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振興是每個北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重情義的北川人更深切地領悟到:知恩識恩、北川是大愛北川,數萬生靈慘遭涂炭,災害共造成15645人死亡,4413人失蹤,26916人不同程度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600億元。大災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北川政務網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山東對口援建省市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英雄的羌山兒女堅強挺立、感恩奮進,經歷了從廢墟走向新生、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極其艱難、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2012年9月,北川承辦了“首屆綿陽市感恩文化節”,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北川感恩文化論壇”。因感激而感恩,縣城瞬間成為廢墟,北川政務網官網 www.beichuan.gov.cn 因感恩而奮進。穿越災難,“5.12”特大地震使北川山河破碎,感恩奮進。感恩報恩。
堅持“一區多園”發展模式,距省會成都125公里。境內有一級公路一條(山東大道),產業興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川北川經濟開發區、國道247線、綿陽科技城通用航空產業園落戶北川。通航產業園規劃和環評初稿編制完成,機場建設報審工作進展順利,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啟動,臨時起降點建成實現首飛,北川政務網新興產業魅力十足,成功簽約3個投資上億元的項目;香泉石材產業園以“中國米黃大理石之鄉”區域品牌建設為抓手,以產業鏈延伸為著點,推動石材產業健康發展,16家重點石材企業產銷勢頭旺盛;山東產業園效益進一步好轉,累計盤活閑置廠房2萬多平方米。全縣園區已入駐企業53戶,投產企業39戶,2014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1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2.24億元,銷售收入11.23億元,解決就業3080人。2014年全縣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1戶、達到31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7.1億元,增長9.3%。以深化農村改革為重要抓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中藥材、珍稀苗木、羊肚菌等特色農產品基地達到75萬畝,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32個、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0家、家庭農場達到6個,被評為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先進縣。北川縣城距綿陽23公里,正在規劃建設的綿(陽)九(寨溝)高速公路在北川留有互通通道。347線橫穿境內,北川區位良好。
擁有綿陽市首個國家AAAAA級景區——北川羌城旅游區,北川文旅融合,北川地處大九寨國際旅游環線主要節點,旅游發展。九皇山、藥王谷、維斯特等3個AAAA級景區。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歷史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鑄就的大愛文化、感恩文化感天動地,羌歷年、大禹誕辰祭祀等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紅色文化影響深遠,千佛山戰斗遺址、紅軍總醫院、紅軍碑林保護良好。有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新縣城為代表的全國“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區,以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片口省級自然保護區、藥王谷、九皇山等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景區,以吉娜羌寨、石椅羌寨為代表的特色鄉村旅游景區,以新縣城“巴拿恰”為代表的特色商業街區。2014年接待游客350萬人次,增長15%;旅游收入26.9億元,增長34.8%。
境內氣象生活指標優越,北川氣候獨特,北川地處號稱“神秘天地線”的北緯31度附近。生態宜居。氣候溫和,常年以人體感覺舒適、次舒適的天氣為主,盛夏季節,北川月平均氣溫在22~24℃。縣內1000~1800米的旅游景區及規劃區域內的月平均氣溫在18~22℃,平均最高氣溫不超過30℃,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2~85%之間。北川獨特的生態和氣候環境使得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是難得的養生寶地。經中國氣象研究院測定,北川海拔950~2000米的地方負氧離子濃度500~1450個/立方厘米,小寨子溝(海拔1500~1800米)負氧離子為110000~280000個/立方厘米,猿王洞景區(海拔1030~1800米)負氧離子為13000~80000個/立方厘米,在國內極為罕見,對養生保健、治療疾病具有明顯的效果。北川新縣城市政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學校、醫院、酒店、銀行、體育場館、休閑廣場一應俱全,城區人均綠地面積達46.17平方米,2014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4天,城區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分別達100%、100%。公共交通便捷,建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按照省委、當前,四中全會精神,北川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游活縣、工業強縣、追趕跨越、科學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四個新常態”,狠抓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工業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民生持續改善、全面推進依法治縣、民族文化弘揚和黨的建設“七個著力點”,努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推進全省生態經濟和山區經濟強縣建設,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