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政法大學
首頁:
www.cupl.edu.cn
學校概況,中國政法大學,學校簡介。
*政法大學。
學術研究/*政法大學
科研成果自建校以來,*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1954年*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政法大學的身影。
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余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并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較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學術建設在法律思想與法治理念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關于“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港、澳、臺地區司法制度研究,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學人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國家法治建設放眼于世界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需要建立有比較眼光和能力的科學研究平臺,*政法大學率先開展德國法、美國法、歐盟法、日本法、韓國法的學術研究,開啟了*國別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的先河,不僅培養了在一批相關領域和相關國家享有盛譽的學者,而且推出了對國家進行跨國法治借鑒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政法大學在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領域在全國同樣具有重大影響。研究機構截至2015年1月, *政法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 ,與較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司法部、光明日報社等部門共建的研究中心數十個,各類在編校級科研機構10個、法學類科研機構數十個。2013年,學校主導成立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為*批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建設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2011計劃” |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訴訟法學研究院 |
法律史學研究院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司法鑒定機構) |
證據科學研究院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法治政府研究院 | 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 |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
人權研究院 |
學術資源學術論壇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圣經。在這里,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里,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博聞論壇于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政法大學圖書館是*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于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政法論壇》:*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知名校友/*政法大學
自建校以來,該校為全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紀檢監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黨政國家機關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政法大學的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大公檢法機關和各大律師事務所,在法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教科研機構幾乎全都有法大畢業生的足跡。 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法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檢察官職銜的獲得者中,該校分別有7人和6人獲此榮譽,在歷次司法部表彰的具有突出貢獻的*律師稱號中,均有該校畢業生的身影。
學界翹楚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王家福 | *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 | 鄭成思 | *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 |
賀衛方 | 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 王保樹 | *法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
馬俊駒 |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儲槐植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主要起草者 |
陳瑞華 | 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 | 胡建淼 |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
王裕國 | 西南財經大學校長、經濟學家 | 王衛國 | 民商經濟法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聘專家 |
高鴻均 | *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 | 許章潤 | 法理學家 |
陳衛東 | 訴訟法學家、*法治人物獎獲得者 | 馬懷德 | 行政法學家、中央紀委特邀監察員 |
曲新久 | 刑法學家 | 薛剛凌 | 行政法學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組成員 |
龍衛球 | 民法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 | 卞建林 | 較高人民檢察院高層次檢察人才工程導師 |
政界人才司法機關(省部級以上)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沈德詠 | 較高人民法院常務院長、一級大法官 | 張耕 | 較高人民檢察院常務檢察長、一級大檢察官 |
賀榮 | 較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 孫謙 | 較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
王秀紅 | *女法官協會會長 | 莫文秀 | 中紀委駐較高人民檢察院紀檢組組長 |
張述元 | 黑龍江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徐明 | 黑龍江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靜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于世平 |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衛彥明 |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肖聲 | 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應勇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邢寶玉 | 內蒙古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周溯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王雁飛 | 寧夏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趙郭海 |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王建明 | 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鄭增茂 |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何素斌 |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黨政機關(省部級以上)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李至倫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任部長 | 楊棟梁 |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 |
韓長賦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部長 | 陳訓秋 | 中央綜治辦主任(正部長級) |
羅志軍 | 江蘇省省委書記 | 強衛 | 江西省省委書記 |
袁純清 | 山西省省委書記 | 郝明金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副部長 |
趙大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副部長 | 袁曙宏 |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 |
沈春耀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正部長級) | 王勝明 |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
郎勝 |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 劉彥平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副部長 |
畢業生擔任首批大法官、大檢察官時的具體任職
姓名 | 時任職務 | 姓名 | 時任職務 |
沈德詠 | 較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趙虹 | 較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
吳家友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陳大豪 | 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玉成 |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索維東 |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玉臻 |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鮑紹坤 | 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陳旭 |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郭永運 | 廣西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韓云萍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秦醒民 |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黑俊英 | 寧夏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 |
律界英才榮譽稱號(司法部評定并授予) | 總數 | 畢業生擔任合伙人以上職務所數 | 所占比例 |
全國優秀律師事務所 | 115所 | 39所 | 33.91% |
北京優秀律師事務所 | 50所 | 30所 | 60% |
其他領域企業家、出版業、媒體人、作家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夏華 | 中華全國青聯常委、依文集團董事長 | 陳佐夫 | *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 |
王廣發 | 北京法政教育集團董事長 | 趙景文 | *中信集團常務董事、副總經理 |
柯炳粦 | 廈門市優訊高速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楚方 | 《壹讀》傳媒總裁 |
倪壽明 | 人民法院報社社長、總編輯 | 王松苗 | 檢察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
胡一丁 | 法律出版社總編輯 | 慕容雪村 | 著名作家 |
辦學規模/*政法大學
院系設置截止2015年1月,*政法大學共有18個教學單位,其中13個為專業學院。
教學單位
*政法大學法學院 | *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 *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
*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 *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政法大學社會學院 |
*政法大學商學院 | *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 *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
*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 | 中歐法學院 |
*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 | *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 | 科學技術教學部 |
體育教學部 | 國際教育學院/港澳臺教育中心 | 繼續教育學院 |
*政法大學設有19個本科專業,其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特色專業。所有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收本科*批次學生。
本科專業
法學 | 偵查學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行政管理 |
社會學 | 公共事業管理 | 國際政治 | 社會工作 |
工商管理 | 國際商務 | 德語 | 英語 |
哲學 | 新聞學 | 應用心理學 | 經濟學 |
漢語言文學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
師資力量截止2015年1月,*政法大學共有教師928人,其中教學科研崗位教師845人,輔導員83人。教學科研崗位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67人、碩士生導師602人,教授285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8.29%。 *政法大學擁有江平 、陳光中 、張晉藩、應松年等一批久富盛名的法學大家、數十位在國內外 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領域具有廣泛影響的中青年法學家、大批學術骨干和青年才俊。其中,*法學會副會長1人,法學二級學會會長8人,副會長20人,全國性法學學術團體中理事以上115人,全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7人,由他們組成了法律史、訴訟法、法治政府、中德法比較、中美法比較等15個學術創新團隊。
學科建設*政法大學的19個本科專業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特色專業。共擁有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 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史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其中,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政治學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重點學科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全覆蓋) |
---|
法學 | 法理學 |
法律史學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刑法學 |
民商法學 |
訴訟法學 |
經濟法學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國際法學 |
軍事法學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 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學建設*政法大學擁有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制史與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2個*教學團隊,7門*精品課程,5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以及法學實踐教學中心1個*實踐教學示范中心。
國家精品課程
憲法學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 | 民法學 |
商法學 | *社會學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法制史學 | | |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政法大學形成了“道器一體、專能兩翼”的教學理念,并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先后與全國各大法院、檢察院、 紀檢監察 、司法行政部門以及和大型律師事務所、著名企事業單位都建立了固定合作關系 和學生實習基地。*政法大學構建的學生成長及在全國相關機構形成極大覆蓋率的培育機制已經使得該校成為*法治建設較大的杰出后備人才的培養基地。
國際合作截至2015年1月,學校先后與國外173所知名大學和機構建立了固定合作關系。先后成為“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簽約院校和歐洲聯盟“伊拉斯謨ECWLOT14項目”合伙大學,獲得“*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項目”資格,加入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等國際合作項目。先后同英國班戈大學、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 、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學凱夫希爾校區共建孔子學院 。*政法大學獨具特色的中歐法學院、中美法學院以及中德法學院已成為*與英美法系國家、大陸法系國家交流的三大管道。
相關排名在2014、2015年權威出爐的*政法類大學排行榜中,*政法大學排名第1。在2013年*大學50強榜單中,*政法大學全國排名第40。
學校領導/*政法大學
現任領導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石亞軍 |
校長 | 黃進 |
副書記 | 常保國、高浣月、胡明 |
副校長 | 馮世勇、馬懷德、李樹忠、于志剛、常保國、徐揚、時建中 |
紀委書記 | 胡明 |
歷任校長姓名 | 任職時間 | 姓名 | 任職時間 |
錢端升 | 1952年8月——1958年 | 曹海波 | 1979年3月——1982年12月 |
劉復之 | 1983年2月——1984年12月 | 鄒瑜 | 1984年12月——1988年6月 |
江平 | 1988年6月——1990年2月 | 陳光中 | 1992年5月——1994年3月 |
楊永林 | 1994年3月——2001年9月 | 徐顯明 | 2001年9月——2009年2月 |
歷史沿革/*政法大學
*政法大學建國初期1952年,剛剛邁入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軌道的新*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級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新型高等法學教育向著體系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和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期誕生的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等一批高校一樣,已有48年歷史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和清華大學政治系,燕京大學法律系、政治系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合并組建后誕生了*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最初的校舍則坐落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
薊門初創1952年11月23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任命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為學院院長。11月24日,北京政法學院成立典禮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以錢端升、雷潔瓊、芮沐、王鐵崖、費青、吳恩裕、曾炳鈞、龔祥瑞、樓邦彥、黃覺非、嚴景耀、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余叔通、張國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大師匯集學校執掌教鞭,以其非凡的智識為新*的法制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鑄就了北京政法學院起步期的輝煌。學校因此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在艱苦的辦學條件下,全院師生本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一邊工作學習、一邊勞動建校。經過數年的努力,校園建設有了長足進展,建成了小滇池、假山和果樹林等景觀,并以其合理的布局、幽雅的環境在當時的高校中享譽一時。
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導改為由司法部領導。1956年秋,出現了學院歷史上首次用房緊張的狀況,在校舍未擴建的情況下,校領導和干部帶頭騰房子,為此,《人民日報》在顯要位置以《北京政法學院用房問題解決得好》為題進行了報道,并配發了題為《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的社論。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國務院列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5年,學院改由較高人民法院領導。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9年秋,在校各屆學生先后離校。1972年4月,中央宣布撤銷北京政法學院。
改革開放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之后,國家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后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刑法、刑事訴訟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制建設的快速推進也帶動了法學教育的發展,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推動法制建設進程迫在眉睫。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局面的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學校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復辦事業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復辦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3月,較高人民法院任命曹海波為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同年秋,北京政法學院面向全國恢復招生。
1979年10月24日,復辦后的學院舉行了*次開學典禮。較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同志蒞臨典禮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1980年,彭真同志提議創辦一所“*政法大學”,并得到了胡喬木同志的大力支持。
1981年,較高人民法院、較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聯合向中央提交《關于迅速籌建*政法大學、恢復公安學院和遷建中央政法干部學校的請示報告》,提出以現有的某所重點大學為基礎,調進一批優秀教師,另選校址,建設“*政法大學”,并將其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自此,司法部積極進行籌備,準備成立“*政法大學”。
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于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政法大學,把它辦成我國政法教育的中心”。9月,司法部工作組抵達北京政法學院開展調研,經過兩個月的專題調研,司法部工作組離開學校,向中央匯報考察情況。中央認為成立*政法大學的條件基本成熟,同意以北京政法學院為基礎建立“*政法大學”。
1983年,在教育部、國家計委、北京市委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籌備工作初具規模。2月,中央正式任命司法部部長劉復之兼任*政法大學校長。4月,國務院批轉了司法部、教育部《關于同意“*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
1983年5月7日,*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大禮堂隆重舉行,中央書記處書記陳丕顯、胡啟立,較高人民法院院長鄭天翔,較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楊易辰,教育部部長蔣南翔等中央領導同志以及張友漁、錢端升、雷潔瓊、陳守一、王鐵崖等著名法學家出席了大會。陳丕顯同志在成立典禮上指出,*政法大學要總結*法制建設經驗并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法學體系。培養學生忠于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北京政法學院由此成為歷史。
巍巍軍都山下*政法大學成立后,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于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并將建設工程列入“第七個五年計劃”。經過比較,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這里背依巍巍軍都山,距美麗的十三陵水庫僅數箭之遙。1985年冬,昌平新校區正式破土動工。
1986年6月7日,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較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司法部部長兼校長鄒瑜參加了奠基儀式。鄧小平同志欣然揮筆為學校題寫了“*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投資1.2億經過5年艱苦施工的昌平新校區終告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新世紀20世紀末,為加快建設一批在世界有競爭力的高等學府和改革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央決定開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將一批重點大學和行業領軍大學劃歸國家教育部直屬序列,不適合管理大學的中央政府部門不再直屬高校,大批次高校由原中央部屬變為地方政府管理。
法學教育的較高學府2000年1月,*政法大學順利通過評審考核由司法部整建制劃歸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行列,這一調整為學校突破行業辦學,進入*高等教育主流,實現由法科大校向法科強校的轉變、由單科性大學向多科性大學的轉變,提供了極好的契機。與此同時,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法學為主干和尖端,兼有文、史、哲、經、管、教的優勢明顯、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由此揭開第三次創業的序幕。
2001年9月,以著名法學家徐顯明任校長、石亞軍任書記的新一屆校領導班子成立。
2002年2月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嵐清赴*政法大學開展專題調研,對重大社會問題尋求學校師生的法律支持。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中央各部委,國內外高校代表,校友、師生代表同志出席大會。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學校在法學領域始終在全國占據權威地位的同時,法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后培育的新學科均在全國取得領先水平,非法學學科均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立55周年標志著*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5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國務委員劉延東一行蒞臨學校與學生共度五四青年節。在與學生座談時,溫家寶總理指出,*政法大學是全國較高的培養法律人才的學府,承擔著重大的任務。總理強調,國家要將*政法大學建設成三個中心,即培養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重大社會問題的法律研究中心和國家立法咨詢與決策中心。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政法大學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昌平校區大禮堂,李克強同志和巴羅佐主席為中歐法學院揭牌,中歐法學院是*政府和歐盟之間重要的政府性質合作項目,*政法大學經過多番努力最終從國內高校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接下這個重要項目。隨著該項目的實施,學校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規模已經初步形成。
2009年2月,新*首位國際法學博士黃進從武漢大學北上赴任第九任校長。
2009年10月1日,由*政法大學學生組成的“依法治國”方陣簇擁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昂首闊步、意氣風發經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建設世界一流法科強校
2012年5月16日,*政法大學建校60周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較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較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等中央領導同志蒞臨學校并出席大會。校長黃進教授,畢業生代表、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于世平,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和教師代表江平等先后致辭。
2012年8月,*政法大學“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基地”、“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基地”入選國家首批*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3年3月,學校牽頭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認定,*政法大學由此進入國家首批“2011計劃”建設序列。
校園環境/*政法大學
*政法大學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市,設有昌平和學院路兩個校區。(
)昌平校區是學校的本部所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區中心,坐落在軍都山風景區下,為全體本科生、中歐法學院和法律碩士學院一年級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區于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 “第七個五年計劃” 重點建設工程。)學院路校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薊門橋畔,是*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所在地。
*政法大學校區
布局 | 功能 | 地址 | 郵編 |
昌平校區 | 本科生、中歐法學院和法碩學院一年級所在地 | 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 102249 |
學院路校區 | 研究生院所在地 | 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 100088 |
文化傳統/*政法大學
學校標志毛澤東主席為學校題寫的校名1952年10月12日,首任校長錢端升寫信給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同志,希望毛澤東主席能為新誕生的北京政法學院題寫校名。同年11月1日,林伯渠回信錢端升并表示毛澤東主席已經同意為學校題寫校名。11月23日,毛澤東主席的‘北京政法學院’題字送達。這樣,毛主席所題寫的“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就交付使用了。
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更名為“*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為學校親選校長和新校區以支持學校發展。1985年冬新校區正式破土動工,1986年6月,新校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欣然親筆題寫了“*政法大學”校名。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厚徳”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于《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政法大學校徽*政法大學校徽設計者為現任
北京多樣達品牌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的 肖紅教授。校徽整體色調為暗紅色,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鮮明亮麗。暗紅色代表著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法官袍的前襟配色。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標志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衛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啟知識大門、通往法學較高殿堂的鑰匙。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
*政法大學的校花是玉蘭花,取其圣潔純凈,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征著*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溫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法大精神在全體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漸積淀了“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的學術精神;“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法大的精神有大氣、大度和大愛的特質,這些精神已經濃縮在學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之中,鐫刻在一代代法大人的心底里。在法大精神的熏陶下,法大人形成了獨有的特質,那便是“經國緯政、法澤天下”的氣度,“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的情懷,“公平至上,正義優先”的價值觀,“可奪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頭”的骨氣,“凡我在處,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認同等。這種以法治為理想、信仰和目標的使命特質,已經成為鮮明的“法大標識”。
社團活動*政法大學優秀的學生社團很多,每年都要舉行評選“十佳社團”的活動。主要的社團有*政法大學準律師協會、英語協會、法通社、法律評論社、崢嶸報社,天空印象美工社、愛心社、農村與法治研究會、萬里車協、綠色家園、風云漫畫社、青年志愿者協會、西部志愿者協會、攝影協會、數字法大人、戶外運動協會、青年愛國協會,學生創業協會等等。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