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中央團校,研究生教育。
中央團校。
學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和團干部培訓等在內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格局。現有14個學士學位專業,涵蓋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理學五個學科門類,還有8個碩士學位專業。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法律系、經濟系、新聞與傳播系、公共管理系、*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等8個教學院系;社會科學部、文化基礎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心、計算機教學與應用中心、體育教學中心等5個教學中心(部)。設有*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志愿服務信息資料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院、青年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少年法學研究所、大學生素質拓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研究所、科學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2006年,學校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被中華*青年聯合會和國際勞工組織命名為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與北京市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學校與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開展了多項長期的項目合作;與美國、英國、俄羅斯、德國、加拿大、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在本科教育、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領域建立了良好關系。
2012年共爭取到校外科研項目75項,其中縱向項目41項(含子項目3項),橫向項目34項(含子項目1項)。縱向項目主要有: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項】
《俄羅斯現代化戰略及其對中俄經濟合作的影響研究》,田春生(一般項目)
《政黨認同理論比較研究》,柴寶勇(青年項目)
《網絡“微信息”知識化的形成機理與組織模式研究》,杜智濤(青年項目)
《大眾傳媒與農民工階層關系的研究》,何晶(青年項目)
《較優授權理論及其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研究》,李石強(青年項目)
《網絡“類民間組織”的運行機制與社會影響研究》,王冬梅(青年項目)
《網絡社會的文化創新》,張跣(藝術學一般項目)
《高校體育場館融入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實證研究》,尹博(教育學一般項目)
《金融交易課稅的理論探索與制度建構——以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為核心》,湯潔茵(后期資助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6項】
《制度約束下*縣級政自主性決策的實踐邏輯與擴張路徑探究——以河北省Z市為例》,孫廣廈(青年基金項目)
《網絡趣緣群體中的聚眾傳播及其社會整合功能研究》,羅自文(青年基金項目)
《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微學習”模式及實現機制研究》,杜智濤(青年基金項目)
《WTO貿易報復機制研究——發展中的法理和制度》,李曉玲(青年基金項目)
《法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高迎爽(青年基金項目)
《共同犯罪的歸責基礎研究》,何慶仁(青年基金項目)
此外,縱向項目還有: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項,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12項(含重大項目1項),較高人民檢察院科研項目1項,*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1項,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項,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軟科學研究項目1項,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青年社科人才資助項目1項,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員會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2項等;
橫向項目主要有: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委托課題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委托項目1項,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委托課題1項,國際勞工組織與聯合國機構間反對人口販賣協調辦公室(*)聯合委托項目1項,*志愿服務發展研究會委托課題3項,*社會工作協會委托項目2項,*發展研究基金會委托課題1項,北京市社會工作委員會委托課題1項,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委托項目1項,北京市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中心委托項目1項,共青團中央農村青年工作部委托課題1項,共青團陜西省委委托項目1項,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研究室委托項目1項,共青團重慶市委員會組織部委托項目1項,共青團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委托項目1項,共青團蘇州市委員會委托項目1項,國家開發銀行委托項目1項,北京市海淀區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委托項目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委托項目1項等。
【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湯潔茵:《金融創新的稅法規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中青文庫?中青叢書】
1.《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研究》 黃敬寶
2.《組織中的領導者與領導過程》 徐莉
3.《憲法權力解讀》 馬嶺
【中青文庫?博士論文】
1.《制度約束、實踐邏輯與擴張路徑:*縣級政府自主性決策問題研究——以河北省Z市為例》 孫廣廈
2.《*近代小說觀念的興起》 吳澤泉
3.《她們自己的聲音:澳大利亞土著女作家創作研究》 武競
4.《法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研究》 高迎爽
5.《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中專利權行使的法律規制》 劉曉春
實事求是:尊重和挖掘事物內在的、客觀存在的規律,它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以此作為學習和行動的準則。
朝氣蓬勃:要保持當代青年應有的活力,用積極的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人生,開創未來,服務社會。
職務 | 校長 | 黨委書記 | 常務副書記 |
---|---|---|---|
姓名 | 秦宜智 | 倪邦文 | 王新清 |
歷任校長 | |||||
馮文彬 | 胡耀邦 | 韓英 | 王兆國 | 胡錦濤 | 宋德福 |
李克強 | 周強 | 胡春華 | 陸昊 | 秦宜智 | |
歷任黨委書記 | |||||
趙喜明 | 張修學 | 褚平 | 陸士楨 | 倪邦文 |
令計劃:1983-1985年,*青年政治學院政教專業學習。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
王蒙:中央團校二期學員。*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化部部長、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萬紹芬:新**位女性省委書記,曾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正部長級)。
趙喜明: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機關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孫云曉:*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總編輯。
徐文新:研究員,現任*青年報社社長。
鄭雪碧:現任中共河北省承德市委書記。
戴道晉: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黨組書記。
寧虹雯:現任海南省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梅世彤:現任中共滄州市委副書記,南皮縣委書記。
鐘芝清:現任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徐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譚紅杰:現任中共四川省巴中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
王華杰:現任*共青團青海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副書記。
王少玄:現任中共贛州市委副書記(正廳級)。
鄧文勝:湖南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湖南泓銳律師事務所任副主任、高級合伙人、律師。
佟桂莉:現任中共杭州市委常委,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
學校現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及各類培訓進修生共計近5000人。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水平突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6.3%,具有博士學位者達到58.8%,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6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1人,入選“北京市培養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3人,擁有“北京市優秀教學名師”3人,“優秀教學團隊”3個(刑法學教學團隊、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社會工作課程教學團隊)。此外還聘請了諸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和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
院系建設目前,學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和團干部培訓等在內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格局。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少年工作系、社會工作學院、法律系、經濟系、新聞與傳播系、公共管理系、*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等9個教學院系,文化基礎部、外語教學研究中心、計算機教學與應用中心、體育教學中心等4個教學中心(部),輪訓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等3個教學培訓機構。
專業設置學校現有專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管理學5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學、經濟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新聞學、廣播電視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和英語等13個學士學位專業,其中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為教育部特色專業。擁有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和應用經濟學等6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國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社會學、世界經濟、金融學、數量經濟學、新聞學、傳播學、青年與國際政治、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文化哲學等18個學術型碩士學位專業,2個法律碩士(法學、非法學)專業型碩士學位專業。
教學建設學校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被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和國際勞工組織命名為“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與北京市共建“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研究院”和“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與中央編譯局共建“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研究基地”。
學校通過實行彈性學分制、制定獎勵制度、開展學術比賽、舉辦讀書活動、教師定期推薦等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活躍思維、開闊眼界。還積極拓展網絡讀書平臺,發揮品牌讀書活動和優秀學生的示范效應,使學生切實認識到讀書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變強迫性的“要我讀”變成自發自覺的“我要讀”。公管系的讀書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黨支部聯席會、校園網論壇上的讀書板塊等學生活動和組織都成為引導學生讀書、進行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平臺。此外,中青大講堂——理想、信念、成才系列講座、文化素質講壇、德恒法律講壇等高水平的系列學術講座提升了校園文化層次。
學校一年一度的“智慧星火——中青學子學術支持計劃”,每年由學校出資在全校范圍內征集參賽課題,同學們申報選題,組成科研小組,利用假期進行調查研究,撰寫參賽論文并進行專業答辯。同時,學校各系和科研部門還積極帶動學生參與課題調查。2004年“農村留守兒童調查”、2005年“在京外國留學生調查”等課題,全部招募本科生參與,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走訪、調查報告的撰寫等,給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提供了平臺。
2004年,學校首次參加“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參賽的6件人文社科學術作品中5件獲獎;2005年選送“挑戰杯”的10件參賽作品全部獲獎,其中社工系本科生張寶石的《*城市乞丐群落與城市救濟》獲得特等獎,并被推薦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挑戰杯”比賽。新聞系本科畢業生論文連續三年入選“*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立足北京,面向全國,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共青團事業,培養政治素質高、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骨干。在2011年發布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100強》排行榜中,學校名列第57位(其中,教師平均學術水平排名98位、新生入學質量全國排名第32位),北京地區排名第17位(其中,教師平均學術水平排名22位、新生入學質量排名14位)。2014年5月,*青年政治學院召開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培訓會,啟動45項創新創業項目。
教育部特色專業: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
學校通過課程教育、項目引導、實踐基地支撐、品牌化實踐活動和專業化實習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青學子結合專業特色,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能力、增長才干。青少年工作系學生從2003年底開始為北理工附中等4所周邊中學的學生講授團課、黨課,有70余名學生被聘請擔任各校的“青年黨校(團校)輔導員”或“少年黨校(團校)特聘教師”,約8000人次聽過他們講授的黨、團課。社工系學生把社會工作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實踐中,在北京市未成年救助保護中心、社會福利院、打工子弟學校等機構開展了特色鮮明的實踐活動。法律系學生在10個社區成立青少年法律服務站,利用所學知識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每年暑期,學校都要組建幾十個實踐團隊進社區、農村、基層鍛煉實踐,300多名同學成為北京奧運會志愿者,100多名同學成為奧運城市志愿者,多名同學參與奧運知識宣講,中青學子為奧運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校與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開展了多項長期的項目合作;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個高校、科研機構,在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領域建立了良好關系。自2009年起,學校每年暑期舉辦Summer School,邀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知名教授和學者授課,為中外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平臺。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