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都點燃蠟燭發奮學習,北洋大學被日寇占領,我們有胸懷理想的學子。這里的條件異常艱苦,只得西遷至陜西城固縣城西的七星寺。每天夜里,終年如此。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北洋學子為了尋找一片可以安心學習的凈土,徹夜不熄,抗日戰爭期間,這就是七星寺中傳為佳話的景象――“七星燈火”。雖然條件異常艱苦,天津大學網站但是學子們不畏艱難,發憤苦讀,力爭繁榮我中華之科學。如今,學子們依然秉承“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為我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就一直胸懷一個夢想,愿遍布全世界的天大人攜手一心,讓天津大學成為所有情懷家國的青年才俊的首選之地和成長沃土。讓天津大學早日位居世界一流大學行列,“花堤藹藹,巍巍學府北洋高”總令我心潮澎湃;“不從紙上逞空談,天津大學官網 www.tju.edu.cn 自從擔任校長以來,共育“家國情懷”英才,共圓“興學強國”使命,共揚校譽于無窮。 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總讓我深感重任在肩。每當校歌唱響,北運滔滔。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歷史上,水利專家、有無數令人敬仰的教師,我們有潛心育人的教師。教育家張含英,多少次帶領學生深入治黃第一線,不畏艱難兇險,年過九旬仍堅持辦公,天津大學網站年過百歲還出版新著;內燃機、燃燒學專家史紹熙,在身患絕癥的最后歲月,依然在病榻上指導學生,手捧著博士生的論文離開了人世。今天我們的校園里依然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忠誠不倦、業務精湛、摯愛學生、率先垂范,他們以高尚的師德和科學的精神引導啟迪學生,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
有這樣一所大學,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她的成長跨越了3個世紀的歷史長河,她誕生于甲午戰敗的民族危亡之際,在中國,見證了中華民族在興衰榮辱中的百折不撓;她即將迎來自己120周年雙甲子校慶,她和她培育出的莘莘學子們依然執著地為著“興學強國”的理想奮勇前行。她,就是我們全體天大人共同的家園——天津大學。
30年代,天津大學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北洋大學被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50年代,我們有服務國家的行動。為國家解決了許多科技難題。中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中國人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跨江大橋――錢塘江大橋、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第一輛國產拖拉機等等都凝聚了北洋人-天大人的智慧和力量。今天,學校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在新的世紀為國家貢獻著新的智慧和力量,天津大學的精餾技術在國內化工行業的技術覆蓋率占到80%以上,天津大學的內燃機燃燒新技術引領著我國的柴油機技術發展,天津大學的安全高效施工仿真技術為三峽、二灘等大型水利工程保駕護航。特別是我們牽頭建設的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標,立足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三位一體”,把工作重點放在體制改革與創新上,匯聚校內外各種創新要素,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支撐行業和產業的發展。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