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行業信息,設計藝術。
科技咨詢,綜合消息,工作委員會,抗擊疫情。學會新聞。
宋春華--*建筑學會第十、十一屆理事長
葉如棠--*建筑學會第八、九屆理事長
戴念慈--*建筑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楊廷寶--*建筑學會第五屆理事長
閻子祥--*建筑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楊春茂--*建筑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周榮鑫--*建筑學會*、二屆理事長 主要任務
*建筑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團體,*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學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考察,編輯出版學術書刊和科普書刊,對國家城鄉建設的科學技術問題發揮咨詢作用,發動會員提出合理化建議,維護會員權益和反映會員意見、呼聲,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組織同國外的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往來,舉辦或協助舉辦各種培訓班、進修班以提高會員學術水平,普及建筑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先進經驗,以及開展其他各種活動。
會徽采用斗拱和模數立方體組合,體現建筑學科民族化和現代化,繼承和創新的發展方向。
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斗拱是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結合的范例
材和斗口開創了我國古代建筑的模數應用
斗拱是我國最早的建筑學術團體“*營造學社”的標記,沿用斗拱標志可體現學會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模數立方體象征著建筑三度空間模數化
模數化是建筑設計標準化,施工機械化、裝配化,構件生產工廠化的必由之路
模數應用是建筑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臺灣建筑界亦應用斗拱作為會徽(外框為梅花形),這更增添了海峽兩岸建筑工作者的同一性。
*建筑學會目前設有4個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咨詢工作委員會。目前設有19個專業學術委員會(分科學會、研究會):建筑創作學術委員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建筑施工學術委員會,地震工程學術委員會,園林綠化學術委員會,建筑熱能動力學術委員會,建筑電氣學術委員會,建筑經濟學術委員會,建筑物理學術委員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村鎮建設學術委員會,建筑統籌管理研究會,建筑結構學術委員會,暖通空調學術委員會,地基基礎學術委員會,建筑材料學術委員會,工程勘察學術委員會,體育建筑學術委員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
*建筑學會成立于1953年,是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注冊的獨立法人社團,也是*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成員之一。
*建筑學會的基本宗旨和任務是: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開展各種學術活動,編輯出版學術、科技刊物,對重大科技問題及工程項目進行咨詢、評估,組織國際學術交流、考察,促進建筑創作繁榮與科技進步。學會主要任務是開展建筑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交流;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編輯出版科技書刊;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開展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工作;舉薦和獎勵優秀科技成果與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政策與技術咨詢;反映會員的意見和要求;辦好會員之家,為廣大會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服務。
*建筑學會是溝通會員和建筑科技工作者與政府及其他部門的橋梁和紐帶,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舉薦人才,表彰先進,倡導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優良學風,為會員及建筑科技工作者服務。
*建筑學會設有個人會員(包括一般會員、資深會員、名譽會員、學生會員、外籍會員)和團體會員,目前共有個人會員10萬余人,團體會員3百余個;學會設有9個工作委員會、20個分會和秘書處。
*建筑學會的地方組織是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的各“省級”建筑學會或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學會委托各地方學會發展會員,并實行屬地管理。
*建筑學會設置并定期評頒的獎項有“建筑創作獎”、“青年建筑師獎”、“優秀建筑結構獎”和“優秀論文獎”。并受建設部的委托,負責全國“梁思成建筑獎”的評審工作,
*建筑學會編輯出版的刊物有《建筑學報》、《建筑結構學報》、《建筑知識》、《工程勘察》、《建筑經濟》、《小城鎮建設》、《工程抗震》、《建筑電氣》、《暖通空調》、《建筑熱能通風空調》、《施工技術》。
*建筑學會是國際建筑師協會(UIA)和亞洲建筑師協會(ARCASIA)的國家會員,并支持和參與其所組織的活動。此外,*建筑學會與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美國建筑師學會、日本建筑學會、俄國建筑師聯盟、韓國建筑師學會、蒙古建筑家聯盟及香港建筑師學會等簽訂有學術交流協議;與世界其他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建筑學術團體保持有相互交往的密切聯系。
*建筑學會原名“*建筑工程學會”,1951年10月開始籌備,1953年10月23~27日在北京召開的*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宣告成立。*屆理事長為周榮鑫,副理事長為梁思成、楊廷寶,秘書長為汪季琦。
1955年7月,*建筑工程學會改名為*建筑學會。
1957年2月,*建筑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二屆理事長為周榮鑫,副理事長為梁思成、楊廷寶、賈震、趙深,秘書長為汪季琦。
1961年12月在廣東省湛江市舉行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三屆理事長為楊春茂,副理事長為梁思成、楊廷寶、趙深、王大鈞、林克明,秘書長為劉云鶴。1966年 3月在陜西省延安市舉行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第四屆理事長為閻子祥,副理事長為梁思成、楊廷寶、王希甫、劉向道、沈勃、周厚、林克明、花怡庚、金甌卜、趙深,秘書長為花怡庚(兼)。會后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會停止活動。
1980年10月在北京召開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五屆理事長為楊廷寶,副理事長為閻子祥、陳植、金甌卜、汪季琦、戴念慈、王華彬、張開濟、何廣乾、佘畯南、任震英,秘書長為金甌卜(兼)。
1983年11月南京市集會紀念建會30周年,并改革了以往開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理事的辦法,直接召開了第六屆*次理事會議。第六屆理事長為戴念慈,副理事長為閻子祥、許溶烈、王華彬、吳良鏞,秘書長為龔德順。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