健院、大足區精神衛生中心等。
科學技術全年科學事業支出5604萬元,比上年增長30.7%。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8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09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66件。
大足縣始建于唐肅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取"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又因"有海棠而獨香"的傳說,故有"海棠香國"的美名。
初唐為普州隆康(普康)縣地。唐肅宗干元元年(758),左拾遺李鼎祚向朝廷提出奏請,以"山川闊遠,請割瀘、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見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次年正月,唐肅宗李亨接受奏請,正式批準從瀘州、普州、渝州、合州、榮州、資州(見王象之《輿地紀勝》的認定)劃出部分地"分置昌州",同時分置昌元、靜南、大足三縣,隸昌州(見《舊唐書》、《新唐書》中的《地理志》),雙橋境域屬靜南縣。唐大歷六年(771),戰亂不已,無法成治,州、縣均廢置,其轄地歸還故屬。大歷十年(775),西川節度使崔寧奏準唐朝廷,于是年五月復置原州、縣,"以鎮夷獠"。次年,析壁山(今璧山)、瀘州地置永川縣,隸昌州。州治遷靜南縣,轄靜南、昌元、大足、永川四縣。唐景福元年(892),撤靜南縣,所屬縣地分別并入其余三縣,雙橋境域歸屬大足縣。
唐宋時期,大足基層政區均為鄉里,因其所載不詳,雙橋境域屬何鄉里無從查考。元代縣以下為村社制,時大足省并銅梁,詳情失考。明清時期,屬大足縣汶水里。
唐末至宋末,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明洪武十年改屬重慶府。唐末昌州刺史、靜南軍大使韋君靖在龍崗山開建永昌寨,開創北山石刻。一說因縣之寶頂山有巨人足跡而得名。
元至元十七年(1290)并入合州,明洪武四年(1371)復置。清康熙元年(1662)并入榮昌縣,雍正六年(1728)復置大足縣。
南宋名匠趙智鳳在寶頂山用畢生精力建造寶頂山石刻。元順帝至元3年(公元1337年)韓法師起義,稱"南朝趙王"。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蔡伯貫起義,建國號"大唐",號"大寶"。
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稱帝,國號周,"全川悉陷"。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間,雙橋境域為吳三桂占據。據說,原雙路鄉二郎塘燕子巖煤窯平洞尾部刻有開鑿年代"洪化"二字,"洪化"乃吳三桂之孫吳世璠年號。
清光緒年間,余棟臣三打教堂,兩次起義反洋教。清宣統3年(公元1911年)張桂山組織保路同志軍進縣城,宣告大足獨立,并攻克富順,被推為富順都督。
1928年2月,中國共產黨大足縣支部成立。
清末民(國)初屬重慶府、川東道。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3日大足解放。解放后,先后隸川東行璧山專區、四川省江津專區、永川地區。
1983年永川地區撤銷隸屬重慶市。
2010年,大足縣面積1399平方千米,年末戶籍總9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0萬人。轄2個街道辦事處、22個鎮、2個鄉,48個居委會、494個村委會轄龍崗街道、棠香街道、龍水鎮、萬古鎮、寶頂鎮、中敖鎮、三驅鎮、寶興鎮、玉龍鎮、石馬鎮、拾萬鎮、回龍鎮、金山鎮、智鳳鎮、國梁鎮、雍溪鎮、珠溪鎮、龍石鎮、郵亭鎮、鐵山鎮、高升鎮、季家鎮、古龍鄉、高坪鄉。縣府駐龍崗街道。雙橋秦以前屬巴國,秦屬巴郡,漢屬益州巴郡墊江縣(今合川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后為益州、荊州、楚州巴郡墊江縣、宕渠縣(今合川區)、合州墊江郡石境縣(今合川區)地。北周時期,為普安郡永康縣(今安岳)地。隋代為資陽郡隆康縣(今安岳)地。
1974年2月,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在向國務院呈報《關于建立大足汽車制造廠行政區由重慶市直轄的請示報告》中,建議將大足縣雙路公社和元通公社的青春、天星、白鶴、天橋及土橋公社的茅店、新民等6個生產大隊劃歸新置之行政區,由重慶市直轄。雙路公社建制及社名不變。另外6個大隊組建為通橋公社(取元通、土橋公社社名各一字而成),并從雙路、通橋兩公社首尾各取一字,以"雙橋"二字作為新置行政區名。
197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從大足縣劃出置雙橋區,隸四川省重慶市。
1997年重慶市建制為直轄市后,仍隸重慶市,至2011年10月27日下午,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撤銷。
2011年10月27日下午,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綦江區、大足區有關問題的決定(草案)》。會議決定設立綦江區和大足區,由此重慶行政區劃的40個區縣(自治縣)將調整為38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于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1】129號),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綦江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大足區。會議還決定設立綦江區人民代表大會和大足區人民代表大會。據了解,重慶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后,綦江區所轄行政區域內2010年底的戶籍人口數為1213770人,大足區所轄行政區域內2010年底的戶籍人口數為1017273人。
2011年12月25日,重慶市大足區正式掛牌成立,原大足縣和雙橋區撤銷。新成立的大足區將有望建成成渝經濟區區域中心城市,成為渝西川東地區交通樞紐和區域性物流、商貿、金融中心。
大足區的普通中等教育比較出名的學校有大足中學,城南中學等。
大足的職業教育學校主要是大足縣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是經國家教育部認定的一所公辦*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于2008年正式成為*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教育辦學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學校艱苦創業,快速崛起,在市內外有良好聲譽。學校占地200畝,有70個教學班,在校生3500余人,在編正式教職工206人,專任教師191人,中高級職稱98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65%。 學校教學設施、設備一流,擁有功能齊全的圖書館和管理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擁有計算機圖像處理,計算機組裝維修、計算機軟件、應用電子技術、制冷、電子、電工、車工、鉗工、焊工、數控、餐飲、客房、形體、服裝、畫室等二十多個實習實訓場地,開設有計算機類、電子類、機械類、綜合類四類二十二個專業。學校根據地方產業結構布局調整規劃,依托大足縣建設"國際旅游勝地、五金重鎮、現代農業基地、生態宜居城市"的總體構想,將旅游服務管理、機電技術、電子、計算機應用專業打適成省級示范專業,將石刻石雕工藝藝術、廣告設計與室內裝璜專業辦成*地方特色的專業。學校特別重視學生的實習實訓工作,培養實用型、技術型、發展型、創新型合格職高畢業生,以期達到學生就業后"理論夠用、技術管用、特長好用、吃苦耐勞"的目標。
大足全區土地資源1436平方千米,折合為215.4萬畝,人均占有土地2.15畝,低于全國人均8.7畝的水平。屬人多地少,墾殖系數高,后備資源不足的區。墾殖系數為32.6%,耕地面積為68萬畝,土質較好,99%的土壤為水稻土、紫色土。全區森林復蓋已達29.2%,成片林16482.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08691立方米,林相結構由單一的用材林向經濟林、防護林等多元結構發展,為市級基本綠化達標區。
水利資源大足地處涪、沱兩江的分水嶺。主要河流有瀨溪河、窟窿河、懷遠河,干流總長度148.8千米,加上290多條小溪河,總長度超過1000千米,是典型的溪澗型水分和水資源貧乏區,積水全靠人工攔蓄,全區水利資源藏量為14083萬立方米,平均每年水資源總量為5661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4179萬立方米,水庫主要有玉灘水庫、上游水庫、化龍水庫、勝天湖水庫和龍水湖等。
礦產資源大足全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鍶礦、煤炭、天然氣、頁巖、石灰巖、石英砂巖、陶瓷粘土等21種,開發較好有煤和鍶礦,已探明煤的儲量為2830萬噸,為全國100個產煤大縣區之一。鍶礦屬稀有金屬,由天青石和菱酸鍶組成,品位較高,*達90%,探明儲量為46.6萬噸(資料顯示,實際儲量約400萬噸位),天然氣儲量為1億立方米。
旅游資源大足區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足石刻,*森林公園-玉龍山森林公園、*水利風景名勝區-龍水湖景區、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饒國梁故居國梁白鷺自然保護區、白欏桫園、龍水湖溫泉等一大批人文景觀。是全國首批甲級旅游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游線的起點,先后榮獲中國人居范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示范景區、首批AAAAA景區,重慶市*旅游景區等殊榮。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98433萬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產業實現增加值364297萬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992091萬元,比上年增長1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42015萬元,比上年增長8.9%。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11.0:60.4:28.6,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4、8.3和2.7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3.3%、73%和23.7%。
*產業2014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8321萬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種植業產值330126萬元,比上年增長8.4%;畜牧業產值154104萬元,比上年增長0.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4518公頃,比上年增長0.1%;油料種植面積17325公頃,比上年增長3.7%;蔬菜種植面積16857公頃,比上年增長1%。全年糧食總產量43.2萬噸,比上年下降0.6%。蔬菜產33.1萬噸,比上年增5.6%。油料產量4.1萬噸,比上年增長7%。肉類總產量6.5萬噸,比上年增長1.9%。
第二產業2014年工業增加值1704431萬元,比上年增長13%。規模工業總產值4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規模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3%。規模工業企業戶數達到302戶;工業品產銷率為98.7%,比上年上下降了0.1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4.2%,比上年減少16.7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393.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總資產貢獻率為28.2%,比上年減少3.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99294元/人,比上年增長0.8%。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87660萬元,比上年增長20.7%。建筑業總產值869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3%。
第三產業201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096萬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批發零售業721135萬元,比上年增長14.8%;餐飲業175961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7923萬元,同比增長11.1%。其中:郵政業務總收入6151萬元,同比增長9.2%;電信業務總收入9501萬元,同比增長9.5%。年末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5萬戶,網絡寬帶接入用戶7.2萬戶。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086.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4%,旅游總收入達到348613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接待國內游客104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5%;接待海外游客44.5萬人,比上年增長6.4%。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2692525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8.9%,其中:單位存款818672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2.9%;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73853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0%。本外幣貸款余額1927400萬元,比上年末增長37.1%。
大足區屬四川盆地丘陵地區,呈"六丘三山一分壩"特點,區東南部為低山,*海拔934米,中部為淺丘帶壩,西部為深丘,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20度,無霜期323天,平均降雨量1004毫米,年度平均日照1279小時,有效積溫6133度,人均水資源約600立方米。全區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111座,可蓄水1.5億立方米,山坪塘3132口,石堰693道,電灌站445處,農機總動力38萬千瓦。農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秀美,全區耕地面積63.73萬畝,其中田50.85萬畝,土13.48萬畝,農村人均耕地0.82畝。農作物宜種性廣,主要有:水稻、小麥、紅苕、玉米、小春雜糧和雜豆。
石刻文化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盛于兩宋,形成兩個造像高潮、兩個中心地帶(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一是宋代的寶頂山造像),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杰作。
中敖火龍
中敖火龍起源于大足區中敖鎮的舞龍、燒龍習俗。火龍長20余米,多用竹篾扎架,麻線系頭,彩紙和絲綢裱糊。1999年,中央電視臺《中國一絕》欄目曾到大足專題拍攝。
萬古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源于清代,曾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匯演并獲得一等獎,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足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地處重慶丘陵與平行嶺谷交接地帶。介于東經105 °29′~106 °02′,北緯29°24′~29°52′之間。東鄰銅梁,北與潼南接壤;南與永川、榮昌毗鄰,西連四川安岳,雙橋經開區在縣境南端。
地質地貌大足區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重慶沉降褶帶。境內出露地層為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總厚度374~1750米,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積物。地勢略呈倒置三角形,東南邊緣和西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為廣后地帶略低而寬緩,饅頭狀孤丘廣布,海撥高度270—900余米,總的地貌特征“三山六丘一分壩”。
氣候特征大足區,屬重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空氣濕度大,日照偏少,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頻繁,盛夏伏旱較多,初夏和秋季多綿雨,冬季霜雪較少。同時,具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的特點。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