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氣象局

介紹:

氣象局

首頁www.cma.gov.cn

天氣預報,氣象,交流互動。天氣,預警。

天氣預報、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氣象科普等權威官方信息。氣象預警、為您提供*權威氣象政務信息。

領導干部/*氣象局

局長:鄭國光

鄭國光,1959年出生,江蘇省漣水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2月,獲南京氣象學院大氣探測專業學士學位;1984年7月,獲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專業碩士學位;1994年7月,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物理系理學博士學位。

1977.08—1978.02 在江蘇省漣水縣石湖果園插隊勞動

1984.09—1986.04 任新疆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研究室副主任

1986.05—1989.09 任新疆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9.10—1990.02 任新疆自治區氣象業務中心副主任

1990.02—1990.08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研究

1994.08—1995.11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1995.12—1998.11 先后任*氣象局總體規劃研究設計室主任助理、副主任,(期間:1996年12月獲研究員任職資格;1997.09—1998.07 任福建省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1998.12—1999.07 任*氣象局監測網絡司司長

1999.08—2007.03 任*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2007.03— 任*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現兼任*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委員會主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協調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兼職教授,世界氣象組織(WMO)*常任代表、WMO執行理事會成員、地球觀測組織(GEO)聯合主席等。

副局長:許小峰

許小峰,漢族,1957年出生,江蘇淮安人,中共黨員,*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研究員,研究生導師。

1982.01—1994.01 中央氣象臺預報員(期間:1985.03-1985.10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預報員;1992.01-1994.01在美國國家天氣局預報系統實驗室進修)

1994.04—1998.12 *氣象局業務發展與天氣司副司長

1998.12—1999.08 *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副司長

1999.08—2000.01 *氣象局監測網絡司副司長,主持工作

2000.01—2001.10 *氣象局監測網絡司司長

2001.10— *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007.07— *氣象局黨組副書記

現兼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員、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部際聯系會議成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協調小組成員、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委員、國家減災委員會成員、*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成員、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成員、WCRP*委員會副主席、全國防治山洪災害規劃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等。

副局長:宇如聰

宇如聰,漢族,1962年出生,安徽全椒人,無黨派,1979年9月參加工作,*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象學專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9年—1983年 *人民解放軍空軍氣象學院一系天氣動力專業學習

1983年—1992年 *人民解放軍空軍氣象學院訓練部氣象基礎教研室教員(期間:1984年-1992年在*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習,獲理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

1992年—1998年 *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期間:1995年7月-1998年9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分校訪問學者)

1998年—2002年 *科學院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期間:2000.08—2000.11、2001.05—2001.08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分校訪問學者)

2002.08—2005年 *科學院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所長

2004.12— *氣象局副局長

2005.02— 增補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副局長:沈曉農

沈曉農,漢族,1961年出生,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1983年8月參加工作,南京氣象學院農業氣象系農業氣象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工程師。

1979.09—1983.07南京氣象學院學生

1983.08—1985.06國家氣象局人事勞動司人事處干部

1985.06—1986.11國家氣象局科技教育司職工教育處干部

(其間:1985.09—1986.09公派英國菲爾頓技術學院學習)

1986.11—1988.12國家氣象局辦公室秘書處秘書

1988.12—1990.04國家氣象局辦公室秘書處局長秘書(副處級)

1990.04—1991.09國家氣象局辦公室秘書處局長秘書、黨組秘書

1991.09—1992.02國家氣象局辦公室秘書處副處長、局長秘書、黨組秘書

1992.02—1994.04國家氣象局(*氣象局)黨組秘書兼局長秘書(正處級)

1994.04—1997.06*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副司長兼局長秘書

1997.06—2001.03*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副司長

(1996.05-1997.07掛職任湖南省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001.03—2004.03*氣象局外事司司長

(其間:2003.03-2004.01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班學習)

2004.03—2004.11*氣象局辦公室主任

2004.11—2005.03*氣象局黨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人事教育司司長

2005.03—2005.11*氣象局黨組成員兼人事教育司司長

2005.11—2007.08*氣象局黨組成員兼人事教育司司長、培訓中心主任

2007.08—2008.02*氣象局黨組成員兼人事教育司司長

2008.02— *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副局長:矯梅燕

矯梅燕,1962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黨員,理學碩士、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1983年8月,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89年4月,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7月,安徽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畢業。

1979.09—1983.08 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學習

1983.08—1986.09 吉林省氣象臺預報員

1986.09—1989.04 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9.04—1991.09 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

1991.09—1992.10 安徽省蕪湖市氣象局局長助理

1992.10—1993.03 安徽省蕪湖市氣象局副局長

1993.03—1994.12 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4.12—1995.01 安徽省氣象局局長助理兼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5.01—1995.02 安徽省氣象局局長助理兼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5.02—1995.04 安徽省氣象局局長助理、黨組成員兼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5.04—1996.03 安徽省氣象局局長助理、黨組成員

1996.03—2001.03 安徽省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期間:1997.09—2000.07中共安徽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學習;2000.03—2001.01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班學習)

2001.03—2001.09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

2001.09—2004.08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 (期間:2004.02—2004.08在加拿大氣象局進修培訓)

2004.08—2004.12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12—2007.11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

2007.11—2008.05 *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兼國家氣象中心主任

2008.06— *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兼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副秘書長、THORPEX科學計劃*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紀檢組長:劉實

劉實,1959年12月出生,山東諸城人,中共黨員,漢族。1976年8月工作;1988年9月入黨。

1976.08--1978.10山東省國營諸城紡織廠工人、團支委

1978.10--1980.08山東省昌濰師專物理系物理專業學生

1980.08--1983.09山東省濰坊紡織技校教研室主任

1983.09--1986.01*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工業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6.01--1986.10國家審計署人事教育局干部一處干部

1986.10--1988.03國家審計署綜合局綜合協調處主任科員

1988.03--1988.07國家審計署綜合局綜合協調處副處長

1988.07--1991.03國家審計署綜合司綜合處副處長

1991.03--1993.01國家審計署辦公廳值班室副處級秘書

1993.01--1996.05國家審計署辦公廳值班室正處級秘書

1996.05--1998.11國家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副特派員

(1997年1月起兼任黨委副書記,1997年4月起主持黨委日常工作)

1998.11--2000.07國家審計署行政事業審計司副司長

(1996.09--2000.06在西南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

2000.06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0.07--2002.04國家審計署農林水審計局副局長

2002.04--2003.12國家審計署農林水審計局局長

(2000.10--2003.01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

2003.12--2005.02國家審計署科學工程審計局局長

2005.02--2007.02吉林省長春市副市長

2007.02--2010.04吉林省長春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2010.04-- 中央紀委駐*氣象局紀檢組組長、*氣象局黨組成員

副局長:于新文

于新文,1962年10月出生,山東文登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1984年7月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4月南京氣象專業氣象系天氣動力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4.07--1988.0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天氣研究室預報員

1988.04--1992.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遙感科副科長

1992.11--1996.0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計劃財務處副處長

1996.03--1996.0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計劃財務處副處長(正處級)

1996.05--1998.0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局長助理

1998.06--2001.0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其間:1998.12-1999.12加拿大國家遙感中心訪問學者)

2001.03--2004.12*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副司長

2004.12--2007.11*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司長

2007.11-- *氣象局辦公室主任兼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其間:2008.03-2008.07 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

2011.01-- *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兼任*氣象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氣象局地址/*氣象局

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46號。

機構職責/*氣象局

(一)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準和規范并監督實施;承擔氣象行政執法和行政復議工作。

(二)組織擬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指導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組織編制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氣象災害防御應急管理工作;組織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建設,負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承擔國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負責重大活動、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工作;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和重大氣象保障;組織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區劃和風險評估工作;組織對國家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城鄉建設的氣象服務;管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三)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實施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觀測、氣象臺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訂氣象信息采集、傳輸、加工的質量評價方法并監督實施;組織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和質量監督、氣象計量監督,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四)管理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情報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空間天氣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論證并審查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五)組織氣候變化科學相關工作;組織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并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氣象條件論證。

(六)組織指導氣象部門的科技體制改革、組織氣象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協調氣象科技開發、技術合作和技術推廣;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七)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八)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隊伍建設、教育培訓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九)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十)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取消項目/*氣象局

2015年5月底,*氣象局下發《關于取消*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通知》,取消“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產品測試”、“新建、擴建、改建建筑工程與氣象探測設施或觀測場布局圖”和“新遷建氣象站現址現狀圖、新址規劃圖”等4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不再作為行政審批受理條件,以減輕企業負擔。

氣象部門這份《通知》要求,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切實把取消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落實到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變相開展相關的中介服務。在開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行政審批時,不要求申請人提供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報告。對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等項目需要進行“雷評”,將由企業自主選擇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服務。

2015年6月,氣象部門簡政放權媒體通氣會在*氣象局召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龐鴻魁在會議上表示,取消“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產品測試”等4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就是要切斷中介服務機構與政府審批部門存在的利益關聯。

研究體系/*氣象局

*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氣象局擁有*氣象科學研究院、*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氣象局上海臺風研究所、*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準*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氣象局是*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并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外交戰略,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的多邊和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與交流,與21個國家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協議,向70多個發展*家提供了設備和技術援助。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位氣象局長及高級官員來華考察。*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成員國。1973年以來,*氣象局局長一直為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1983年*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當選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當選為主席,1991年連任主席; 2001年*官員在WMO秘書處任助理秘書長,2004年任WMO副秘書長。*國家氣象中心是WMO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承擔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氣象預報服務,*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氣象電信系統區域通信樞紐之一,參加全球氣象探測資料的交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參加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科學家長期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工作組的聯合主席,為推動氣候變化研究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家還積極參與WMO和臺風委員會各領域的活動及有關國際研究計劃。

機構設置/*氣象局

全國氣象部門現有正式職工52988人,有兩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6人,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415人。

內設機構

*氣象局內設機構:

辦公室

監測網絡司

預測減災司

科技發展司

計劃財務司

人事教育司

政策法規司

國際合作司

機關黨委

離退休干部辦公室

監察室

審計室

直屬事業單位

*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國家氣候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

*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氣象科學研究院

行政管理局

*氣象局培訓中心

*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

*氣象報社

氣象出版社

*氣象學會秘書處

國家氣象中心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是科技型的社會基礎性公益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

1.牽頭組織天氣業務、生態與農業氣象業務系統設計、業務科研項目的組織實施、業務規范和標準的制訂。

2.承擔全國及世界主要區域范圍的天氣監測和預報,負責沙塵天氣、雷電天氣潛勢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條件的預報;承擔*及所屬責任海區的災害性天氣警報。

3.承擔*及世界主要區域范圍的臺風與海洋氣象監測和預報預警業務。4.承擔全國交通、水文與地質災害、環境與健康等專業氣象預報業務。

5.承擔全國及世界主要區域范圍的生態與農業氣象及相關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和評估,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與保護提供氣象保障。

6.承擔天氣、生態與農業氣象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制作任務;負責組織制作綜合性決策氣象服務材料,為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提供綜合決策氣象服務。

7.負責氣象災害監測,氣象及衍生災害的災情收集和評估,承擔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保障服務任務。

8. 負責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的開發、改進、升級和運行維護及模式的檢驗評估,數值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

9. 承擔對下級氣象臺站的相關業務技術指導任務。

10. 依靠科技創新,開展數值預報、天氣、生態與農業氣象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

11. 承擔WMO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和環境緊急響應中心(EERC)的任務;承擔THORPEX亞洲TIGGE中心的任務。

12. 負責本單位的人、財、物等行政管理和黨務工作。

13. 完成*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任務。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1.負責擬訂*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事業的近期計劃和長遠發展規劃;研究和協調氣象衛星用戶需求,提出*氣象衛星的使用技術要求。

2.負責*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的運行和管理;負責接收處理氣象衛星資料,兼顧接收處理其他遙感衛星資料;負責*在軌氣象衛星的運行管理。

3.負責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和其他資料生成氣象衛星遙感信息產品,進行數據和信息的存檔分發,提供共享服務。

4.承擔氣象衛星在天氣、氣候、環境等方面的監測應用。重點加強衛星資料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及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應用,拓展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服務領域。

5.負責*氣象衛星應用系統技術方案的論證;組織完成應用系統工程設計和建設。

6.負責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工程關鍵技術預先研究;開展衛星遙感應用基礎理論和產品算法的科學研究。

7.負責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和系統建設;開展空間天氣應用研究;提供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服務。

8.負責對衛星氣象遙感應用的技術指導。

9.受*氣象局委托,對*氣象衛星的研制、生產行使相關的業主管理職能。

10.負責本單位人、財、物等行政管理工作和黨務工作、精神文明建設。

11.承擔*氣象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承擔著*氣象基礎信息、計算機、骨干網絡和通信資源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及服務任務,同時它還承擔著WMO亞洲區域氣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和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中心〔WDC-D(M)〕的任務。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與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主要職責:

負責*氣象局*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骨干計算機網絡系統、CMA-Internet系統和氣象通信網絡系統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和服務;負責全國和全球地球環境數據的收集、處理、存檔、管理、共享服務;負責*氣候系統數據庫和存儲檢索系統的建立和維護;負責氣象數據的質量控制以及氣候資料和預報預測產品的質量檢驗、評估;負責氣象信息管理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建議的擬訂;負責*地球環境數據、高性能計算機、通信網絡等基礎氣象信息資源面向全系統和全社會共享的實施;負責與國家相關部委或部門開展氣象、水文、地球環境等數據的交換,以及相關業務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維護;承擔*氣象局全國天氣預報電視會商與會議系統及其他相關多媒體業務系統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和服務;承擔*氣象局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運行維護和技術支持;承擔對省級氣象信息系統的業務技術指導;承擔*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內設: 辦公室(計劃財務處)、業務科技處、人事教育處(退休干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通信臺、計算機室、網絡室、氣象資料室(*氣象局氣象檔案館)、視頻與衛星室、數據應用服務室和系統工程室。

氣象出版社

氣象出版社是*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創建于1978年7月28日。設有辦公室、總編室、*編輯室(大氣科學圖書編輯室)、第二編輯室(資源環境圖書編輯室)、第三編輯室(減災安全圖書編輯室)、第四編輯室(*氣象局史鑒辦公室)、出版部、發行部。氣象出版社主要承擔氣象科學學術著作、氣象業務應用技術、氣象科學研究成果與新進展、氣象專業教材、氣象科普等圖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任務;同時,承擔著積極推進*氣象臺站閱覽室建設,為基層氣象臺站選配優秀科技圖書,為促進學習型部門的建設、推廣氣象科技成果、提高氣象隊伍素質、建設氣象文化等任務。完成*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下級氣象部門

全國氣象部門(不含港、澳、臺地區)設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14個副省級市氣象局(含4個計劃單列市氣象局,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氣象局),318個地(市)氣象局和2300個縣(市)氣象局(站)。

人才培養/*氣象局

2015年3月8日,*氣象局與華東師范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進雙方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副局長宇如聰,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副校長李志斌,以及雙方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出席簽署儀式。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城市氣象與城市大氣環境重點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組建創新團隊,開展聯合攻關;推進華東師范大學大氣科學學科發展,培養氣象事業發展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共建上海城市邊界層氣象聯合觀測基地以及城市氣象與城市大氣環境合作研究-培訓基地,促進交流合作;建立局校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在簽署儀式之前,雙方就進一步深化合作進行了座談。鄭國光指出,*氣象局與華東師范大學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雙方在城市氣象與大氣環境、人才培養等方面長期開展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鄭國光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推進,對環境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地球科學,尤其是城市氣象、大氣環境、公共氣象服務等學科的發展愈發顯得重要。目前,*氣象局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2月10日,*氣象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加強氣象人才工作培養的指導意見,旨在進一步深化氣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提高氣象人才教育和培養質量。合作協議是指導意見下發后*氣象局與高校簽署的*合作協議,也是積極推進指導意見落實的具體舉措。鄭國光希望,將雙方的合作納入*氣象局與教育部的合作以及*氣象局與上海市政府的合作框架中,華東師范大學積極參與上海氣象現代化建設,圍繞氣象核心技術開展合作研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滿足氣象現代化和地方發展的需求。

陳群感謝*氣象局對雙方合作的重視,他表示,合作協議的簽署,對華東師范大學發展、特別是地球科學學科發展至關重要。陳群指出,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視大氣科學學科發展,在學科發展規劃中重點支持,并要求華東師范大學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建設。華東師范大學將根據合作協議和氣象事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借助多學科優勢,充分發揮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各類教學平臺作用,進一步提升氣象人才培養水平,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并在科研領域、資源共享方面與*氣象局深化合作。希望*氣象局進一步加強對華東師范大學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支持和指導,促進華東師范大學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陳群表示,華東師范大學將專門向教育部和上海市匯報合作協議的簽署情況,爭取獲得多方面的支持,踏踏實實推進與氣象部門的合作。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