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創結合,同時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從事科學發現、高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創業的拔尖人才。建立了學研結合、深入了解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學校圍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辦學使命,使之成長為具備扎實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報國、注重培養學生“立志、裕民”的社會責任感,書院學院協同育人的機制,成才。
國際化”的原則,上海科技大學網站不斷完善由通識教育、強化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數、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學通識課,打下堅實理工科基礎;專業課程與國際一流大學接軌,選用國際經典教材。學校為每位本科生配備書院導師,在學習生活、上海科技大學官網 www.shanghaitech.edu.cn 創新實踐、生涯規劃等多方面為學生提供指導。學校注重將創新實踐融入培養全過程:全體本科生前往全國11個省16個實踐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全體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102家企業和園區開展產業實踐活動。學校與國際一流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資助優秀本科生海外學習交流:2016年至今,共有132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參加“3+1”交流項目;2017年至今,共有31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等參加暑期科研交流項目;2015年至今,共有326名本科生赴耶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網站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等參加暑期課程項目。專業教育、專(專業人才)、本科生遵循“寬口徑、小規模、厚基礎、突出“通(通識教育)、個性化教育構成的培養體系。新(創新創業)”特色。
學校共有3屆782名本科生畢業并獲得上海科技大學學士學位。約39%到國(境)外攻讀研究生學位,其中進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進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進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約40%的畢業生到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約18%的畢業生到微軟、特斯拉、通用電氣、諾華、AMD、和輝光電、上海證券、上海銀行、漢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就業。截止2020年8月,已畢業的本科生中,2018年至今。
不斷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突破“流水線式”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要求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制定個人培養計劃,鼓勵研究生跨學科、跨學院選修課程。實行實驗室輪轉制,擴大研究生對學科專業、導師、課題的選擇權,擴展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堅持以碩博連讀為主的連貫培養,實行嚴格的博士生資格考試。遵循“科研中成長”的研究生培養規律,探索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向人才培養聚集的新機制。結合重大科學設施和科研項目培養研究生,特別開設圍繞大科學裝置設施的專業課程、講座報告、上機培訓。鼓勵學生利用先進的研究平臺和尖端的技術手段,與導師共同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學校積極拓展與國際名校的研究生國際交流項目,資助研究生國際訪學、參加國際會議,不斷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學術交流能力。已開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STEC項目、賓夕法尼亞大學交流項目、牛津大學交流項目、基于導師實質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國際交流計劃等。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創新能力。堅持按照一級學科制定培養方案,學校結合“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學校已有5屆749名碩士研究生、首屆48名碩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畢業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學學位。截止2020年8月,已畢業碩士研究生中,約84%到百度、華為、聯影、國家電網、和輝光電、AMD、強生、3M、藥明康德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就業,約14%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學、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中,約34%到耶魯大學、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密歇根大學、南加州大學、魯汶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62%到華為、百度、華力、藥明康德、聯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工作。3屆207名博士研究生畢業并授予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2020年,2016年至今。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