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開縣
首頁:
www.cqkz.gov.cn
政府信息,政府,開州。簡體,繁體。
北依大巴山接城口縣和四川省宣漢縣,南近長江鄰萬州區。東毗云陽縣和巫溪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介于北緯30°49′30″-31°41′30″、西鄰四川省開江縣,東經107°55′48″-108°54′之間,開州區隸屬于重慶市,三峽庫區小江支流回水末端。
民俗特產/開州區
開州區的土特產品種繁多,琳瑯滿目,每一個傳統產品都有一番傳奇。比如開縣的冰薄月餅,據傳說當年八大王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縣,準備攻下臨江鎮后在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官兵,專門為義軍特制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冰薄月餅,以后其精巧的工藝便一代一代的相傳下來。開縣的特產中還有“三絕”水竹涼席、龍珠茶和香綢扇。
水竹涼席是用臨江、鐵橋等地盛產的白竹、水竹為原料,經過特殊的物化處理后精心編織而成,其柔軟爽滑、清涼宜人,圖案層次豐富,達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席中珍品,國慶十周年時曾送北京參加獻禮展出,后又被評為全國六大名涼席之一。1960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印尼,曾帶10床開縣水竹涼席作為禮品饋贈禮邦。
龍珠茶原產于開縣敦好鎮龍珠村一帶,因其清香味醇,獨具特色而久負盛名。早在唐朝時,龍珠茶就被列為貢茶,專供皇帝享用。建國后,龍珠茶又獲得原四川省名優茶十連冠、國家博覽會金獎等殊榮。
香綢扇主產于臨江鎮,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折扇由高麗國(今朝鮮)傳入我國。清道光年間,臨江鎮人用白竹為骨架,以皮紙、桐油制作折扇,投放市場后,求購者絡繹不絕,于是制作折扇的從業人員及折扇產量日漸增加,至建國前夕,年產量達到30萬把,成為臨江鎮的特色傳統產業。后來改進工藝,以薄而透明的皮紙或白綢為材料制作扇面,用國畫技法繪以人物、山水及花鳥魚蟲圖案,小小的折扇便成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藝術品。同時,由于在制作過程中采用藥物、香料熏煮,暑天扇涼,令人感到風來香滿,心曠神怡。臨江香綢扇多次獲得省市級“優秀產品”、“消費者喜愛商品”等稱號,并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列為紀念專用商品。1992年,臨江扇廠與航天工業部重慶機電設計院合作,建立香綢扇自動化生產線,折扇年產量可達180萬把。如今臨江香綢扇除了暢銷國內,還遠銷到香港等地。
概述/開州區
開州區原稱開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區幅員面積3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人,均占重慶市的1/20。轄40個鎮鄉街道、437個村、72個社區。東漢建安21年以“漢豐”為名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開縣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時期。開縣現有館藏歷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億至一億八千萬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戰國時期青銅兵器,漢代青銅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時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細、彩繪精美的藝術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是開縣的先民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反映歷代先民所處各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具體活動以及各時期的生活習俗的實物見證,也是祖先留給我們子孫后代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財富。
清乾隆《開縣志》寫道:開縣雖僻處偏隅而景物繁華,英賢聚集,農工商賈,皞皞熙熙,說禮敦詩,家弦戶誦矣,晚唐名相韋處厚于開縣山水間賦詩十二景唱和長安,清兩江總督、兵部尚書李宗羲撫民賑災名存青史,開縣六舉子公車上書慷慨維新名噪華夏。更有2000余名抗日將士為國捐軀,十四紅巖英烈浴血拂曉。這塊生生不息的土地不僅孕育出燦爛的農耕文明與人文錦繡,也哺育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劉伯承元帥,在21世紀的當代又誕生出了全球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十大杰出青年、著名企業高管胡云輝等有志青年。
新城風姿/開州區
開縣地處重慶市東北部,距重慶市280公里。她北依巴山,南近長江,西與四川省接壤,幅員面積近4000平方公里。全縣有38個鎮鄉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54萬人。開縣是一個人口大縣、資源大縣、農業大縣,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大縣,三峽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陸地面積達45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淹沒搬遷總人口15萬人,比整個湖北省受淹人口的總數還多,是庫區內*淹沒縣。而有著將近1800年歷史的開縣舊縣城,也將沉入水下。舊縣城的淹沒讓我們依依不舍,但是新縣城的豐姿讓我們更加欣喜。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建設之中的新縣城。整個新縣城的規劃面積為42.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40萬人.總體布局采取帶狀組團式結構,遠期形成中心城及白鶴、竹溪、趙家、渠口、厚壩5個組團的格局。新縣城的主城區由中集、安康、平橋三個片區組成,是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完成,為了治理開縣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問題,在開縣城區下游4.5公里處,還將筑起水位調節壩,從而形成一個水面積近15公里的生態湖,也稱為前置庫,環繞在我們的主城區。未來的開縣新縣城將體現出山水園林風格、帥鄉文化品位和濱湖城市風貌。在主城區,城市綠地系統以及環城的鳳凰山、迎仙山、南山、大慈山四山綠化工程形成的上萬畝綠色屏障,使這里成為空氣清新、綠樹環抱、鳥語花香的現代生態城市。在移民再建新開縣、新帥鄉中,古老的開縣城將得到涅盤再生,開縣新城將呈現出平湖秋月弄槳聲,濱江城市入畫屏的美麗景色,成為我們更加美好的全新家園。
民主宗教/開州區
人口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152萬人,比上年凈增8949人,增幅0.59%,排列重慶區、縣(市)第二。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組,男80.7萬人,女71.3萬人,男女性別比(以女為100)100:113;按年齡段分組,18歲以下41.7萬人,18—35歲42.7萬人,35—60歲49.9萬人,60歲以上17.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數的27.4%、28.1%、32.8%和11.7%。全年人口出生率14.39%,死亡率5.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4%。開縣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包括未識別民族在內,全縣共有31個民族: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土族、達斡爾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獨龍族、門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漢族占99.9%,少數民族占0.1%。
宗教開縣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活動場所15處,宗教信徒、信眾約12萬余人。開縣信仰佛教人最多,約8萬余人,其中大覺寺(縣城)約4萬人,大佛寺(南雅)約3萬人,威靈寺(三匯口)約1萬人,大覺寺白水(三合)點也有些人參與活動。天主教活動場所為一堂兩點:縣城天主堂和南門、長沙活動點,約有信徒信眾1.5萬人。基督教有一堂六點,一堂即縣城救主堂、六點有臨江、南門、三匯口、中和、大進、大慈活動點,約有信徒信眾3萬人。開縣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約500人,大部分為回族群眾,分布于漢豐和臨江,活動場所在縣城勝利街的清真寺。縣城東岳廟為道教場所,上世紀60年代被拆除。現有300余名信眾,由于條件不具備而沒有恢復開放。
舊城爆破/開州區
被稱之為“三峽工程清庫拆除較后一爆”的開縣舊縣城爆破拆除工程將于2007年11月15日15時實施,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開縣舊縣城將永遠消失。舊縣城漢豐鎮,已有1800多年歷史,因三峽工程全淹全遷舊縣城有2.5平方公里,直接受淹人口41667人,受淹房屋223萬平方米。老城消失后,居民們將遷往位于老城西南側的新縣城,如今新縣城已建好,8萬多移民在這里開始了新的生活。重慶市移民局有關負責人稱,重慶市因三峽工程需搬遷8座縣城(城市),截至目前,僅剩下開縣尚未搬遷完畢。因此,開縣舊縣城這次爆破拆除,是三峽清庫歷史上較后一次爆破。
成功爆破
2007年7月15日下午3時,三峽清庫較后一爆在重慶開縣老縣城炸響,這座1800年古城將在3.5秒爆破中完美謝幕。據悉,在這次爆破前,開縣已經搬遷了14萬人,拆除了房屋60萬平方米。此次戰役不但關乎當地,對整個重慶也是意義重大。
歷史文化/開州區
人文溯源開縣古屬梁州,西周為庸國地。有文獻記載的應是春秋戰國時期,即巴人的出現,巴是最早見于文獻的開縣居民,土著人屬百濮系統中的“板楯蠻”即賨人,是今苗瑤語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蠻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創造者。開縣地處偏隅,卻有著獨特的人文環境。開縣地處重慶東部、萬州西北部、長江三峽段支流小江流域中心地區。東與巫溪、云陽縣接壤,北與城口縣相連,南與萬州三峽城區毗鄰,西與四川開江縣、宣漢縣交界。全縣呈“六山三丘一分壩”地理特征。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134—2626米之間,由東河、澎溪河、浦里河形成三大主要槽沖地帶,可謂山河壯麗、物產富饒。
文化形態開縣文化和自然景觀,如以主題分類大致可劃分為九類:一是歷史文化遺存資源主題,如皇陵城、古巴人墓群遺址、漢豐“九井十八廟”、盛山十二景詩、摩崖題刻、七里潭廊橋、清代壁畫等;二是民間文化資源主題,如竹枝詞、祭祀巫舞、勞動號子、薅草鑼鼓、打連廂、舞龍燈、車車燈、劃彩船等;三是旅游觀光文化主題,如長沙橘海、溫泉溶洞群、雪寶山風景區、等;四是飲食文化主題,如一品香、老親娘、醉再醉、清真牛肉小吃、甕缸餅子、味真包點等;五是工藝文化主題,如香綢扇、水竹涼席、竹制家具等;六是以歷史事件為載體的主題,如李靖槍挑開州蠻人冉肇則、張獻忠激戰黃陵城、紅燈罩攻打臨江市等;七是宗教文化主題,如大覺寺、南雅大佛、威靈寺、清真寺、天主堂等;八是園林建筑文化主題,如盛山長廊、溫泉古廊橋、盛山千步石磴等;九是革命文化主題,如劉帥故居及劉帥紀念館、楊柳關紅軍戰場遺址、王潤波烈士紀念碑等。
名人/開州區
劉伯承劉伯承(1892-1986),原名劉明昭,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軍事家。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后擔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王潤波王潤波(1905-1933),字啟大。黃埔軍校3期學員。國民革命軍第25師第75旅第149團陸軍上校團長。1933年3月9日在抗日戰爭長城抗戰中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王潤波為陸軍少將。1987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
李宗羲李宗羲(1818-1884),號雨亭。曾協助曾國藩管理軍務。1873年升為兩江總督。
劉選略劉選略(1928-2002),一級警監。原云南省公安廳廳長、云南省禁毒領導小組組長、云南省警察學會名譽會長。
陳有元陳有元(1944-),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先后擔任過總參軍訓部副部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務。主要作品有:《參謀知識手冊》、《軍事高科技知識》。
王雪崖王雪崖(1927-1997),畫家。曾任北京畫院秘書長、副院長等職。
尚揚尚揚(1942-),畫家。為首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
隗瀛濤隗瀛濤(1930-),歷史學家、四川大學原副校長。
劉家義劉家義(1956-),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高級審計師。2008年起,擔任審計署審計長。
城市榮譽/開州區
2012年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命名開縣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3年12月,世界休閑組織、中國旅游協會、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聯合發布了“‘美麗中國·休閑城市 2013中國休閑城市發展綜合評價”成果,開縣榮獲“2013中國休閑小城”稱號。
2013年12月,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開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行政區域/開州區
開縣轄4個街道、21個鎮、13個鄉:漢豐街道、豐樂街道、鎮東街道、白鶴街道、大進鎮、長沙鎮、郭家鎮、臨江鎮、趙家鎮、溫泉鎮、鐵橋鎮、中和鎮、岳溪鎮、南門鎮、南雅鎮、河堰鎮、和謙鎮、九龍山鎮、鎮安鎮、竹溪鎮、渠口鎮、厚壩鎮、高橋鎮、敦好鎮、義和鎮、白泉鄉、關面鄉、滿月鄉、譚家鄉、五通鄉、巫山鄉、白橋鄉、麻柳鄉、紫水鄉、大德鄉、天和鄉、三匯口鄉、金峰鄉。2000年,開縣轄漢豐、鎮東、鎮安、豐樂、厚壩、白鶴、東華、溫泉、郭家、和謙、大進、河堰、正壩、敦好、高橋、九龍山、中和、三合、義和、臨江、竹溪、鐵橋、南雅、岳溪、長沙、南門、趙家、渠口28個鎮;大慈、大德、金峰、白橋、譚家、梓潼、關坪、滿月、紅園、關面、白泉、錦竹、巖水、紫水、麻柳、天白、天和、三匯口、太原、中興、巫山、跳蹬、五通、龍安、花林、兼善、開竹2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08116人,其中:漢豐鎮92054人、鎮東鎮23916人、鎮安鎮27629人、豐樂鎮28846人、厚壩鎮31262人、東華鎮33955人、白鶴鎮22879人、溫泉鎮50104人、郭家鎮39950人、和謙鎮27343人、河堰鎮19635人、大進鎮14554人、正壩鎮19486人、敦好鎮27948人、高橋鎮29047人、九龍山鎮25179人、中和鎮25849人、義和鎮31834人、三合鎮28175人、臨江鎮61681人、竹溪鎮35033人、鐵橋鎮50490人、南雅鎮39391人、岳溪鎮31765人、長沙鎮58825人、南門鎮41105人、趙家鎮45356人、渠口鎮28575人、大慈鄉27590人、大德鄉19245人、金峰鄉23972人、白橋鄉26057人、巖水鄉9095人、錦竹鄉4247人、譚家鄉15490人、紅園鄉5573人、關面鄉8478人、白泉鄉9187人、滿月鄉10646人、關坪鄉6813人、梓潼鄉11655人、麻柳鄉24940人、紫水鄉27004人、天白鄉18209人、天和鄉16875人、三匯口鄉17735人、太原鄉23540人、中興鄉17719人、巫山鄉11561人、龍安鄉16615人、五通鄉6593人、跳蹬鄉15027人、花林鄉22777人、兼善鄉6764人、開竹鄉12843人。
2002年,開縣轄28個鎮、27個鄉,52個居委會、1043個村委會。年末戶籍總人口151.1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79萬人。
2003年,開縣轄28個鎮、27個鄉,1043個村、57個居委會,13209個社。
2005年8月16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2005】166號)批復同意開縣將55個鄉鎮調整為38個街(鎮)鄉:
一、撤銷7個鎮、14個鄉:撤銷漢豐鎮、豐樂鎮、白鶴鎮、東華鎮、鎮東鎮、正壩鎮、三合鎮、關坪鄉、梓潼鄉、紅園鄉、錦竹鄉、巖水鄉、大慈鄉、天白鄉、太原鄉、中興鄉、龍安鄉、跳蹬鄉、花林鄉、兼善鄉、開竹鄉。
二、設立4個街道辦事處:漢豐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漢豐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97739人。辦事處駐大南街1號。
豐樂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豐樂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990人。辦事處駐迎仙路204號。
鎮東街道辦事處:管轄原鎮東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20893人。辦事處駐鎮東村7組。
白鶴街道辦事處:管轄原白鶴鎮、東華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62731人。辦事處駐大勝村2組。
三、擴大10個鎮、3個鄉的行政區域大進鎮:管轄原大進鎮、梓潼鄉、關坪鄉、紅園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251平方千米,人口41964人。鎮政府駐榨井街34號。
河堰鎮:管轄原河堰鎮、巖水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31984人。鎮政府駐河堰口。
敦好鎮:管轄原敦好鎮、正壩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51897人。鎮政府駐新華街19號。
九龍山鎮:管轄原九龍山鎮、天白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46636人。鎮政府駐廣佛村6組。
臨江鎮:管轄原臨江鎮、太原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23平方千米,人口93702人。鎮政府駐川主街68號。
中和鎮:管轄原中和鎮、三合鎮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59223人。鎮政府駐鶴林街6號。
岳溪鎮:管轄原岳溪鎮、龍安鄉、跳蹬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71736人。鎮政府駐岳溪場。
南門鎮:管轄原南門鎮、花林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72382人。鎮政府駐新南街。
長沙鎮:管轄原長沙鎮、兼善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73187人。鎮政府駐山花街1號。
趙家鎮:管轄原趙家鎮、開竹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63252人。鎮政府駐大橋街89號。
譚家鄉:管轄原譚家鄉、錦竹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21228人。鄉政府駐蒲家灣。
大德鄉:管轄原大德鄉、大慈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1155人。鄉政府駐福泉居委會。
巫山鄉:管轄原巫山鄉、中興鄉所屬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32057人。鄉政府駐紫荊居委會。
四、保留11個鎮、10個鄉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和謙鎮:幅員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28707人。鄉政府駐紅坪街73號。
溫泉鎮:幅員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54743人。鄉政府駐泉興街54號。
郭家鎮:幅員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44383人。鄉政府駐花園橋。
高橋鎮:幅員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2655人。鄉政府駐高貿街5號。
厚壩鎮:幅員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32722人。鄉政府駐大壩村9組。
鎮安鎮:幅員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9582人。鄉政府駐紫微街。
竹溪鎮:幅員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38824人。鄉政府駐金竹街。
義和鎮:幅員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34952人。鄉政府駐蘆溪街。
鐵橋鎮:幅員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56969人。鄉政府駐溫家壩。
南雅鎮:幅員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44036人。鄉政府駐南雅村9組。
渠口鎮:幅員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27583人。鄉政府駐渠口村8組。
白泉鄉:幅員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9541人。鄉政府駐白泉村1組。
關面鄉:幅員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9008人。鄉政府駐關面村1組。
滿月鄉:幅員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11229人。鄉政府駐店子坪。
白橋鄉:幅員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29256人。鄉政府駐白橋村1組。
紫水鄉:幅員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29915人。鄉政府駐紫水場。
麻柳鄉:幅員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27663人。鄉政府駐柳盛街44號。
金峰鄉:幅員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26479人。鄉政府駐新華村3組。
天和鄉:幅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7986人。鄉政府駐天和村5組。
三匯口鄉:幅員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19318人。鄉政府駐楊關村3組。
五通鄉:幅員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7200人。鄉政府駐環形街22號。
2009年漢豐街道一分為三漢豐街道:轄原漢豐街道的駟馬、永興、九龍、鳳凰、安康、盛山6個社區和川心、紅光、南元3個村。調整后,漢豐街道幅員面積為22.9平方公里。辦事處駐開州大道(中)370號。
文峰街道:轄原漢豐街道所轄的文峰、中吉、明鏡石、富厚、三中、雙合店6個社區和高市、木橋、中原3個村,將渠口鎮毛坪村六組原桃坪村1社、11社劃入木橋村管轄。調整后,文峰街道幅員面積為18.55平方公里,辦事處駐開州大道(東)828號。
云楓街道:轄原漢豐街道所轄的寶華、永先、長青、龍珠、平橋5個社區,將鎮安鎮所轄的關子、興合2個村劃入云楓街道管轄。調整后,云楓街道幅員面積為23.74平方公里,辦事處駐開州大道(西)廣電中心旁。
此次調整后開縣共轄40個鄉(鎮、街道):漢豐街道、豐樂街道、鎮東街道、白鶴街道、文峰街道、云楓街道、大進鎮、長沙鎮、郭家鎮、臨江鎮、趙家鎮、溫泉鎮、鐵橋鎮、中和鎮、岳溪鎮、南門鎮、南雅鎮、河堰鎮、和謙鎮、九龍山鎮、鎮安鎮、竹溪鎮、渠口鎮、厚壩鎮、高橋鎮、敦好鎮、義和鎮、白泉鄉、關面鄉、滿月鄉、譚家鄉、五通鄉、巫山鄉、白橋鄉、麻柳鄉、紫水鄉、大德鄉、天和鄉、三匯口鄉、金峰鄉。
旅游資源/開州區
開縣旅游資源豐富,尤以峽、谷、山、水、林、泉*突出,人文景觀也很多。自然景觀主要有56個,人文景觀主要有33個。
溫泉古鎮觀音灘、七里潭風光幽靜,清代石墩木板廊橋古樸典雅。“九井十八洞”深邃迷離,險峻雄壯,暗河仙宮,洞洞奇特。仙女洞尤為著名,洞之深遠,至今莫測;洞口有古剎,冬暖夏涼,為避暑盛地。
雪寶山森林公園在開縣、城口邊界上,海拔2000米以上,有五十里峽谷、延綿森林、遼闊草甸三大旅游板塊。夏秋季節,峰巒疊翠,奇花異草,爭妍斗艷,為旅游勝地。
花仙峽位于譚家鄉,峽長8公里,最窄處僅1.8米。懸崖絕壁,遍布鐘乳;溪水清澈,游魚可數;天生三橋,橫跨峽谷;青藤古樹,野花馥郁;人間仙境,莫過于此。
劉伯承元帥故居在趙家鎮小華山腰,建筑為青瓦土墻、半邊草屋的三合院,是具有清代川東農舍典型特征的小民宅。現陳列著劉帥少年時期家庭生活用品和農具等,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劉伯承同志紀念館座落在開縣城北鳳凰山麓,門額上為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匾額。1992年12月建成,2002~2003年擴建。紀念館為現代仿古建筑,氣勢雄偉,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50平方米。主展館為兩進院落,回廊相連,展廳7間,寬敞明亮。陳列布展按歷史軌跡,展示出劉帥光輝的一生。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盛山公園藝術長廊位于開縣城北盛山公園內,全長408米,橫臥于鳳凰山半腰,是青石龍柱支撐的人工藝術長廊,十二生肖、八仙過海及亭臺樓閣鑲嵌于長廊之間。晚間彩燈輝映,數十里外遙見如天上仙境,被譽為巴渝*長廊。
南雅大佛寺位于南雅鎮。始建于唐末,歷經43年依巖鑿成大佛,高約10.8米,座寬6米,人像刻工粗獷,線條明快,神態慈祥,形貌生動,其腳心可容一成人睡臥,人稱渝東*大佛。
建置沿革/開州區
開州區原稱開縣,歷史悠久,古屬梁州之域。
秦、漢屬巴郡朐忍縣地。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劃朐忍西部地置漢豐縣,以漢土豐盛為名。
南北朝劉宋(420—479)又漢豐境內增置巴渠、新浦共三縣皆屬巴東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漢豐為永寧;北周天和四年(569)移開州于永寧,轄永寧、萬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縣。
隋開皇十八年(599)改永寧為盛山縣,改開州為萬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萬州為開州;廣德元年(763)改盛山縣(貞觀初西流縣并入)為開江縣,開州轄開江、新浦、萬歲(萬世改名)三縣。
宋慶歷四年(1044)省新浦入開江,萬歲改名清水,時開州轄二縣。
元(1271—1368)省縣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為縣,開縣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稱開江,州、縣由此得名。
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前開縣均屬四川省轄。
1997年重慶市劃歸為中央直轄后,開縣始屬重慶市所轄。
2016年6月28日,重慶市四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二十六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開縣撤縣設區有關事項的決定。
政府領導/開州區
縣委領導 | 李應蘭(縣委書記) | 何毅(縣委副書記、縣長) | 陳光海(紀委書記) | 夏鄭峰(政法委書記) | 潘文峰(組織部長) | 張重新(宣傳部長) | 高顯權(辦公室主任) | 陳華東(縣直機關工委書記) |
縣政府領導 | 何毅(縣長) | 李培中(副縣長) | 祁美文(副縣長) | 戴曉煜(副縣長) | 鄧素清(副縣長) | 陳德勝(副縣長) | 馬文森(副縣長) | 覃興建(副縣長) |
縣人大領導 | 全修治(人大主任) | 陳國軍(人大副主任) | 李永吉(人大副主任) | 徐曉林(人大副主任) | 向中華(人大副主任) | 劉明彬(人大副主任) |
|
|
縣政協領導 | 趙遠坤(政協主席) | 劉承權(政協副主席) | 姚光銀(政協副主席) | 陳為賢(政協副主席) | 陳關鍵(政協副主席) | 陳政(政協副主席) | 廖琨(政協副主席) |
自然資源/開州區
地質地貌開縣地表出露地層按由老到新順序是奧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由造山運動形成的背斜,由南向北依次為鐵峰背斜、開梁背斜、赫天池背斜、天子城背斜、漁沙背斜、咸宜背斜。開縣地貌由于受地殼強烈擠壓和水系的不斷浸蝕切割,形成了境內山地、丘陵、平壩3種地貌類型、7個地貌單元。中山槽谷占全縣面積的25%,分布在北部巖水、白泉、滿月等鄉一帶,海拔高度1000—2500米,形成山嶺和深溝峽谷。低山嶺谷占全縣幅員面積17%,分布在縣境西北、中、南部,海拔高度500—1000米,形成條狀低山,山勢陡峻、漕深谷窄。坪狀低山;占全縣幅員面積的21%,分布在中、南部的大慈山、九龍山、開竹坪一帶,形成邊緣陡峭、頂部寬平的低山。深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0%,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分布在中部的溫泉、正壩鎮一帶,形成溝深谷長丘陵。中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3%,海拔高度350—500米,分布在中西部的中和、南雅、金峰一帶,形成單斜丘及饅頭狀丘。淺丘占全縣幅員面積的8%,分布在山脈的漕部一帶,海拔高度250—400米,形成矮小丘包、谷地。平壩占全縣幅員面積的6%,分布在江、東、浦3條河流的沿岸及溪溝兩旁,地勢平坦。全縣山地占63%,丘陵占31%,平壩占6%,大體是“六山三丘一分壩”。
山脈河流北部一字梁山系大巴山支脈,群山連綿,*峰橫豬槽海拔2626米;再伸支脈觀面山,為開縣與宣漢縣界山;又伸支脈界梁于巖水、關面等鄉,*峰磨盤山海拔2270米。西南中部南山山脈源于梁平縣,橫亙于南河與浦里河之界,*峰假角山海拔1208米;縣境南緣有鐵峰山脈,源于忠縣精華山自萬州入境,為開萬(州)界山,海拔900至1000米,*峰鳳凰山海拔1373米。東有金峰嶺,為開云(陽)界山,*峰杉樹坪海拔1118米。中部有九龍山、大慈山,為坪狀臺地,海拔800米左右。
開縣河流統屬小江水系。境內有東河、南河、浦里河3條,是小江的上源和主要支流。縣境內大小溪流均匯合于渠口鎮,流經云陽縣,在云陽新縣城雙江鎮注入長江。
氣候特點開縣處于四川盆地東部溫和高溫區內。三里河谷淺丘平壩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部大巴山支脈1000米以上山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5℃(豐樂海拔165.7米)~10.8℃(馬云海拔1490米),低高差7.7℃。開縣幅員遼闊(總面積3969平方千米),地形復雜,隨海拔高度引起的氣溫立體差異十分明顯。盛夏季節,縣城平壩地區酷熱難耐,氣溫高達40℃左右;而北部高山則涼爽如秋,身穿夾衣,晚蓋薄棉被。開縣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區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點是雨季長、雨日多、降水豐富。開縣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長;氣候溫熱、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多水旱風雹災害。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