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
首頁:
www.cipg.org.cn
是歷史最悠久、規模*的綜合性專業對外傳播機構。簡稱外文局,又稱國際出版集團,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
出版發行,翻譯,外文,外宣,中國國際出版集團。
合作交流/*外文局
*外文局專門從事對外傳播工作,是*最早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構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外文局一直重視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在推進書刊出版、配合國家外交、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合作交流成果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出版的“*文化與文明”系列叢書,是迄今為止中美之間*合作出版項目,多本圖書在中美兩國獲得圖書大獎,成為*國家領導人贈送外國元首的國禮。雙方新合作項目《環球漢語》以打造國際權威的多語種漢語教材為目標,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所屬期刊在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埃及、墨西哥等地建立了本土化機構,不僅努力開拓了當地書刊市場,而且還與駐在國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甚至將期刊發行到與我國未建交的一些國家,成為各國了解*的重要渠道。
在國內與英國康泰納仕公司合作出版中文月刊《VOGUE服飾與美容》,與香港南華早報集團合作出版時尚類中文月刊《風度》,與精品購物指南雜志社合作出版《世界》雜志,都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和業界的關注。完成了為胡錦濤主席出訪美國遴選贈送耶魯大學圖書并制作精美《*圖書》書目,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制作全套禮單,為*駐美大使館和駐紐約領館制作工作日志,在日本、俄羅斯、泰國等開展了有關*文化的圖片展,有效配合了外交活動。此外,所屬出版社、雜志社、網站和其他單位,都根據業務需求,積極與國內外新聞出版同業和有關機構交流合作,業務領域不斷拓展,業務水平和傳播能力得到不斷增強,為向世界說明*,增進*與各國的理解和友誼做出了積極貢獻。
簡介 /*外文局
*外文局是在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創辦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0月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全局擁有近3000名職工,其中包括近百名外國專家。每年以40余種文字出版5000余種圖書、編輯近30種多語種期刊、運營30余家多語種網站,書刊發行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絡受眾遍及世界各地。*外文局對外傳播的信息,全面反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真實展現了*改革開放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為增進中外理解和友誼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理念/*外文局
使命:向世界說明*
精神:忠誠敬業 開拓創新 團結進取 攻堅克難
發展目標:外向型 國際化 多語種 多媒體
宗旨:服務國家發展 促進中外交流
素養:內知國情 外知識界 精通業務 追求*
發展戰略:海外戰略 品牌戰略 人才戰略
愿景:建設世界一流國際出版傳媒集團
核心價值觀:使命 奉獻 傳承 創新
發展路徑:市場化經營 精細化管理 集約化發展
歷史沿革/*外文局
1940s國外文局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國際新聞局。半個多世紀以來,外文局隨著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進行了幾次大的機構變動和隸屬關系調整,也根據國家對外傳播事業的需要,不斷調整完善所屬的書刊網對外傳播格局。外文局的過去,為國家外宣史鑄就了輝煌;外文局的將來,必將在向世界說明*的過程中,譜寫新的外宣篇章。
1949年1月,外文局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成立。
1949年12月,國際書店正式成立,隸屬于新華書店管理處。1964年1月改名為“*國際書店”。
1950s1950年1月,《人民*》英文半月刊創刊,該雜志之后又創辦了俄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法文版、印尼文版。
1950年5月,《人民*報道》世界語月刊創刊,后改名為《*報道》。
1950年7月,《人民畫報》中文版創刊,毛澤東為《人民畫報》題寫刊名。該雜志之后又創辦了英文版、俄文版、印尼文版、朝鮮文版、日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越文版、德文版、印地文版、印尼文版、阿拉伯文版、僮文版、緬文版、越南文版、瑞典文版、斯瓦西希里文版、意大利文版、烏爾都文版、羅馬尼亞文版、泰文版、蒙古文版、藏文版、維吾爾文版、朝鮮文版、哈薩克斯坦文版。
1951年1月,外文印刷廠正式開工,主要承印外文書刊。
1951年3月,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成立。
1951年10月,《*文學》英文版創刊,后來又創辦了法文版。
1952年1月,《*建設》(1990年改名為《今日*》)英文版創刊,該刊由宋慶齡創辦并親自選定刊名,之后又創辦了中文版、中文繁體字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文版、俄文版、德文版、葡文版。
1952年7月,經政務院批準,國際新聞局正式改組為外文出版社。
1954年12月,隨著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與文化部合并,外文出版社在行政上改由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領導,業務方針仍由中宣部領導。
1958年3月,《北京周報》英文版創刊,郭沫若為《北京周報》題寫中文刊名,該刊之后又創辦了西班牙文版、法文版、日文版、印尼文版、德文版、阿文版、葡文版。
1958年11月,在香港開辦“和平書店”,主要在當地經營*出版的外文書刊和蘇聯進口書刊。
1960s1962年1月,周恩來為《*建設》創刊10周年題詞:“把*人民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愿望傳播得更廣更遠,并且加強我們同他們之間的團結。”
1963年9月,*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為國務院的直屬局, 業務方針由國務院外事辦公室領導,政治理論書籍的出版發行工作由中宣部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領導。
1966年2月,新世界出版社成立。
1967年8月,外文局對外宣傳紙張總庫成立,后改名為“北京外文出版紙張公司”。
1968年6月,中央決定對外文局實行軍事管制。
1970s1970年4月,外文局由外交部代管。
1972年1月,外文局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代管。
1979年6月,外文局決定成立外文局干部培訓班,后改名為*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
1980s1981年11月,朝華出版社正式成立,隸屬國際書店。
1982年2月,外文局與文化部、對外文委、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局等五個機構合并為新的文化部,外文局成為文化部領導的一個局級單位。
1982年6月,*翻譯工作者協會成立(外文局代管)。
1985年1月,英國常青公司成立。
1985年4月,鄧小平同志親切會見*外文局原局長范敬宜、《*建設》副總編輯張彥。
1986年6月,*文學出版社成立。
1986年7月,外文局在北京組織了第71屆國際世界語大會,5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世界語者出席了大會。
1987年10月,《*與非洲》月刊創刊,有英文版和法文版。
1990s1990年7月,鄧小平為《人民畫報》創刊40周年題詞。
1990年11月,在德國設立“*圖書貿易有限公司”。
1991年12月,經中央批準,外文局全建制從文化部劃出,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副部級),由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歸口管理。
1992年1月,江澤民為祝賀《今日*》創刊40周年題詞:“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服務”。
1992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為《北京周報》題詞:“*之窗,世界之友”。
1992年5月,國家人事部發出通知,決定由*外文局牽頭負責翻譯系列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
1995年4月,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我局老專家、《今日*》雜志名譽總編輯愛潑斯坦,祝賀他在華工作60年暨80華誕。
1995年12月1日,外文局作為中共中央所屬事業單位,由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代管。
1997年12月,李鵬總理為《*與非洲》創刊10周年題詞:“努力辦好《*與非洲》,為促進中非友誼做貢獻”。
1998年5月,在《人民*》(日文版)創刊4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題詞:“辦好人民*,為中日人民友好做出新貢獻”。
2000s2000年10月,*互聯網絡新聞中心成立。
2001年11月,江澤民總書記為《今日*》創刊50周年發來賀信。
2001年5月,蔡名照同志任中央外宣辦副主任兼外文局局長、黨組書記。
200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外文局視察工作。
2003年10月,中編辦批準成立*外文局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
2004年1月,*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成立。
2004年7月,外文局在北京承辦了第8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
2004年10月,今日*雜志社拉美分社和中東分社分別在墨西哥城和埃及開羅成立。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到我局老專家愛潑斯坦家中祝賀他90歲壽辰。
2005年6月,*畫報出版社、朝華出版社、華語教學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獨立建制。
2005年6月,北京周報社北美分社成立。
2005年8月,*翻譯協會代表團以全票獲得2008年8月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的主辦權。
2005年12月,人民畫報社莫斯科分社成立。
2007年4月,外文局中文期刊中心成立。
2006年6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分別為出版的《北京周報》“紀念中巴建交55周年專刊”題詞。
2006年7月,*外文局文化企業集團成立,集團包括外文局所屬的*國際貿易圖書公司、外文印刷廠、外文紙張公司等單位。
2006年7月,*外文局信息技術中心成立。【1】
管轄機構/*外文局
下屬20個機構,包括7家出版社、5家雜志社,以及*網、*國際圖書貿易集團公司、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翻譯資格考評中心等單位,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俄羅斯、埃及、南非、墨西哥、秘魯、土耳其、日本、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2個海外分支機構,形成了涵蓋翻譯、出版、印刷、發行、互聯網和多媒體業務、理論研究及社會事業等領域的事業格局。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