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 CAMS & PUMC。
校長信箱,護理學。研究生,科研項目,研究所。
歷任校長:
麥克林FRANKLINC.MCLEAN1918──1919內科教授
胡恒得HENRYS.HOUGHTON1920──19281938──1942
顧臨ROGERS.GREENE1928──1935中華醫學基金會駐華代表(代理校長)
劉瑞恒1929──1938外科教授,**位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協和醫學院*位*人院長
李宗恩1947──1957內科教授
黃家駟1959──1983著名胸外科專家,*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吳階平1983──1984著名泌尿外科專家,*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顧方舟1985──1992病毒學家,六十年代初成功研制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1992──2001免疫學家,*工程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
劉德培2001──醫藥分子生物學專家,*工程院副院長
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曾被譽為“亞洲*”的醫學圖書館,是*歷史悠久,藏書較為豐富(>86萬冊)的醫學專業圖書館。協和自建校以來就非常重視圖書館建設,圖書館的館藏特點有:
1、館藏書刊多為外文原版,以生物醫學為主;
2、收藏了一批難得的特藏書,比如西洋醫學史專著和外國著名醫學家傳記,各種疾病的史料,部分珍貴的中醫古籍,各種經典著作(有權威的大型教科書及有價值的圖譜)等;
3、集中各類工具書,建成工具書閱覽室
目前學校圖書館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心圖書館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學分中心,也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與生物醫學信息合作中心,目前藏書51.2萬冊,電子圖書1.5萬冊,期刊5000余種。按照數字圖書館發展方向,該校進行協和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整合網上資源,自建“*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庫”、“1983-2000年全國外文生物醫學期刊館藏聯合目錄數據庫(網絡版)”、“全國高等院校醫藥圖書館預訂外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醫科院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平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每日科技快訊信息服務平臺”、“NSTL艾滋病預防與控制熱點門戶”等數據庫和平臺。其擁有的*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系統向全國提供醫學信息,并在全國建立起醫學信息網,為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此外學校公開出版《*醫學科學雜志(英文版)》、《*醫學科學院學報》等97種期刊,設有北京協和醫學院出版社。
今天,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校本部仍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區(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清朝時為豫王府,后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買下,于1921年建成了這所宮殿式外形的校園和醫院建筑。優雅的環境和古典風格的建筑,無不顯露出這所名校濃厚的歷史底蘊。
北京協和醫學院緊鄰著北京協和醫院,位于東方廣場對面,與北京市著名的王府井步行街僅數步之遙,處于城市的中心位置。
國際化辦學:
為了使辦學實現“三個面向”,協和醫大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與近20個國家(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起學術交流和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系,成立了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并已成為國際生物醫學研究高層組織(HIROS)成員單位,合作項目正在逐步洽談和展開。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合作中心的合作和交流,引進智力,爭取資金,促進了科研、醫療和教育的發展。目前協和已授予200余名國外專家、學者為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就有美國NIH院長EliasA.Zerhouni,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科院,*科學院外籍院士馮元楨,諾貝爾獎獲得者LeeHHartwell、TimHunt、JohnWalker、丁肇中等。
目前學校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議,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
經國家衛生部和教育部批準,協和醫大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紐約)的資助下,自1995年起還設立了**醫學博士和理學博士(M.D.&Ph.D.)雙學位教育項目,實現了與國際高層次醫學教育的接軌。該項目選拔少數經過八年學習、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的優秀畢業生,繼續學習3年時間,進一步加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成績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再授予理學博士(Ph.D.)學位。培養學生成為既具有較強的醫療實踐能力,又具有獨立進行醫學科學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對*的貢獻:
在八十余年的歷史上,協和為*貢獻出了一大批醫學界的大家英才,其中身為兩院院士的有:陳文貴、林巧稚、黃家駟、魏曦、沈其震、張錫均、吳英愷、馮蘭洲、張孝騫、王善源、黃量、黃禎祥、梁植權、梁曉天、吳階平、楊簡、王世真、吳旻、謝少文、朱既明、強伯勤、薛社普、周同惠、巴德年、劉耕陶、劉玉清、宋鴻釗、劉德培、王忠誠、肖培根、朱曉東、史軼繁、于德泉、劉彤華、孫燕、甄永蘇、高潤霖、陸士新、王琳芳、程書鈞、沈巖等;還有幾位獲得了著名的南丁格爾獎章:王琇瑛,1983年獲南丁格爾獎章,是**位獲此殊榮的護理工作者;陳路得,1987年獲南丁格爾獎章;林菊英,1989年獲南丁格爾獎章。
北京協和醫學院(原*協和醫科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設有八年制醫學教育和高等護理教育的重點醫科大學,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4年創辦。*醫學科學院(簡稱醫科院)成立于1956年,是***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直屬高校(2002年9月后由教育部、衛生部共建),與醫科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北京協和醫學院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醫學科學人才,相互依托,優勢互補,教研相長,共同發展。
院校擁有一大批在醫學衛生領域內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并做出杰出貢獻的著名專家、教授。現有*科學院院士11人和*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兼兩院院士),*和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2人,院校特聘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335人,碩士生導師540人。學校的基礎醫學院學科門類齊全,主要承擔國家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醫學的教學。現有基礎醫學各學科教研室和研究室15個,開展高水平、多學科的學術研究,并與教學密切結合,每年承擔科研項目逾百項。學校的臨床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是聞名國內外的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國家衛生部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癥技術指導中心”之一,并承擔著大量的外賓和高干醫療保健任務。作為協和醫大臨床教學和實習的基地,醫療、教學、科研的力量雄厚,設有31個臨床和醫技科室,70多個研究實驗室,11個中外合作研究中心,每年承擔*和部委級科研項目百余項。此外,醫院還保存有數百萬份病案,是總結臨床經驗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無價之寶。學校所屬的腫瘤、心血管、血液病、皮膚病和整形外科醫院是全國較大、技術較先進的專科醫院,它們和協和醫院一起是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的臨床訓練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4年,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重新恢復。自1981年國家實行學位制度以來,學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研究生教育實行以培養博士生為主的方針,目前在校的博士、碩士比例為1:1.04。1984年學校成立了夜大學,1998年更名為成人教育學院,現有本科、專科兩個層次的多種學歷教育體系,旨在為在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多種途徑。學校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與數十個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系,已有200余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稱號。自1985年以來,學校相繼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議,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為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擴大該校在國際上的聲譽,自1993年起學校獲準招收外國自費留學生,1997年起又獲準招收*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學生,先后有美國、加拿大、新西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英國和臺灣、澳門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醫學教育領域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富的辦學經驗,使其在教學上以高標準、嚴要求而著稱,以培養具有真才實學、學風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教研復合型人才而聞名。幾十年來,學校培養和吸納優秀人才,創造和凝聚現代科學思想,造就了象張孝騫、林巧稚、吳憲、湯非凡、諸福棠、黃家駟、鐘惠瀾、胡傳揆、陳敏章、聶毓嬋、王琇瑛、吳階平、鄧家棟、吳英愷、方圻等一批*醫學界巨匠,為*醫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家,可謂人才濟濟,碩果累累,對*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原有六所附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天津血液病醫院、南京皮膚病醫院。
說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就不能不提及北京協和醫院。目前,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醫學科學院擁有六所直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整形外科醫院、血液病醫院和皮膚病醫院和一所共建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這些醫院都因其技術力量雄厚、學術水平高而聞名國內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北京協和醫院,因為它是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直接聯系在一起的。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院的北京協和醫院,是聞名國內外的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國家衛生部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癥技術指導中心”之一,并承擔著大量的外賓和高干醫療保健任務。作為協和醫大臨床教學和實習的基地,該醫院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力量都很雄厚,設有31個臨床和醫技科室,70多個研究實驗室,11個中外合作研究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該醫院還因保存有數百萬份病案而為全世界矚目。所有這一切,都得益于多年來協和所保持的優秀傳統。北京協和醫院建成于1921年,當初就是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在學校開辦時,該醫院床位僅250張,后增至350張左右。醫院當年的醫生和護士,除去一部分美國人而外,大多都是協和畢業生。醫院的人員編制基本固定,各級各類人員職責明確,紀律嚴格;門診、病房工作井井有條。即使在幾十年前,該醫院一整套的科學管理制度和規章條例,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流的。由于擁有優秀的醫師和先進的設備,北京協和醫院不僅解決了大量疑難重癥,而且培養了大批技藝精湛的醫學人才,進行了高水平的醫學科學研究,因此在現代*醫學史上,它具有重要的地位,享有極高的聲譽。
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議《*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于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于*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鑒于我校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更名后,*協和醫科大學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系、人員編制、資產關系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
更名后的名稱及相應印章自2007年5月18日正式啟用。
根據《清華大學和*協和醫科大學關于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
(1)*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衛生部雙重領導,其原有的隸屬領導關系、資產關系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仍為獨立法人,對人事、財務和資產行使獨立法人權利及承擔獨立法人責任。
(2)在衛生部、教育部的共同支持下,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優化整合醫學教育資源,根據充分醞釀、積極準備、穩健推進的原則,將原*協和醫科大學和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逐步整合成為一個一流的醫學院,清華大學不再另辦醫學院。
(3)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學科建設由清華大學納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整體規劃及其他相關計劃之中,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4)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和清華大學共同制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招生培養計劃,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具有“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和“清華大學”兩校學籍。學籍管理和日常管理根據教學需要分階段在不同校區執行,將責任落實到校區。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
(5)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成立專門工作班子,共同負責《實施意見》的具體操作,分步加以實施。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將有關醫學院統計數據報衛生部,各項辦學指標由清華大學統計匯總報教育部。
*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創建于1958年,是國內*所現代化的微生物藥物研究機構。現有人員300余人,包括了*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和其他研究人員。在讀博/碩士研究生100多人。早期從事放線菌素K生物合成、新抗生素V5、抗菌藥苦木、金蕎木等研究,合作發表多篇論文。四十多年來先后參加或組織了卡那霉素、灰黃霉素、麥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它霉素、大觀霉素以及抗腫瘤抗生素爭光霉素、平陽霉素等十多種新抗生素的研究開發,并廣泛開展與制藥企業及臨床單位的合作,迅速推上工業生產與臨床應用。這些新品種分別獲得了*或省部級成果獎。1992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1993年11月至1999年12月,在國家科技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任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期間,參與起草了大量有關創新藥研究的計劃、規劃初稿,并極力推動和直接參與了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籌建、審評與驗收,為建立與完善*自主研究開發新藥的體系、提高新藥研究與管理水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現擔任的社會工作有:*藥學會常務理事、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藥學會常務理事、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抗生素雜志、*新藥雜志、北京臨床藥物治療雜志社編委。
近10年來,研究所注重“核心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創新,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承擔了“全球衛生挑戰計劃”第十主題,“863”、“97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課題、國家新藥基金課題等200余項,申請專利40余項,先后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0余項,是*主要的藥物研究單位之一。研究所目前正在研制中的I類、II類新藥20多種,近年來30多個藥物獲得新藥證書,12項批準進入臨床研究階段。一類抗腫瘤新藥力達霉素已完成I期臨床研究;一類基因工程抗生素新藥-必特螺旋霉素完成了II期臨床,計劃1-2年推廣上市。新研制的康博因AF-01抗病毒空氣噴霧劑已進入市場。面對當今生物技術與藥學的快速發展,研究所除著重新藥研究的基礎理論外,同時加強了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進程,在生物技術與藥學領域正朝著科研-教育-產業化的立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推進。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是洛克菲勒基金會(舊又譯:羅氏基金會)在*較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項投資,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915年起開始籌建,1916年選址動工,1921年舉行落成典禮并正式命名。它將美國當時較先進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教學計劃和辦學經驗移植到*來,把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醫學人才作為辦學宗旨,形成一整套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學制度和方法。
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進入,許多西方商人、傳教士和醫生來到*,很多人紛紛設立醫療機構,擴大西方文明在華影響。到20世紀初期,許多背景為英美等國的醫院和醫學校已陸續建立起來了。義和團運動時,一名原先在內蒙行醫的英國倫敦會醫生科克倫,逃到北京開設診所。后來通過行醫關系,科克倫博得了慈禧太后及其親信太監李蓮英的好感,并得到了慈禧捐助的白銀一萬兩。1906年,倫敦會與英國、美國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這就是協和醫學院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后是*近代教育體制重大轉變的時期,封建科舉制度被廢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就醫學教育而言,國家、地方、及私人開辦的新式醫學校陸續建立,教會及外人辦的醫學校在調整和擴充。正值此時,遠在大洋彼此岸的一位美國石油大王也對*的醫學事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業巨頭洛克菲勒。當時,洛克菲勒正在美國撥巨款興辦醫學事業,作為慈善投資。不久,他對*這個較后向世界開放的人口眾多的大國發生了興趣,愿意投資于傳教、慈善事業和醫學教育。為此,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洛克菲勒曾三次派出考察團到*進行廣泛的考察,其考察內容包括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學校和醫院。最終,考察團建議在*的首都北京創辦一所高水平的醫學院。根據這一建議,洛克菲勒于1914年撥款設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力支持這一事業。
1921年9月,當新校建筑完成之后,協和醫學院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除本校教職員工學生外,參加的還有洛克菲勒基金會和中華醫學基金會的代表、*政府的代表和社會名流,以及世界各國的一些著名大學校長、教授和醫學團體負責人。
協和醫學院步入正軌后,由于受當時美國醫學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其辦學模式基本上是以美國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等為榜樣。為培養高水平的醫學人才,該校實行八年學制,包括三年醫預科。在培養醫本科人才的同時,還開辦了高級護士學校。在人員的選拔方面,協和醫學院的要求極為嚴格。在強調重質量而不重數量原則的指導下,該校每年招收醫學生和護士學生均不超過30人。因為學校當初的設計規模僅為每年25名,最多不超過50名。醫學生入學后還有嚴格的淘汰制度,特別是在*、二學年,由于學習成績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級或轉他校者,往往占入學人數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學生的錄取不僅憑入學考試的分數,還要參考其醫預科的學習成績和推薦情況。學生每一門學科的學習亦不單憑一次大考,而要參考平時經常性的測驗和教師對學生學習和工作態度的觀察。可以說,無論是考入協和還是在這里完成學業,都是非常艱苦的。不過這也是與其身價相匹配的,因為協和是在美國紐約州立案的,其畢業生的羊皮文憑上有紐約州長的親筆簽名。
在教學方面,協和從開辦之初即明確要用英文教學,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醫學知識,也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必要工具。另外,該校強調啟發式教學,理論結合實踐。學生從本科一年級起,就有機會得到關于科學實驗研究的初步訓練,如生理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等科,均安排學生做一些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查閱文獻、寫綜述、獨立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資料,寫出英文論文,目的是使學生對科學研究工作有初步的認識。更難得的是,為了培養專才,協和每年都會有計劃地派遣一些已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優秀青年醫師、教師和護士到歐美各國進修深造,一切費用均由學校負擔,一般為期一年或兩年,期滿返校繼續任職。這種制度為青年醫師和教師提供了提高業務水平和更新知識的良好機會。
1930年,協和醫學院獲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立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由于美日處于戰爭狀態,其醫學院、醫院和護士學校相繼停辦。1942年初,協和醫學院被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但中華醫學基金會仍一直為協和醫學院圖書館訂購所有外文有關科技期刊雜志,并繼續支持內遷至成都辦學的護校。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華醫學基金會與協和醫學院校董事會派代表從日軍手中收回全部校產,重建協和醫學院。醫學院于1947年復校。醫學院設醫本科,五年制。學院設有解剖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理學系、藥物學系、病理學系、細菌學免疫學系、內科學系、小兒科、皮膚科、梅毒科、神經精神病科、外科學系、產科學系、眼科學系、放射學系、公共衛生學系及一個中文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為*協和醫學院。1957年,并入*醫學科學院。1959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原協和醫學院基礎上成立*協和醫科大學。2002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兩部領導簽署了清華大學與*協和醫科大學緊密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協議。………2006年9月5日,“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大會暨揭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目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由*教育部和衛生部雙重領導,與*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設有19個研究所、6個醫院、4個教育學院、1個研究生院及實驗動物學部。
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作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一個部分,成立于1914年,1928年改為獨立法人,主要是向北京協和醫學院提供資助。1951年起停止資助,1980年后重新支持*醫學教育。除協和醫學院外,洛克菲勒基金會及其中華醫學基金會還對湘雅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校、上海醫學院等學校給予過經濟資助。也援助過蕪湖總醫院、南京大學醫院、蘇州醫院、上海紅十字會總醫院等醫療機構。還支援了*某些學校和醫院的人員到協和醫院或到國外進修的機會,通過贈予*教會醫學會(博醫會)和中華醫學會經費,支援醫學名詞委員會統一醫學名詞、翻譯醫學文獻及出版工作。中華醫學基金會還支援過定縣的農村衛生事業和在周口店開展的古生物學研究工作等,可見中華醫學基金會已滲透到*醫學事業的各個領域,對*近代醫學教育和醫藥衛生事業有著重要的影響。
經國家衛生部和教育部批準,協和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紐約)的資助下,自1995年起又設立了醫學博士和理學博士(M.D.&Ph.D.)雙學位教育項目,選拔少數經過八年學習、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的優秀畢業生,繼續學習3年時間,進一步加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成績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再授予理學博士(Ph.D.)學位。培養學生成為既具有較強的醫療實踐能力,又具有獨立進行醫學科學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協和醫科大學(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是*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科大學,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辦。*醫學科學院(下稱醫科院)成立于1956年,是***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
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大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大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相互依托,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
2007年5月18日,*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鑒于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接受教育部、衛生部雙重領導,其原有的隸屬領導關系、資產關系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北京協和醫學院"仍為獨立法人,對人事、財務和資產行使獨立法人權利及承擔獨立法人責任。*協和醫科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兩所大學并未合并,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是兩所大學。
本科教育:
經衛生部和教育部批準,在國外資金的資助下,學校按21世紀教育目標,對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實行了新的教育模式,實現與世界護理教育接軌。學制為四年,招收理科高中畢業生(男、女兼收)。學生在校學習醫學基礎和護理專業課程,完成臨床實習和科研訓練。學生按規定完成畢業論文,修完全部課程,成績合格者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現代護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共產黨,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健康服務的富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熱愛護理事業,具有較強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并在學術方面進行國際交流,成為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臨床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主干學科護理學、心理學、生物醫學等
專科教育:
學校的護理專科為三年制。因考慮到護理學是提供衛生保健服務,促進身心健康的專業學科,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為環境-心理-生物-社會醫學模式后,護理學的學科體系和內容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大力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對護理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該校自2004年起試行文理兼招。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現代護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共產黨,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健康服務的富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熱愛護理事業,具有較強實踐工作能力、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的臨床護理骨干人才。
主要課程人體生物學Ⅰ、Ⅱ、Ⅲ,藥物治療學,健康評估,生長發育,護理學基礎,護理學Ⅰ、Ⅱ、Ⅲ、Ⅳ、Ⅴ、Ⅵ,心理學,溝通交流等。學生繼續深造和就業情況專科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符合轉入本科學習條件者,經學校考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準可直接轉入本科繼續學習,學習期滿按本科生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專科升本科的名額為同屆專科生的15%。其他專科生畢業后,可通過成人高考再進入“專科升本科”的學習,學習期滿成績合格者,可獲得成人教育畢業證書。
校訓:1997年,江澤民主席親筆為*協和醫科大學題寫了“嚴謹、博精、創新、奉獻”的校訓。
*階段:醫學預科階段,五個學期,在清華大學生物系進行
第二階段:基礎醫學階段,三個學期,在校本部基礎醫學院進行
第三階段:臨床醫學階段(含見習),四個學期,在校本部臨床醫學院進行
第四階段:臨床實習及科研訓練,四個學期,其中畢業前8個月時間為科研訓練課時間,必須在博士生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科研題目并通過答辯。
主干學科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英語、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解剖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科研訓練課等
2007年5月18日,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議《*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于落實兩部協議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于*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鑒于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更名后,北京協和醫學院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系、人員編制、資產關系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更名后的名稱及相應印章自2007年5月18日正式啟用。“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以及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College, Tsinghua Uninversity”的名字為協議文件中的歷史產物,從未有正式注冊和使用過。
*協和醫科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但兩校并未合并。“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中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部分來自*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中的“清華大學醫學部”部分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不是清華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醫學院最終將成為清華大學醫學部,屆時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兩個實體進行合作,共同建設“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北京協和醫學院不屬于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只有臨床專業與清華大學合作,護理專業、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基地和其它均屬于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院的藥學專業、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基地和其它均屬于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北京協和醫學院非臨床醫學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公章。清華大學醫學院非臨床醫學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的公章。"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不是"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of Tsinghua University",也不是"Tsinghua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體現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兩個實體的合作關系。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