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北京中醫藥大學

介紹:

北京中醫藥大學

首頁www.bucm.edu.cn

教育網站,北京高校。高校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未來生。在校生。

學校領導/北京中醫藥大學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吳建偉
校 長 徐安龍
常務副 校 長 谷曉紅
副 書 記 徐孝、靳琦
副 校 長 喬延江、鄔國強、翟雙慶、王偉

學術科研/北京中醫藥大學

科研機構截至2013年,學校設有教育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基地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三級實驗室17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醫內科實驗室中醫藥抗病毒實驗室中醫養生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
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工程中心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
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基地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基地
111計劃引智基地
中西醫結合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醫學與中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心脈病證益氣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腎病微型癥瘕研究室證候規范化方法研究室中醫體質辨識研究室
針灸特色療法評價研究室中藥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劑配伍效應評價研究室腦病中醫證治研究室
中藥經典名方有效物質發現研究室循證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三級實驗室
中藥藥理實驗室神經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化學實驗室神經免疫實驗室病理實驗室
中藥鑒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制劑實驗室針灸生物學實驗室
細胞分子技術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中藥分析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中醫內科學實驗室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實驗室
科研成果2007~200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成果匯總。
來源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計中標經費  (萬元)
國家973課題25292718
國家863課題010198
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40151734
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0119208598
國家“十一五”中醫藥行業專項14161650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22481259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01213
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0101200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面上項目302828862338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001900
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項目110280
教育部重點項目120328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3491696
教育部新教師基金課題8872383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項目43310500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0101300
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00115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01012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課題20241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2081341220
非教育系統留學回國人員項目01015
其它部委課題2491586
北京市攻關項目100130
北京市教委項目466161020
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25613134
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011210
北京市教育規劃課題11136
自主課題中青年教師課題(-)(-)106106400
自主課題中研究生課題(-)(-)8888100
校級課題10617683365127
合作課題2855361192190
橫向課題292721773304
合計253346448104728245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2年,學校館藏紙質書刊達88萬余冊,并每年新增紙本文獻4.8萬余冊,其中館藏中醫藥圖書近4萬種,近26萬冊;館藏線裝書3900余種,共8000余函、3.9萬余冊,其中含善本及少量孤本,主要以明清兩代刻本為主,許多是醫學經典藏書。2005年起陸續收到教育部贈送總價300多萬元的《中華再造善本》1套;館藏期刊12萬余冊,其中中西醫期刊9萬7千余冊,外文期刊2萬9千冊,現刊1000余種。圖書館自2000年開始陸續購買電子圖書,已近41萬冊,其中中醫藥類電子圖書4萬余冊。
  • 學術期刊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CSTA)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化學文摘》(CA)、《國際藥學文摘》(IPA)、《劍橋科學文摘》(CSA)、《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 PD)、《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JST)收錄期刊。《現代中醫臨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中醫教育》: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統計源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辦學規模/北京中醫藥大學

截止2013年,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9279人,其中本專科生6108人,碩士研究生2507人,博士研究生664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占34.2%,境外學生占13.3%。另有繼續教育學員3826人,遠程教育學員16010人,全校各類在校生達29115人。院系設置截止2013年,學校共設有10個專業院系,另設有國學院、*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等教學機構,在中醫學、中藥學、中藥制藥、藥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10個本科專業招生。
學院設置
基礎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
人文學院國際學院臺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
  • 附屬院所
1.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創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院。是全國*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臨床醫學院,并率先成為全國示范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民政部“明天計劃”腦癱患兒手術康復和“點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療定點醫院。2010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被確立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示范基地和戰略合作簽約單位。2011年8月6日,原北京市通州區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整合,并正式命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2.東方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籌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開業,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托管單位,是一所特色明顯、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健康咨詢為一體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教育部211工程建設的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2011年6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機車廠醫院,命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二七院區。醫院現為一院兩區(即東方醫院方莊院區和東方醫院二七院區)。總占地面積4.6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96萬平方米。3.第三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醫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劃歸冶金工業部。是北京市定點中西醫結合醫院。2006年7月劃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7月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是北京市醫保定點醫院,第三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單位,是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腦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中醫全科醫學、中醫骨傷科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腫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4.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中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中醫院,是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國家愛嬰醫院、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和省級重點中醫院建設單位。2012年醫院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醫院占地163畝,建筑面積近11萬平方米,在建面積1.24萬平方米,三期工程規劃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現編制床位1800張,臨床科室32個,醫技科室10個。年門診量130萬人次,年出院病人約4萬人次。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及建設培育項目10個。醫院設有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重慶分中心、全國針灸臨床中心重慶分中心,辦有《中國中醫急癥》雜志。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針灸學會和重慶市中醫藥行業協會均掛靠在醫院。師資力量截至2013年,學校有教職工4422人,專任教師972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占6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73%;有博士生導師314名。學校現有“國醫大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百千萬人才7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9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內有影響的中青年教授為主的師資隊伍。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中醫藥干預多器官纖維化與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科學內涵的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及其神經變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
*教學團隊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王新月
中藥學教學團隊張冰
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李宇航
學科建設截至2013年,學校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8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學校是全國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設有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權,囊括4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學科授予點,并有43個碩士學位學科授予點。其中,學校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2012年學科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學科獲評全國*,中藥學學科獲評全國第二。
*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藥學
二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

中藥學中醫臨床基礎針灸推拿學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

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民族醫藥中醫五官科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藥管理中醫人文學中西醫結合臨床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
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
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藥學全科醫學
博士后流動站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教學建設截至2013年,學校有*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1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
*精品課程
中藥學中醫診斷學傷寒論
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
中醫診斷學中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中醫內科學
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藥化學中醫基礎理論
傷寒論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中醫兒科學
*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經絡腧穴學中醫診斷學
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合作交流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與89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培養了14000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92所大學及學術團體合作開辦了教學分院和醫療機構。同時成為了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并成為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并被國家漢辦正式批準建設“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德國魁茨汀中醫院已歷時20余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外事示范基地”,成為我國對外合作醫療的范例,得到中德兩國政府的充分可定。1997年,與英國密薩德斯大學合作,首開中國大學在境外與公立大學合作開展中醫學本科學歷教育的的先例;2001年,與西班牙薩拉哥薩大學和新加坡中醫學研究院合作,分別舉辦碩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經瑞士耳針協會協助在蘇黎世開班碩士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生物學—中醫學本科雙學位教育;2005年,與伊朗馬什哈德醫科大學合作,舉辦針對已取得西醫學博士學位人員的中醫學博士研究生教育;2005年,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合作舉辦中醫針灸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等等。社會評價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5位,大陸地區第45位。2013年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2013中國一流大學名單(研究型大學)中第42位,并在2013中國研究型大學(特色型)中位列第5位。2013年由高等教育觀察(HIGHER EDUCATION REVIEW)發布的HER中國高校排名2013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第51位,其中學科建設排名位列第12位。2014年由英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發布的QS亞洲大學排行榜2014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44位。

歷屆英才/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國強:衛計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嘯宏:衛計委黨組成員、衛計委副主任
吳 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志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毛群安:衛計委宣傳司司長、衛生部新聞發言人
方來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
房書亭: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
李振吉: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
龍致賢: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董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莘農: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
王綿之:著名中醫學家、方劑學科創始人、首屆國醫大師
顏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專家、首屆國醫大師
王玉川: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
孔光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 琦:中醫體質學學科創始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王慶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高學敏:著名的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院長
姜良鐸:著名中醫學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郝萬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顧海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汪 建: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許樹強: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李 寧: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
陳 誩: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
劉清泉: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院長
王笑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
王耀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
李澎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
田金洲:長江學者
劉建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 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
曲黎敏: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人文系教授
徐文兵:著名中醫專家、出身中醫世家
安阿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卓小勤: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衛生法學人士
翁維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學會副會長

學校簡介/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位于祖國的首都,祖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較高級)實驗室14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有教育部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截至2011年9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763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9339;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33%;境外學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5.3%。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繼承和弘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余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如今,先后與22個國家和地區的5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且與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302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開辟了軍地合作的新領域,構建了軍地合作的新模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臺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于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藥學、制藥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9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藥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復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9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截至2009年底,學校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28.9%;境外學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6.6%。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6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較高級)實驗室9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創辦于1958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并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于1958年的藥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GMP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必備中成藥。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余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后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網大教育發布的2008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列全國各大學第51位,并在醫藥類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國第2。在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兩岸四地各名校第71位,在中國內地各大學中位列第45位。

校園文化/北京中醫藥大學

校訓釋義

校訓:“勤求博采厚德濟生”

“勤求博采”:語出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現用以表示我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采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此4字集中講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4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學校校標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標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

標志中央“蛇與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藥衛生標志。蛇象征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征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藥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醫藥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別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鏤“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紅色象征陽光,綠色象征生命,藍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標志的整體寓意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

校歌

歌詞
《承諾》
今天是桃李 明天是碩果
京華的殿堂升華我們的寄托
走進了學府 我們認真求索
用百家醫術 積淀身上的職責
今天是燭光 明天是星座
圣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采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今天是燭光 明天是星座
圣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采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厚德濟生永遠是我們的本色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仁術呵護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校區設施/北京中醫藥大學

房山高教園校區(新校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北京中醫藥大學已在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征地1433畝,校園內建設規模42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毗鄰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2011年10月3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在房山良鄉高教園區舉行奠基儀式。2013年9月8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東院學生宿舍、食堂、公共教學樓等首批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實現2015年秋季學期首批學員入駐辦學和2016年學校建校60周年之際辦學主體搬遷的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和平東橋校區(西校區)占地約400畝,主攻專業包括臨床,管理,法學,英語,研究生,博士生,針灸推拿,毗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和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
有兩座食堂樓,包括舊食堂,新食堂,分為一樓二樓三樓可點餐,清真食堂,可同時容納萬人吃飯。
教學樓若干,包括白樓,前樓,基礎醫學院樓,科研樓,針院,管院,人文學院,藥廠共64教室。
宿舍樓有十三層學生公寓,工字型,內設電梯,榴緣公寓,其他若干,學一樓至學六,國際學院等。
實驗樓若干,基礎醫學院,針灸學院,人文學院模擬法庭等設施。
望京校區(東校區)主要為中藥學院、護理學院和國際學院,有中藥實驗室、護理樓、國際學院樓。此外有學生公寓,小花園,國際學院預科,毗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

歷史沿革/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學院

1956年,學校于北京市海運倉成立,隸屬于原衛生部。
1960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六十四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為五所全國重點醫學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合并,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
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3年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
2000年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教育部。
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