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8個非師范類本科專業加掛職業教育師資方向。多類型、多層次、初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和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工作部等16個教學系、設置8個教育碩士專業方向,其中師范類專業18個,多形式培養多種規格人才的辦學體系。學院建有各類專業實驗室、公共實驗室105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7793.22萬元;紙質圖書文獻總量為142.01萬冊,電子圖書165萬種(冊),數字資源8500G種;千兆校園網絡系統已鏈接互聯網和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滿足教學科研需要。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貴州南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網站省級特色學科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特色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2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研究基地4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個、省級產學研基地2個、省級教學科研創新團隊6個、省級綜合改革與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專業)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官網 www.sgmtu.edu.cn 62個本科專業(及方向),學院現有中文系、部。
碩士學位的教師281人(另有25人在讀),現有教職員工893人,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三級教授8人),教師中教授 94名(其中二級教授1人、副教授3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8人(另有29人在讀),省、其中專任教師796人。碩士生導師24人;享受國務院、科研注重產學研用結合。州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人,省管、州管專家7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網站貴州省教學名師6人。科研工作注重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提高學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和貢獻率。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61項,出版專著61余部,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160多項科研成果獲州級以上獎勵。《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設立“貴州省科學技術廳、黔南州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科學技術聯合基金”。與甕福磷礦聯合開展研究、結合黔南州生物資源開展研究、挖掘整理黔南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等,取得豐碩成果。與貴州川恒集團貴州公司、都勻毛尖茶集團等企業單位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用合作關系。
加強對外交流,與美國安娜門德斯大學等4所高校簽署了“加強教育、促進開放辦學。研究、文化交流合作”項目,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簽署了技術援助、人才支持、科研幫扶項目等合作協議,與臺東大學等臺灣高校進行交流學習,并簽訂初步合作框架協議,同美、英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美國哈佛大學、亞利桑那大學、伊朗德黑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著名學府曾多次邀請學院教授前去講學。學院在英國倫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學術機構聘任客座教授來校任教、講學、考察和進行科研合作,促進了高校間的合作交流。經常選派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提高學院的學術水平。聘用12名美中友好志愿者到學院任教。學院與廣州大學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
立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持續發展,質量立校、科研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秉承“崇德博學、敬業創新”的校訓,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創新發展”的師院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省、兩加一推、四化同步”戰略,“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目標,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培養出服務社會、服務民族地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各類人才和職業教育師資,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學院將一如既往地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是2000年3月經教育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全國第一所本科層次的民族師范學院,總占地1800畝,也是貴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院校。校舍總面積46.9萬㎡,其中都勻校區占地800余畝,校舍面積24.9萬㎡;獨山校區占地1000畝,一期工程建設校舍面積22萬㎡。學院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