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12次易名,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在新時代,學校把“開發礦業、開采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圣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中國礦業大學網站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優良校風。歷經艱辛,100多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官網 www.cumt.edu.cn 學校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聯。歷經時代的滄桑,伴隨著歷史的風雨,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顛沛流離,歷經14次搬遷。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中國礦業學院舉行成立典禮——焦作工學院的歷史宣告結束。1949年12月,焦作工學院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全部遷至天津;4月,在經歷了天津-焦作兩地辦學的短暫過渡期后,并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1951年2月,又將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并入焦作工學院,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
同時也是在我國創辦最早并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大學網站從1920年代起,學校先后經歷了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的變遷。抗戰爆發,學校先遷陜西西安,再遷甘肅天水,于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陜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后,焦作工學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陽復校,其后又幾經輾轉,遷河南鄭州、江蘇蘇州,于1949年9月遷回焦作原址。并躋身于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創辦于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
毛澤東同志“開發礦業”的題詞曾激勵著一代代礦大人為事業不懈奮斗;鄧小平同志親筆批示指引學校在改革開放中走上中興之路;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學校科研工作并為我校建校90周年題詞;胡錦濤同志為我校建校100周年發來賀信;同志出席了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學校建設與發展。
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學校設有礦業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化工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電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文學與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孫越崎學院、國際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22個學院。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在上級主管部門、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