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景點。生活服務,旅游景點,旅游資訊。
碑林播報。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指南。
3月1日——4月底: 8:00——17:30停票,18:15閉館
5月1日——國慶節(jié) 8:00——18:00停票,18:45閉館
國慶節(jié)后——11月底 8:00——17:30停票,18:15閉館
12月1日——次年2月底 8:00——17:15停票 18:00閉館
購票
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底)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
旺季(3月1日——11月底)75元/人,半票37元/人
免票規(guī)定:65歲以上(含65歲)中國公民須持身份證或《敬老優(yōu)待證》、現(xiàn)役軍人須持軍官證及軍人保障卡、現(xiàn)役殘疾軍人須持軍殘證及軍官證、現(xiàn)役士兵須持士兵證、殘疾人須持殘疾人證、警官須持警官證、軍事院校學生須持學員證。
學生持中國學生證半票、1.2米以下兒童免票、1.2米以上,1.4米以下兒童半票。
*展室
陳列《開成石經(jīng)》,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等12部經(jīng)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jīng)》。這些經(jīng)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jīng)書時出現(xiàn)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jīng)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jiān)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jīng)》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jīng)書。
第二展室
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為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范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4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現(xiàn)了書圣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卓越的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jīng),被譽為了“三絕碑”。
第三展室
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第四展室
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勝跡都有參考價值。
第五展室
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修渠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并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一定價值。
第六展室
陳列的石碑,除少數(shù)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元趙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則徐所書的石碑等,都是難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陳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閣帖》復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兩面,其內容有歷代封建帝王、名臣及書法家的各種字體,更有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石刻藝術室,陳列了西漢至唐代的圓雕、浮雕等石刻藝術品70余種,是碑林博物館把散存在陜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集中于此而建立的展室。
石刻藝術館
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展陳主題,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較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qū)、造像區(qū)、大型造像區(qū),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2011年,“長安佛韻”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石刻藝術館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guī)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xiàn)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孔廟
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jiān)附近。宋代幾經(jīng)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于“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xiàn)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多為明清建筑。
第十八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展
11月16日,“第十八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東西臨展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日本臨書作品97件(組),是從五百多件臨帖書法作品中評選出的優(yōu)秀獲獎作品,包涵了真草隸篆各種書體。
碑林石刻藝術室
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建于1963年,匾額為陳毅元帥所題,展陳內容主要為自漢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東漢雙獸、漢畫像石磚、唐李壽石槨及墓志、昭陵六駿等,雕刻手法多樣,風格各異,是不同歷史時期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1987年,西安碑林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預備名單。
2000年2月24日,《三秦都市報》發(fā)表《西安碑林離“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多遠》—文
2000年3月07日,《陜西日報》發(fā)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題名 治理周邊環(huán)境是關鍵》一文
2000年9月 受邀參加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風采展”
2000年入編《新千紀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年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發(fā)表于《碑林集刊》(六),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8月受邀參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2002中外世界遺產(chǎn)“風情展”
2003年6月西安碑林重新上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資料
2003年6月《西安碑林保護管理條例(討論稿)》出臺
2003年8月23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chǎn)顧問亨利博士、世界遺產(chǎn)中心官員景峰、奧爾斯先生來西安碑林考察,對西安碑林獨特的藏品體系及整體環(huán)境風貌給以極高評價
2004年3月成建正委員在西安市政治協(xié)商會議提出議案《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盡顯著名古都風采》
2004年4月26日新華社發(fā)表《西安碑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一文,各媒體爭相轉發(fā)
2004年5月受邀參加云南麗江舉辦的“世界遺產(chǎn)論壇”
2004年6月受邀參加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自然與人文景觀(中國)博覽會”(蘇州)
2016年7月曾有游客的孩子在碑林博物館內逗弄剛出生不久的乳貓,被母貓抓傷,后來游客投訴。
為了避免日后再有游客被貓抓傷的事發(fā)生,博物館決定驅逐館內所有流浪貓,已有專業(yè)機構和博物館聯(lián)系過,未來即使小黃一家要離開碑林博物館,可以放心的是有專業(yè)的領養(yǎng)機構會照顧它們。但網(wǎng)友們似乎更希望這些貓能留在博物館里。
西安碑林創(chuàng)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shù)目較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文昌門內三學街15號,原為陜西省博物館,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qū)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xiàn)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1位置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博物館本身即為孔廟舊址,其建置可追溯到北宋末年。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著孔廟固有的建筑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jī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jīng),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