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池州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
池州市人民政府。
農家土菜池州憑借豐富的物產資源和純樸的民俗食風,將鄉間原料巧妙組合,形成咸鮮合一,以味見長的鄉野風味體系,較著名的菜品有:干豆角燒肉、蘿卜燒臘肉等。
阮橋板鴨因其產地得名,食之肥而不膩,松嫩可口,咸淡適中、味鮮醇香,誘人食之。
臭鱖魚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后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臭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
池州小粑一種當地特色小吃,多由面粉制成,有時也有米粉,餡有粉絲、腌菜、蘿卜絲、豆角等多種變化,成型后炸制而成,油而不膩,吃完后唇齒留香。
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
獸類(15種):云豹、白暨豚、黑麂、梅花鹿、短尾猴、獼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江豚、河麂、鬣羚
鳥類(48種):白鸛、黑鸛、白肩雕、白頸長尾雉、白頭鶴、白鶴、大鴇、中華秋沙鴨、角鸊鷉、黃嘴白鷺、海南虎斑鳱、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鴛鴦、鳶、蒼鷹、赤腹鷹、雀鷹、松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烏雕、白尾鷂、鵲鷂、小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紅隼、白鷴、勺雞、灰鶴、白枕鶴、小杓鷸、小鴉鵑、草鴞、雕鴞、紅角鴞、褐林鴞、長耳鴞、短耳鴞、領鵂鹠、斑頭鵂鹠、藍翅八色鶇、卷羽鵜鶘。
兩棲爬行類(6種):中華鱘、白鱘、大鯢、細痣疣螈、虎紋蛙、胭脂魚。
2、分布
獸類主要分布在山區和丘陵,秋冬季在沿江圩區和升金湖有時可見河麂、鬣羚出沒,長江中分布有白暨豚、江豚兩種獸類。
鳥類中雁形目、鸛形目、鶴形目、鸻形目、鷗形目、鵜形目主要分布在沿江湖泊,雁形目有些種類在山區、丘陵水庫和河流中亦有少量分布。其它鳥類主要分布在山區、丘陵和圩區的森林中,天然林中種類和數量較多。
兩棲爬行類中,蛇類主要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圩區較少。其它種類如龜鱉類主要分布在山區河流附近、圩區農田、湖泊、池塘、溝渠等生境。
太白茶藝館九華山太白茶藝館坐落于九華山“芙蓉橋”畔,“太白書堂”內,左與祗園禪寺和聚龍大酒店為鄰,右有百歲宮地面纜車相伴,是有人香客朝九華山的必經之路。游人可在此交友品茗、欣賞禪茶表演。
海天休閑中心座落在池州市中心地段,是以洗浴休閑為主,及餐飲娛樂、康樂保健、住宿為一體的康樂之園,能滿足顧客高、中、低檔的消費要求。
儺戲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的古老戲曲藝術形式。由于代代沿襲,互不交流,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古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素有“戲曲活化石”之稱。
全市土地資源總面積839173.00公頃,其中農用地675740.00公頃,建設用地45231.00公頃,未利用地118202.00公頃。
池州山水洞俱全,旅游資源豐富。池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全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池州是中國*“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21世紀議程》地方試點地區,是安徽省旅游資源最集中、品味*“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游客進入“兩山一湖”區域的重要出入口。
池州境內以九華山為中心,分布著大小旅游區300多個,其中有4處*旅游品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國際性佛教道場、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被譽為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牯牛降;被譽為“中國鶴湖”的*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子巖。還有首批4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以及平天湖*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觀,是理想的休閑勝地。
池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池州自唐設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岳飛、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曾駐足池州,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傳世詩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不朽詩句,九華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貴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揚中外。歷代名家大作為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于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為池州旅游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鮮明,源遠流長。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岳型風景區。公元719年,新羅國(今韓國)國王近親金喬覺(法號地藏)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于99歲圓寂,其生前逝后各種瑞相酷似佛經所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們便認定他是地藏應世,九華山遂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地藏菩薩立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薩,他能幫助信眾實現各種美好的誓愿。其后僧眾云集,寺院日增,特別是明清以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其中全國重點寺廟9座,省級重點30座。現有僧尼千余人,歷代保存下來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各類傳世文物2000余件。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薩,現可供觀瞻的有5尊,其中百歲宮無暇和尚真身被明代崇禎皇帝賜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比丘尼肉身。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份莊嚴神秘的色彩。池州旅游業發展迅速,接待條件日趨完善。池州市委、市政府以旅游興市為目標,以九華山為龍頭,努力把九華山建設成重要的國際性佛教道場,把池州打造成*旅游勝地。經過“十五”的努力,池州旅游初步完成了從事業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的轉變,正處在打基礎、上臺階、爭發展的關鍵階段。“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60億元,力爭80億元,實現從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的跨越。06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66.2萬人次,同比增長19.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7206人次,同比增長39.37%;實現旅游收入15.7億元,同比增長26.63%。全年預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8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入境游客5.1萬人次,同比增長37.1%;實現旅游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29%。今年新開發開放景點4處;新增旅行社5家,其中新增國際旅行社1家;新增旅游星級飯店6家;新增旅游定點單位4家;新增持證導游人員130余人。局機關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468萬元,占任務的115.6%。全面完成省旅游局和市政府年初下達的接待目標任務。目前,池州擁有國際、國內旅行社46家;導游千余人;旅游星級賓館30多家;地面纜車和架空索道3處;擁有一定規模的社會賓館、招待所400余家;還有分布在各景區,充滿農家特色的農家樂飯店400余家;全市日接待能力可達10萬人。近年來,池州市相繼與國內外100多個城市(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香港、澳門、臺灣,日本、韓國,歐美,東南亞等多批國內外游客、旅行商、新聞記者慕名前來。
源于原始社會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內驅趕疫鬼的卜辭。《論語·鄉黨》已有“鄉人儺”的記載。到了漢代,宮遷每年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種神獸,舞蹈驅除鬼魅外,還有手執鼗鼓的侲子合唱禮神的歌曲。貴池的逐疫活動也稱作“儺”,當是沿襲了中原的古代儺文化傳統。倡貴池地處長江以南,古代為吳越和荊楚之地,屬水稻作業區,所以,貴池儺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與越、楚文化長期交融的產物。儺在貴池流傳的歷史,不見史籍記載。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風土篇》最早對貴池一帶的儺事活動作了簡單勾勒。記載的活動內容與今日對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編纂的《杏花村志》記載池州府治的四鄉儺隊八月十五日朝覲梁昭明太子蕭統(池人奉為“土主”)的活動最為詳細。證明,在清順治以前,貴池每當秋季,要舉行全境范圍的朝覲“土主”活動體現著對土地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從現存的儀式舞蹈、戲劇和音樂以及民俗活動各方面考究貴池儺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產物。它既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以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清咸豐以后,由于多次戰爭影響,儺事活動在貴池逐漸式微,一些家族的儺戲失傳,未失傳者也由于中輟時間過長而呈現伎藝的退化。60年代后期,儺事活動曾一度匿跡。1982年以來,在一些村莊陸續恢復演出活動。現在,池州儺在劉街鄉姚村、太和村等地流傳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點舉行大型的儺戲演出、祭奠等活動。充分表達了古樸的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禱與期待。
文南詞
文南詞是戲曲劇種。又稱文詞戲,民國36年(1947),湖北黃梅縣盲藝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縣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為生。在放牛場上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后江西省楊梓鄉金鳳業余文詞戲劇團胡志遠來梅塘傳教,首演大型古裝文詞戲劇目《蘇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縣青山鄉梅塘村正式建立了業余文詞戲劇團,上演過《三氣周瑜》、《白蛇傳》等一批傳統文詞戲劇目。1959年縣劇團戲曲音樂工作者錢藝河,根據青山公社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從音樂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余會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創作的小戲《搶木匠》參加省、地會演,獲音樂獎和表演獎,并稱號劇種為“文南詞”。以后漸被情節動人、悠揚悅耳的黃梅戲所替代。
青陽腔
戲曲劇種。因形成于青陽縣而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于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宋代,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萌生的南戲,后來形成號稱“四大聲腔”之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過,很快與青陽豐富的民歌、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俗‘還愿戲’)等民間藝術融合,約至元代形成青陽腔。《中國大百科全書》載:“青陽腔是在(明)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曲結合形成”,廣為流傳。并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滾調”,實現了戲曲聲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國戲曲聲腔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南戲中一支突起的新軍,青陽腔興盛于明清,持續500余年,有《青陽時調》、《時調青陽》、《時調青昆》、《昆池新調》、《滾調樂府》等青陽腔劇本選集并廣為流傳。青陽腔屬南戲高腔體系,其劇本是曲牌聯套傳奇體制,其行當繼承了古南戲的七角制(生、旦、凈、末、丑、外、貼),后發展為九角制(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諸刊本收劇目近百種(不含重復劇目)。
青陽腔在聲腔上屬南曲五聲系統,其演唱特征:①用鑼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眾和,獨唱與幫腔結合;③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青陽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國的徽調,也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曲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借鑒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清乾隆年間,史稱"花部"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紛紛興起,青陽腔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各流行地區入鄉隨俗,生根開花,結合當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當地的戲曲劇種;而青陽腔劇種自咸豐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陽縣為太平天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瘟疫,青陽腔藝人紛紛棄家外流謀生,該劇種在發祥地青陽日漸式微,卻在江西省湖口縣生存和發展,至1987年全縣有37個青陽腔業余劇團。青陽縣后從湖口"迎回"失傳多年的青陽腔,恢復上演《送飯·斬娥》、《夜等·追舟》、《百花贈劍》、《思凡下山》4出青陽腔傳統折子戲。1989年10月,青陽縣文化局組織創作上演新編青陽腔小戲《月圓橋》參加安徽省第二屆藝術節池州分場調演,獲劇本創作和表演獎。1991年4月由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文化局聯合編輯出版《青陽腔劇目匯編》(上、下集),收集青陽腔大小劇目94個。1992年5月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青陽腔學術研討會在青陽開,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交流學術論文24篇,并以《古腔新論》結集出版。
2、金喬覺(695—794)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憲英近族子弟。少年拋棄王族生活,削發為僧。通曉漢文。唐開元初年,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苦行修心,廣收僧徒,傳經布道。貞元十年(794)夏歷七月三十日,趺跏圓寂,壽年九十九年。僧徒將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顏狀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
3、費冠卿(生卒年不詳)字子軍,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后,居長安待授官職。驚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見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于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后,隱居九華山少微峰下達十余年之久。
4、李芃(722—785)字茂初,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復置池州,李芃被“詔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5、周馥(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東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位。著有《易理蕩參臆言》、《負喧閑語》、《玉山詩集》、《周愨慎公全集》。
6、許世英(1873~1964)字靜仁,秋浦(今東至)人。清末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理。
7、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人。昭宗時進士。與許裳、鄭谷等人號稱“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事見《唐詩紀事》卷十七,《唐才子傳》卷十。
8、姚依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幼年喪父,隨母親在江蘇、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后,他在地下黨員的影響下,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參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先后擔任北平學聯秘書長、黨團書記。姚依林同志是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池州是革命老區,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池州軍分區高度重視雙擁工作,全市黨政軍民按照創建雙擁模范城(縣)要求,緊緊圍繞國防和經濟建設,建立健全雙擁組織機構,強化雙擁意識和國防觀念,豐富雙擁工作內涵,創新富有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雙擁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機制、新載體,雙擁工作特色鮮明、重點突出、成效顯著,雙擁工作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全市呈現“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局面,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駐池部隊的現代化建設。
2003年,池州市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這是撤地建市以來我市榮獲的*張*名片;2007年,順利實現了全國雙擁模范城“兩連冠”。
1988年池州地區復建以來,地委、行署根據區情特點,在對國內外發展戰略深入研究、池州地區發展出路不斷探索的基礎上,超前定位“以青山清水為本、走生態經濟之路”的發展方針,把建設生態經濟示范區作為發展方向上的高起點定位、發展方式上的戰略性轉變、發展時空上的跨世紀工程來著力實施。1996年12月,池州被國家環保局批準為全國*“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試點地區;1999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批準為中國*也是**生態經濟示范區。
池州市情的*特點是生態環境好、旅游資源豐富、境內處處山青水秀。“十一五”以來,我市按照“加快建設以九華山為龍頭、主城區為中心、各縣區為支撐的大旅游格局”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大九華、大旅游、大產業”發展戰略,加快以九華山為龍頭的旅游開發。2006年10月,我市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獲高分通過,2007年初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命名。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提升生活質量、打造宜居城市的現實要求。為充分彰顯池州“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特色風貌,塑造池州“一城山水滿城詩”的城市意境,促進池州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市啟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于2010年2月4日正式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池州市是安徽省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藥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藥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余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
本市地處亞熱濕潤氣候,亞熱帶典型植物群落類型在這里都很齊全,且生長發育得很好,是常綠闊葉林向落葉林過渡地帶,常綠樹與落葉樹混生,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等,還有一些栽培的亞熱帶經濟林木。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
全市境內有高等種子植物153科676屬1557種(含種及其以下等級,其中野生1430種,栽培127種),其中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有26種。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種子植物有杉科、松科、柏科、楊柳科、胡桃科、樺木科、殼斗科、榆科、桑科、木蘭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漆樹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薔薇科、冬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樹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冬科、山礬科等千余種。山區丘陵,竹類資源廣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余種,其中毛竹資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點保護樹種有連香樹、紅豆杉,永瓣藤、香果樹、金錢松、黃山木蘭、香榧、銀鵲樹、猬實、青錢柳等。
1、牯牛降*自然保護區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建于1982年,位于石臺、祁門兩縣境內,*海拔1727米。總面積10萬畝,其中位于石臺縣境內面積5.1萬畝。1988年被批準為*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210種,脊椎動物271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銀杏、紅豆杉、香果樹、鵝掌楸、青檀、三尖杉、黃山木蘭等1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麂、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大靈貓、小靈貓、白鷴、鬣羚、黑熊、大鯢等29種。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環境質量良好,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78%,其中天然林占80%以上。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豐富的水、熱資源,保護區內不僅物種資源豐富,而且種間關系和食物網的連接錯綜復雜,形成了復雜而穩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結構,它既是一個物種基因庫,又是維護生態平衡的“生態環境堡壘”。
2、升金湖*自然保護區
升金湖位于我市東至縣和貴池區交界處,總面積50萬畝,核心區面積15.225萬畝,占保護區面積的30.45%,緩沖區面積15.45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9%,實驗區面積為19.32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8.65%。保護區自然環境優越,物種資源豐富,是我國具有國際意義的自然保護區,為東亞最主要的鶴類、鸛類和雁鴨類等候鳥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70余種、近10萬只濕地鳥類前來越冬,包括國家重點保護的27種,中日協定保護的62種,中澳協定保護的27種。尤為重要的是,升金湖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的*越冬種群,其越冬期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在此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占世界總數的八分之一,已成為世界瀕危動物鴻雁的最主要越冬地之一,數量達3萬只左右。省政府于1986年批準建立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1997年,國務院批準升金湖為*自然保護區。
3、貴池老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位于貴池區東南部,與青陽、石臺及九華山風景區毗鄰。1998年,原貴池市批準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4月,省政府批準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由劉街、棠溪、梅村三鄉11個行政村毗連的山場組成,目前總面積40.314萬畝。保護區屬皖南山區,與九華山自成一體,一般海拔300--1156m,大小山峰五十余座,千米以上山峰四座,*峰老山海拔1156m。境內氣候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具有亞熱帶典型的植物群落特征,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內共有種子植物1557種,其中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7種,如銀杏、香果樹、連香樹、天目木姜子、金錢松、青檀、青錢柳、銀鵲樹等。動物資源已知獸類41種、鳥類104種、爬行類7種、兩棲類7種。*保護的動物22種,包括金錢豹、云豹、梅花鹿、短尾猴等;省級保護的有38種,包括現棘胸蛙、尖吻蝮、狗獾、花面貍等。保護區與九華山山體相連,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石階通往九華山,是古時香客朝拜的必經之路。地形地貌復雜多變,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森林生態景觀。
為協調自然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目前,貴池區委托安徽省林業規劃設計院編制老山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對老山自然保護區范圍進行適當調整,預計調整后,老山保護區面積約為1.7公頃(25萬畝)左右。
4、貴池十八索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原貴池市政府批準建立縣級保護區。2001年4月,省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東北沿江圩區,東以青通河為界,與青陽、銅陵毗鄰。保護區涉及茅坦、梅龍、江口、觀前4鄉鎮共10個行政村,人口約1.1萬人。保護區由十八索、西岔湖、雙豐圩、慶豐圩、查村湖及青通河、九華河部分河段組成。青通河、九華河長年有水,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均注入長江。保護區總面積5.45萬畝。其中核心區1.56萬畝、緩沖區0.95萬畝,實驗區2.89萬畝。保護區內濕地生境優越,水質優良無污染,餌料資源豐富,是雁形目、鸻形日、鷗形目鳥類的良好棲息地。已記錄到鳥類117種,其中越冬水禽59種,越冬水禽總數達到2萬只以上,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頭鶴、白鸛、黑鸛,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白琵鷺、小天、白額雁、鴛鴦。十八索保護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它為各種候鳥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對保護白暨豚以及長江的水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6、東至縣紫石塔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東至縣政府批準建立。位于東至縣馬坑鄉境內。平均海拔600米,*海拔1063米,森林覆蓋率76%,森林畜積81.8萬立方米。保護區內天然林面積近5000公頃。植物種類2100種,動物種類200余種,珍稀植物包括銀杏、香果樹、三尖杉、天竺桂、青檀、醉翁榆、花櫚木等。珍稀動物包括金錢豹、云豹、短尾猴、黑麂、蘇門羚、斑羚、穿山甲、豺、白頸長尾雉、白鷴等。經濟動物有狼、豪豬、黃鼬、野豬、刺猬、華南兔等,經濟植物有楊梅、獼猴桃、野山楂、茅粟、華東野核桃、桃等。
保護區地處中國中亞熱帶北緣,植被保存完好,尤其海拔600米以下,溝谷兩側,保存了古老的森林植被群落以及多種珍貴稀有樹種。其山麓坡地除保存了大面積的苦櫧林、青岡櫟林外,尚有小面積的小葉青岡櫟林、烏楣栲林、甜櫧林、細葉青岡櫟林等,溝谷地帶還間有華東楠、紅楠林、紫楠林及青檀林等,此外,在山麓和溝谷闊葉林中,生長發育著許多中國南方區系成分,如楊梅、粗糠樹、崖豆、烏楣栲、棕櫚等,以及中國西南、華中區系成分,如粗糠樹、興山榆和湖北算盤珠等,顯示了我國中亞熱帶北緣特殊的森林植被景觀。
至2012年,池州市下轄1個市轄區(貴池區)、3個縣(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此外,池州市還設立以下管理區:九華山風景名勝區(*)、池州經濟開發區、池州火車站站前區、池州江南產業集中區。
區劃 | 面積(km2)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街道 | 鎮 | 鄉 | 居委會 | 村委會 |
---|---|---|---|---|---|---|---|---|
池州市 | 8391.73 | 貴池區 | 247100 | 11 | 36 | 9 | 87 | 588 |
貴池區 | 2534.23 | 池陽街道 | 247100 | 11 | 9 | 53 | 159 | |
東至縣 | 3256.90 | 堯渡鎮 | 247200 | 12 | 3 | 17 | 234 | |
石臺縣 | 1406.92 | 仁里鎮 | 245100 | 6 | 2 | 5 | 79 | |
青陽縣 | 1203.69 | 蓉城鎮 | 242800 | 9 | 4 | 12 | 116 | |
注:青陽縣數字包含九華山風景區所轄九華鎮及九華鄉。 |
區劃 | 下轄地區 | 方言 |
---|---|---|
貴池區 | 池陽街道、秋浦街道、江口街道、里山街道、馬衙街道、墩上街道、梅龍街道、秋江街道、杏花村街道、清風街道、清溪街道、牛頭山鎮、梅街鎮、殷匯鎮、涓橋鎮、烏沙鎮、唐田鎮、梅村鎮、牌樓鎮、棠溪鎮、池州站前區、池州經濟開發區 | 江淮官話洪巢片、贛語懷岳片 |
東至縣 | 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香隅化工園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東流經濟開發區、東至站前區、東至政務新區、東至城南新區、勝利工業園區、龍泉工業園區、梅城工業園區、東至經濟開發區 | 東至方言 |
石臺縣 | 仁里鎮、七都鎮、仙寓鎮、丁香鎮、小河鎮、橫渡鎮、大演鄉、磯灘鄉、石臺縣開發區 | 吳語宣州片石陵小片 |
青陽縣 | 蓉城鎮、楊田鎮、廟前鎮、朱備鎮、木鎮鎮、新河鎮、陵陽鎮、丁橋鎮、杜村鄉、喬木鄉、酉華鄉、青陽縣開發區 | 江淮官話洪巢片 |
截止2005年,池州市有林地面積達681.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2163萬立方米,竹林42萬畝,蓄積量10942萬株,森林覆蓋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萬畝,經濟林9.3萬畝,薪炭林1.7萬畝,防護林193.3萬畝,特種用途林31.5萬畝。杉類面積143萬畝,蓄積704萬立方米;松類面積143萬畝,蓄積591萬立方米;闊葉類面積343萬畝,蓄積830萬立方米。全市區劃界定國家公益林160萬畝,并列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建立*自然保護區2個(牯牛降、升金湖),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貴池老山和十八索),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110萬畝,占國土面積的8.8%,九華山*森林公園和東至天臺山省級森林公園2處,面積5萬畝。
池州市杏花村賓館池州市秋浦西路★★★
池州賓館池州市長江南路★★★
九華山聚龍大酒店九華山風景區★★★
九華山莊九華山風景區★★★
由于地形和氣候影響,境內降雨集中,年際年內變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1700mm,年內降雨集中在汛期5~9月,各河流汛期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而8~9月份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5%,春夏季易澇、伏秋季易旱,旱、澇年份分別占62%和49%,風調雨順的年份僅占16%。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黨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近14.4億元。完成了以長江堤防除險加固為主的一批防洪保安水利工程,為全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水利保障。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灌溉、城鎮供水、發電等效益的水利工程體系,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庫377座(1座中型水庫在建),萬畝以上灌區13處;引水涵閘64座,機電排灌站810座,裝機14萬千瓦;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達到14.33萬kw,技術可開發量達6.2萬kw,占理論蘊藏量的43%。全市開發建設水電站52座,總裝機容量35735kw,占可開發量的58%,年平均發電量9535萬kw;水利工程年供水能量為7.15億立方米,為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用水部門主要有工業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城鎮生活用水和農村人畜飲水。2005年全市用水總量為4.96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4%,是*用水部門,工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19%,生活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市城鎮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增加較快,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0%和5%,農業用水基本持平并略有下降,據預測,到2010年,全市用水總量將增加到8.9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分別增加1.1億立方米和1.5億立方米,未來新增供水主要為城市供水。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