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屆畢業(yè)生茅以升長期在校任教并四度出任校長,西南交通大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就創(chuàng)辦學校一事上奏光緒皇帝獲準,1900年,“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指導學校學生實習,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正式成立,經津盧鐵路總工程師Claude William Kinder(金達)倡議,北洋官鐵路局總辦吳調卿出任首任校長。1896年,與學校一生相系。在三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學校歷經八國聯軍入侵、日軍侵華等磨難,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應世之后,歷經五萬里跋涉、十八次遷徙,曾先后定名唐山路礦學堂、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唐山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國立唐山工學院、中國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官網(www.swjtu.edu.cn)1951年4月,毛澤東主席應茅以升校長之請為學校題寫校名。同年,學校下轄的鐵道科學研究所遷入北京由時鐵道部管理,發(fā)展成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學校采礦系、冶金系、化工系、建筑系、信號專修科以及土木系水利組、電機系電訊組等系科調往時中國礦業(yè)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1958年開始,西南交通大學官網又成建制調出部分系科組建時蘭州鐵道學院。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建設大三線的精神,學校開始整體從河北唐山內遷四川峨眉辦學。1972年正式定名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定址成都。后以愛校之舉和卓越聲望被推舉為校友會第一屆理事。
到著名的杭州灣大橋、東海大橋的建設;從京津城際鐵路、武廣客運專線,到世界上技術標準最高的京滬高速鐵路,以及中國首列車載WiFi……這些成就無不飽含著西南交大人的智慧與心血。中國軌道交通發(fā)展史上的無數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誕生自西南交大。到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的建設;從舉世公認的地質條件最復雜、工程難度最大的成昆鐵路建設,到我國第一條載人磁懸浮列車工程示范線的聯調成功;從我國所有城市地鐵的設計與建設,西南交通大學有力支撐了中國軌道交通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到世界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車的誕生;從我國第一條萬噸重載列車大秦線運行試驗成功,從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京張鐵路,到2006年7月投入運營的青藏鐵路建設;從解放后我國第一臺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成功研制,作為中國軌道交通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最為重要、影響最大的一所高等學府。
學校秉持“灌輸文化尚交通”的歷史使命,119年來,擁有以“五老”羅忠忱、伍鏡湖、李斐英、顧宜孫、黃壽恒、“四少”羅河、朱泰信、許元啟、李汶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貫中西、誨人不倦的杰出名師,培養(yǎng)和造就了以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世界預應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師黃萬里,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劉大中,中國近代植物學奠基人錢崇澍,建筑泰斗莊俊,“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姚桐斌,以及著名科學家林同驊、方俊、張維、嚴愷、劉恢先、周惠久、莊育智,工程大師杜鎮(zhèn)遠、趙祖康、侯家源、汪菊潛、龔繼成,革命先驅楊杏佛、武懷讓、李特,實業(yè)家李光前、徐新六、貝祖貽、李國偉、楊裕球等為代表的三十余萬名棟梁之才。師生中產生了57名海內外院士、3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33屆土木系同一個班中產生了4位院士,恢復高考制度后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當選的兩院院士幾乎全是我校畢業(yè)生。學校在軌道交通領域學科配套最齊全,專業(yè)設置最完善,核心資源最充分,在高鐵、磁浮、土木、材料等諸多科學領域、工程領域創(chuàng)造了百余項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特別是為我國軌道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做出了卓越貢獻!鄧小平同志曾評價:“這所學校出了不少人才。有個名叫楊杏佛的,早年參加革命,犧牲后,魯迅特地寫詩悼念他。竺可楨也是這個學校畢業(yè)的,創(chuàng)立了‘物候學’。還有一位橋梁專家茅以升,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錢塘江大橋就是他設計修建的。”弘揚“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傳統和“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