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府文件,常務會議,政府信息,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政府。梁平區。
南靠忠縣、東西長52.1公里,政府駐地為雙桂街道桂西路6號。南北寬60.35公里,北接四川省達州市、梁平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西連四川省大竹縣,東鄰萬州區,墊江縣,幅員面積1892.13平方公里,開江縣。
梁平柚、梁山柚即指梁平平頂柚。梁平柚,果實碩大,芳香濃郁,汁多味甜,營養豐富,被稱為“天然水果罐頭”,與廣西沙田柚、福建文旦柚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柚。
新中國成立初期,梁平柚發展到5萬株,年產100萬個。1985年為發揮這一名優資源優勢,縣人民代表大會作出建設0.7萬hm2 500萬株梁平柚生產基地決議。1996年又作出《關于推進梁平柚產業化進程的決議》,實施“公司+基地+農民”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會化。1997年梁平縣有柚樹540萬株,產果3萬t,2000年預產產果2.5億個。
梁平柚喜氣候溫和及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生態環境,在梁平海拔250~600m的地區可集中建園。定植時以秋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宜,其次是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上旬)定植。建園時,推行“假植培育大苗,用大苗成片規范建園”。選用蔬菜地對一年嫁接苗,按m×1.1m株行距密植培育3年,此時已試花掛果,再行疏移定植。定植穴增施垃圾土、禽畜肥等基肥,一般坡地按3~4m×4m株行距定植,平地按4~5m×5m株行距定植。
苗木繁育注重單系選優,實行單系集中繁育良種苗木,“三證”管理,保證品種純正和苗木質量,并按商品化產業化發展要求,嚴格實行布局區域化、建園標準化、管理規范化。
張鴨子,源自重慶梁平,三代祖傳鹵烤工藝,以干、香、瘦特色聞名,成為重慶一大特產。解放前,張鴨子張興海隨其義父張良俊在萬縣太白巖設店賣燒臘。新中國成立初期,張興海來到梁山縣(現梁平縣)西中街賣燒臘。他一邊繼承義父的鹵制技術,一邊進行鹵鴨料方及技術的研究。經過反復試制,在1953年7月研制出具有一定特色的鹵烤鴨。
2005年, “張鴨子”榮獲重慶市商業委員會頒發的“消費者喜愛產品”、2006年“張鴨子”鹵烤鴨獲重慶.中國西部農產品交易會組委會頒發的“最受消費者喜愛產品”、2007年“張鴨子”鹵烤鴨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名牌產品”稱號;2008年“張鴨子”商標被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2009年該商標被重慶市名牌農產品認定委員會授予“重慶市名牌農產品”稱號。
截止到2015年11月16日,梁平縣轄梁山街道、雙桂街道2個街道,明達,屏錦、云龍、新盛、禮讓等26個鎮,安勝、紫照等5個鄉。
梁山街道
梁山街道為梁平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社區,面積106平方公里。2009年11月撤銷梁山鎮建立梁山街道;2011年10月因區劃調整,撤銷原城東鄉后整體并入梁山街道管轄。
雙桂街道
雙桂街道轄11個行政村、4個社區,面積58平方公里。雙桂街道于2009年7月經市政府批準成立。
明達鎮
明達鎮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89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10569戶,人口32278人,距梁平縣城16公里,幅員面積58.9平方公里。明達鎮歷史悠久,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場,史稱楊家嘴,民國初置明達鄉,1992年由原明達鄉和原天臺鄉合并建鎮。境內具有與雙桂堂同樣歷史悠久的紅巖洞。
安勝鄉
安勝鄉位于梁平縣城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28平方公里。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以平壩丘陵為主,海拔443-638米。
柏家鎮
柏家鎮位于梁平縣東南部。轄7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69.5平方公里。屬淺丘陵山區,海拔*298米,*647米。
碧山鎮
碧山鎮位于梁平縣西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39平方公里。以淺丘、平壩為主,海拔390—501米。
星橋鎮
星橋鎮位于梁平縣城以北。轄8個行政村,面積53.1平方公里。地形起伏,以山丘地帶為主,西南面為平壩。
大觀鎮
大觀鎮位于梁平縣東南部。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53.3平方公里。
福祿鎮
福祿鎮位于梁平縣東部。轄14村、1個居委會,面積87.5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汝溪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穿境而過。
復平鄉
復平鄉位于梁平縣東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2平方千米。海拔*處小河口315米,*處白巖山頂1118米。
合興鎮
合興鎮位于梁平縣東北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公里。云復公路、達萬鐵路貫穿全境。
和林鎮
和林鎮位于梁平縣西南部。轄9個行政村,面積58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山地丘陵,西部為丘陵、平壩。
虎城鎮
虎城鎮位于梁平縣西北部。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平方公里。東北部有施家河,南部有白陽河,西部有波漩河。
回龍鎮
回龍鎮位于梁平縣西南。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90平方公里。東西兩邊高,中間稍微低。海拔432米~1064米。
金帶鎮
金帶鎮位于梁平縣中部。轄7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31.45平方公里。
聚奎鎮
聚奎鎮位于梁平縣中西部。轄12個行政村、1個街道,面積5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點貓兒石海拔843米,*點黃土坎海拔438米。
禮讓鎮
禮讓鎮位于梁平縣中部。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5平方公里。
龍門鎮
龍門鎮位于梁平縣西北部。轄11個行政村,面積53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52~952米。
龍勝鄉
龍勝鄉位于梁平縣西北部。轄5個行政村,面積36平方公里。
蟠龍鎮
蟠龍鎮位于梁平縣城東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96.27平方千米。海拔*點為1221米,*點為350米。
屏錦鎮
屏錦鎮位于梁平縣西南部。轄19個行政村、2個社區,面積102.11平方公里。地處國道318線和省道渝巫路交匯處,西北鄰四川省達州市,南靠重慶市墊江縣。
七星鎮
七星鎮位于梁平縣西北邊陲。轄5個行政村,面積33.1平方公里。
曲水鎮
曲水鎮位于梁平縣東部。轄8個行政村,面積47.43平方公里。境內白楊河是汝溪河上游。
仁賢鎮
仁賢鎮位于梁平縣中部。轄6個行政村,面積41平方公里。地處平壩淺丘地區,南北地勢稍高,東西略平緩,海拔高度*處420米,*處558米。
石安鎮
石安鎮位于梁平縣東南邊陲。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0.5平方公里。
鐵門鄉
鐵門鄉位于梁平縣東南邊陲。轄3個行政村,面積31平方公里。
文化鎮
文化鎮位于梁平縣北部邊陲。轄8個行政村,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主要礦產資源為青砂石,地質儲量300萬立方米。
新盛鎮
新盛鎮位于梁平縣北部。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8平方公里。
蔭平鎮
蔭平鎮位于梁平縣城西南部。轄10個行政村,面積54平方公里。
袁驛鎮
袁驛鎮位于梁平縣西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有小溪河2條,屬小清河水系,自東向西流,在臨碧山鎮界處出境。
云龍鎮
云龍鎮位于梁平縣南部。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78.4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坪壩、淺丘為主,海拔410-1125米。
竹山鎮
竹山鎮位于梁平縣西部。轄7個行政村,面積48平方公里。
紫照鄉
紫照鄉位于梁平縣東南部。轄4個行政村,面積3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308—695米,地處深丘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年均氣溫 17℃,年降雨量1100毫米。
2015年,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縣政府一班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系列戰略部署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圍繞生態涵養發展功能定位,堅持以“137”發展思路為引領,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生態建設、深化改革,較好完成“十二五”各項工作。全年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億元,同比增長(下同)12%;固定資產投資267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億元,增長13.5%;工業總產值310億,增長17%,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185億元,增長2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1億元,增長13.7%;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6402元、11238元,分別增長9.5%、12%。
一、特色工業加速集聚。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培育“一支柱四集群”產業體系。生態塑料、集成電路納入市級產業布局,不銹鋼、環保產業規劃加快推進。全年簽訂工業招商項目正式合同59個,合同引資76.91億元,落地項目22個。特色工業預計實現總產值75億元,同比增長35%。工業園區新入駐企業34戶,全年新增規上企業8戶。平偉光電示范園、宏銘工業地產等項目即將竣工,巨源不銹鋼一期、利財管道等項目建成投產。為工業企業爭取中央專項建設基金1.7億元,籌集資金1.1億元采取“1+6”措施扶持企業發展。預計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工業增加值5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8%、 25.3 %、23.5%。園區產出強度達到63.2億元/平方公里。
二、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加快農業發展轉變方式,著力構建“1+3”特色產業體系。實施梁平柚標準化管理2萬畝,完成10萬畝高產糧油等六大重點項目建設。糧食、蔬菜產量分別穩定在38.6萬噸、44萬噸。農產品優質率和商品化率分別達95%和60%。萬畝漁業和泥鰍生態產業園基本建成。成功獲批綠色食品1個、無公害農產品15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42家,農民合作社達820家。實現農業增加值36.5億元,增長5.5%,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三、商貿旅游提檔升級。樹立“大旅游經濟”發展理念,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百里竹海、雙桂堂景區建設持續推進,雙桂堂修繕保護基本完成,“一園兩核多點”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雙桂堂入選“2015新重慶·巴渝十二景”,百里竹海被市政府列入“三個一批”旅游度假區項目,并入選全國首批“中國森林氧吧”。億聯建材家居五金城二期、商投世紀生活廣場一期營業,引進陶然小鎮美食街項目。超級美味、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等電子商務項目落戶梁平,34家電商企業入駐渝東北電子商務產業園。
四、城鎮建設擴容提質。強化經營城市理念,不斷優化城鄉布局,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推進。新城區丹桂大道等10條標美路及桂東大橋完成建設,市政配套和功能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四大家”和相關縣級部門入駐新城區辦公;雙桂雅苑回居安置加快推進,雙桂湖片區建設有序推進。老城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善雨污管網5公里,完成棚戶區改造征收任務2.5萬平方米。袁驛等3個鎮獲批*重點鎮;建成農民新村8個,改造農村危房1500戶。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0億元,新開工51萬平方米,竣工102萬平方米,銷售58.8萬平方米。全縣城鎮建成區面積達33.1平方公里,其中縣城建成區達18.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28.3萬人,預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2.3%。
五、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發展保障能力。啟動梁平綜合交通樞紐站工程建設,完成68公里“二環路”路基工程、318國道仁賢場鎮過境公路改線工程、70公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6個鄉鎮場鎮過境公路“白改黑”和150公里村社便道建設。實施城區河道及中小河流綜合治理21公里,新建改建農田水利基本設施2230處,實施龍溪河大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整治渠道49.83公里。110千伏新城輸變電工程加快實施,220千伏城北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新鋪設城鎮天然氣主管網線55.8公里,城鎮燃氣氣化率達97%。實現行政村光纖通達率90.7%、寬帶通達率100%,城區3G、4G無線網絡覆蓋能力分別達99%、90%。
2016年,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精神,按照市委四屆七次、八次全會的部署,樹立“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深入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聚力實施“特色工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同步推進城鎮(商貿)、農業、文化旅游、區域聯動、民生事業、生態環境等6項重點工作,持續抓緊抓實安全穩定保障,加快縣域生態涵養發展,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梁平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簡介:
梁山燈戲是因梁平縣史稱梁山縣而得名的漢族戲劇劇種,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山燈戲多于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漢族民俗活動期間在民眾聚居區上演,特點是小、喜、鬧,場面不大、情節簡單、人物很少。
2001年12月中旬,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決賽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武警部隊、全國總工會、新疆建設兵團的35支代表隊展開角逐。整個賽事,244個劇目,經過10天的緊張演出、評比,結果,梁平燈戲劇團的梁山燈戲《招女婿》、《賣驢》奪得決賽金獎和銀獎。
起源:
大致在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梁山燈戲,起源于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說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稱“梁山調”,本地人叫“端公調”、“包頭戲”(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它來源于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吸取了梁平漢族曲藝文藝的精華。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闐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 鬧臺鑼鼓。
梁山燈戲將本地漢族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溶為一體,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的技巧。
梁平產水稻,建國初期尚流行“藝術薅秧”,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著薅秧歌,表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是秧歌戲的骨干腔調。
過去,梁山燈戲的“編劇”,都是農民,自編自演生活瑣事,頗具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
傳統劇目多是口授心記,短小精悍,但結構寬松,利于在演出中隨機再創作,即在故事情節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可以在臺上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這就要求燈戲的道白、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口語突出,且音韻平仄也極富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采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于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夸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多為喜劇、正劇,但也有悲劇劇目。如今又出現《招女婿》、《賣驢》等新劇目。
特點:
梁山燈戲,在聲腔、樂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燈弦腔”、“神歌.高腔”、“小調.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系梁平特產;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吶、鑼鼓等民間樂器。它具有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和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的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兩百種以上,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夸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當前,燈戲專業劇團的演出人員老化,會唱燈戲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口傳劇目大量流失。另外,燈戲用揚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樂伴奏,由于樂手流失,不得不采用電聲樂器加民樂來“湊合”。年輕人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接受困難,燈戲的傳承問題日益嚴重,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梁平木版年畫屬于民間美術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重慶市梁平縣境內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制的一種繪畫藝術,是中國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梁平木版年畫的內容和全國其它地方年畫大同小異,但其藝術處理手法,畫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藝術特點既不同于楊柳青年畫的典雅細膩,又異于綿竹年畫的鮮亮濃艷,也有別于濰坊年畫的剛健明快。而獨自表現出一種粗獷野俗、渾厚凝重的原樸之美,具有重慶山區農民那種純樸敦厚氣質。在中國民間年畫文化中獨樹一幟,成為符合黎民百姓欣賞習俗的一種版畫藝術。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畫國務院批準列入*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歷程:
1536年,梁平縣屏錦鎮最初出現印刷紅紙的刷房。當時,刷房在紅紙上用墨印單圖案和神靈,以滿足百姓婚喪嫁娶的需要,后來開始生產年畫。清乾隆(1735年–1796年)年間,年畫業成立了行會,名“梅葛會”,由染紙、年畫作坊主捐資修建“梅葛廟”。為梁平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屏錦鎮最早的年畫作坊兼銷售的商號名“元興號”(舊稱刷坊),從刷制紅紙到生產年畫,工具簡單,技術水平不高,品種不多,門神印刷在紅紙上,套用紅黑兩色,色調簡明單純。
清初《高梁耆英集》藍選青所作《竹枝詞》中,對梁平年畫有如下描寫:“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祿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這里所說“土門神”就是梁平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發達于清代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時期,鼎盛于清末民初。
清嘉慶元年(1796年),徐偉臣創辦“信立號”,其年畫的制作,由單純進入復雜。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以套色印刷為主,一色一版,少則套印五、六次,多則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施彩繪,大多在腮部涂抹兩小塊橢圓形桃紅色,妙趣橫生,為其它年畫所少見。
清末民初,梁平木版年畫作坊發展到四五十家,集中在屏錦和袁驛兩大場鎮一帶,各占兩場鎮街道的一半,稱為“半截刷房街”。從業人員有六七百人,其中“信立號”一家每天就有七八十人進行年畫生產。
1913年到1934年,梁平木版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滿足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畫又被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或被東方藝術愛好者收藏,由此蜚聲中外。
隨著歷史的變革,梁平木版年畫逐漸衰落,手工作坊在1958年先后停產。
經“四清”、“文革”等歷次運動,梁平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幾乎瀕于滅絕。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文化政策得以調整,梁平木版年畫作為民間藝術遺產,提到了搶救的議事日程上。
1978年,梁平縣文化局為振興梁平木版年畫藝術,開始到屏錦等地收集年畫,通過多方努力,收集到20多個品種、近100幅老梁平年畫。
1982年,“梁平年畫研究會”成立。接著,“研究會”開辦了首期“梁平年畫研究創作班”。并請來專家、教授,用收集到的100余幅老梁平木版年畫作范本,組織縣內學校的美術教師和文化干部,對一些老的梁平木版年畫進行臨摹、并大膽創新,創作了《武林英雄》、《武將》等26幅梁平新年畫,重慶出版社選用了5幅出版發行后,掀起了一股梁平木版年畫的創作熱潮。
隨后又相繼開辦了幾期梁平木版年畫創作班,并推薦一批有潛質的創作員到美術學院深造,組成了促進梁平木版年畫發展的人才方陣。至此,梁平木版年畫走進了新的歷史時期,大量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梁平年畫特色的新年畫,先后在云、貴、川等地發行,當地也恢復了6家年畫、花紙民間藝術作坊。
1982年秋天,梁平木版年畫走出了梁平地域,赴成、渝、萬等地巡回展出。
1993年10月,四川美術學院特邀梁平年畫到該院舉辦梁平民間美術展覽,梁平民間年畫*次走進了高等美術院校。
1994年,梁平木版年畫作為“三峽民間藝術展”的主要展品,赴北京中國美術館與第8屆中國美術優秀作品展同時展出,梁平木版年畫又一次登上了展示中國美術成就的圣殿。
20世紀末,《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藝術》和《民間年畫》等大型畫冊中都收錄了傳統的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轉變,民間習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畫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部分年畫和雕版珍品散落民間,一些傳承人先后去世,年畫技藝后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進行搶救和保護。
2005年2月16日,由4幅梁平木版年畫制成的4枚帶郵資特種郵票,開始面向全國發行,并被收入《中國民間藝術郵冊》中。
2006年,梁平木版年畫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藝術特色:
梁平木版年畫在色彩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每張畫用色以幾個濃烈、厚重的煮紅(深紅)、佛青(群青)、深綠配以淡黃、粉紅、淺藍、淡紫。色彩配置既有補色的強烈對比,又有同類色的過渡變化,夾以少量灰色穿插調和。色彩布局巧妙,形成不同色塊的分布,既有跳躍美,又有節奏變化的形式美。
在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板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遠近分明,層次清楚,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梁平木版年畫有別于四川綿竹木版年畫以彩繪為主的藝術處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為主,局部略施彩繪的表現方法。比如畫師在給人物開像時,五官的造型就別具一格:將兩個黑眼珠的距離拉得很近,似“對眼”,但兩目對視卻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緣,鬢發的內側部位,均以手繪大筆觸墨黑色塊,同時又在二者的下緣或外側,勾出數根平行墨線。這種粗細、疏密錯落有致的線、面組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立體感的中間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鮮明的節奏韻律。通常,民間藝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于將干未干之際,用筆涂抹兩道紅色,或干脆以指代筆,蘸以煮紅再蘸少許白酒,迅速抹之。這樣,臉部的整個畫面色彩在強烈對比中仍然能鮮明的跳出來。
梁平木版年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文化特征,獨具文化功能。如題材為“吉祥富貴“、“扶正祛邪”、“多子多福”、“風調雨順”、“加官晉爵”等,滿足了人們祈雨、祈子、祈盼豐收、金榜題名等各種心理需求。滿足了新春佳節人們在自己的門窗上貼上新年畫的習俗,祈盼來年平安、吉祥、富貴的愿望。這種習俗達到了融情境、情感、功利心理為一體的境界。
梁平木版年畫在用色上強調強烈的對比,追求火紅、熱烈的喜慶效果。它用色不多,以佛青、煮紅、品綠、槐黃等為主,從色彩的選用上,可以看出梁平年畫的用色大都屬于單色和間色,在畫面上較多大面積地使用原色,因而它醒目但不刺眼。在傳統梁平年畫里,那兩廂的文門神、武門神的官袍和甲宵上,一邊是大塊煮紅,一邊是大塊佛青,兩大冷暖色調的對比十分醒目,花邊也鋪以粉紅和品綠。二者這樣按冷暖對比分別搭配,十分自然協調。除此以外,還常運用同類色的深淺、明暗的梯級變化(民間稱為“展”),以及再用白粉在外端掛線等方式。這種“明展明掛”以顏色的深、淺、明、暗、醉、淡的變化形成的立體效果,更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和裝飾情趣。
梁平木版年畫自清初民國以后,經過發展,以年畫門神為代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征。
①人物造型樸實敦厚,手法夸張,縮短身長(約四個頭高),突出表現頭部五官,揚起劍眉于額上,雙眼炯炯有神,再配以動感的美髯,增添神威,威武儀態,震撼人心。
②人物服飾具有典型的明代朝服特點并有所變化。
③畫面色彩鮮艷而沉著古樸,麗而不媚,以大小、冷暖不同色塊的巧妙搭配,使畫面產生富麗感。
④構圖飽滿簡潔,對稱呼應,疏密、虛實、動靜處理十分得當。
⑤人物造型線條生動流暢,瞼部的細致描繪,不分男女,都在臉上腮部“開臉”,涂上橢圓或掃帚形桃紅,妙趣橫生,實為其他年畫所罕見。
⑥一般門畫造型規律是張牙舞爪,氣勢洶洶,以鎮家宅。梁平年畫卻是一副慈祥和氣的面孔,而且動作四平八穩,無大的扭曲,婦儒老幼視之皆無恐懼之感。
梁平木版年畫品種多是門畫、戲曲人物、八美圖以及表現吉祥如意等題材。內容和全國其他地方年畫大同小異,但其藝術處理手法,畫面效果迥然不同。無論是描繪風俗人情,還是民間故事、戲曲神話,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受群眾歡迎。
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版年畫的工藝流程,也吸收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制作方法以木版套色為主,略施手繪。畫面設計粗放簡練,且不規則。服飾道具不完全以真實依據,任意裝飾,隨意組合,設色一律平輔。設有層層暈染和精細勾勒,像幾塊濃烈的色彩大寫意。
梁平木版年畫的代表作如《八美圖》、《四郎探母》、《踏傘》等在構圖上、色彩處理上異常簡練明快,表現出梁平年畫少有的柔麗性。不多的幾根線條高度概括其神韻,少量的幾塊色塊顯得單純、清爽、大膽舍去多余的東西,留下大量空白而不顯單調,使人感到“增之一分嫌多,減之一分嫌少”,達到高度凝練。
梁平木版年畫在構思上還運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在服飾裝束上,采取對傳統戲曲服裝的借鑒,又加入自己的獨創。還有畫面虛實處理、人物輪廓的曲直變化節奏、圖案飾物的重疊縱深的平面效果等,無不體現出梁平木版年畫的獨特風格。
藝術價值:
作為重慶市*年畫產地,梁平木版年畫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作品具有節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不少傳統年畫與神話、戲曲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多數品種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并在發展過程中融會了正統(官方)的和外來的文化影響,逐漸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商品。
梁平木版年畫產生于小農經濟的千家萬戶,代代相傳,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軌跡而生生不息,在西南地區廣大農村支撐著大眾美術的天地,支撐著廣大勞動者的精神世界。這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強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梁平木版年畫既是藝術品,又是商品。梁平年畫是創作者與欣賞者(消費者)合一的藝術,具有物用與“精神實用”的功能。它主要是滿足勞動者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節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
梁平木版年畫受巫術文化影響,從桃符再現,逐漸從“娛神轉向娛人”。梁平年畫以民間特殊的“畫訣”為指導,對識字不多和不識字的畫工、農民來說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好記易背。梁平木版年畫以其鮮明的個性,成為大眾觀賞的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這正是梁平年畫可貴之所在,文化價值之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梁平木版年畫秉承了中華民族文化在創作上追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高度完美統一的優良傳統,賦予樸實無華的民間年畫以其獨特的美學魅力與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梁平傳統木版年畫,清代就“馳名京省處”,暢銷東南亞。抗日戰爭時期,美國人在梁平幫助修飛機場,梁平木版年畫又被帶往蘇、美、法等博物館或被東方藝術收藏家收藏,成為當時梁平縣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讓西方人了解到東方的民間藝術,真正走向世界。
梁平木版年畫文化的生命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梁平畫家,它又在一代又一代梁平人的生存方式中延續和擴張。梁平年畫的藝術養料,哺育了一代藝術人才,而他們反過來又給予梁平年畫的發展以影響,推動了梁平木版年畫的迅速升溫和審美指向的確立。
梁平木版年畫屬傳統木版年畫,是中國西南地區年畫產地之一。它與川西北的綿竹年畫、川南的夾江年畫齊名,亦稱為西南三大年畫。
梁平竹簾,又稱梁山竹簾,漢族民間手工藝品,竹簾畫的一種。是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已被錄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辭海》記載:"竹簾畫,在細竹絲編織的簾子上加上畫的工藝品,產于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 而梁平竹簾的工藝制作歷史已逾千年。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簾"之稱。
2008年入選*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梁平竹簾工藝的制作歷史已上千年,據記載,在北宋時期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四方,人稱“天下*簾”。它采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表現手法,制作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工藝精細,外觀典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味,《辭海》記載:"竹簾畫,在細竹絲編織的簾子上加上畫的工藝品,產于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
據《梁山縣志》上記載:“竹木羽毛之屬,必它處所無及”,可以“征諸宋史”。重慶梁平能夠成為著名的竹簾畫產地,因這里處于長江三峽北岸,盛產各種竹子,適宜劈細篾絲的很多。明代,四川梁山人就在粗線竹簾上直接用漆繪上各種吉祥圖案供室內外(所謂室外即作窗簾)懸掛。
清代,畫家方炳南開始運用具有傳統的國畫技法,在細絲竹簾上畫出山水、花鳥、人物等畫,也可以寫上書法作品,并成為陳設,又做成多種樣式,如:中堂、琴挑(細長)、斗方、橫幅、四條屏、屏風畫等等。
竹簾畫掛在窗戶上,既無礙通風通氣,又便于外窺,而在外面還不能看見室內活動。有的畫藍天白云,意境甚高遠。
《梁平縣志》記載:“竹,栩毛之屬,必他處所無及,征諸宋史,則嘗貢錦”。由此可見,曾作為“貢錦”奉獻皇帝的竹簾,它的制作歷史早于宋代。光緒年間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這種畫簾,是用光滑纖細的竹絲作緯線,蠶絲作經線編織而成,然后在簾子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簾。 抗戰期間,美蘇盟國均有駐梁山(即梁平)軍用機場的空勤人員,他們對竹簾工藝品大為欣賞,紛紛帶回本國饋贈親友,使梁山竹簾遠渡重洋。
1954年,國家把藝人組織起來,建立了竹簾生產小組。1956年,改生產小組為生產合作社。
1957年,竹簾藝人段嗣光應邀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藝人代表大會。1958年,國家輕工部撥專款建竹簾廠,重建廠房車間和竹子生產基地,藝人增至百余人,竹簾品種達二十多個,銷售出現供不應求的景況。1959年,竹簾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承制巨幅竹簾窗簾,朱德元帥見后,稱它為“新中國的一大成就”。
六十年代中期,特別是“文革”期間,受“破四舊”的影響,竹簾生產處于舉步維艱的尷尬狀況。直到1975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又將竹簾作為禮品,攜往大洋彼岸。1980年,梁平工藝竹簾廠再次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承制了五幅大型竹絲窗簾裝飾品,中外人士流連于此,均贊不絕口。2006年10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竹文化節,代表重慶參加全國竹文化節的梁平竹簾畫《十二金釵》、刺繡竹簾畫《熊貓圖》在1000多件竹工藝品中脫穎而出,雙雙榮獲金獎。
隨著市場的需要,生產工藝不斷改進,花色品種不斷翻新。并將刺繡與繪畫有機結合,制作出高檔精美的竹簾工藝品,使竹簾工藝這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梁平癩子鑼鼓是重慶市梁平縣境內流傳的一種漢族民間器樂。在梁平,前人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歷年來,梁山癩子鑼鼓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用梁山鑼鼓來渲染氣氛。一年一度的梁山鑼鼓迎春搶彩已成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民俗習慣。此外,還可根據人們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鄉村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癩子鑼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平抬兒調又稱抬工號子,因抬工俗稱抬腳兒,故又名抬腳兒調兒是流傳于重慶市梁平縣域內的一種漢族民間音樂形式,由當地的抬工號子發展演變而來,距今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
梁平抬兒調,是梁平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禮俗活動中產生的。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見,修水利、橋梁等工程,搬運大型構件都是用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兒調。成千上萬的抬工組合,號子聲此起彼伏,場面極為壯觀,聲勢極為浩大。
傳說,天上玉帝不知人間的苦樂。一次太白金星問玉帝,人間什么樣的人最苦,什么樣的人最快樂?玉帝笑答:當然飲酒者最苦,抬腳兒最樂。太白金星不解,玉帝說,你不見飲酒者眉頭緊鎖苦不堪言,而抬腳兒草履赤臂,肩負重物仍歌之舞之喜形于色,豈不樂乎?這是對“梁平抬兒調”歡快風格最貼切的描述。
在民間人們不管是建房造屋、修橋鋪路都要運抬石料,迎親娶媳要抬花轎,遇有喪事要抬棺木,都少不了抬工或俗稱“抬腳兒”的活。抬腳兒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必吼唱抬工號子,其號子旋律優美,節奏高亢明快,韻轍嚴謹,唱詞樸實、風趣、幽默、內容豐富。抬腳兒通過吼唱號子抒發內心的情感、釋放緩解疲勞,使步伐輕松協調,步力和一。
“梁平抬兒調”弦律優美,節奏高亢明快,韻轍嚴謹,語言樸實,內容豐富。抬兒通過吼唱“抬兒調”抒發內心的情感、釋放緩解疲勞、使步伐輕松協調步力和一。梁平抬兒調,一般為4句或8句(也有極少6句的)。1、2、4句押韻,第3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哼唱的調子分上下兩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著重復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著哼唱下句。調子的唱詞有全縣域內普遍流傳的,這類唱詞大同小異。有局部區域各龍杠會上輩傳下來的,也有自己新編的,還有抬兒臨時根據所看見的事物即興現編的詞,這一類大多是調侃之詞,風趣幽默。即興編詞也是“梁平抬兒調”的一大特點。
梁平區西面、北面均和四川省接壤,距重慶主城區190千米,距萬州60多千米,是四川省通向中國東部地區的必經之地。境內基本形成“十字交叉”的高速公路、鐵路骨架網絡和“井字型”的國省道干線公路網絡,國省道覆蓋90%以上的鄉鎮。
截至2014年2月,梁平區“兩高(速)兩鐵(路)”快速通道格局初步形成。完成國省道大修工程30千米,新增82千米國道大中修計劃全面啟動,路沿澆筑完成量超過90%。完成348個撤并村公路規劃1141千米,完成35千米撤并村村通達項目;硬化農村公路172千米,新增通暢村30個,率先在渝東北實現行政村通暢率100%的目標。
2015年末,梁平汽車擁有量39286輛,增長20.2%。公路通車里程2665千米,增長15.6%。全區公路客運周轉量86316萬人千米,增長0.5%,公路貨運周轉量230772萬噸千米,增長6.8%。
截至2015年,梁平公路總里程達4086.3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7.2千米,國省道387.899千米,農村公路3648.591千米,路網密度達214千米/百平方千米。
國道:梁平區境內318國道從東向西穿越,渝巫公路(243國道)從南到北跨越;全境國道183.09千米,增幅68.6%。
省道:有省道S102梁開線、梁墊線、梁忠線等;2013年,省道新增94.77千米達到6條省道211.9千米,增幅80.9%。
高速公路:渝萬高速公路從南向北貫通,南大梁高速公路在碧山鎮由四川大竹縣接入,黔梁高速公路(在建)在鐵門鄉進入忠縣。
梁平有達萬鐵路、渝萬城際鐵路等鐵路干線;2010年達萬鐵路整體電氣化改造完成設有梁平站;渝萬城際鐵路設有梁平南站,建成通車后,重慶主城到梁平的時間將縮短到40分鐘。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全縣有34個民族,漢族922672人,占總人口99.8 %,少數民族33個、1568人,其中1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554人、苗族255人、壯族227人、侗族98人、布依族82人、彝族62人、蒙古族48人、瑤族42人、仡佬族34人、黎族30人、滿族24人、回族14人、羌族10人等。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梁平縣14歲及其以下少年兒童130447人,占總人口14.11 %,15—49歲青壯年503842人,占總人口54.51 %;65歲以上老人107247人,占總人口11.6 %;全縣*齡老人104歲。
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全縣的性別比例(即每100名女性的男子數)為109.5 %,男性占52.27 %,女性占47.73%。
解放初,梁平有90%以上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全縣有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5115人,高中文化程度44144人,初中文化程度260643人,小學文化程度427030人,文盲或半文盲45860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1.64%、4.78 %、28.2%、46.2%、5%,每1000人中有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6.4人,高中文化程度47.8人,初中文化程度282人,小學文化程度427人。
民國時期,全縣95%以上的人從事*產業,建國后,產業結構有一定的變化,特別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農村勞動力剩余,促使鄉村企業蓬勃發展,從事個體工商業、工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的人員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上升。2014年人口年報顯示,全縣在業人口731317人,占總人口的79.12%,其中從事*產業349880人,占在業人員的83.3%;從事第二產業26300人,占在業人員的6.3 %;從事第三產業43690人,占在業人員的10.4%。
梁平旅游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匯集了西南佛教禪宗祖庭——雙桂堂、中國*高山竹海——百里竹海、全國*高筆峰石塔——文峰塔、東山國家森林公園、古冰川遺跡、陰沉木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觀。
位于渝萬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處的雙桂旅游區占地30平方公里,有雙桂堂、金城寨、滑石寨、雙桂湖、金帶古鎮等幾個景點。景區核心梁平雙桂堂是由被譽為“小釋迦”的破山海明禪師于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創建,迄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寺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西南佛教禪宗祖庭”之美譽。雙桂堂占地160畝,寺內殿堂林立,布局嚴謹,組合別致,設計獨具匠心,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各重大殿排列均勻而對稱;客堂僧寮分布兩旁,天井海壩點綴其間,主次分明,虛實相生,自成體系;回廊曲巷,長亭短榭,廊巷緊連,婉轉幽深,引人入勝。該廟歷史地位顯赫、文化底蘊深厚,其建筑藝術、造像藝術、繪畫藝術、詩文藝術等獨具風格,是佛學和民間藝術精美之融合,儼然是一個積淀豐富的文化寶庫。金帶古鎮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地方風韻濃郁。滑石寨(約500畝)與雙桂堂遙遙相望,相距不到3公里,登臨寨頂,雙桂堂巍峨佛殿盡收眼底。其上有保存較完好的古代軍事文化遺址,山水相映,水天一色,景觀豐富。金城寨(約300畝)距雙桂堂2公里,乃明軍將領姚玉麟中軍大營之地,破山禪師曾至此開講說法。該寨山形奇特,植被茂密,果樹品種繁多,山頂平坦,視野開闊。雙桂湖距雙桂堂5公里,湖光瀲滟,碧波蕩漾,自然風光旖旎,恬靜幽雅,給人“碧水共藍天一色,落霞與歸鳥齊飛”的感覺,是人們追求回歸自然及鄉野情緒、放松愉悅之場所。
梁平西山有中國西部*竹海——市級風景名勝區百里竹海景區。百里竹海有35萬畝的成片天然竹林,竹類品種37個,負氧離子含量達5219個/立方厘米,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清新空氣標準的5.2倍,2015年被評為“中國森林氧吧”和“避暑目的地*養生休閑獎”。景區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體,融雄、奇、險、秀、幽、絕于一身,有明月湖、百竹園、觀音洞、天星塘、白蓮教古墓群、竹豐天池、小峨嵋山、貓兒寨、狐貍嘴等50余個景點構成。李光華、王維舟、曠繼勛、蔡奎等帶領四川工農紅軍*路軍、第三路游擊隊在百里竹海進行過游擊戰斗和黨的地下活動,景區竹林茂密、奇峰羅列、山形奇瑰、綠竹倒影、野鴨飛舞、景象萬千、風光迷人。自然景觀與“竹文化”和人文景觀相結合,密布于百里槽谷,形成天人合一,剛柔相齊的優化結構,是梁平絕配的自然景觀。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共有自然、人文景觀74處,其中人文景觀33處,自然景觀41處,森林面積3780公傾。公園景色迷人,洞穴景觀、山水一體化特色突出,具有“雄、奇、秀、幽、野”的森林特色。公園由菩薩頂、蟠龍洞、東明湖等三大景區組成。菩薩頂山巒起伏、高聳如云,古代寨堡、現代軍事設施雄偉壯觀;蟠龍洞溶洞密布,懸崖峭壁,怪石林立,靈木奇樹,古驛道,摩巖石刻,古洞蟠龍、崖泉瀑布,歷史名人薈萃詠佳篇,傳奇而神秘;靜謐的東明湖宛如一面明鏡,倒映出藍天白云,峭巒綠樹,景象萬千,秀美無比。良好的自然、人文背景的珠聯璧合是梁平旅游的又一特色景觀。
梁平境內還有我國石塔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全國*高筆峰石塔、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峰塔,民謠曰:梁平有座文峰塔,隔天只有一尺八,言其極高。秋高氣爽時節,登塔縱目,沃野翻稻浪,平疇涌金波,景象蔚為壯觀。
梁平古冰川遺跡及“陰沉木”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我縣的自然旅游景觀。陰沉木主要分布于我縣仁賢鎮,是古森林因地層變動而久埋于地層至今仍未腐爛的神奇古木。陰沉木具有很高的旅游紀念收藏價值,是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融合較好的旅游商品。據專家推測,我縣陰沉木儲量*,梁平地下古木對研究梁平壩子和整個四川盆地的地質形成是最有力的直接證據,對研究植物進化、氣候水文、植被環境及生物演變都具有較高科學價值。不久前發現的古冰川遺跡這一獨特地貌景觀,其科學意義重大,具較高的觀賞性。龍溪河七里灘冰臼群密度大,數量多,保存十分完好,堪稱“天下*臼”。仁賢鎮廣福村的巨大冰川漂礫 和金帶鎮的冰川泥礫不僅很有特色,且在國內也屬罕見。它們的發現對于研究古氣候、古地理、全球變暖和人類起源、人類膚色形成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古冰川遺跡這一地質奇觀和“陰沉木”的大量發現系統地證明了古冰川運動存在的事實,它們為我縣發展科普旅游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礎。
梁平旅游商品特色突出。擁有*五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竹簾、梁平木版年畫、梁山燈戲、梁平癩子鑼鼓、梁平抬兒調。中國三大名柚之梁平柚、家喻戶曉的梁平張鴨子、香甜可口的柚子蜜、回味無窮的袁驛豆干等美食和手工精細的竹簾、竹編、竹雕、陰沉木佛珠等工藝品,極大的突顯了梁平旅游商品特色。
“四面青山下,渝東魚米鄉,千家竹葉翠,百里柚花香”,走進梁平,就如同走進了一幅山明水秀的錦繡畫卷之中,山清、水秀、天藍、景幽,美麗的田園風光、嶄新的城市風貌、神秘的佛教氛圍、厚重的地方文化、蒼翠的竹海山色和獨特的名優產品,使梁平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宜居都市后花園,外來投資者的一方熱土和旅游觀光的勝地。
梁平處于長江干流與嘉陵江支流渠河的分水嶺上,地勢高于四周,為鄰縣溪河發源地,過本縣境客水量極少。縣內主要河流有高灘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黃金河共6條,支流384條,全長809公里。平均河網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05627萬立方米,年均流量33.5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28255千瓦,可開發量7410千瓦。高灘河發源于西山文家溝,匯合小沙河、七間河等大小支流158條,流經明達、禮讓、仁賢、和林、云龍、蔭平等鎮鄉,在蔭平鎮陳家溝出縣境流入墊江縣。主流長60公里,平均寬度35~40米,水深3.5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長299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沙河,發源于高梁山菩薩頂下山溝(梁山鎮),經梁山,在仁賢鎮沙河村周家清灣匯入主流,長24公里;匯集二級支流29條,長19公里。七間河,發源于竹山鎮獵神廟村桐子園,經屏錦、聚奎、蔭平等鄉,在蔭平鎮兩匯灘注入主流,長52公里;匯集二級支流45條,長31公里。年徑流總量44408萬立方米,年均流最14.08立方米/秒。
波漩河 發源于西山狐貍嘴,經大竹縣境又流入梁平縣,匯合袁驛河、平灘河等61條支流,向北流入達縣。主流長17公里,平均寬度40米,水深2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長103公里。主要支流有:袁驛河,發源于七星鄉雙河村大星槽,經袁驛、碧山等鎮,在楚家河壩匯入波漩河,長26公里;匯集二級支流50條,長29公里。平灘河,發源于大竹觀音區白壩鄉前鋒村;流經七星鎮平灘村、高洞巖及碧山鎮,在黃家橋注入波漩河,長17公里;匯集二級支流7條,長7公里。施家河,發源于竹山鎮新民村,在虎城鎮柳平村注入波漩河,長36公里。年徑流總量15760萬立方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
新盛河(明月江支流) 發源于西山河源村,匯合文化河等17條支流,向北流入開江縣。主流長16公里,支流長35公里。主要支流有文化河,發源于合興鎮大梨樹,流經合興、城北、文化、新盛等鎮鄉,在新盛鎮聯盟村注入新盛河,長19公里.年徑流總量9811萬立方米,年均流量3.11立方米/秒。
普里河 發源于東山響鼓嶺,匯合白洋河等12條支流,向東北流入萬州。主流長27公里,支流長29公里。年徑流總量8695萬立方米,年均流量2.76立方米/秒.
汝溪河 發源于東山南麓萬州孫家槽,在分水流入梁平曲水鄉桐坪村,經福祿、石安等鎮在雙河口出縣境流入忠縣,長35公里,平均寬度15米,水深0.4米,流速0.3米/秒。匯集蟠龍河等支流81條,長69公里。年徑流總量15568萬立方米,年均流量4.94立方米/秒。
黃金河 中支發源于東山蟠龍鎮,由槽內暗河流出,到同心場成為明流;東支主流發源于柏家鎮九股村,流經紫照鄉,在油橋村出縣境流入忠縣,長20公里。匯集雙新河等支流55條,長82公里。年徑流總量11385萬立方米,年均流量3.61立方米/秒。
梁平屬于四川盆地東部暖濕亞熱帶氣候區域。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主要特點是:春季氣溫不穩定,初夏多陰雨,盛夏炎熱多伏早,秋多綿雨,冬季暖和,無霜期較長,濕度大,云霧多。 梁平縣以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春季(10~22℃)自3月5日~5月27日止,計84天;夏季(>22℃)自5月28日~9月15日止,共111天;秋季(22~10℃)自9月16日~11月28日止,計74天;冬季(<10℃)自11月29日~3月4日止,計96天。四季的特點是夏長秋短.但由于縣境內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各地四季的長短亦不一樣,隨著海拔的增高,春季的開始期推遲,夏季縮短,秋季的開始期提前,冬季增長。
地溫 1958~1965年,月平均地表溫度*值是7月為31℃,*值是1月為6℃;年平均值為18.3℃。地表極端*溫度(1962年7月19日)為63.5℃;3~10月在40℃以上,4~9月在50℃以上,7~8月在60℃以上;地表極端*溫度為-7.2℃。地內5公分、10公分、15公分、20公分深的各層地溫值仍為冬季低,夏季高。
空氣濕度 1952~1981年,年均相對濕度為81%。以10、11、12月為*,均達到85%;8月最小為76%;2、5、6、9月均達到80%;4、7月均為79%;3月為78%;1月為83%。
蒸發量 100平方米蒸發面的蒸發量,全年為661.3毫米。8月為*,蒸發量114.8毫米,占全年16.5%;1月為最小,蒸發量16.5毫米,占全年2.5%。
降水 民國26~28年,年均降水量1420毫米。1952~1981年,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262毫米。降水量最多年(1952年)1990毫米。最少年(1961年)869毫米。年降水量,1953~1962年偏少,1963~1970年正常;1971~1974年偏多。30年中,僅3年在10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半年(5~10月)占全年降水量78%。夏季(6~8月)為517毫米,占全年41%;秋季(9~11月),為344毫米,占全年27.2%,春季((3~5月)為341毫米,占全年27%;冬季(12~次年2月)為61毫米,僅占全年4.8%。
風各月平均風速小于2米/秒,年均1.4米/秒。累年各風向頻率中,靜風為39.7%。全縣平均風速小,但各地幾乎每年有1~2次大風出現,雷暴大風占大風的94%,大多出現在7、8月。
日照 梁平屬日照低值區。常年平均日照為1336小時(重慶為1256小時,漢口為2154小時)。
全縣土壤共劃為4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60個土種、84個變種。
水稻土類 該土類為梁平主要土類,在山區、平壩、淺丘、高丘都有分布。共661692畝,占農耕地57.18%。計3個亞類、9個土屬、36個土種、52個變種。
紫色沖積水稻土屬,暗紫色水稻土屬,灰棕紫色水稻土屬 ,紅棕紫色水稻土屬,棕紫色水稻土屬,礦子黃泥水稻土屬,冷沙黃泥水稻土屬,老沖積黃泥水稻土屬,扁沙黃泥土屬,
沖積土類 ,紫色土類 ,暗紫泥土屬,灰棕色紫泥土屬 ,紅棕紫泥土屬。
梁平縣已發現的礦種有煤、石灰巖、石膏礦、天然氣、鐵、泥炭、綠豆巖、磚瓦用頁巖、陶瓷土、砂巖、建筑石料用灰巖、水泥用灰巖、電石用灰巖、礦泉水、地熱等10多種。已開發利用的有10種,即煤、天然氣、礦泉水、陶瓷土、磚瓦用頁巖、砂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石膏礦、水泥用灰巖和電石用灰巖。 天然氣、煤、石膏礦為優勢礦種,天然氣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煤的基礎儲量達5000多萬噸;石膏礦的基礎儲量達2.76億噸,是重慶市石膏礦的主要產地。
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在加快發展中改善民生,在惠民富民中推動發展,全面發展各項民生事業,努力提升社會服務保障能力,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