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占地面積近2000畝,地理歷史:學校地處中國上海,學校創建于1951年,系“上海市花園單位”。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1999年,校園環境宜人,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三個校區分別位于松江區和長寧區,更名為東華大學。1960年,東華大學網站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
學校7個學科入選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實現三連冠;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和設計學學科進入全國前20%,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繼續領居第一,在第三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拓寬基礎、按需發展”的學科發展思路,2012年,其中,設計學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東華大學官網 www.dhu.edu.cn 化學、材料和物理4個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且排名穩步提升。工科學科領域進入ARWU(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排名前150強。學校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傳統,依托國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強協同創新,為國家科技攻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學校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連續11年獲得19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收錄總數超過世界其他9所著名紡織院校的總和。2011年,學校國際專利授權數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上海產業布局,東華大學網站學校正努力打造以“紡織”為一體,“材料”和“設計”為兩翼的學科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面向行業產業的“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面向區域發展的“民用航空復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以及以“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的時尚創意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此外,學校大批科研成果應用于航天、軍事、建筑、環保、新材料等領域,為我國戰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載人航天工程和“天宮一號”的發射成功做出了貢獻。學校學科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學科科研:按照“堅持特色、加強交叉。
以國際化的辦學視野,與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合作交流:學校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10年,學校獲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為非洲國家培養紡織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德國勞特林根應用技術大學、日本文化學園等合作舉辦學位或學歷教育項目,其中與日本文化學園合作舉辦的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于2012年被評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紐約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倫敦藝術大學等國際上著名藝術設計院校達成合作共識,已獲教育部批準設立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學校積極爭取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生項目,選拔優秀學生赴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多年來,學校成功舉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學術會議” 、“第7屆自然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第8屆國際薄膜物理與應用會議”、“第12屆亞洲紡織會議”、“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努力開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國際交流新格局。(2014年4月修訂)
學校已從建校之初的紡織單科院校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理、工、基本情況:半個多世紀以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現設有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旭日工商管理、機械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人文、理學、外語12個專業學院,另有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和國際合作辦學的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學校擁有5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56個本科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共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同時設有12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地,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在校學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繼續教育學歷生近5000人,各類留學生4000余人。教職工2300余人,專任教師1200余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含講座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高級職稱教師800余名。
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國家“211工程”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的大學。東華大學地處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