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殘疾人聯合會

介紹:

殘疾人聯合會

首頁www.cdpf.org.cn

地方動態,領導講話,殘聯。殘疾人,公告通知。

促進殘疾人平等、殘聯具有代表、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是國家法律確認、是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統一組織。發展殘疾人事業,服務、管理三種職能:代表殘疾人共同利益,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團結幫助殘疾人,為殘疾人服務;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承擔政府委托的任務,管理和發展殘疾人事業。殘聯的宗旨是:弘揚人道主義思想,殘疾人聯合會簡稱殘聯成立于1988年3月,國務院批準的由殘疾人及其親友和殘疾人工作者組成的人民團體。

組織機構/*殘疾人聯合會

一、*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名譽主席:鄧樸方

二、*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張海迪(女)

副主席:王新憲、王乃坤(女)、李志軍、劉再軍、馬廷慧(女)、張明園、湯小泉(女)、呂世明、孫先德、程凱、申知非、相自成、李偉洪、楊洋(女)

三、*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執行理事會理事長:王新憲

副理事長:王乃坤(女)、孫先德 、程凱、賈勇

理事:李偉洪、楊 洋

鄧樸方/*殘疾人聯合會

鄧樸方,1944年4月生,四川廣安人,生于山西省左權縣,名字為劉伯承所取。1965年加入*共產黨。

20世紀50年代初在北京十三中學讀書。1962年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68年畢業。歷任中央軍委服務處干部。1983年創辦*殘疾人事業。1984年3月任*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8年起任*屆*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主席,執行理事會理事長。1993年4月當選為*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名譽會長,后任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10月當選為第二屆*殘疾人聯合會主席。1998年10月當選第三屆*殘疾人聯合會主席。2003年9月再次當選殘聯主席。是中共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1968年受迫害致殘,高位截癱。

1988年獲聯合國秘書長特別獎。1990年獲康復國際第十五屆年會授予的康復國際主席獎。1992年9月被康復國際第17屆世界大會授予亨利·凱斯勒獎。1993年11月被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授予獎牌,以表彰他對“亞太殘疾人十年”活動作出的杰出貢獻。1996年8月,被國際扶輪社授予保羅·哈里斯獎章,以表彰他為殘疾人事業做出的貢獻。1999年9月,獲得韓國“一家紀念獎財團”頒發的“一家獎”。2002年10月被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授予特別貢獻獎。2003年12月,榮獲“聯合國人權獎”,這是*人首次獲得這一榮譽。2004年1月,被任命為第29屆奧運會北京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2005年5月14日,美國博伊斯州立大學向鄧樸方頒授人文科學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人道主義思想研究與實踐等方面取得的學術成果和突出貢獻。同年11月19日,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授予鄧樸方“國際殘奧委勛章”,以表彰他為推動國際殘奧運動的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皣H殘奧委勛章”是國際殘奧委的*榮譽獎,創立于1994年。“國際殘奧委勛章”最初每兩年頒發一次,從1998年開始改為每年頒發一次。鄧樸方是首位榮獲“國際殘奧委勛章”的*人。與他一同獲得該項榮譽的還有比利時殘奧委主席阿·特里科特和前國際殘奧委執委卡·穆士特等11人。

事業發展/*殘疾人聯合會

*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

1.初創階段(1949~1966)

新*成立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殘疾人也由沿街乞討、流離失所轉由政府收養救濟。殘疾人和全國人民一樣成了國家的主人,有了政治權利和基本生活權利。農村殘疾人分到了土地和生產工具,參加了互助組、合作社。城市殘疾人在政府支持下組織起來生產自救,舉辦小型多樣的手工業合作社、組,后來發展成為福利工廠。一些無依無靠的殘疾人、殘疾孤兒、殘疾老人,分別被安置在陸續建立的兒童福利院、社會福利院和敬老院。50年代中期,殘疾人福利工廠、傷殘人福利院、榮軍療養院、精神病院等相繼出現。盲童、聾啞兒童教育有所發展,到1965年,全國盲校、聾啞學校由解放前的41所增至266所,相當于過去的6倍,在校學生由解放前的2000人增至23000余人,增長10倍。漢語盲文和聾人手語工作開始建立,*盲文工作者黃乃參照路易·布萊爾盲文體系,設計了漢語盲文方案,經教育部批準在全國推行。盲人按摩醫療、盲人聾啞人康復工作、殘疾人文藝體育工作也陸續起步。?

為了有領導地開展殘疾人工作,1953年,經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盲人福利會,由當時的內務部長謝覺哉兼任主任委員;1956年12月,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成立了*聾啞人福利會,主任委員由當時任*人民救濟總會秘書長的伍云甫擔任!皟蓵眻F結合作,協助政府開展生產自救、特殊教育、康復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工作。1954年創辦《盲人月刊》。1957年舉辦我國有史以來首屆青年盲人田徑運動會,聾人田徑、游泳運動會,有上千人參加選拔賽,活躍了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1958年選派盲人運動員參加了國際盲人田徑運動通訊比賽,當時盲人的個別項目已接近國際水平。1960年5月召開全國盲人聾啞人*屆代表會議,將前述兩會合并,成立*盲人聾啞人協會。爾后,至1965年,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373個地、市、縣逐步建起地方協會和基層組織,活躍了各地盲聾啞協會的工作,密切了政府與廣大殘疾人群眾的聯系。?

黨和政府領導對殘疾人工作十分重視。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曾指示要關心廣大盲人聾啞人群眾,并多次接見來我國訪問的外國盲人聾啞人友好代表團。1960年5月召開*屆全國盲人聾啞人代表會議時,周總理、朱德委員長、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并照了相。周總理、董必武、葉劍英、謝覺哉等領導人還多次視察聾啞學校與福利工廠。董老視察北京聾啞學校時題贈詩一首:“使聾能聽啞能言,造化無端自惹煩?茖W神奇天可補,不平社會要推翻!敝x老視察天津聾啞人拔絲廠時題贈詩云:"拔出鐵絲細又勻,拔絲工友藝超群。眼尖手巧心尤靜,轟轟隆隆竟不聞。聾人辦廠英氣豪,困難樁樁向后拋。擴建廠房新設計,紅云朵朵看來朝。這些對廣大殘疾職工是很大的鼓舞。

2.“文革”時期(1966~1976)

由于黨和國家在指導方針上發生嚴重錯誤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殘疾人事業陷于停頓。

3.開創新局面階段(1978年以后)

1978年,隨著*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貫徹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經濟、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國家對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1978年,*盲人聾啞人協會恢復活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盲人聾啞人協會及其下屬組織也相繼恢復工作;1982年全國人大修改后的《憲法》首次規定:“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1984年3月,*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1986年7月,聯合國“殘疾人十年”(1983~1992)*組織委員會成立;1987年4月,進行了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1988年3月在*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盲人聾啞人協會的基礎上,本著改革的精神,成立了融代表、服務、管理功能為一體的*殘疾人聯合會。鄧樸方為*殘聯主席團主席兼執行理事會理事長。王震為*殘聯名譽主席。*殘疾人聯合會依靠政府,動員社會,協助政府、全國人大等實現了一系列重大舉措: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頒布實施《*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1990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1年12月,國務院批準頒布《*殘疾人事業"八五"計劃綱要》及其16個實施方案;1993年9月,國務院批準成立由32個部委負責人組成的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等。這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使*殘疾人事業由救濟安養為主的初創階段,步入以“平等·參與”為宗旨,康復、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福利、環境、法制建設全面發展的階段,全國殘疾人工作進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時期。

這個時期*殘疾人事業建立起業務體系、工作體系、組織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殘疾人的參與意識增強,全國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比初創階段有較大改善。*殘疾人事業的各項業務,在較低的起點上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獲得顯著成績?祻蜌埣踩丝祻凸ぷ饕詫嵱、易行、受益廣的康復內容為重點;將現代康復技術與傳統康復技術相結合;以專門康復機構為骨干、社區康復為基礎、殘疾人家庭為依托,為殘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復服務。狠抓了搶救性的三項康復工作,截止1993年底,白內障摘除手術已使90余萬名盲人復明,脫盲率達99.8%;進行了32萬余例小兒麻痹后遺癥矯治手術,有效率達98.7%;對3.8萬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訓練,使之都能開口說話。這三項共126萬名殘疾人獲得康復。廣大農村成千上萬的白內障患者過去貧病交加,不得溫飽,復明后,勞動致富。青海、西藏喇嘛、活佛深受盲病之苦,重見光明后,進一步升起了感激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愛國熱忱。許多兒麻患者結束了十幾年的爬行生活,站起來走向生產崗位。聾兒們開口說話,呼爹喚媽,一些聾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為親人免除后顧之憂。所有這些康復成果,不僅解放了社會生產力,而且為廣大殘疾人全面參與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康復工作領域已擴展到精神病綜合防治、智力殘疾預防和低視力康復。全國已有30個市、30個縣采取社會化、開放式、綜合性的措施,對70多萬精神殘疾人進行康復試點;建立了近百個低視力康復點,為低視力殘疾者配用助視器,使其脫離盲人生活狀態;針對導致智力殘疾的遺傳和缺碘兩大因素,6個省和14個高發縣制定了控制遺傳性智力殘疾的規定,部署了食鹽加碘及對新婚育齡婦女、孕婦和嬰幼兒補用碘油制品,以消除碘缺乏病,預防殘疾。康復基礎性工作也有良好開端。1988年建成的**現代化康復研究中心,在康復醫療、科研、人才培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建立了29個省級聾兒康復中心、600多個聾兒語訓部(班)。設立1200多個社區康復站、300多個特殊用品輔助用具供應服務站,幫助殘疾人補償和訓練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能力。在街道和福利工廠設立精神殘疾人和智力殘疾人工療站1300多個。逐步發展骨干康復機構,三級綜合醫院普遍設立康復科(室),6所醫學院校開設了康復醫學專業,發揮培養人才和技術指導作用。

教育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著重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截止1993年底,特教學校已發展到1108所,比建國前增長25倍,比1966年增長4倍,平均每年增長20%;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達3568個,這是80年代發展起來的,已逐步成為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主體。在特教學校、特教班就讀的盲、聾、弱智兒童已達37萬余人,相當于建國前在校生兩千人的185倍。近5年殘疾人教育的發展,超過了我國特殊教育百余年的總和。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廣泛開展。1988~1993年五年累計,全國普通技校、中專共招收殘疾學生4300人。建立了殘疾人職業高中89所、技工學校9所、中等專業學校15所及各類培訓機構268個,開辦各類中短期職業培訓班4500多期,共培訓13萬余殘疾人。高級中等以上教育初見成效。大學之門已為殘疾青年敞開,普通高校1988~1993年累計錄取3859名殘疾學生。開辦了長春大學特教學院、山東濱州醫學院醫學二系(專收肢殘學生)、天津理工學院聾人機電專業,試辦了青島盲人高中、南京聾人高中,新疆、南京中醫學院開設了盲人按摩醫療專業。盲文改革和聾人手語的推廣取得成果。制定了《漢語雙拼音盲文方案》、盲人數理化和民族器樂符號,出版了*部規范化的《*手語》和盲人觸摸世界地圖集。

勞動就業國家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針,采取按比例安排就業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及各種扶持保護措施,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安排殘疾人勞動就業。截止1993年底,集中安排殘疾人的福利企業已達5.6萬個,84萬殘疾人在其中就業,1993年實現產值890億元,其中有不少出口創匯產品。在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按比例安排就業邁出了開拓性的一步:140多萬殘疾人分散在各單位就業,占全國職工總數0.93%。在此基礎上,全國已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9個大城市依照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進行試點,按1.5~2%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個體從業的殘疾人已達數十萬。據抽樣調查,城鎮殘疾人就業率為50%,農村殘疾人在業率為60%左右。全國建立435個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實施待業登記、能力評估、職業培訓、就業介紹、指導的殘疾人勞動服務網絡逐步形成。農村由縣、鄉(鎮)政府和基層組織扶助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和其他生產勞動。針對貧困殘疾人口數占全國貧困人口半數的狀況,國家于1990年批準設立“康復扶貧”專項貼息貸款,*批貸款一億元撥到500個縣,先后幫助40余萬個殘疾人戶進行康復、職業培訓,參加生產勞動。這一舉措成效明顯,“先治病,后治窮,學技術,抓生產”,不少殘疾人初步脫貧。1991年,在有8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第三屆殘疾人職業技能奧林匹克競賽中,我國殘疾人展能團獲金牌15、銀牌10、銅牌10,為各類獎牌和總分*名。勞動就業和展能的成果,充分顯示,只要認真培訓,安排適合的工作,殘疾人同健全人一樣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宣傳工作和文化體育殘疾人宣傳和文化體育工作,面向基層,融于社會和大眾文藝體育,適應殘疾人的特點與需要,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傳播媒介和公眾文化單位努力為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服務。1992年成立的全國殘疾人事業宣傳新聞促進會,已成為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聯系的樞紐,每年在中央報刊、電視臺、廣播電臺刊登和播放有關殘疾人事業的稿件達數千篇,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典型及時報道,基本形成了宣傳網絡。適應聾啞人的需要,開辦了電視手語節目,并在一些影視節目中增加字幕。全國攝制了《啟明星》等引起強烈反響的10多部電影和50多部電視劇。為殘疾人服務的華夏出版社、*殘疾人雜志社等單位,出版發行盲人、聾人、弱智人讀物和殘疾人教育、康復、就業等書刊1200余種、數千萬冊。全國開辟了2100多個殘疾人活動場所和51個盲人有聲讀物圖書館(室)。1987、1990年先后舉辦兩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有兩萬余名殘疾人參加各地演出,共演出萬余場,展示了才華,感動了社會。*殘疾人業余藝術團不但在國內演出,還曾出訪歐美亞澳洲十幾個國家和香港,引起轟動,被譽為"美和友誼的使者"。1985、1989、1992年先后舉辦了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有14萬名殘疾人參加縣以上選拔賽,推動了基層體育活動,并創造了優異成績。僅第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就刷新238項全國紀錄、10多項世界紀錄。*殘疾人業余體育代表團先后參加殘疾人奧運會等10多次重大國際比賽,共獲金牌133枚、銀牌62枚、銅牌29枚,在第八、九次殘疾人奧運會上獎牌*,為國家爭了光。

社會環境國家發布了《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沈陽等城市的主要道路、街道和商場、劇院、會議中心、廣場等建筑物逐步采取了無障礙措施。城市實行盲人免費乘車、盲人郵件免費寄遞等。這些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了條件。公眾助殘意識逐步提高,殘疾人保障法頒布后的三年間,分別以"宣傳保障法"、"走進每個殘疾人家庭"和"扶助與共進"為主題,開展了三次"全國助殘日"活動,從中央到縣鄉地方領導,深入村和居委會看望殘疾人,全國每個年度的"助殘日"有數千萬人為殘疾人辦實事、送溫暖。全國約有五千萬少年隊員先后參加了歷時8年的"紅領巾助殘"活動。各級殘疾人組織開展"建殘疾人之家"、做"殘疾人之友"活動,展現了團結、友愛、互助之情。召開"全國助殘先進集體、個人暨自強模范表彰大會,表彰193個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75個殘疾人之家、194名全國自強模范,宣傳殘疾人身殘志堅、為國奉獻的事跡和自強不息精神,推動社會樹立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風尚。

殘疾人組織建設年*殘疾人聯合會成立后,省、市、地、縣以至大部分鄉鎮都建立了殘聯組織,形成了統一的殘疾人組織體系。各級殘聯本著“邊工作邊建設,以任務帶隊伍促事業”的原則,逐步加強了地市以上殘聯的領導班子,學會運用社會化工作方式,樹立“人道、廉潔”的職業道德和“團結、實干、高效、開拓”的工作作風。

與此相適應,縣以上各級政府先后建立了殘疾人事業領導小組,加強對殘疾人工作的協調與領導。國務院在聯合國殘疾人十年*組委會行將結束之際,成立了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地方各級殘疾人事業領導小組也相應改為地方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在方針、政策、法規、規劃等重大問題與重大措施上加強領導與協調,形成全國殘疾人工作的管理體系。

法制建設

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這是一部保護殘疾人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基本法律,是每個公民和一切組織對待殘疾人問題的行為規范。國務院專門發出了宣傳貫徹《保障法》的通知,國家將其列入"二五"普法規劃,在全國發行漢文、盲文和七種少數民族文字的法律文本近1000萬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帶頭宣講,一年一個宣傳高潮,以多種宣傳形式在公民中普及維護殘疾人權益的法律意識。同時積極制定配套法規,國家有關部門已制定“殘疾人教育條例”、正起草制定“殘疾人勞動就業條例”,1993年底,一半左右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頒布殘疾人保障法實施辦法,其他省區也已將“實施辦法”提請審議。大多數地、市、縣政府制定了扶助殘疾人的規定和優惠政策。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2、1993年分別對5個省執行"殘疾人保障法"的情況進行檢查,并在29個省的義務教育法檢查中將殘疾人教育列為專題。1993年司法部等六部委聯合召開宣傳實施“殘疾人保障法”工作座談會,總結實施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這部法律的貫徹落實。

國際交流

我國積極參與了“聯合國殘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亞太殘疾人十年(1993~2002)”行動。參加了各類殘疾人國際組織,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殘疾人事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承辦了12次重要國際會議。應聯大秘書長邀請,*殘聯主席鄧樸方以*代表團特別顧問身份在第47屆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闡明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方針原則并提出建議,受到熱烈歡迎。*殘疾人事業的基本做法和巨大進展,充分展現了我國人權保障的廣泛性、真實性和公平性。*有關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觀念、法規、政策、方針、辦法逐漸為國際社會吸收、認同,并在聯合國產生的有關殘疾人的文件中得以體現。*殘疾人事業獲得的成就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國際組織的表彰。1988年,聯合國秘書長授予*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平使者獎",授予鄧樸方“殘疾人十年特別獎”;1992年10月,康復國際授予鄧樸方“亨利·凱斯勒獎”;1992年11月,亞太殘疾人國際授予鄧樸方“亞太區獎”;1993年11月,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授予鄧樸方“亞太殘疾人十年榮譽獎”。

時代特點

*,堅持“講求實效、打好基礎”的發展戰略,著重抓好殘疾人迫切需要的、受益廣、見效快的工作,使殘疾人獲得實惠;并逐步完善殘疾人組織體系、殘疾人事業的業務體系、工作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和基礎設施。

第二,堅持法制建設。全面貫徹實施《殘疾人保障法》和有關法規、規定,以國家意志規范每個公民和一切組織的行動,依法保護殘疾人權益,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

第三,堅持依靠政府,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殘疾人事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殘疾人工作的法規政策、規劃計劃均由國家和各級政府以政府文件形式部署、督導、檢查。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作用,協調管理殘疾人事業。

第四,堅持運用社會化工作方式,充分動員社會力量以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殘疾人事業。廣泛宣傳人道主義,喚起全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形成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和扶殘助殘的道德風尚。

第五,堅持完善“亦官亦民”的殘聯組織,充分發揮殘聯組織和廣大殘疾人的積極作用。各級殘聯認真履行代表、服務、管理職能,履行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辦事機構的職責,當好政府的助手。殘疾人工作者實踐“人道、廉潔”的職業道德,勇于開拓,忠誠奉獻。廣大殘疾人珍惜人生價值,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為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奉獻力量。

第六,堅持結合*國情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原則。把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和*國情密切結合起來。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通過依法實施按比例安排就業、舉辦福利企業、扶持自謀職業、個體開業等多種渠道,促進殘疾人在勞動就業中實現自身價值,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

第七,不斷完善殘疾人基層社會保障網絡。適應我國社會的團粒結構和基層群眾有著扶殘濟弱的傳統美德等特點,將基層殘疾人工作與社區康復、社區服務及三級醫療保健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社區內人力、物力資源,讓殘疾人就地就近獲得康復、教育、就業、婚姻等方面的服務。使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扶養人的殘疾者,在社區內獲得扶助、救濟與供養。

機會均等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

(聯合國大會第四十八屆會議1993年12月20日第48/96號決議通過)

背景和當前的需要

1.在世界各地,在每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有殘疾人的存在。全世界殘疾人的數目相當大,而且還在增加。

2.殘疾人原因和后果,世界各地的情況各有不同。這種差異是不同社會經濟環境的結果,也是各國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尚有差別的結果。

3.殘疾政策是近200年來發展形成的。它在許多方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總體生活條件和社會及經濟政策。但是在殘疾領域,也有許多特殊的因素影響到殘疾人生活條件。無知、忽視、迷信和恐懼都是一些社會因素,在整個殘疾史上,這些因素使殘疾人陷于孤立,并阻延了他們的發展進程。

4.多年來,殘疾政策從醫療機構的初級護理發展到殘疾兒童的教育和對成年后致殘者提供康復服務。通過教育和康復,殘疾人在殘疾政策的進一步發展方面成為更加積極推動力。成立了殘疾人組織、殘疾人家屬和支持者的組織,為殘疾人爭取更好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提出了融合和正;母拍,這些概念反映了人們對殘疾人自身的能力有了更大的認識。

5.接近1960年代末期時,一些國家的殘疾人組織開始擬訂一個新的殘疾人概念。這一新概念表明了殘疾者個人遇到的限制不但與環境的設計和結構密切相關,而且也與人們的態度密切相關。與此同時,發展*家的殘疾人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注意。據估計,有些發展*家的殘疾人口比例非常高,而且大部分殘疾人都極為貧窮。

此前的國際行動

6.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殘疾人的權利問題。1981年國際殘疾人年最重要的成果是聯合國大會1982年12月3日第37/52號決議通過的《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國際殘疾人年和《世界行動綱領》對這一領域的進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兩者都強調殘疾人有權享有與其他公民同樣的機會,并且平等分享因社會和經濟發展而改善的生活條件。另外還首次從殘疾人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個角度界定了障礙的定義。

7.1987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殘疾人十年中期審查《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執行情況的全球專家會議。會上建議擬訂一項指導原則,以指明今后幾年的優先行動事項。這項原則的基礎應是承認殘疾人的權利。

8.結果,該會議提請聯合國大會召開一個特別會議以期擬定一項消除對殘疾人的一切形式歧視國際公約草案,在十年結束之前提交各國批準。

9.意大利編擬了此項公約的大綱初稿并提交大會第四十二屆會議。后來,瑞典又在大會第四十四屆會議上進一步提出關于公約草案的陳述。但是,在上述兩屆會議上,對于此項公約的適宜性均未能達成共識。許多代表認為,現有的人權文件似乎足以保證殘疾人享有與其他人同樣的權利。

標準規則的由來

10.根據聯合國大會的審議意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在其1990年*屆常會上較后商定集中精力草擬出另一種國際文書。經社理事會1990年5月24日第1990/26號決議授權社會發展委員會在其第三十二屆會議上考慮成立一個由自愿捐款提供經費的政府專家設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與一些專門機構、其他政府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特別是殘疾人組織一起密切合作,擬訂關于殘疾兒童、青年和成年人機會均等的《規則》。經社理事會還請社會發展委員會較后確定這些規則的案文,提供其在1993年審議,并提交聯合國大會第四十八屆會議。

11.在聯合國大會第四十五屆會議上,大會第三委員會開展的討論表明,人們普遍支持擬定《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的新倡議。

12.在社會 發展委員會第三十二屆會議上,制定《規則》的倡議得到許多代表的支持,會議討論通過了1991年2月20日第32/2號決議,其中委員會決定根據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第1990/26號決議,成立一個特設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的宗旨和內容

13.《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是根據聯合國殘疾人十年(1983~1992年)取得的經驗擬訂的。由《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組成的國際人權憲章以及《兒童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是擬定本《規則》的政治和思想基礎。

14.本《規則》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如果為數眾多的國家都本著尊重國際法規則的意向而付諸實施,那么即可成為國際慣例法。它意味著各國承擔堅定的道義和政治責任,在殘疾人機會均等方面采取行動。它提示了責任、行動與合作方面的重要原則,并且指明了對于生活質量和實現充分參與及平等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的領域。本《規則》為殘疾人及其組織提供了決策和行動的手段。為各國、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之間開展技術和經濟合作提供了基礎。

15.本《規則》的宗旨是確保殘疾男女和兒童,作為所在社會的公民,可行使與其他人同樣的權利與義務。在世界各地的社會中,仍然存在使殘疾人無法行使其權利和自由的障礙,因而使他們難以充分參與所在社會的各種活動。各國有責任采取適當的行動消除這些障礙。殘疾人及其組織應在這一進程中作為參與伙伴發揮積極的作用。殘疾人機會均等是對世界各國致力于調動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貢獻。在這方面,尤其特別注意諸如下述這樣的人口群體:婦女、兒童、老人、貧窮者、移徙工人、患雙重或多重殘疾的人、土著人和少數民族 。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殘疾難民,對他們的特殊需要更應加以注意。

殘疾政策的一些基本概念

16.下述若干概念在這些《規則》中,反復出現。它們基本上是由《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內的那些概念演化而來。其中有些概念則反映了聯合國殘疾人十年期間的發展變化。

殘疾與障礙

17.“殘疾”一詞概括地泛指世界各國任何人口出現的許許多多的各種功能上的限制。人們出現的殘疾既可以是生理、智力或感官上的缺陷,也可以是醫學上的狀況或精神疾病。此種缺陷、狀況或疾病有可能是長期的,也可能是過渡性質的。

18.“障礙”一詞是指機會的喪失或受到限制,無法與其他人在同等基礎上參與社會生活。"它"指的是患某種殘疾的人與環境的沖突。使用此詞的目的是著重強調環境中和社會上許多有組織活動諸如信息、交流和教育中的缺欠,使殘疾人無法在平等基礎上進行參與。

19.上文第17和18段所確定的“殘疾”和“障礙”兩個詞的這種用法是從現代殘疾史中逐漸演化而來的。1970年代,殘疾人組織的代表和殘疾領域的專業人員很不贊成當時使用的術語!皻埣病焙汀罢系K”這兩個詞在使用上往往含義不清和相互混淆,難以很好地指導決策和政治行動。該術語反映的只是醫療和診斷的觀點,忽視了周圍社會環境的不足和缺陷。

20.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采用了一項國際缺陷、殘疾和障礙分類,提出了一種更加準確同時又是相對論的方法。這一項國際缺陷、殘疾和障礙分類(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缺陷、殘疾人障礙分類:有關疾病后果的分類手冊》(1980年,日內瓦))。明確地把“缺陷”、“殘疾”和“障礙”區分開來。該分類現已廣泛用于康復、教育、統計、政策、立法、人口統計、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等領域。有些使用者表示關切,認為該分類對于障礙一詞 的定義仍可被視為太偏重于醫學,太偏重于個人,也許不足以明確表示出社會狀況或社會期望與個人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該分類即將修訂的版本中將研討這些關切以及該分類發表之后12年以來使用者先后表示的其他關切。

21.根據《世界行動綱領》的實施經驗以及在聯合國殘疾人十年期間展開的廣泛討論,人們對殘疾問題及所用的術語深 化了認識,拓寬了理解。使用的這些術語確認有必要既看到個人需要(諸如康復和技術輔助器材等),同時還應該看到社會環境的缺欠(阻礙參與的種種障礙。)

22.“預防”一詞 系指采取一些行動來避免出現生理、智力、精神或感官上的缺陷(初級預防)或防止缺陷出現后造成永久性功能限制或殘疾(二級預防)。預防可包括許多類別的行動,諸好初級保健、產前產后的幼兒保健、營養學教育、傳染病免疫運動、防治地方病的措施、安全條例、在不同環境中防止發生事故的方案,包括改造工作場所以防止職業殘疾和疾病 ,預防由于環境污染或武裝沖突而造成殘疾。(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缺陷、殘疾和障礙分類有關疾病后果的分類手冊》(1980年日內瓦))。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